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正文
咏史(上) 其四 张良 宋末元初 · 陈普
七言绝句 押尤韵
太公行辈赤松流,伍叔孙通了不羞。
好谢君王深体识,不将身后累刘侯(自注:子房素志已毕而不去者,遇合之情有不忍也。汉廷群臣,本非其伍,而子房无所不可。故高帝击黥布时,与叔孙通共傅太子,且处其下。然则韩信羞与哙伍,小人之量也。子房卒于惠帝六年,汉事尚堪付托,吕后万岁之问,高帝历举数人,而不及子房。盖知子房素志,生前遇合聊可相从,身后之事不足以辱之矣。)。
贞显王后挽词 其一 明 · 金安老
七言律诗 押萧韵 出处:希乐堂文稿卷之一(陶陶轩录谪还以后作)
攀号婴慕罄刍荛,五纪坤临事已辽。
早定文祥嫔渭涘,更形胎教母姬朝。
安危勇决伊光策(伊尹,霍光也。杜诗。安危大臣在。○燕山主荒虐。朴平城,成昌山诸公。禀慈教废昏翊圣。),调护何烦绮夏招(汉纪。高帝谓四皓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储位不挠者。本张良招此四人之力也。四皓名。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角里先生。○岁丁亥。有灼鼠之变。朝廷危惧。请鞫治。未敢明指之。中外汹汹。后于宫中。廉得其状。宣付外廷罪之。割恩正法。为宗庙虑大矣。)。
大姒兴周还末命,丁宁谋翼两垂昭(后大渐之际。遗命嘱上曰。东宫早失慈鞠。予又至此。保护之宜倍谨。念之念之。此所谓末命也。诗云。贻厥孙谋。以燕翼子。所谓孙谋翼子两垂昭也。○人以安危调护之联。为尽其实。或曰。灼鼠之变。将心在其人而已。引用回皓事。恐为不稳。人曰。杜诗。羽翼怀商老。文思忆帝尧。注云。裴冕,杜鸿渐等。辅相肃宗。犹四皓辅汉太子。玄宗传授。犹尧授舜也。玄宗何尝有易太子之心。而杜老引用若是乎。诗人使事。或断章取意。岂可胶固。诗家活法。未易言也。况此逆折奸萌。杜之履霜之初。故不至于坚冰。其为调护。不亦大乎。所谓不顺四皓而大定也。)。
咏史诗 其八 曹参 明 · 金安老
七言绝句 押尤韵 出处:希乐堂文稿卷之二(下)
颉颃勋名媢所由,求新谁肯守遗猷。
推举前人甘自下,古来惟有一曹侯(参微时。与萧何善。反为将相有隙。参代何为相。举事无所变更。一遵何约。帝怪参不治事。让之。谢曰。陛下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安敢望。臣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是。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勋名相垺。媢嫉之所由生。必黜旧誇新以为能。谁肯循蹈前轨。推让前美如曹参者哉。参于是乎贤矣夫。)。
咏史诗 其十二 毛延寿 明 · 金安老
七言绝句 押支韵 出处:希乐堂文稿卷之二(下)
乃翁(高帝曰。马上乃翁。安事诗书。)雄杰色犹移,矧此优游(元帝优游不断。)固可知。
机迫辛勤调护力,当初孰与迸诸夷(高帝雄杰。犹惑戚夫人。至欲易太子。况元帝之优游。岂不易惑乎。昭君入辞。帝甚惜之。而业已许之。不能留。至杀迫寿。观此可见其易惑也。戚姬之谋易太子也。以留侯之智。犹不能固始。而仅谋于终。以是而言。延寿亦惑有见而然。其先几防物之忠。或丁记也。虽然。延寿岂真反此。此时诗人之新语也。○高帝谓四皓曰。幸卒调护太子。○传曰。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
汉文帝幸代图 明末清初 · 冯溥
七言律诗 押东韵
汉帝当年歌《大风》,欢留父老乐融融。
