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言志诗 曹魏 · 何晏
《诗纪》作拟古。又引名士传曰:是时曹爽辅政。识者虑有危机。晏有重名。与魏姻戚。内虽怀忧。而无复退也。著五言诗以言志曰:
鸿鹄比翼游,群飞戏太清。
常恐夭网罗,忧祸一旦并。
岂若集五湖,顺流唼浮萍
逍遥放志意,何为怵惕惊(○《世说》新语箴规篇。《类聚》九十作魏何晏诗。广《文选》十五作拟古。《诗纪》十七。又《初学记》三十作何晏诗。引清、并、萍三韵。《白帖》二十九作古诗。引清、并、萍三韵。○逯案。《世说》常恐大网罗句。唐写本大作夭。)
转蓬去其根,流飘从风移。
芒芒四海涂,悠悠焉可弥。
愿为浮萍草,托身寄清池。
且以乐今日,其后非所知(○《初学记》二十七。《诗纪》十七。又《类聚》八十二引池一韵。)
浮云翳白日,微风轻尘起(○《书钞》百五十。)
无为 曹魏 · 何晏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三十九
天地万物,皆以无为为本。
无也者,开物成务,无往不成者也。
阴阳恃以化生,万物恃以成形,贤者恃以成德,不肖恃以免身。
故无之为用,无爵而贵矣(《晋书·王衍传》,何晏王弼祖述老庄,立论云云。)
论语集解叙 曹魏 · 何晏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三十九
叙曰:汉中垒校尉刘向言:「《鲁论语》二十篇,皆孔子弟子记诸善言也」。
太子太傅夏侯胜前将军萧望之丞相韦贤、及子玄等传之。
《齐论语》二十二篇,其二十篇中章句颇多于《鲁论》,琅琊王卿、及胶东庸生昌邑中尉王吉皆以教授,故有《鲁论》,有《齐论》。
鲁共王时,尝欲以孔子宅为宫,坏得《古文论语》。
《齐论》有《问王知道》,多于《鲁论》二篇,《古论》亦无此二篇,分「尧曰」下章「子张问」以为一篇,有两《子张》,凡二十一篇,篇次不与齐、鲁《论》同。
安昌侯张禹,本受《鲁论》,兼讲《齐说》,善者从之,号曰「张侯论」,为世所贵,包氏、周氏章句出焉。
《古论》唯博士孔安国为之训解,而世不传。
至顺帝时南郡太守马融亦为之训说,汉末大司农郑玄就《鲁论》篇章,考之齐、古为之注。
近故司空陈群太常王萧、博士周生烈皆为义说。
前世传授师说,虽有异同,不为训解,中间为之训解,至于今多矣,所见不同,互有得失。
今集诸家之善,记其姓名,有不安者,颇为改易,名曰《论语集解》。
光禄大夫关内侯、臣孙邕光禄大夫郑冲散骑常侍中领军安乡亭侯曹义侍中荀顗尚书驸马都尉关内侯何晏等上(《唐石经论语》。)
冀州 其一 曹魏 · 卢毓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三十五
冀州,天下之上国也。
尚书何平叔邓玄茂谓其「土产无珍,人生质朴,上古以来,无应仁贤之例,异徐、雍、豫诸州也」。
卢释曰:「除黄帝已前,未可备闻」。
略言唐虞已来,冀州乃圣贤之渊薮,帝王之宝地。
东河以上,西河以来,南河以北,易水已南,膏壤千里,天地之所会,阴阳之所交,所谓神州也(《初学记》八)
傅子补遗上 其一百八 西晋 · 傅玄
 出处:全晋文 卷四十九
尚书何晏好服妇人之服)此服妖也(《宋书·五行志一》)
傅嘏(《三国·刘表传》注,《北堂书钞》七十六) 西晋 · 傅玄
 出处:全晋文 卷五十
傅嘏字兰若(《北堂书钞》六十),祖父睿,代郡太守
父充,黄门侍郎弱冠知名)
是时何晏以材辩显于贵戚之间,邓飏好变通,合徒党,鬻声名于闾阎,而夏侯玄以贵臣子少有重名,为之宗主,皆求交于而不纳也。
