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金匮 其十九 西周齐国 · 齐太公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七
明者见兆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未形(《文选。司马相如上书谏猎》注,《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注)
兴平中吴中童谣 汉 · 无名氏
 押纸韵
吴志曰:初兴平中吴中童谣。阊门。吴西郭门。夫差所生也。
黄金车,班兰耳。
阊门,出天子(○《三国志》吴书孙权传。《诗纪》八。)
湓城井铭 汉 · 阙名
 出处:全汉文 卷五十七
颍阴侯所开,三百年当塞。
不满百年,为当运者所开(《御览》一百八十九引《浔阳记》:湓城,汉灌婴所筑。孙权经此,自立标井上,掘得井铭。忻以为瑞井。江中风浪,井水辄动。)
合肥密教 东汉末至曹魏 · 曹操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一
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护军,勿得与战(《魏志·张辽传》。)
孙权 其一 东汉末至曹魏 · 曹操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三
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吴志·孙权传》注引《江表传》,又《艺文类聚》六十六,《御览》八百三十一)
谏曹公南征 其一 东汉 · 傅干
 出处:全后汉文 卷八十一
治天下之大具有二,文与武也。
用武则先威,用文则先德,威德足以相济,而后王道备矣。
往者天下大乱,上下失序,明公用武攘之,十平其九,今未承王命者,吴与蜀也。
吴有长江之险,蜀有崇山之阻,难以威服,易以德怀。
愚以为可且按甲寝兵,息军养士,分土定封,论功行赏
若此则内外之心固,有功者劝,而天下知制矣。
然后渐兴学校,以导其善性,而长其义节。
公神武震于四海,若修文以济之,则普天之下,无思不服矣。
今举十万之众,顿之长江之滨,若贼负固深藏,则士马不能逞其能,奇变无所用其权,则大威有屈,而敌心未能服矣。
明公虞舜舞干戚之义,全威养德,以道制胜(《魏志·武帝纪》,「建安十九年,公征孙权」。注引《九州春秋》,「参军傅干谏」,「公不听,军遂无功」。)
孙权移书 东汉 · 李术
 出处:全后汉文 卷八十六
有德见归,无德见叛,不应复还(《吴志·孙权传》注引《江表传》。)
将校部曲文 东汉末 · 陈琳
 出处:全后汉文 卷九十二、文选卷四十四
年月朔日,子尚书令彧,告江东将校部曲及孙权宗亲中外:盖闻祸福无门,惟人所召。
夫见机而作,不处凶危,上圣之明也;
临事制变困而能通,智者之虑也;
渐渍荒沈,往而不反,下愚之蔽也。
是以大雅君子,于安思危,以远咎悔;
小人临祸怀佚,以待死亡。
二者之量,不亦殊乎!
孙权小子,未辨菽麦,要领不足以膏齐斧,名字不足以洿简墨
譬犹鷇卵,始生翰毛,而便陆梁放肆,顾行吠主。
谓为舟楫足以距皇威,江湖可以逃灵诛,不知天网设张,以在纲目,爨镬之鱼,期于消烂也。
若使水而可恃,则洞庭无三苗之墟,子阳荆门之败,朝鲜之垒不刊,南越之旌不拔。
夫差阖闾远迹,用申胥之训兵,栖越会稽,可谓强矣。
及其抗衡上国,与晋争长,都城屠于勾践武卒散于黄池,终于覆灭,身罄越军。
吴王濞骄恣屈强,猖猾始乱,自以兵强国富,势陵京城
太尉帅师,甫下荥阳,则七国之军,瓦解冰泮之骂言未绝于口,而丹徒之刃以陷其胸。
何则?