谁知将相和调后,更有君王赏宴同。
每饭未尝忘巨鹿,故居犹是念新丰。
旌旗十万云中驾,休拟登台出塞雄(从高帝歌风一气直下,第六语又复回环,结意见异于武帝之耀武。此种篇法,惟少陵有此,变化入神。)。
蟂矶 明末清初 · 顾炎武
七言律诗 押虞韵 出处:亭林诗集卷之二
下接金山上小孤,一矶中立镇芜湖。
千年形势分南极,万里梯航达帝都。
岭色远浮黄屋纛,江风寒拂白头乌。
高皇事业山河在,留得奎章墨未枯(庙中有高皇帝御制诗金字牌一扇三国典略侯景篡位令饰朱雀门其日有白头乌万许集于门楼童谣曰白头乌拂朱雀还与吴)。
赠任孝廉云蛟计偕 明末清初 · 毛奇龄
七言律诗 押鱼韵 出处:西河集卷一百七十六
我归江左还投笔,君向长安又上书。
从此雄名高帝阙,况同令弟在公车(时其弟□新登贤书)。
蓬池泛雪看留赋,柳汁盈条好染裾。
他日内廷能召问,莫言臣里有相如。
九日吊岳坟 其二 明末清初 · 钱澄之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出处:藏山阁诗存卷二
裸铸奸臣搏击频,风雷劈桧怒犹新。
渡江本不期兴宋,卖国何须祇恨秦。
枉有书生能叩马,自无天子念蒙尘。
蕲王策蹇山前过,可向荒烟哭故人(府狱高宗非为桧贼出脱,犹云「薄乎云尔」,那得专恨权奸?)。
寒日登宝积山与客谈宋南渡事怀古有作(自注:宋与金和,于此山纳岁币,因以得名。) 清 · 李嶟瑞
七言律诗 押冬韵
愁云万叠锁层峰,石径犹疑战马踪。
南渡衣冠惭小国,北人臣妾视高宗。
金缯不惜抛流水,社稷何曾复故封。
登眺枉为韩岳恨,夕阳寒寺一声钟。
杨忠烈公祠 清 · 沈德潜
出处:归愚诗钞卷十
古来惨毒那有此,狱中毕命六君子。
诸公连类首应山,妇寺义儿同切齿。
惟公激烈称孤忠,仓卒定变先移宫。
后陈二十四大罪,照彻鬼胆磨青铜。
搏击不中受奇祸,骸骼暴日尸生虫。
妻孥城楼饱风雪,身后馀毒流无穷。
人之云亡邦国瘁,明社沈沦等儿戏。
只有孤臣一片心,地下可诉高皇帝。
德安故里有遗祠,飒飒灵风欲满旗。
行人下马肃瞻拜,如见须髯戟立时。
洪忠宣祠 清 · 徐陶璋
七言律诗 押先韵
不愁鼎镬一心坚,辩折金廷气凛然。
举目动惊风黯惨,攀髯空想泪潺湲。
放还北地辞羁绁,沦滴南朝被弃捐。
寂寞钱塘孤庙冷,千秋有恨听啼鹃(忠宣羁北地十五年,金人鉴其忠放归,高宗亦谓其同于苏武,而秦桧恶其刚直,后至安置英州,桧之恶可擢发数耶?同时朱弁亦十七年放归,事与相类。)。
万松寺三首 其三 清 · 弘历
五言律诗 押冬韵 出处:御制诗初集卷二十三
木落见山容,葱葱色独浓。
有声皆作铁,无我不成松。
写雾衣应湿,盘阴草尚茸。
苾刍无半偈,让尔占高宗。
题钱维城山水花卉合册 其五 远浦归帆 清 · 弘历
五言律诗 押灰韵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二
天末依稀见,江边倏忽来。
布帆风利矣,船客意轩哉。
峰影连空静,浦光通远开。
傅岩可偶试,那易济川材(高宗图像傅岩或当居民间时物色久属特恐人望未厌托之梦赉所为神道设教其事究非吁俊之正效而行之实难向评通鉴辑览及读韩非子诗并及之)。
再题李唐长夏江寺卷 清 · 弘历
五言律诗 押覃韵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九十
将谓无双品,谁知乃有三(李唐长夏江寺卷最为烜赫名迹今石渠宝笈旧藏一卷有宋高宗前后题跋意谓妙迹无双后续获一卷签曰长夏江村据其画景定为长夏江寺又南宋院画录载宋荦跋所见另有三卷盖自古书画家于得意处不嫌屡作如王献之好写洛神赋并赵嵓按鹰图有四之类是也)。