友人荀粲,有清识远志,然犹怪之。
曰:「夏侯泰初一时之杰,虚心交子,合则好成,不合则怨至。
二贤不睦,非国之利,此蔺相如所以下廉颇也」。
答之曰:「泰初志大其量,能合虚声而无实才。
何平叔言远而情近,好辩而无诚,所谓利口覆邦国之人也。
邓玄茂有为而无终,外要名利,内无关钥,贵同恶异,多言而妒前;
多言多衅,妒前无亲。
以吾观此三人者,皆败德也。
远之犹恐祸及,况昵之乎司马宣王请为从事中郎曹爽诛)
河南尹(此四字依《艺文类聚》六加)河南尹内掌帝都,外统京畿,兼古六乡六遂之士。
其民异方杂居,多豪门大族,商贾胡貊,天下四方会,利之所聚,而奸之所行。
前尹司马芝,举其纲而太简,次尹刘静,综其目而太密,后尹李胜,毁常法以收一时之声。
立司马氏之纲统,裁刘氏之纲目以经纬之,李氏所毁以渐补之。
郡有七百吏,半非旧也。
河南俗党五官掾功曹典选职,皆授其本国人,无用异邦人者,各举其良而对用之,官曹分职,而后以次考核之。
其治以德教为本,然持法有恒,简而不可犯,见理识情,狱讼不加槚楚,而得其实,不为小惠,有所荐达及大有益于民事,皆隐其端迹,若不由己出,故当时无赫赫之名,吏民久而后安之。
尚书,事小大无不综,既达治好正,而有清理识要,好论才性,原本精微,鲜能及之。
司隶校尉钟会年甚少,以明智交会。
初,李丰同州,少有显名,早历大官,内外称之,又不善也。
谓同志曰:「饰伪而多疑,矜小失而味于权利,若处庸庸者可也。
自任机事,遭明者必死」。
丰后为中书令,与夏侯玄俱祸,卒如言。
自少与冀州刺史裴徽散骑常侍荀《虎甘》善,、《虎甘》早亡。
又与镇北将军何曾司空陈泰尚书仆射荀顗、后将军钟毓并善,相与综朝事,俱为名臣(《三国·魏·傅嘏传》注。案:自卷三末至此,言三国事甚多,《晋书·傅玄传》云:举秀才,除郎中,与东海缪施俱选入著作,撰集《魏书》。《史通·外篇》《三国志》云:《魏史》司隶校尉傅玄等复共择定,则此或即底本也。)
上书陈选举 西晋 · 傅咸
 出处:全晋文 卷五十二
臣咸以为夫兴化之要,在于官人。
才非一流,职有不同。
譬诸林木,洪纤枉直,各有攸施。
故明扬逮于仄陋,畴咨无拘内外。
内外之任,出处随宜,中间选用,惟内是隆;
外举既颓,复多节目,竞内薄外,遂成风俗。
此弊诚宜亟革之,当内外通塞无所偏耳。
即使通塞无偏,若选用不平,有以深责;
责之苟深,无忧不平也。
且胶柱不可以调瑟,况乎官人而可以限乎!
伏思所限者,以防选用不能出人。
不能出人,当随事而制,无须限法。
法之有限,其于致远,无乃泥乎!
或谓不制其法,以何为责?
臣闻刑惩小人,义责君子,君子之责,在心不在限也。
正始中,任何晏以选举,内外之众职各得其才,粲然之美于斯可观。
如此,非徒御之以限,法之所致,乃委任之由也。
委任之惧,甚于限法。
是法之失,非己之尤,尤不在己,责之无惧,所谓「齐之以刑,人免而无耻」者也。
苟委任之,一则虑罪之及,二则惧致怨谤。
己快则朝野称咏,不善则众恶是归,此之战战,孰与倚限法以苟免乎(《晋书·傅咸传》)
景福殿赋 其二 曹魏 · 夏侯惠
 押质韵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十一
乃造彼鞠室(《文选》何晏《景福殿赋》注。)
王弼 西晋 · 何劭
 出处:全晋文卷十八
幼而察慧,年十馀,好老氏,通辩能言。
父业,为书郎
裴徽吏部郎未弱冠,往造焉。
一见而异之,问曰:「夫无者诚万物之所资也,然圣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无已者何」?