天威不可当,而悖逆之罪重也。
且江湖之众,不足恃也。
董卓作乱,以迄于今,将三十载。
其间豪桀纵横,熊据虎跱,强如二袁,勇如吕布,跨州连郡,有威有名,十有馀辈。
其馀锋捍特起鹯视狼顾,争为枭雄者,不可胜数。
然皆伏鈇婴钺,首腰分离,云散原燎,罔有孑遗。
近者关中诸将,复合聚,续为叛乱,阻二华,据河渭,驱率羌胡,齐锋东向,气高志远,似若无敌。
丞相秉钺鹰扬,顺风烈火,元戎启行,未鼓而破,伏尸千万,流血漂橹,此皆天下所共知也。
是后大军所以临江而不济者,以韩约马超逋逸迸脱,走还凉州,复欲鸣吠
逆贼宋建,僭号河首,同恶相救,并为唇齿。
镇南将军张鲁,负固不恭。
皆我王诛所当先加。
故且观兵旋旆,复整六师,长驱西征,致天下诛。
偏将涉陇,则建约枭夷,旌首万里;
军入散关,则群氐率服,王侯豪帅,奔走前驱。
进临汉中,则阳平不守,十万之师,土崩鱼烂,张鲁逋窜,走入巴中怀恩悔过,委质还降
夷王朴胡賨邑侯杜濩,各帅种落,共举巴郡,以奉王职
钲鼓一动,二方俱定,利尽西海,兵不钝锋。
若此之事,皆上天威明,社稷神武,非徒人力所能立也。
圣朝宽仁覆载,允信允文,大启爵命,以示四方。
及胡濩皆享万户之封,之五子,各受千室之邑,胡濩子弟部曲将校为列侯将军已下千有馀人。
姓安堵,四民反业。
而建约之属,皆为鲸鲵;
之妻孥,焚首金城,父母婴孩,覆尸许市。
非国家钟祸于彼,降福于此也,逆顺之分,不得不然。
夫鸷鸟之击先高,攫鸷之势也;
牧野之威,孟津之退也。
今者枳棘剪捍,戎夏以清,万里肃齐,六师无事。
故大举天师百万之众,与匈奴南单于呼完厨及六郡乌桓丁令屠各,湟中羌僰,霆奋席卷,自寿春而南。
又使征西将军夏侯渊等,率精甲五万,及武都氐羌,巴汉锐卒,南临汶江,扼据庸蜀。
江夏襄阳诸军,横截湘沅,以临豫章,楼船横海之师,直指吴会。
万里剋期,五道并入,权之期命,于是至矣。
丞相衔奉国威,为民除害,元恶大憝,必当枭夷
至于枝附叶从,皆非诏书所特禽疾。
故每破灭强敌,未尝不务在先降后诛,拔将取才,各尽其用。
是以立功之士,莫不翘足引领,望风响应。
袁术僭逆,王诛将加,则庐江太守刘勋先举其郡,还归国家。
吕布作乱,师临下邳张辽侯成,率众出降。
还讨眭固,薛洪樛尚,开城就化
官渡之役,则张合高奂举事立功。
后讨袁尚,则都督将军马延、故豫州刺史阴夔、射声校尉郭昭临阵来降。
围守邺城,则将军苏游反为内应,审配兄子开门入兵。
既诛袁谭,则幽州大将焦触攻逐袁熙,举事来服
凡此之辈数百人,皆忠壮果烈,有智有仁,悉与丞相参图画策,折冲讨难,芟敌搴旗,静安海内,岂轻举措也哉!
诚乃天启其心,计深虑远,审邪正之津,明可否之分,勇不虚死,节不苟立,屈伸变化,唯道所存,故乃建丘山之功,享不訾之禄,朝为仇虏,夕为上将,所谓临难知变,转祸为福者也。
若夫说诱甘言,怀宝小惠,泥滞苟且,没而不觉,随波漂流,与熛俱灭者,亦甚众多。
吉凶得失,岂不哀哉!
昔岁军在汉中,东西悬隔遗守,不满五千,权亲以数万之众,破败奔走,今乃欲当御雷霆,难以冀矣。
夫天道助顺,人道助信,事上之谓义,亲亲之谓仁。
孝章,君也,而权诛之,孙辅,兄也,而权杀之。
贼义残仁,莫斯为甚。
乃神灵之逋罪,下民所同雠
辜雠之人,谓之凶贼
是故伊挚去夏,不为伤德;
飞廉,不可谓贤。
何者?
