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太傅胡广 其二 东汉 · 蔡邕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七十六
公讳广字伯始交趾都尉之元子也。
公应天淑灵,履性贞固,九德咸修,百行必备。
遭家不造,童而夙孤,上奉继亲,下慈弱弟,崎岖俭约之中,以尽孝友之道。
及至入学从训,历观古今,生而知之,闻一睹十。
是以周览《六经》,博总群议,旁贯宪法,通识国典。
年二十七,察孝谦,除郎中尚书侍郎尚书左丞尚书仆射干练机事,绸缪枢极,忠亮唯允,简于帝心,智略周密,冠于庶事。
济阴太守,其为政也,宽裕足以容众,和柔足以安物,刚毅足以威暴,体仁足以劝俗,故禁不用刑,劝不用赏,望之如日月,从之始影响。
思不可忘,度不可革,遗爱结于人心,超无穷而垂则。
徵拜太司农,遂作司徒,迁太尉,以援正之功,封安乐乡侯录尚书事。
称疾屡辞,策赐就第。
复拜司空,功成身退,俾位特进
又拜太尉,复以特进,致命休神。
又拜太尉,逊位归爵,旋于旧土。
徵拜太中大夫尚书令太仆太常司徒
永康之初,以定策元功,复封前邑录尚书事。
疾病就第,又授太傅,入参机衡。
五蹈九列,七统三事,谅暗之际,三据冢宰,和神人于宗伯,治水土于下台,讯五品于司徒,耀三辰于上阶,光弼六世,历载三十。
汉兴以来,鼎臣元辅,耋衮老成,勋被万方,与禄终始,未有若公者焉。
春秋八十二,建宁五年三月壬戌薨于位。
天子悼惜,群后同怀,诏五官中郎将任崇奉册,赠以太傅、安乡侯印绶,拜室家子一人郎中,赐东园秘器,赐丝帛含敛之备。
中谒者董诩吊祠护丧,钱布赙赐,率礼有加。
赐谥曰文恭,昭显行迹。
四月丁酉,葬于洛阳茔。
故吏济阴池喜,感公之义,率慕《黄鸟》之哀,推寻雅意,彷徨旧土,休绩丕烈,宜宣于此,乃树石作颂,用扬德音。
词曰:
于皇上德,懿铄孔纯。
大孝昭备,思顺履信。
膺期命也,保兹旧门。
渊泉休茂,彪炳其文。
爰尚天机,翼翼唯恭。
夙夜出纳,绍迹虞龙。
赋政于外,神化玄通。
普被汝南,越用熙雍。
帝曰休哉。
命公三事。
乃耀柔嘉,式是百司。
股肱元首,庶绩咸厘。
二气燮雍,五徵来备。
勋格皇天,泽洽后土。
封建南蕃,受兹介祜。
玉藻在冕,毳服艾辅。
路车雕骖骖,四牡修扈。
赞事上帝,祗祠宗祖。
陟降盈亏,与时消息。
既明且哲,保身遗则。
同轨,光充区域。
生荣死哀,流统罔极(本集,《艺文类聚》四十六。)
王脩 东汉末至曹魏 · 曹操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三
澡身浴德,流声本州,忠能成绩,为世美谈,名实相副,过人甚远。
孤以心知君,至深至熟,非徒耳目而已也。
察观先贤之论,多以盐铁之利,足赡军国之用。
昔孤初立司金之官,念非屈君,余无可者。
故与君教曰:「昔遏父陶正,民赖其器用,及子妫满,建侯于陈;
桑弘羊,位至三公
此君元龟之兆先告者也」。
是孤用君之本言也,或恐众人未晓此意。
自是以来,在朝之士,每得一显选,常举君为首,及闻袁军师众贤之议,以为不宜越君。
然孤执心将有所底,以军师之职,闲于司金,至于建功,重于军师
孤之精诚,足以达君;
君之察孤,足以不疑。
但恐旁人浅见,以蠡测海,为蛇画足,将言前后百选,辄不用之,而使此君沈滞冶官。
张甲李乙,尚犹先之,此主人意待之不优之效也。
孤惧有此空声冒实,淫蛙乱耳。
假有斯事,亦庶钟期不失听也;
若其无也,过备何害?
