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邓飏” 相关资源
诗文库 正文
冀州 其一 曹魏 · 卢毓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三十五
冀州,天下之上国也。
尚书何平叔邓玄茂谓其「土产无珍,人生质朴,上古以来,无应仁贤之例,异徐、雍、豫诸州也」。
卢释曰:「除黄帝已前,未可备闻」。
略言唐虞已来,冀州乃圣贤之渊薮,帝王之宝地。
东河以上,西河以来,南河以北,易水已南,膏壤千里,天地之所会,阴阳之所交,所谓神州也(《初学记》八)
傅子补遗下 其十六 西晋 · 傅玄
 出处:全晋文 卷五十
太祖刘晔蒋济胡质等五人,皆扬州名士。
每舍亭传,未尝不讲,所以见重;
内论国邑先贤、御贼固守、行军进退之宜,外料敌之变化、彼我虚实、战争之术,夙夜不懈。
独卧车中,终不一言。
怪而问之,答曰:「对明主非精神不接,精神可学而得乎」?
太祖果问扬州先贤,贼之形势。
四人争对,待次而言,再见如此,太祖每和说,而终不一言。
四人笑之,后一见太祖止无所复问,乃设远言以动太祖太祖适知便止,若是者三。
其旨趣以为远言宜征精神,独见以尽其机,不宜于猥坐说也。
太祖已探见其心矣。
坐罢,寻以四人为令,而授以心腹之任;
每有疑事,辄以函问,至一夜数十至耳汉中平进曰:今举汉中人震恐,其势自倾,因其倾而击之,无不克也。若小缓之,则不可犯矣。)
居七日,蜀降者说:「蜀中一日数十惊,备虽斩之而不能安也」。
太祖延问曰:「今尚可击否」?
曰:「今已小定,未可击也」。
太祖时魏讽有重名,自卿相已下皆倾心交之。
其后孟达刘备文帝,论者多称有乐毅之量。
一见,而皆云必反,卒如其言。
孙权遣使求降,帝以问
对曰:「无故求降,必内有急。
前袭杀关羽,取荆州四郡,怒,必大兴师伐之。
外有强寇,众心不安,又恐中国乘其衅而伐之,故委地求降,一以却中国之兵,二则假中国之援,以强其众而疑敌人。
善用兵,见策知变,其计必出于此。
今天下三分,中国十有其八。
吴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国之利也。
今还自相攻,天亡之也。
宜大兴师,径渡江袭其内。
蜀攻其外,我袭其内,吴之亡不出旬月矣。
吴亡则蜀孤。
若割吴半,蜀固不能久存,况蜀得其外,我得其内乎」!
曰:人称臣降而伐之,疑天下欲来者心,必以为惧,其一不可,孤何不且受吴降,而袭蜀之后乎?
对曰:「蜀远吴近,又闻中国伐之,便还军,不能止也。
已怒,故兴兵击吴,闻我伐吴,知吴必亡,必喜而进与我争割吴地,必不改计抑怒救吴,必然之势也」。
帝不听,遂受吴降,即拜吴王又进曰:「不可,先帝征伐,天下兼其八,威震海内,陛下受禅即真,德合天地,声暨四远,此实然之势,非卑臣颂言也。
虽有雄才,故汉骠骑将军南昌侯耳,官轻势卑。
士民有畏中国心,不可强迫与成所谋也。
不得已受其降,可进其将军号,封十万户侯,不可即以为王也。
夫王位,去天子一阶耳,其礼秩服御相乱也。
彼直为侯,江南士民未有君臣之义也。
我信其伪降,就封殖之,崇其位号,定其君臣,是为虎傅翼也。
既受王位,却蜀兵之后,外尽礼事中国,使其国内皆闻之,内为无礼以怒陛下。
陛下赫然发怒,与兵讨之,乃徐告其民曰:『委身事中国,不爱珍货重宝,随时贡献,不敢失臣礼也。
无故伐我,必欲残我国家,俘我人民子女以为僮隶仆妾』。
吴民无缘不信其言也。
信其言而感怒,上下同心,战加十倍矣」。
又不从。
遂即拜吴王
陆逊大败刘备,杀其兵八万余人,仅以身免,外礼愈卑,而内行不顺,果如言。
明皇帝,又大见亲重。
帝将伐蜀,朝臣内外皆曰「不可」。
入与帝议,因曰「可伐」;
出与朝臣言,因曰「不可伐」。
有胆智,言之皆有形。
中领军杨暨,帝之亲臣,又重,持不可伐蜀之议最坚,每从内出,辄过讲不可之意。
从驾行天渊池,帝论伐蜀事,切谏。
帝曰:「卿书生,焉知兵事」!