彝尊跋久佚,成德字空探(南宋院书录又载有朱彝尊跋所言高宗题字均与是卷吻合其跋中称纳兰侍卫容若购得容若乃大学士明珠之子侍卫成德姓纳兰氏也是卷或经收藏而以彝尊跋中称其字故割去之耳因命内廷翰林等详加考證附识卷末)。
后获璧堪合(即新定之卷俟续入石渠宝笈者),五言城讵惭。
词臣教考證,求是夙心谙。
恭瞻太宗皇帝所御弓矢 清 · 弘历
五言律诗 押庚韵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九十九
弓矢丈夫事,国朝更擅精。
高皇曾示度(昔我纽翁太祖憩洞城之野有栋鄂部善射人锦乘马佩弓矢过召至前指百步外柳祖发命之射纽翁锦发五矢中其三上下相太五矢皆中众视之五矢所集仅五寸许凿落块木而五矢始出共叹为神技云),文帝善绳英(萨尔浒之战明总兵刘綎统兵二万由南路出宽甸将逼兴京太宗与大贝勒二贝勒三贝勒率兵往禦击战太宗先引精骑三十人超出众军前自山驰下奋甚酣大贝勒亦自山西夹攻太宗纵兵奋击歼其两营兵万馀刘綎战死合竞发太宗复督兵攻明海盖道康应乾明兵与朝鲜兵火器忽大风扬沙烟尘反扑敌营昏冥昼晦我军乘之飞天雨集其兵二万人尽歼焉)。
翠羽惟虔弆,朱弦孰敢抨。
贞观传喻政,较此逊先声。
题宋高孝法书合册 其二 孝宗书唐太宗与张元素论政道语 清 · 弘历
五言律诗 押真韵 出处:御制诗五集卷五十六
贞观论为政,隆兴示恤民。
好专斥隋主,戒怠励诸臣(用册中语)。
那解忘雠失,徒称行孝频(世之论孝宗者谓孝宗事高宗极其孝而光宗事孝宗极其不孝天道好还不宜有此予谓人君之孝与庶人不同必当思及祖宗不失其业孝宗不思复中原报国耻而区区于养志承欢之小节岂得为天子之孝详见向著宋孝宗论)。
左方记曾觌(是书乃孝宗书赐曾觌者左方有觌识语),美刺孰知真。
按:册中更有论赈事谓民安知吾心数语失之甚矣遇灾施赈其有向隅之叹引为已过察吏役之侵冒可耳民何罪焉书此以示救荒无善政
除夕 清 · 弘历
五言律诗 押先韵 出处:御制诗五集卷一百
此日乾隆夕,明朝嘉庆年。
古今难得者,天地锡恩然。
父母敢言谢,心神增益虔。
近成老人说,云十幸能全(子壬子著十全记以识武功因镌十全老人之宝并为说以明君人之职不止武功一事且一日立乎其位必当一日尽乎其职惟当益切敬旦授天勤民之念虔希未有纯佑兹除日已至明日元玺子皇帝为千古盛事幸符十全之愿矣)。
题画舫斋 清 · 弘历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出处:御制诗三集卷七十七
斋似江南彩画舟,坐来轩槛镜光流。
兰桨桂棹用无藉,海阔天空兴有投。
原是不行何碍冻,可知常住亦如浮。
商书十二篇曾读,却复难形梦寐求(尝谓高宗傅说之事非辟门吁俊之正效而行之难矣)。
良乡行宫叠庚寅奉皇太后启跸之作韵 清 · 弘历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十一
高年悦目适游行,图近当春巡冀瀛。
五宿发先缘积忆(以恭谒宿而泰陵先启行凡五至新城),三朝到近允祈诚(命皇子奉城朕安舆自圆明园由涿州三日亦到新于是日至此问安翼日同至赵北口登舟先是亦欲躬谒陵寝以高皇太后年祈止)。
岁深陌柳带金密,律暖原芜毯绿萌。
税驾行宫聊静憩,新题旧什阅关情。
题刘一清钱塘遗事 清 · 弘历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二十一
失策明题去建康,却耽山水便都杭(见一清首编序语)。
湖边歌舞酣馀乐,天外徽钦弃远荒。
八帝历年才百五(帝炳不足纪年自高宗至端宗享年一百五十二年举成数也),多奸少正致沦忘。
翻书千古垂殷鉴,漫例飞鸿徒号堂(是书为汪启淑飞鸿堂所藏因假借用目送飞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