宣帝少府萧望之才任宰相,故复出之,令为冯翊
从正卿往,似于左迁。
上使侍中宣意曰:「君守平原日浅,故复试君三辅,非有所间也」。
孤揆先主中宗之意,诚备此事。
既君崇勋业以副孤意,公叔文子与臣俱升,独何人哉(《魏志·王脩传》注引《魏略》)
表废李平建兴九年八月 蜀汉 · 诸葛亮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五十八
自先帝崩后,所在治家,尚为小惠,安身求名,无忧国之事。
臣当北出,欲得兵以镇汉中
穷难纵横,无有来意,而求以五郡为巴州刺史
去年臣欲西征,欲令主督汉中,平说司马懿开府辟召。
臣知鄙情,欲因行之际,逼臣取利也。
是以表平子丰督主江州,隆崇其遇,以取一时之务。
平至之日,都委诸事,群臣上下皆怪臣待平之厚也。
正以大事未定,汉室倾危,伐平之短,莫若褒之。
然谓平情在于荣利而已,不意平心颠倒乃尔。
若事稽留,将致祸败,是臣不敏,言多增咎(《蜀志·李严传》。改名为平。)
表上武功事 蜀汉 · 诸葛亮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五十八
臣先遣虎步监孟琰据武功水东,司马懿渭水涨,以二十日出骑万人来攻琰营,臣作竹桥越水射之,贼见桥垂成,便引兵退(《水经·渭水注》中引《诸葛亮表》。《御览》七十三引《诸葛亮集》上事。)
公孙渊党属令 曹魏 · 晋宣帝
 出处:全晋文卷一
古之伐国,诛其鲸鲵而已,诸为文所诖误者,皆原之。
中国人欲还旧乡,恣听之(《晋书·宣帝纪》)
上言得玉印 曹魏 · 晋宣帝
 出处:全晋文卷一
征西大将军等言:长安典农中郎将张烈书言,所部人左先,雨后于地得玉印。
臣今谨遣夏裕送(《通典》五十五)
奏罢曹爽等典兵 曹魏 · 晋宣帝
 出处:全晋文卷一
臣昔从辽东还,先帝诏陛下、秦王及臣升御床,把臣臂,深以后事为念。
臣言「二祖亦属臣以后事为念。
此自陛下所见,无所忧苦;
万一有不如意,臣当以死奉明诏」。
黄门令董箕等,才人侍疾者,皆所闻知。
大将军爽背弃顾命,败乱国典,内则僭拟,外专威权;
破坏诸营,尽据禁兵,群官要职,皆置所亲;
殿中宿卫,历世旧人,皆复斥出,欲置新人,以树私计;
根据盘互,纵恣日甚。
外既如此,又以黄门张当为都监,专共交关,看察至尊,候伺神器,离间二宫,伤害骨肉。
天下汹汹,人怀危惧,陛下但为寄坐,岂得久安,此非先帝诏陛下及臣升御床之本意也。
臣虽朽迈,敢忘往言?
赵高极意,秦氏以灭;
吕、霍早断,汉祚永世
此乃陛下之大鉴,臣授命之时也。
太尉臣济、尚书令臣孚等,皆以为有无君之心,兄弟不宜典兵宿卫,奏永宁宫
皇太后令敕臣如奏施行。
臣辄敕主者及黄门令、羲、训吏兵,以侯就第,不得逗留以稽车驾。
敢有稽留,便以军法从事,臣辄力疾将兵屯洛水浮桥,伺察非常(《魏志·曹爽传》,又略见《晋书·宣帝纪》。)
太史丞许芝上符命事议 曹魏 · 晋宣帝
 出处:全晋文卷一
督军御史中丞司马懿侍御史郑浑、羊秘、鲍勋武周等言:「令如左。
伏读太史丞许芝上符命事,臣等闻有唐世衰,天命在虞,虞氏世衰,天命在夏;
然则天地之灵,历数之运,去就之符,惟德所在。
孔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今汉室衰,自安、和、冲、质以来,国统屡绝,桓、灵荒淫,禄去公室,此乃天命去就,非一朝一夕,其所由来久矣。
殿下践阼,至德广被,格于上下,天人感应,符瑞并臻,考之旧史,未有若今日之盛。
夫大人者,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时已至而犹谦让者,舜禹所不为也。
故生民蒙救济之惠,群类受育长之施,今八方颙颙,大小注望,皇天乃眷,神人同谋,十分而九以委质,义过周文,所谓过恭也。
臣妾上下,伏所不安(《魏志·文帝纪》注引《献帝传》)」。
以书喻孟达 曹魏 · 晋宣帝
 出处:全晋文卷一
将军昔弃刘备,托身国家,国家委将军以疆场之任,任将军以图之事,可谓心贯白日。
人愚智,莫不切齿于将军
诸葛亮欲相破,惟苦无路耳。
模之所言,非小事也。
岂轻之而令宣露。
此殆易知耳(《晋书·宣帝纪》。太守申仪有隙,欲促其事,乃遣郭模诈降过仪,因漏泄其谋。达闻其谋漏泄,将举兵。以书喻之。又见《华阳国志》二。)
复弟孚书 曹魏 · 晋宣帝
 出处:全晋文卷一
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晋书·宣帝纪》)
曹魏 · 晋宣帝
 出处:全晋文卷一
之白,阿史病转差未,皆外曹尚书云得法(《淳化阁帖》一。案:《晋书·宣帝纪》有《檄告公孙渊》,《魏志·钟会传》注以为虞松作,今编入《三国文》。)
步骘朱然等疏请备蜀赤乌七年 孙吴 · 孙权
 出处:全三国文 卷六十四
吾侍蜀不薄,聘享盟誓,无所负之,何以致此?