去就之道,各有宜也。
丞相深惟江东旧德名臣,多在载籍。
近魏叔英秀出高峙,著名海内;
虞文绣砥砺清节,耽学好古;
周泰明当世隽彦,德行脩明。
皆宜膺受多福,保乂子孙。
而周盛门户无辜被戮,遗类流离,湮没林莽,言之可为怆然,闻魏周荣虞仲翔各绍堂构,能负析薪。
及吴诸顾陆旧族长者,世有高位,当报汉德,显祖扬名
及诸将校孙权婚亲,皆我国家良宝利器,而并见驱迮,雨绝于天,有斧无柯,何以自济?
相随颠没,不亦哀乎!
盖凤鸣高冈,以远罻罗,贤圣之德也。
鸋鴂之鸟,巢于苇苕,苕折子破,下愚之惑也。
江东之地,无异苇苕,诸贤处之,信亦危矣。
圣朝开弘旷荡,重惜民命,诛在一人,与众无忌,故设非常之赏,以待非常之功。
霸夫烈士奋命之良时也,可不勉乎!
若能翻然大举,建立元勋,以应显禄,福之上也。
如其未能,笇量大小,以存易亡,亦其次也。
系蹄在足,则猛虎绝其蹯;
蝮蛇在手,则壮士断其节。
何则?
以其所全者重,以其所弃者轻。
若乃乐祸怀宁,迷而忘复,闇大雅之所保,背先贤之去就,忽朝阳之安,甘折苕之末,日忘一日,以至覆没,大兵一放,玉石俱碎,虽欲救之,亦无及已。
故令往购募爵赏,科条如左。
檄到,详思至言。
如诏律令。
黄祖 东汉末魏晋初 · 孙策
 出处:全三国文 卷六十三
臣讨黄祖,以十二月八日所屯沙羡县
刘表遣将助,并来趣臣。
臣以十一日平旦部所领江夏太守行建威中郎将周瑜、领桂阳太守行征虏中郎将吕范、领零陵太守行荡寇中郎将程普、行奉业校尉孙权、行先登校尉韩当、行武锋校尉黄盖等同时俱进。
身跨马栎陈,手击急鼓,以齐战势。
吏士奋激,踊跃百倍,心精意果,各竞用命。
越渡重堑,迅疾若飞。
火放上风,兵激烟下,弓弩并发,流矢雨集,日加辰时溃烂
锋刃所截,猋火所焚,前无生寇,惟迸走。
获其妻息男女七人,斩虎狼、韩晞已下二万余级,其赴水溺者一万余口,船六千余艘,财物山积。
未禽,宿狡猾,为腹心,出作爪牙,之鸱张,以气息,而家属部曲,扫地无余,孤特之虏,成鬼行尸。
诚皆圣朝神武远振,臣讨有罪,得效微勤(《吴志·孙讨逆传》注引《吴录》)
请许吴主委质表 曹魏 · 钟繇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十四
尚书宣示孙权所求,诏令所报,所以博示,逮于卿佐,必冀良方出于阿是。
刍荛之言可择廊庙,况始以疏贱,得为前恩,横所䀎睨,公私见异,爱同骨肉,殊遇厚宠,以至今日。
再世荣名,同国休戚,敢不自量。
窃致愚虑,仍日达晨,坐以待旦。
退思鄙浅,圣意所弃,则又割意,不敢献闻。
深念天下,今为已平,之委质,外震神武。
度其拳拳,无有二计,高尚自疏,况未见信。
今推款诚,欲求见信,实怀不自信之心。
亦宜待之以信,而当护其未自信也。
其所求者,不可不许,许之而反,不必可与。
求之而不许,势必自绝;
许而不与,其曲在己。
里语曰:「何以罚?
与以夺。
何以怒?
许不与」。
思省所示报疏,曲折得宜,宜神圣之虑,非今臣下所能有增益。
昔与文若奉事先帝,事有数者有似于此。
粗表二事,以为今者事势尚当有所依违,愿君思省。
若以在所虑可,不须复貌,节度唯君。
恐不可采,故不自拜表(《淳化阁帖》二)
太子 曹魏 · 钟繇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十四
臣同郡故司空荀爽言,人当道情,爱我者一何可爱!
憎我者一何可憎!