曰:「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不说也。
老子是有者也,故恒言无所不足」。
寻亦为傅嘏所知。
于时何晏吏部尚书,甚奇,叹之曰:「仲尼称后生可畏,若斯人者,可与言天人之际乎」!
正始中黄门侍郎累缺。
既用贾充裴秀朱整,又议用
丁谧争衡,致高邑王黎于曹爽用黎。
于是以台郎
初除,觐,请间,为屏左右,而与论道,移时无所他及,以此嗤之。
专朝政,党与共相进用,通俊不治名高。
寻黎无几时病亡,王沈代黎,遂不得在门下,为之叹恨。
在台既浅,事功亦雅非所长,益不留意焉。
淮南刘陶善论纵横,为当进所推。
每与语,常屈
天才卓出,当其所得,莫能夺也。
性和理(《艺文类聚》七十四作「性好𢎪理」。),乐游宴,解音律,善投壶。
其论道傅会文辞,不如何晏,自然有所拔得,多也。
颇以所长笑人,故时为士君子所疾。
钟会善,论议以校练为家,然每服弼之高致。
何晏以为圣人无喜怒哀乐,其论甚精,钟会等述之。
与不同,以为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五情也。
神明茂故能体冲和以通无;
五情同故不能无哀乐以应物,然则圣人之情,应物而无累于物者也。
今以其无累,便谓不复应物,失之多矣。
注《易》,颍川荀融《大衍义》。
答其意,白书以戏之曰:「夫明足以寻极幽微,而不能去自然之性。
颜子之量,孔父之所预在,然遇之不能无乐,丧之不能无哀。
又常狭斯人,以为未能以情从理者也,而今乃知自然之不可革。
足下之量,虽已定乎胸怀之内,然而隔逾旬朔,何其相思之多乎?
尼父之于颜子,可以无大过矣」。
注《老子》,为之指略,致有理统。
注《道略论》、注《易》,往往有高丽言。
太原王济好谈,病《老》《庄》,常云:「见《易》注,所悟者多」。
为人浅而不识物情,初与王黎、荀融善,黎夺其黄门郎,于是恨黎,与亦不终。
正始十年曹爽废,以公事免。
其秋遇疠疾亡,时年二十四,无子绝嗣。
之卒也,晋景王闻之,嗟叹者累日,其为高识所惜如此(《魏志·钟会传》注。案:《世说·文学篇》注引《别传》,其文小异。)
寒食散论 晋 · 晋悯帝
 出处:全晋文卷七
寒食散之方,虽出汉代,而用之者寡,靡有传焉。
魏尚书何晏首获神效,由是大行于世,服者相寻也(《世说·言语篇》注引丞相《寒食散论》。案:悯帝封秦王,为丞相,姑附此俟考。)
议诛曹爽 魏晋 · 阙名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五十五
《春秋》之义,君亲无将,将而必诛。
以支属,世蒙殊宠,亲受先帝握手遗诏托以天下,而包藏祸心,蔑弃顾命,乃与晏、飏、及当等谋图神器。
范党同罪人,皆为大逆不道(《魏志·曹爽传》会公卿朝臣廷议,以为云云。于是收、义、训、何晏邓飏丁谧毕轨李胜桓范、张当等,皆伏诛,夷三族。)
七贤序 东晋 · 袁宏
 出处:全晋文 卷五十七
阮公瑰杰之量,不移于俗,然获免者,岂不以虚中荦节,动无过则乎?
中散遣外之情,最为高绝,不免世祸,将举体秀异,直致自高,故伤之者也。
山公中怀体默,易可因任,平施不挠,在众乐同,游刃一世,不亦可乎(《御览》四百四十七。案:此当即《竹林名士传叙》也。《世说·文学篇》注:宏以夏侯泰初、何平叔王辅嗣为正始名士,阮嗣宗嵇叔夜山巨源向子期刘伯伦阮仲容王浚仲为竹林名士,裴叔则乐彦辅王夷甫庾子嵩王安期阮千里卫叔宝、谢幼为中朝名士。)
废庄论 东晋 · 王坦之
 出处:全晋文卷二十九
荀卿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扬雄亦曰「庄周放荡而不法」,何晏云「鬻庄躯,放玄虚,而不周乎时变」。
三贤之言,远有当乎!