司马懿前来入舒,旬日便还,蜀在万里,何知缓急而便出兵乎?
昔魏欲入汉川,此间始严,亦未举动,会闻魏还而止,蜀宁可复以此有疑邪?
人家治国,舟船城郭,何得不护?
今此间治军,宁复欲以御蜀邪?
人言若不可信,朕为诸君破家保之(《吴志·大帝传》)
公孙渊赤乌元年 孙吴 · 孙权
 出处:全三国文 卷六十四
司马公善用兵,变化若神,所向无前,深为弟忧之(《晋书·宣帝纪》。又《魏志·公孙渊传》注引《汉晋春秋》有末二语云:「司马懿所向无前,深为弟忧也」,不云遗书。)
伐吴设镇军抚军大将军黄初六年二月 曹魏 · 曹丕
 出处:全三国文 卷六
制诏:昔轩辕建四面之号,周武称「予有乱臣十人」,斯盖先圣所以体国君民,亮成天工,多贤为贵也。
今内有公卿以镇京师,外设牧伯以监四方,至于元戎出征,则军中宜有柱石之贤帅,辎重所在,又宜有镇守之重臣,然后车驾可以周行天下,无内外之虑。
吾今当征贼,欲守之积年。
其以尚书令颖乡侯陈群镇军大将军尚书仆射西乡侯司马懿抚军大将军
若吾临江授诸将方略,则抚军当留许昌,督后诸军,录后台文书事;
镇军随车驾,当董督众军,录行尚书事;
皆假节鼓吹,给中军兵骑六百人。
吾欲去江数里,筑宫室,往来其中,见贼可击之形,便出奇兵击之。
若或未可,则当舒六军以游猎,飨赐军士(《魏志·文帝纪》注引《魏略》,《文馆词林》六百六十二)
征吴临行诏司马懿 曹魏 · 曹丕
 出处:全三国文 卷六
吾深以后事为念,故以委卿。
曹参虽有战功,而萧何为重。
使吾无西顾之忧,不亦可乎(《晋书·宣帝纪》)
洛阳司马懿 曹魏 · 曹丕
 出处:全三国文 卷六
吾东,抚军当总西事;
吾西,抚军当总东事(《晋书·宣帝纪》)
诸葛亮 其二 曹魏 · 孟达
 出处:全三国文 卷六十一
宛去洛八百里,去此千二百里。
闻吾举事,当表上天子。
比相反覆,一月间也。
吾城已固,诸军足辨。
吾所在深险,司马公必不自来。
诸将来,吾无患矣(《华阳国志》二。又见《晋书·宣帝纪》)
公卿将军奏上尊号 曹魏 · 卫觊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十八
相国安乐乡侯太尉都亭侯御史大夫安陵亭侯使持节都督督军车骑将军□□臣仁,辅国将军清苑乡侯虎牙将军南昌亭侯臣辅,轻车将军都亭侯臣忠,冠军将军好畤乡侯臣秋,渡辽将军都亭侯臣柔,卫将军国明亭侯使持节都督督军镇西将军东乡侯使持节都督督军杨州刺史征东将军安阳乡侯臣休,使持节都督督军征南将军平陵亭侯臣尚,使持节都督督军徐州刺史镇东将军安乡侯臣霸,使持节左将军中乡侯臣合使持节右将军乡侯臣晃,使持节前将军都乡侯臣辽,使持节将军乡侯臣灵,匈奴单于臣泉,奉常臣贞,郎中令臣洽,卫尉安国亭侯臣昱,太仆臣夔,大理东武亭侯臣繇,大农臣霸,少府督军史将作大匠千秋亭侯臣照,中领军中阳乡侯臣楙,中护军臣陟,屯骑校尉都亭侯臣祖,长水校尉关内侯臣凌,步兵校尉关内侯臣福,射声校尉关内侯臣质,振威将军乡亭侯臣题,征虏将军都亭侯臣触,振武将军亭侯臣当,忠义将军乐乡亭侯臣生,建节将军平乐亭侯臣圃,安众将军元就亭侯臣神,翼卫将军都亭侯臣衢,讨夷将军亭侯臣慎,怀远将军关内侯臣巽,绥边将军常乐亭侯臣俊,安夷将军高梁亭侯臣炳,奋武将军长安亭侯臣丰,武卫将军安昌亭侯臣褚等稽首言:
臣等前上言,汉帝奉天命以固禅,群臣因天命以固请,陛下违天命以固辞,臣等顽愚,犹知其不可,况神祗之心乎!
