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太尉杨赐 其一 东汉 · 蔡邕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七十八
皇帝遣中谒者陈遂侍御史马助持节送柩,陈遵桓典兰台令史十人将羽林骑、钲车介士前后鼓吹,以骠骑将军官属司空法驾,与公卿尚书三台以下,葬我文烈侯
三年九月甲申,小祥,会如初。
四年九月戊申,大祥,公卿尚书三台以下,会如小祥之礼。
公之祖纳忠于前朝,以罹艰祸,父隐约蛰瘁,治家师导,唯俭之尚。
公生值歉褊,资贿屡空,手执勤役,远涉道里,以修经术,险阻艰难,曷所不当。
特以其静则真一审固,动则不违则度,含容覆载,无竟伊人。
谋无不忠,言无不信,自在弱冠布衣之中,固已流芳名,著茂实,公孙同伦,莫能齐焉者矣。
州郡礼招,莫之能屈,委百里位,避公车令
侍御史侍中已往,道为帝师,德为世表,体尊名重,阶级弥崇而公处以恭逊,行以固慎,德大而心小,居高而志降。
夫骄吝之衅,周公其犹病诸,而公脱然以为行首,不亦泰乎!
及其所以匡辅本朝,忠言嘉谋,造膝危辞,当事而行,言从计纳,亦不敢宣,密诫潜功,贻于帝躬。
家无遗草,论者不见,嗟乎!
诚为达事君之礼,得人臣之上仪者已。
公素不贵归非,不乐引美,故虽彷佛,犹不敢载,以顺公之雅。
初受封,自以功不副赏,前后固辞,章凡十上,忧愠悄悄
形于容色。
虽不克从,情旨昭显晚。
晚节为廷尉,公曰:「昔在三后成功,惟殷于民,而皋陶不与焉,盖吝之也」。
及为特进,又曰:「唯汉重臣,中兴以来,克称斯位者,其惟高密元侯乎?
吾何德以堪诸」?
寝疾,顾命无辞,要言约戒,忠俭而已,孤彪,衔恤永思,缀辑所履,以赞铭之。
铭曰:
赫赫烈侯,卓尔超伦。
于唯杨公,乃华降神。
故能明哲,德亚圣人。
受兹介福,位极人臣。
包罗五典,本道根真。
为国之师,诲尚经文。
历乡校,五登鼎铉。
建名著忠,确越前贤。
攘灾兴化,蝥贼不臻,风雨有时,履获有年。
三叶宰相,应祚于天。
临晋是侯,子子孙孙。
亿兆不穷,如山之坚。
四时洁祠,以承奉尊。
祀事孔明,奉亡如存。
馥馥芬芬,以尉显魂(本集。案:此篇张溥《百三家集》无。)
范尚书拜表 南梁 · 丘迟
 出处:全梁文卷五十六
昔滕公移晷于泗亭,陈遂留权于博进,禄止一守,官穷九列
臣获照秋阳,取沃淮海,发蒙去吝,已若
匪富伊荣,须臾至此。
赏参十乱,穷越五水。
历览前载,孰与为匹(《艺文类聚》四十八)
止斋春秋后传左氏章指序 南宋 · 楼钥
 出处:全宋文卷五九四七、《攻愧集》卷五一、《止斋先生春秋后传》卷首
《春秋后传》、《左氏章指》二书,故中书舍人止斋陈公傅良之所著也。
《春秋》之学不明久矣,啖、赵之后,至本朝而后有泰山孙先生复,尊王之说弥显,公是刘先生敞《权衡》、《意林》等书,订證尤详。
伊川程先生颐虽无全书,而一序所该,圣人之大法备矣。
王荆公安石之说盛行,此道几废。
建炎绍兴之初高宗皇帝复振斯文,胡文定公安国承伊洛之馀,推明斯道,劝讲经筵,然后其学传,学者以为标准,可谓大全矣。
东莱吕公祖谦又有集解行于世,《春秋》之义殆无遗蕴。
止斋生于东嘉,天资绝人,诵书属文,一旦迥出诸老先生上,敛然布衣,声名四出。
六经之说,流行万里之外,而其学尤深于《春秋》。
钥非深于此者,尝涉猎诸公之书,非不明白,然亦不过随文辩释,间有前后相为发明者,亦不见体统所在。
钥自客授之初,即从止斋游,虽不得执经其门,尝深叩之。
同在西掖时,始以《隐公后传》数篇相示,因为道《春秋》之所以作,左氏之所以有功于经者,其说卓然。
且曰:「自余有得于此而欲著书,于诸生中择其能熟诵三传者,首得蔡君幼学
蔡既仕,又得二人焉,曰胡宗,曰周勉
游宦必以一人自随,遇有所问,其应如响」。
而此书未易成也,未几去国,而钥亦归,虽若相忘江湖,而友朋之来,必以此书为问。
虽亲炙之者跪以请,则曰:「此某身后之书也」。
迨卒于嘉泰三年,而此书始出。
其婿林子燕最得其传。
又四年,而后长子师辙与其徒汪龙友以二书来。
钥老矣,如获希世之珍,屏去他书,穷昼夜读之,始尽得其大意。
呜呼,盛哉!