天独构之唱,唱虚而莫和:无感之作,义偏而用寡。
动人由于兼忘,应物在乎无心。
孔父非不体远,以体远故用近;
颜子岂不具德,以德备故膺教
胡为其然哉?
不获已而然也。
夫自足者寡,故理悬于羲农;
徇教者众,故义申于三代。
道心惟微,人心惟危,吹万不同,孰知正是!
首阳之情,三黜之智,摩顶之甘,落毛之爱,枯槁之生,负石之死,格诸中庸,未入乎道,而况下斯者乎!
先王知人情之难肆,惧违行以致讼,悼司彻之贻悔,审褫带之所缘,故陶铸群生,谋之未兆,每摄其契,而为节焉。
使夫敦礼以崇化,日用以成俗,诚存而邪忘,利损而竞息,成功遂事,百姓皆曰我自然。
盖善暗者无怪,故所遇而无滞,执道以离俗,孰逾于不达!
语道而失其为者,非其道也;
辩德而有其位者,非其德也。
言默所未究,扬之以为风乎!
且即濠以寻鱼,想彼之我同;
推显以求隐,理得而情昧。
若夫庄生者,望大庭而抚契,仰弥高于不足,寄积想于三篇,恨我之怀未尽,其言诡谲,其义恢诞。
君子内应,从我游方之外,众人因藉之,以为弊薄之资。
然则天下之善人少,不善人多,庄子之利天下也少,害天下也多。
故曰鲁酒薄而邯郸围,庄生作而风俗颓。
礼与浮云俱征,伪与利荡并肆,人以克己为耻,士以无措为通,时无履德之誉,俗有蹈义之愆。
骤语赏罚不可以造次,屡称无为不可与适变。
虽可用于天下,不足以用天下人。
昔汉阴丈人修浑沌之术,孔子以为识其一不识其二,庄生之道,无乃类乎!
与夫如愚之契,何殊间哉!
若夫利而不害,天之道也;
为而不争,圣之德也。
方所资而莫知谁氏,在儒而非儒,非道而有道,弥贯九流,玄同彼我,万物用之而不既,亹亹日新而不朽,昔吾孔老固已言之矣(《晋书·王坦之传》)
王弼何晏 东晋 · 范宁
 出处:全晋文
时以浮虚相扇,儒雅日替,宁以为其源始于王弼何晏,二人之罪深于,乃著论曰:
或曰:“黄唐缅邈,至道沦翳,濠濮辍咏,风流靡托,争夺兆于仁义,是非成于儒墨。
平叔神怀超绝,辅嗣妙思通微,振千载之颓网,落之尘纲,斯盖轩冕之龙门濠梁之宗匠。
尝闻夫子之论,以为罪过,何哉”?
答曰:“子信有圣人之言乎?
夫圣人者,德侔二仪,道冠三才,虽帝皇殊号,质文异制,而统天成务,旷代齐趣。
王何蔑弃典文,不遵礼度,游辞浮说,波荡后生,饰华言以翳实,骋繁文以惑世。
搢绅之徒,翻然改辙,洙泗之风,缅焉将坠。
遂令仁义幽沦,儒雅蒙尘,礼坏乐崩,中原倾覆。
古之所谓言伪而辩,行僻而坚者,其斯人之徒欤?
昔夫子斩少正于鲁,太公戮华士于齐,岂非旷世而同诛乎?
暴虐,正足以灭身覆国,为后世鉴戒耳。
岂能回百姓之视听哉!
王何叨海内之浮誉,资膏粱之傲诞,画螭魅以为巧,扇无检以为俗,郑声之乱乐,利口之覆邦,信矣哉!
吾固以为一世之祸轻,历代之罪重,自丧之衅少,迷众之愆大也(《晋书·范宁传》)
管辂 其二 晋 · 管辰
 出处:全晋文 卷七十二
何晏
何曰:「顷连梦青蝇数十,来在鼻上,驱之不肯去,何也」?