宜蒙纳许,以福海内欣戴之望。
丁卯制书诏臣等曰:「以德则孤不足,以时则虏未灭,若以群贤之灵,得保首领,终君魏国,于孤足矣。
若孤者,胡足以辱四海?
至乎天瑞人事,皆先王圣德遗庆,孤何有焉?
是以未敢闻命」。
臣等伏读诏书,于邑益甚。
臣等闻《易》称「圣人奉天时」,而《论》曰:「君子畏天命」。
天命有去就,然后帝者有禅代。
是以唐之禅虞,命以在尔;
虞之顺唐,谓之受终。
知天命去已,故不得不禅;
舜知历数在躬,故不敢不受。
不得不禅,奉天时也;
不敢不受,畏天命也。
汉朝虽承委末陵迟之馀,犹务奉天命以则尧道,是以愿禅帝位而归二女。
陛下正于大魏受命之初,抑虞夏之达节,尚延陵之让体,所枉者大,所直者小;
所详者轻,所略者重。
中人凡士,犹为陛下陋之,殁者有灵,则重华必忿愤于苍梧之神墓,大夏必郁邑于会稽山阴武王必不悦于高陵之玄宫矣。
是以臣等敢以死请。
且汉政在奄宦,禄去帝室七世矣。
遂集矢石于其宫殿,而二京为之丘虚。
当此之时,四海荡覆,天下分崩。
武王亲衣甲而冠胄,沐雨而栉风,为民请命,则活万国;
为世拨乱,则致升平。
鸠民而立长,筑官而置吏,元元无过罔于前叶,而始有造于华裔。
陛下即位,光昭文德,以翊武功;
勤恤民隐,视之如伤:惧者宁之,劳者休之;
寒者以暧,饥者以充;
远人以德服,寇敌以恩降。
迈恩种德,光被四表。
稽古笃睦,茂于放勋
网漏吞舟,裕于周文。
是以布政未期,人神并和。
皇天则降甘露而臻四灵,后土则挺芝草而吐醴泉
虎豹鹿菟,咸素其色;
雉鸠燕爵,亦白其羽。
连理之木,同心之瓜,五采之鱼,珍祥瑞物,杂还于其间者,无不毕备。
古人有言:「微禹,吾其鱼乎」!