顾念孙权,了更妩媚(《魏志·钟繇传》注引《魏略》)
袁春卿 曹魏 · 董昭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十五
盖闻孝者不背亲以要利,仁者不忘君以徇私,志士不探乱以徼幸,智者不诡道以自危。
足下大君,昔避内难,南游百越,非疏骨肉,乐彼吴会,智者深识,独或宜然。
曹公悯其守志清恪,离群寡俦,故特遣使江东,或迎或送,今将至矣。
就令足下处偏平之地,依德义之主,居有泰山之固,身为乔松之偶,以义言之,犹宜背彼向此,舍民趣父也。
邾仪父始与隐公盟,鲁人嘉之而不书爵,然则王所未命,爵尊不成,春秋之义也。
况足下今日之所托者乃危乱之国,所受者乃矫诬之命乎?
苟不逞之与群,而厥父之不恤,不可以言孝;
忘祖宗所居之本朝,安非正之奸职,难可以言忠;
忠孝并替,难以言智。
又足下昔日为曹公所礼辟,夫戚族人而疏所生,内所寓而外王室,怀邪禄而叛知己,远福祚而近危亡,弃明义而收大耻,不亦可惜邪?
若能翻然易节,奉帝养父,委身曹公,忠孝不坠,荣名彰矣。
宜深留计,早决良图(《魏志·董昭传》。袁绍同族春卿魏郡太守,在邺城中,其父元长扬州太祖遣人迎之,书与春卿。)
奏讨孙吴黄初三年 曹魏 · 华歆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十二
臣闻枝大者披心,尾大者不掉,有国有家之所慎也。
昔汉承秦弊,天下新定。
大国之王,臣节未尽。
之谋,不备录之,至使六王前后反叛。
已而伐之,戎车不辍。
又文景守成,忘战戢役,骄纵吴楚,养虺成蛇,既为社稷大忧。
盖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吴王孙权,幼竖小子,无尺寸之功,遭遇兵乱。
因父兄之绪,少蒙翼卵廙伏之恩,长含鸱枭反逆之性,背弃天地,罪恶积大。
复与关羽,更相觇伺,逐利见便,挟为卑辞。
先帝知权,奸以求用,时以于禁。
败于水灾,等当讨羽,因以委权。
先帝委裘下席,不尽心。
诚在恻怛,欲因大丧,寡弱王室。
希托董传先帝令,乘未得报许,擅取襄阳
及见驱逐,乃更折节,邪辟之态,巧言如流。
虽重驿累使,发遣禁等,内包隗嚣顾望之奸,外欲缓诛支仰蜀贼。
圣朝含弘,既加不忍,优而赦之,与之更始。
猥乃割地王之,使南面称孤,兼官累位,礼备九命,名马百驷,以成其势,光宠显赫,古今无二。
为犬羊之姿,横被虎豹之文,不思静力致死之节,以报无量不世之恩。
臣每见所下前后章表,又以愚意采察旨,自以阻带江湖,负固不服,狃挟累世,诈伪成功。
上有尉佗英布之计,下诵伍被屈疆之辞,终非不侵不伐之臣。
以为晁错不发削弱王侯之谋,则七国同衡,祸久而大;
蒯通不决袭历下之策,则田横自臣,罪深变重。
臣谨考之周礼九伐之法,平权凶恶,逆节萌生,见罪十五。
昔九黎乱德,黄帝加诛。
项羽罪十,汉祖不舍,所犯罪衅明白,非仁恩所养、宇宙所容。
臣请免权官,鸿胪削爵土,捕治罪。
敢有不从,移兵进讨,以明国典好恶之常,以静三州元元之苦(《吴志·吴主权传》注引《魏略》,载《三公奏》。案:此事在黄初三年,时三公华歆贾诩杨彪也。)
刘备 孙吴 · 诸葛瑾
 出处:全三国文 卷六十五
奄闻旗鼓来至白帝,或恐议臣以吴王侵取此州,危害关羽,怨深祸大,不宜答和,此用心于小,未留意于大者也。
试为陛下论其轻重,及其大小。
陛下若抑威损忿,暂省言者,计可立决,不复咨之于群后也。
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先帝?
荆州大小孰与海内?
俱应仇疾,谁当先后?