曰:「夫鼻者,艮也,天中之山,而蝇集之,位骏者危,轻者亡」。
后遂被诛(《御览》四百)
答王卫军问 南朝宋 · 谢灵运
 出处:全宋文卷三十二
论曰:由教而信,有日进之功;
非渐所明,无入照之分。
问曰:由教而信,而无入照之分,则是暗信圣人。
若暗信圣人,理不关心,政可无非圣之尤,何由有日进之功?
答曰:颜子体二,未及于照,则向善已上,莫非暗信。
但教有可由之理,我有求理之志,故曰关心。
赐以之二,以之十,岂直免尤而已,实有日进之功。
论曰:暂者假也,真者常也,假知无常,常知无假。
又曰:假知累伏,理暂为用,用暂在理,不恒其知。
问曰:暂知为假知者,则非不知矣,但见理尚浅,未能常用耳。
虽不得与真知等照,然宁可谓无入照之分邪?
若暂知未是见理,岂得云理暂为用?
又不知以何称之。
答曰:不知而称知者,正以假知得名耳。
假者为名,非暂知如何?
不恒其用,岂常之谓?
既非常用,所以交赊相倾。
故谏人则言政理,悦己则犯所知。
若以谏时为照,岂有悦时之犯。
故知言理者浮谈,犯知者沈惑。
推此而判,自圣已下,无浅深之照。
然中人之性,有崇替之心矣!
论曰:教为用者心日伏,伏累弥久,至于灭累。
问曰:教为用而累伏,为云何伏邪?
若都未见理,专心暗信,当其专心,惟信而已。
谓此为累伏者,此是虑不能并,为此则彼废耳。
非为理累相权,能使累伏也。
凡厥心数,孰不皆然?
如此之伏,根本未异,一倚一伏,循环无已。
虽复弥久,累何由灭?
答曰:累伏者属此则废彼,实如来告。
凡厥心数,孰不皆然,亦如来旨。
更恨不就学人设言,而以恒物为讥耳。
譬如药验者疾易痊,理妙者吝可洗。
洗吝岂复循环,疾痊安能起灭?
则事不侔,居然已辨。
无漏之功,故资世俗之善,善心虽在,五品之数,能出三界之外矣。
平叔所谓冬日之阴,辅嗣亦云远不必携,聊借此语,以况入无,果无阻隔(已上并《广弘明集》十八。)
诫子书 南齐 · 王僧虔
 出处:全齐文卷八
知汝恨吾不许汝学,欲自悔厉,或以阖棺自欺,或更择美业,且得有慨,亦慰穷生。
但亟闻斯唱,未睹其实。
请从先师听言观行,冀此不复虚身。
吾未信汝,非徒然也。
往年有意于史,取《三国志》聚置床头百日许,复徙业就玄,自当小差于史,犹未近彷佛。
曼倩有云:「谈何容易」。
见诸玄,志为之逸,肠为之抽,专一书,转诵数十家注,自少至老,手不释卷,尚未敢轻言。
汝开《老子》卷头五尺许,未知辅嗣何所道,平叔所说,马、郑何所异,《指》、《例》何所明,而便盛于尘尾,自呼谈士,此最险事。
设令命汝言《易》,谢中书挑汝言《庄》,张吴兴叩汝言《老》,端可复言未尝看邪?
谈故如射,前人得破,后人应解,不解即输赌矣。
且论注百氏,荆州《八帙》,又《才性四本》,《声无哀乐》,皆言家口实,如客至之有设也。
汝皆未经拂耳瞥目。
岂有庖厨不脩,而欲延大宾者哉?
就如张衡思侔造化,郭象言类悬河,不自劳苦,何由至此?
汝曾未窥其题目,未辨其指归;
六十四卦,未知何名;
庄子》众篇,何者内外;
《八帙》所载,凡有几家;
《四本》之称,以何为长。
而终日欺人,人亦不受汝欺也。
由吾不学,无以为训。
重华无严父,放勋无令子,亦各由己耳。
汝辈窃议,亦当云「何越不学?
在天地间可嬉戏,何忽自课谪?
幸及盛时逐岁暮,何必有所灭」?