谦谢曰:「臣出自儒生之末,陛下过听,拔臣群萃之中,立之六军之上,臣有微心,不敢不尽言。
臣言诚不足采,侍中刘晔,先帝谋臣常曰蜀不可伐」。
帝曰:「与吾言蜀可伐」。
曰:「可召质也」。
诏召至,帝问,终不言,后独见,责帝曰:伐国,大谋也。
臣得与闻大谋,常恐昧梦漏泄以益臣罪,焉敢向人言之?
夫兵,诡道也。
军事未发,不厌其密也。
陛下显然露之,臣恐敌国已闻之矣」。
于是帝谢之。
见出责曰:「夫钓者中大鱼,则纵而随之,须可制而后牵之,则无不得也。
人主之威,岂徒大鱼而已乎!
子诚直臣,然计不足采,不可不精思也」。
亦谢之,能应变持两端如此。
或恶于帝曰:「不尽忠,善伺上意所趋而合之。
陛下试与言,皆反意而问之,若皆与所问反者,是常与圣意合也。
复每问皆同者,之情必无所复逃矣」。
帝如言以验之,果得其情,从此疏焉。
遂发狂,出为大鸿胪,以忧死。
谚曰:「巧诈不如拙诚」。
信矣。
之明智权计,若居之以德义,行之以忠信,古之上贤,何以加诸?
独任才智,不与世士相经纬,内不推心事上,外困于俗,卒不能自安于天下,岂不惜哉!
子陶,字季冶,善名称,有大辩,曹爽时为选部郎,邓飏之徒称之以为
当此之时,其人意陵青云,谓玄曰:「仲尼不圣。
何以知其然?
智者图国;
天下群愚,如弄一丸于掌中,而不能得天下」。
玄以其言大惑,不复详难也。
谓之曰:「天下之质,变无常也。
今见卿穷」,之败,退居里舍,乃谢其言之过(《三国·魏·刘晔传》注)
傅嘏(《三国·刘表传》注,《北堂书钞》七十六) 西晋 · 傅玄
 出处:全晋文 卷五十
傅嘏字兰若(《北堂书钞》六十),祖父睿,代郡太守
父充,黄门侍郎弱冠知名)
是时何晏以材辩显于贵戚之间,邓飏好变通,合徒党,鬻声名于闾阎,而夏侯玄以贵臣子少有重名,为之宗主,皆求交于而不纳也。
友人荀粲,有清识远志,然犹怪之。
曰:「夏侯泰初一时之杰,虚心交子,合则好成,不合则怨至。
二贤不睦,非国之利,此蔺相如所以下廉颇也」。
答之曰:「泰初志大其量,能合虚声而无实才。
何平叔言远而情近,好辩而无诚,所谓利口覆邦国之人也。
邓玄茂有为而无终,外要名利,内无关钥,贵同恶异,多言而妒前;
多言多衅,妒前无亲。
以吾观此三人者,皆败德也。
远之犹恐祸及,况昵之乎司马宣王请为从事中郎曹爽诛)
河南尹(此四字依《艺文类聚》六加)河南尹内掌帝都,外统京畿,兼古六乡六遂之士。
其民异方杂居,多豪门大族,商贾胡貊,天下四方会,利之所聚,而奸之所行。
前尹司马芝,举其纲而太简,次尹刘静,综其目而太密,后尹李胜,毁常法以收一时之声。
立司马氏之纲统,裁刘氏之纲目以经纬之,李氏所毁以渐补之。
郡有七百吏,半非旧也。
河南俗党五官掾功曹典选职,皆授其本国人,无用异邦人者,各举其良而对用之,官曹分职,而后以次考核之。
其治以德教为本,然持法有恒,简而不可犯,见理识情,狱讼不加槚楚,而得其实,不为小惠,有所荐达及大有益于民事,皆隐其端迹,若不由己出,故当时无赫赫之名,吏民久而后安之。
尚书,事小大无不综,既达治好正,而有清理识要,好论才性,原本精微,鲜能及之。
司隶校尉钟会年甚少,以明智交会。
初,李丰同州,少有显名,早历大官,内外称之,又不善也。
谓同志曰:「饰伪而多疑,矜小失而味于权利,若处庸庸者可也。
自任机事,遭明者必死」。
丰后为中书令,与夏侯玄俱祸,卒如言。
自少与冀州刺史裴徽散骑常侍荀《虎甘》善,、《虎甘》早亡。