若审此数,易如反掌(《吴志·诸葛瑾传》)
魏都赋 其一 曹魏 · 吴质
 押御韵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三十
太祖鸿飞兖、豫(《文选》沈约《齐安陆王碑文》注)
东阿王 曹魏 · 吴质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三十、文选卷四十二
质白:信到,奉所惠贶
发函伸纸,是何文采之巨丽,而慰喻之绸缪乎!
夫登东岳者,然后知众山之逦迤也;
奉至尊者,然后知百里之卑微也。
自旋之初,伏念五六日,至于旬时,精散思越,惘若有失。
非敢羡宠光之休,慕猗顿之富。
诚以身贱犬马,德轻鸿毛,至乃历玄阙,排金门,升玉堂,伏虚槛前殿,临曲池而行觞。
既威仪亏替,言辞漏渫,虽恃平原养士之懿,愧无毛遂耀颖之才。
深蒙薛公折节之礼,而无冯谖三窟之效。
屡获信陵虚左之德,又无侯生可述之美。
凡此数者,乃质之所以愤积于胸臆,怀眷而悁邑者也。
若追前宴,谓之未究,倾海为酒,并山为肴,伐云梦,斩梓泗滨,然后极雅意,尽欢情,信公子之壮观,非鄙人之所庶几也。
若质之志,实在所天。
思投印释黻,朝夕侍坐,钻仲父之遗训,览老氏之要言,对清酤而不酌,抑嘉肴而不享,使西施出帷,嫫母侍侧,斯盛德之所蹈,明哲之所保也。
若乃近者之观,实荡鄙心。
秦筝发徽,二八迭奏
埙箫激于华屋,灵鼓动于座右。
耳嘈嘈于无闻,情踊跃于鞍马。
谓可北慑肃慎,使贡其楛矢;
南震百越,使献其白雉;
又况,夫何足视乎!
还治讽采所著,观省英玮,实赋颂之宗,作者之师也。
众贤所述,亦各有志。
赵武过郑,七子赋诗,春秋载列,以为美谈。
质小人也,无以承命。
又所荅贶,辞丑义陋,申之再三,赧然汗下。
此邦之人,闲习辞赋,三事大夫,莫不讽诵,何但小吏之有乎!
重惠苦言,训以政事,恻隐之恩,形乎文墨。
墨子回车,而质四年,虽无德与民,式歌且舞。
儒墨不同,固以久矣。
然一旅之众,不足以扬名,步武之间,不足以骋迹,若不改辙易御,将何以效其力哉!
今处此而求大功,犹绊良骥之足,而责以千里之任
槛猿猴之势,而望其巧捷之能者也。
不胜见恤,谨附遣白荅,不敢繁辞。
吴质白。
追崇始祖议 曹魏 · 孙钦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三十六
按《春秋》之义,五等诸侯卒葬皆称公,乃与王者之后宋公同号。
然臣子褒崇其君父。
以此言之,中常侍大长秋特进君侯诞育大皇,笃生武王,奄有四方,其功德之号,莫过大王
今迎神主,宜乘王车,又宜先遣使者谥号为大王(《通典》七十二。文帝即王位孙钦等议。)
上疏谏曹公亲征蜀建安二十年 曹魏 · 刘廙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三十四
圣人不以智轻俗,王者不以人废言。
故能成功于千载者,必以近察远,智周于独断者,不耻于下问,亦欲博采必尽于众也。
且韦弦非能言之物,而圣贤引以自匡。
臣才智闇浅,愿自比于韦弦。
乐毅能用弱燕破大齐,而不能以轻兵定即墨者,夫自为计者虽弱必固,欲自溃者虽强必败也。
自殿下起军以来,三十余年,敌无不破,强无不服。
今以海内之兵,百胜之威,而孙权负险于吴,刘备不宾于蜀。
夫夷狄之臣,不当冀州之卒,、备之籍,不比袁绍之业,然本初以亡,而二寇未捷,非暗弱于今而智武于昔也。
斯自为计者,与欲自溃者异势耳。
文王伐崇,三驾不下,归而修德,然后服之。
秦为诸侯,所征必服,及兼天下,东向称帝,匹夫大呼而社稷隳。
是力弊于外,而不恤民于内也。
臣恐边寇非六国之敌,而世不乏才,土崩之势,此不可不察也。
天下有重得,有重失;
势可得而我勤之,此重得也;
势不可得而我勤之,此重失也。
于今之计,莫若料四方之险,择要害之处而守之,选天下之甲卒,随方面而岁更焉。
殿下可高枕于广厦,潜思于治国;
广农桑,事从节约,修之旬年,则国富民安矣(《魏志·刘廙传》。)
大赦天下诏嘉禾二年春正月 孙吴 · 孙权
 出处:全三国文 卷六十三
朕以不德,肇受元命,夙夜兢兢,不遑假寝。
思平世难,救济黎庶,上答神祇,下慰民望。
是以眷眷,勤求俊杰,将与戮力,共定海内。
苟在同心,与之偕老。
使持节幽州青州辽东太守燕王,久胁贼虏,隔在一方,虽乃心于国,其路靡缘。
今因天命,远遣二使,款诚显露,章表殷勤,朕之得此,何喜如之!