汝见其一耳,不全尔也。
设令吾学如马、郑,亦必甚胜;
复倍不如今,亦必大减。
致之有由,从身上来也。
汝今壮年,自勤数倍许胜,劣及吾耳。
世中比例举眼是,汝足知此,不复具言。
吾在世虽乏德业,要复推排人间数十许年,故是一旧物,人或以比数汝等耳。
即化之后,若自无调度,谁复知汝事者?
舍中亦有少负令誉弱冠越超清级者,于时王家门中,优者则龙凤,劣者犹虎豹,失荫之后,岂龙虎之议?
况吾不能为汝荫,政应各自努力耳。
或有身经三公蔑尔无闻;
布衣寒素,卿相屈体。
或父子贵贱殊,兄弟声名异,何也?
体尽读数百卷书耳。
吾今悔无所及,欲以前车诚尔后乘也。
汝年入立境,方应从官,兼有室累,牵役情性,何处复得下帷如王郎时邪?
为可作世中学,取过一生耳。
试复三思,勿讳吾言。
犹捶挞志辈,冀脱万一,未死之间,望有成就者,不知当有益否?
各在尔身己切,岂复关吾邪?
鬼唯知爱深松茂,宁知子弟毁誉事!
因汝有感,故略叙胸怀(《南齐书·王僧虔传》,又略见《南史》二十二。)
题所居壁 南梁 · 陶弘景
 押东韵
南史曰:弘景妙解术数。逆知梁祚覆没。预制诗秘在箧里。化后门人方稍出之。大同末。士人竞谈玄理。不习武事。后侯景篡。果居昭阳殿
夷甫散诞平叔谈空
不言昭阳殿,化作单于(○陶隐居集。南史本传。隋书五行志。《御览》五百五引梁书。《太平广记》十五。《诗纪》八十九。)
陆倕感知己赋 南梁 · 任昉
 出处:全梁文卷四十一
原知己之时义,故相知之信然。
乃贪廉之异贯,奈勇怯之相悬。
贪在物而成累,怯在我而可甄。
既自得于为御,又甘心于执鞭。
矧相知其如此,独揽涕而潺湲。
虽有望于已知,更非谓其知己(已上十二句,《梁书》无,《艺文类聚》有。)
信伟人之世笃,本侯服于陆乡。
缅风流与道素,袭衮衣与绣裳。
逮伊人而世载,并三骏而龙光。
过龙津而一息,望凤条而载翔。
彼白玉之虽洁,此幽兰之信芳。
思在物之取譬,非斗斛而能量。
匹方(《梁书》作耸。)峙于东岳,比凝厉于秋霜。
不一饭以忘过(《梁书》作妄过。)
每三钱以投渭。
匪蒙袂之敢嗟,岂沟壑之能衣。
既蕴藉其有馀,又澹然而无味。
得意同乎卷怀,违方似乎仗气。
平叔而靡雕,似子台而不朴。
冠众善而胎操,综群言而名学。
折高戴于后台,异邹颜乎董幄。
探三诗于河间,访九师于淮曲。
术兼口传之书,艺广铿锵之乐。
时坐睡而梁悬,裁据梧而锥握。
既文过而意深,又理胜而辞缛。
咨余生之荏苒,追岁暮而伤情。
测租阴于堂下,听鸣钟于洛城(已上六句,《艺文类聚》无,《梁书》有。)
唯忘年之陆子,定一遇于班荆
余获田苏之价,尔得海上之名。
信落魄而无产,终长勤于短生。
饥虚表于徐步,逃责显于疾行。
子比我于叔则,又方余于耀卿。
心照情交,流言靡惑。
万类暗求,千里悬得。
言象可废,筌蹄自默。
居非连栋,行待同车。
冬夜不足,夏日靡馀。
肴核非饵,丝竹岂娱。
我未舍驾,子已回舆。
中饮相顾,怅然动色。
邦壤虽殊,离会难测。
存异山阳之居,没非要离之侧。
以胶投漆中,离娄岂能识(《梁书·陆垂传》,《艺文类聚》三十一。)
何尚书重让侍中骁骑 南梁 · 丘迟
 出处:全梁文卷五十六
臣擢自散辈之中,置彼周行之上,既惭伯豪,使天下慎选;
又乖平叔,令内外得人。
且玉壶独掌,见荣昌期;
当尺可参,必简英俊(《艺文类聚》四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