又与镇北将军何曾司空陈泰尚书仆射荀顗、后将军钟毓并善,相与综朝事,俱为名臣(《三国·魏·傅嘏传》注。案:自卷三末至此,言三国事甚多,《晋书·傅玄传》云:举秀才,除郎中,与东海缪施俱选入著作,撰集《魏书》。《史通·外篇》《三国志》云:《魏史》司隶校尉傅玄等复共择定,则此或即底本也。)
议诛曹爽 魏晋 · 阙名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五十五
《春秋》之义,君亲无将,将而必诛。
以支属,世蒙殊宠,亲受先帝握手遗诏托以天下,而包藏祸心,蔑弃顾命,乃与晏、飏、及当等谋图神器。
范党同罪人,皆为大逆不道(《魏志·曹爽传》会公卿朝臣廷议,以为云云。于是收、义、训、何晏邓飏丁谧毕轨李胜桓范、张当等,皆伏诛,夷三族。)
京师邓飏 魏晋 · 无名氏
 押宥韵
魏略曰:邓飏字玄茂。为人好货。前在内职。许臧艾授以显官。艾以父妾与。故京师为之语曰:
以官易富邓玄茂(○《三国志》曹爽传注。《世说》新语识鉴篇注。)
王衍 北宋 · 苏辙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一、《栾城后集》卷九、《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三、《名世文宗》卷二九、《文章辨体汇选》卷四○九
圣人之所以御物者三:道一也,礼二也,刑三也。
《易》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礼与刑皆器也。
孔子生于周末,内与门弟子言,外与诸侯大夫言,言及于道者盖寡也。
非不能言,谓道之不可以轻授人也。
盖尝言之矣,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夫道以无为体,而入于群有。
在仁而非仁,在义而非义,在礼而非礼,在智而非智。
惟其非形器也,故目不可以视而见,耳不可以听而知。
惟君子得之于心,以之御物,应变无方,而不失其正,则所谓时中也。
小人不知而窃其名,与物相遇,辄捐理而徇欲,则所谓无忌惮也。
孔子不以道语人,其所以语人者,必以礼。
礼者,器也,而孔子必以教人,非吝之也,盖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君子由礼以达其道,而小人由礼以达其器。
由礼以达道,则自得而不眩;
由礼以达器,则有守而不狂。
孔子之所以寡言道而言礼也。
若其下者,视之以礼而不格,然后待之以刑辟,三者具而圣人之所以御物者尽矣。
三代已远,汉之儒者虽不闻道,而犹能守礼,故在朝廷则危言,在乡党则危行,皆不失其正。
魏武始好法术,而天下贵刑名;
魏文始慕通达,而天下贱守节
相乘不已,而虚无放荡之论盈于朝野。
何晏邓飏导其源,阮籍父子涨其流,而王衍兄弟卒以乱天下。
要其终,皆以济邪佞、成淫欲,恶理法之绳其奸也,故蔑弃礼法,而以道自命,天下小人便之。
君臣奢纵于上,男女淫泆于下,风俗大坏,至于中原为墟而不悟。
王导谢安江东之贤臣也,王导无礼于成帝则不知惧,谢安作乐于期丧而不受教,则废礼慕道之俗然矣。
东晋以来,天下学者分而为南北。
南方简约,得其精华;
北方深芜,穷其枝叶。
至唐始以义疏通南北之异,虽未闻圣人之大道,而形器之说备矣。
上自郊庙朝廷之仪,下至冠昏丧祭之法,何所不取于此?