盖未有此书也。
先儒以例言《春秋》者切切然以为一言不差,有不同者,则以为变例,窃以为未安。
公之书不然,深究经旨,详阅世变,盖有所谓隐、桓、庄、闵之《春秋》,有所谓僖、文、宣、成之《春秋》,有所谓襄、昭、定、哀之《春秋》。
始焉犹知有天子之命,王室犹甚威重,自霸者之令行,诸侯不复知有王矣。
桓公之后,齐不竞而晋霸;
文公既亡,晋不竞而楚霸
悼公再霸而又衰,楚兴而复微,吴出而盟诸夏,于越入吴,而《春秋》终矣。
自杜征南以来,谓平王东周始王隐公逊国之贤君,其说甚详。
而公以为不为平王,亦不为隐公,而为桓王,其说为有据依。
又其大节目如诸侯改元,前所未有。
齐鲁诸大国比数世间,有世而无年。
至记厉王奔彘,始有纪年。
古者诸侯无私史,《乘》与《梼杌》、《春秋》皆东迁之史也。
书齐郑盟于石门,以志诸侯之合,书盟于咸,以志诸侯之散,是《春秋》之终始也。
隐、桓、庄之际,惟郑多特笔;
襄、昭、定、哀之际,惟齐多特笔。
诸侯专征而后千乘之国有弑其君者矣,大夫专将而后百乘之家有弑其君者矣。
宋、鲁、卫、陈、蔡为一党,齐、郑为一党。
公会齐、郑干中丘而后诸侯之师衡行于天下,罪莫甚于郑庄,宋、鲁、齐、卫次之。
而父子兄弟之祸,亦莫甚于五国,是可为不臣者之戒矣。
齐桓公卒,郑遂朝楚;
之变夷,郑为乱阶。
侵蔡伐楚,以志齐桓之霸;
陈遂侵宋,以志楚之霸,足以见夷夏之盛衰矣。
书公孙兹帅师,书公孙敖帅师,书公子季友卒,皆见三家之所从始。
首止之盟,郑伯逃归,不盟则书,以其背夏盟也。
厉之役,郑伯逃归,不书,盖逃楚也。
夷夏之辨严矣。
自隐而下,《春秋》治在诸侯;
自文而下,治在大夫
有天下之辞,有一国之辞,有一人之辞。
于干戈无所不贬,于玉帛之使则从其爵,劝惩著矣。
文十年而狄秦,又三十年而狄郑,又五十馀年而狄晋。
狄郑犹可也,狄晋甚矣。
贬不于其甚,则于事端,馀实录而已矣。
此皆先儒所未发。
至僖之三十一年,四卜郊不从,乃免牲,犹三望,极言鲁之用天子礼乐,以明堂位之言为不然。
惠公始乞郊而不常用,僖公始作颂而以郊为夸,引祝鮀之言为證,此尤为前所未闻也。
若左氏或以为非为经而作,惟公以为著其不书,以见《春秋》之所书者,皆左氏之力。
《章指》一书首尾专发此意。
昔人以杜征南为丘明忠臣,然多曲从其说,非忠也。
公之《章指》谓「君子曰」者,盖博采善言,「礼也」者,盖据史旧文,非必皆合于《春秋》。
或曰后人增益之,或曰后人依仿之,或以凡例义浅而不取,或以例非左氏之意。
盖爱而知其恶者,乃所以为忠也。
又言庄公元年七年十九年以后,讫终篇多无传,疑有佚坠,公之求于传者详矣。
呜呼!
止斋游,前后三十年,不得卒业于其门,既兴殄瘁之悲,而后得二书,其间尚有欲质疑而不可得,此所以抚卷三叹而不能自已也。
策问(二 会昌堂试) 南宋 · 曾丰
 出处:全宋文卷六二八五、《缘督集》卷一六
问:全德之君,从古难之,君子于是有权焉。
曰素所常为而为之,不责可也。
若夫常所不为而忽为之,又至于已甚,岂可不求其故哉!
汉高帝平城之大愤,不以报复介怀者终其身,其豁达孰加焉?
而丘嫂轑釜之小嫌终不能忘,甚至于侯为羹颉。
文帝露台之薄,费廑百金,犹惜而不为,其恭俭孰逾焉?
而赐邓通钱十数钜万,甚至捐铜山之厚利而不顾。
宣帝每拜刺史守相,必亲问其所由,退而考察所行。
龚遂明经积至太守,又出于公举,初犹轻其貌而复讯之,综核孰严焉?
陈遂辄以博弈之私昵迁守太原,玺书所褒,甚至于以偿博为词。
夫是三君者,其豁达之度,恭俭之德,综核之政,盖天资气习然也。
能容大愤而不能不念小嫌,能吝薄费而不能不轻厚利,能驳公举而不能不徇私昵。
所能然者,帝王犹或难之;
所不能不然而至于已甚者,则又中材庸主所重为。
敢问其故,殆出于偶然耶?
抑理有所在,而事有所从也?
诸君读史,必各有得,愿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