微大魏,则臣等之白骨既交横于旷野矣。
伏省群臣内外前后章奏,所以陈叙陛下之符命者,莫不条河洛之图书,授天地之瑞应,因汉朝之款诚,宣万方之景附,可谓信矣著矣,□矣裕矣,高矣丘矣,三王无以及,五帝无以加,民命之悬于魏邦,民心之素于魏政,卅有余年矣。
此乃千世时至之会,万载壹遇之
达节广度,宜昭于斯际;
拘挛狭行,不施于此时。
久稽天命,罪在臣等,辄营坛场,具礼仪,择吉日,口昭告昊天上帝,秩群神之礼,须禋祭毕;
会群寮于朝堂,议年号正朔服色当所以施行,臣谨拜表朝堂
臣歆、臣诩、臣朗、臣仁、臣若、臣辅、臣忠、臣、臣柔、臣洪、臣真、臣休、臣尚、臣霸、臣合,臣晃、臣辽、臣灵、臣泉、臣贞、臣洽、臣昱、臣夔、臣繇、臣霸、臣林、臣照、臣楙、臣陟、臣祖、臣凌、臣福、臣质、臣题、臣触、臣当、臣生、臣圃、臣神、臣衢、臣慎、臣巽、臣俊、臣炳、臣丰、臣褚,诚惶诚惧,顿首顿首,死罪死罪(碑本《隶释》十九,《魏志·文帝纪》引《献帝传》。案:《古文苑》、闻人牟准魏敬侯碑阴》,言「群上尊号奏卫觊撰,钟繇书」。)
出军论 孙吴 · 诸葛恪
 出处:全三国文 卷六十五
夫天无二日,土无二王,王者不务兼并天下而欲垂祚后世,古今未之有也。
战国之时,诸侯自恃兵强地广,互有救援,谓此足以传世,人莫能危。
恣情从怀,惮于劳苦,使秦渐得自大,遂以并之,此既然矣。
近者刘景升荆州,有众十万,财谷如山,不及曹操尚微,与之力竞,坐观其强大,吞灭诸袁。
北方都定之后,率三十万众来向荆州,当时虽有智者,不能复为画计于是景升儿子,交臂请降,遂为囚虏。
凡敌国欲相吞,即仇雠欲相除也。
有雠而长之,祸不在己,则在后人,不可不为远虑也。
伍子胥曰:「越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
夫差自恃强大,闻此邈然,是以诛子胥而无备越之心,至于临败悔之,岂有及乎?
越小于吴,尚为吴祸,况其强大者耶?
昔秦但得关西耳,尚以并吞六国,今贼皆得秦、赵、韩、魏、燕、齐九州之地,地悉戎马之乡,士林之薮。
今以魏比古之秦,土地数倍,以吴与蜀比古六国,不能半之。
然今所以能敌之,但以时兵众,于今适尽,而后生者未悉长大,正是贼衰少未盛之时。
司马懿先诛王凌,续自陨毙,其子幼弱,而专彼大任,虽有智计之士,未得施用。
当今伐之,是其厄会。
圣人急于趋时,诚谓今日。
若顺众人之情,怀偷安之计,以为长江之险可以传世,不论魏之终始,而以今日遂轻其后,此吾所以长叹息者也。
自本以来,务在产育,今者贼民繁滋,但以尚小,未可得用耳。
若复十数年后,其众必倍于今,而国家劲兵之地,皆已空尽,唯有此见众可以定事。
若不早用之,端坐使老,复十数年,略当损半,而见子弟数不足言,若贼众一倍,而我兵损半,虽复使伊、管图之,未可如何。
今不达远虑者,必以此言为迂。
夫祸难未至而豫忧虑,此固众人之所迂也。
及于难至,然后顿颡,虽有智者,又不能图,此乃古今所病,非独一时。
昔吴始以伍员为迂,故难至而不可救。
刘景升不能虑十年之后,故无以诒其子孙。
今恪无具臣之才,而受大吴萧、霍之任,智与众同,思不经远,若不及今日为国斥境,俯仰年老,而雠敌更强,欲刎颈谢责,宁有补邪?
今闻众人或以百姓尚贫,欲务闲息,此不知虑其大危,而爱其小勤者也。
汉祖幸已自有三秦之地,何不闭关守险,以自娱乐,空出攻楚,身被创痍,介胄生虮虱,将士厌困苦,岂甘锋刃而忘安宁哉,虑于长久不得两存者耳!
每览荆邯公孙述以进取之图,近见家叔父陈与贼争竞之计,未尝不喟然叹息也。
夙夜反侧,所虑如此,故聊疏愚言,已达二三君子之末。
若一朝陨殁,志画不立,贵令来世知我所忧,可思于于(《吴志·诸葛恪传》)
郎吏高堂隆等受经诏景初中 曹魏 · 曹睿
 出处:全三国文 卷十
昔先圣既没,而其遗言馀教,著于六艺。
六艺之文,礼又为急,弗可斯须离者也。
末俗背本,所由来久。
闵子讥原伯之不学,荀卿丑秦世之坑儒,儒学既废,则风化曷由兴哉?
方今宿生巨儒,并各年高,教训之道,孰为其继?
伏生将老,汉文帝嗣以晁错
《谷梁》寡畴,宣帝承以士郎。
其科郎吏高才解经义者三十人,从光禄勋隆、散骑常侍林、博士静,分受四经三礼,主者具为设课试之法。
夏侯胜有言:「士病不明经术,经术苟明,其取青紫如俯拾地芥耳」。
今学者有能究极经道,则爵禄荣宠,不期而至。
可不勉哉(《魏志·高堂隆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