虽汤遇伊尹,周获吕望,世祖未定而得河右,方之今日,岂复是过?
普天一统,于是定矣。
《书》不云乎:「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其大赦天下,与之更始,其明下州郡,咸使闻知。
特下燕国,奉宣诏恩,令普天率土备闻斯庆(《吴志·大帝传》)
公孙渊燕王 孙吴 · 孙权
 出处:全三国文 卷六十三
使持节车骑将军辽东太守平乐侯:天地失序,皇极不建,元恶大憝,作害于民,海内分崩,群生堙灭,虽周余黎民,靡有孑遗,方之今日,乱有甚焉。
朕受历数,君临万国,夙夜战战,念在弭难,若涉渊水,罔知攸济。
是以把旄杖钺,剪除凶虐,自东徂西,靡遑宁处,苟力所及,民无灾害。
虽贼虏遗种,未伏辜诛,犹系囚枯木,待时而毙。
将军天姿特达,兼包文武,观时睹变,审于去就,逾越险阻,显致赤心,肇建大计,为天下先,元勋巨绩,侔于古人。
虽昔窦融背弃陇右,卒占西河,以定光武,休名美实,岂复是过?
钦嘉雅尚,朕实欣之。
自古圣帝明王,建化垂统,以爵褒德,以禄报功;
功大者禄存,德盛者礼崇。
周公有夹辅之劳,太师鹰扬之功,并启土宇,兼受备物。
将军规万年之计,建不世之略,绝僭逆之虏,顺天人之肃,济成洪业,功无与比,齐鲁之事,奚足言哉!
《诗》不云乎,「无言不雠,无德不报」。
今以幽、青二州十七郡七十县封君为燕王使持节太常张弥授君玺绶策书,金虎符第一至第五,竹使符第一至第十。
锡君玄土,苴以白茅,奚契尔龟,用锡冢社。
方有戎事,典统兵马,以大将军曲盖麾幢,督幽州青州辽东太守如故。
今加君九锡,其敬听后命。
以君三世相承,保绥一方,宁集四郡,训及异俗,民夷安业,无或携贰,是用锡君大辂、戎辂,玄牡二驷;
君务在劝农,啬人成功,仓库盈积,官民俱丰,是用锡君衮冕之服,赤舄副焉;
君正化以德,敬下以礼,敦义崇谦,内外咸和,是用锡君轩县之乐;
君宣导休风,怀保边远,远人回面,莫不影附,是用锡君朱户以居;
君运其才略,官方任贤,显直错枉,群善必举,是用锡君虎贲之士百人;
君戎马整齐,威震遐方,纠虔天刑,彰厥有罪,是用锡君铁钺各一;
文和于内,武信于外,禽讨逆节,折冲掩难,是用锡君彤弓一、彤矢百,玈弓十、玈矢千;
君忠勤有交,温恭为德,明允笃诚,感于朕心,是用锡君秬鬯一卣,圭瓒副焉;
钦哉!
敬兹训典,寅亮天工,相我国家,永终尔休(《吴志·大帝传》注引《江表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