然以其不言道也,故学者小之。
于是舍之而求道,冥冥而不可得也,则至于礼乐度数之间,字书形声之际,无不指以为道之极。
然反而察其所以施于世者,内则谗谀以求进,外则聚歛以求售。
端良,聚茍合,杜忠言之门,辟邪说之路,而皆以诗书文饰其伪。
要之,与王衍无异。
呜呼,世无,使杨墨塞路而莫之辟,吾则罪人尔矣!
咏史(下) 其二 曹爽 宋末元初 · 陈普
七言绝句 押支韵
四聪八达免官时,仲达含香拜玉墀。
二鬼不来同壑谷,未愁寡妇与孤儿(自注:明帝在日,司马懿东奔西走之不暇;顾命不为刘放孙资所易,则曹宇以恭良贤宗室为大将军,必能守明帝之政,虽奸未必逞矣。爽一得位,何晏等弹冠而起,以无人视天下,相翼为恶。迁太傅,而夺之权,犹含怒不发,盘桓七八年。及迁郭太后永宁宫,始称疾不视事,又复二年而后诛之。然则爽于受顾命后,苟能为善,仲达父子岂遽有不轨之心哉。管辂邓飏为鬼躁,何晏为鬼幽。愚谓清谈之士,如竹林诸贤及王戎毕卓王澄山简谢鲲王衍、谢方、殷浩辈皆然,惟谢安志犹足以帅其气耳。)
咏史(下) 其二 夏侯玄 宋末元初 · 陈普
七言绝句 押东韵
十家血染市朝红,更涨馀波及李丰
老子庄生真毒手,子元子上即而翁(自注:十家,谓曹爽何晏邓飏毕轨李胜丁谧桓范夏侯玄毌丘俭诸葛诞皆以与善,故起兵而败。)
咏史(下) 夏侯令女 宋末元初 · 陈普
七言绝句 押真韵
诸公竞起灭彝伦,特立当年一女身。
尽付轻尘栖弱草,便从正始断无人(自注:轻尘栖弱草,此何晏邓飏诸人绪论也。正始中曹爽家为老庄渊薮,夏侯令女家,壁立万仞,不可转移,此天命之性也。魏晋不长,政由于此。何者,五常之统,常在天下,不可灭也。不然,人类灭矣。)
咏史(下) 其二 明帝 宋末元初 · 陈普
 押鱼韵
大和空国逐浮虚,曾为苍生一扫除。
历数未容奸宄得,收曹卷马二中书(自注:清谈起正始,亦由明帝不寿,明帝寿则无曹爽之擅,无之擅则无司马懿之夺,而诸葛诞邓飏夏侯玄辈亦摈斥不复起。惟魏不得天,使明帝方盛而亡,刘放孙资擅命,曹爽何晏并起,而司马懿父子因之得计。盖其所以得者非也。)
仲瞿出示所著解经各说即书其后 其二 屠维大荒落 清 · 舒位
七言律诗 押灰韵 出处:瓶水斋诗集卷十三
两卷檀弓一劫灰,纷纶谁是庶几才。
未尝言易邓飏坐,正欲说诗来。
悟后六经皆注脚,弃馀二氏各偷胎。
摇豪我自图遮眼,让尔牲醪作别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