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吴鼓吹曲十二曲 其五 秋风 孙吴 · 韦昭
秋风者。言孙权悦以使民。民忘其死也。当汉拥离。
秋风扬沙尘。寒露沾衣裳。
角弓持弦急。鸠鸟化为鹰。
边垂飞羽檄。寇贼侵界疆
跨马披介胄。慷慨怀悲伤。
辞亲向长路。安知存与亡。
穷达固有分。志士思立功。
思立功。邀之战场。
身逸获高赏。身没有遗封(○《宋书》乐志。《乐府诗集》十八。《诗纪》二十。又《文选》二十八出自蓟北门行注引韦曜集引裳、鹰二韵。)
云阳 其二 孙吴 · 韦昭
 押麻韵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七十一
甘蔗椑柿,榛栗木瓜(《御览》九百七十一引韦曜《灵阳武赋》,列于潘岳闲居赋》之前,知「灵」是「云」字,即赋之重出。)
因狱吏上辞 孙吴 · 韦昭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七十一
囚荷恩见哀,无与为比,曾无芒氂,有以上报,孤辱恩宠,自陷极罪。
念当灰灭,长弃黄泉,愚情慺慺,窃有所怀,贪令上闻。
囚昔见世间有《古历注》,其所纪载既多虚无,在书籍者亦复错谬。
囚寻按传记,考合异同,采摭耳目所及,以作《洞纪》,起自庖牺,至于秦、汉,凡为三卷,当起黄武以来,别作一卷,事尚未成。
又见刘熙所作《释名》,信多佳者,然物类众多,难得详究,故时有得失,而爵位之事,又有非是。
愚以官爵,今之所急,不宜乖误。
囚自忘至微,又作《官职训》及《辩释名》各一卷,欲表上之。
新写始毕,会以无状,幽囚待命。
泯没之日,恨不上闻,谨以先死列状,乞上言秘府,于外料取,呈内以闻。
追惧浅蔽,不合天听,抱怖雀息,乞垂哀省(《吴志·韦曜传》)
又论薛莹 孙吴 · 周昭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七十一
薛莹王蕃,器量绰异,弘博多通;
楼玄清白节操,文理条畅;
贺劭厉行贞洁,机理清要;
韦曜笃学好古,博观群籍,有记述之才。
胡冲以为、劭、一时清妙,略无优劣;
必不得已,宜在先,劭当次之。
华核诗赋之才,有过于,典诰不及也(《御览》四百四十五。)
答张布十月 其一 孙吴 · 孙休
 出处:全三国文 卷六十四
孤之涉学,群书略遍,所见不少也;
其明君暗主,奸臣贼子,古今贤愚成败之事,无不览也。
今曜等入,但欲与论讲书耳,不为从曜等始更受学也。
纵复如此,亦何所损?
君特当以曜等恐道臣下奸变之事,以此不欲令入耳。
如此之事,孤已自备之,不须曜等然后乃解也。
此都无所损,君意特有所忌故耳(《吴志·嗣主休传》。休欲与博士祭酒韦曜博士盛冲讲论道艺,、冲素皆切直,布恐入侍发其阴失,令己不得专,因妄饰说以拒遏之,休答曰。)
上疏请召还薛莹 孙吴 · 华覈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七十四
臣闻五帝三王皆立史官叙录功美,垂之无穷。
汉时司马迁班固,咸命世大才,所撰精妙,与六经俱传。
大吴受命,建国南土。
大皇帝未年,命太史令丁孚、郎中项峻始撰《吴书》。
孚、峻俱非史才,其所撰作,不足纪录。
至少帝时,更差韦曜、周薛莹梁广及臣五人,访求往事,所共撰立,备有本末。
、广先亡,负恩蹈罪,出为将,复以过徙,其书遂委滞,迄今未撰奏。
臣愚浅才劣,适可为等记注而己,若使撰合,必袭孚、峻之迹,惧坠大皇帝之元功,损当世之盛美。
涉学既博,文章尤妙,同寮之中,冠首
今者见吏,虽多经学,记述之才,如莹者少,是以凄凄为国惜之。
实欲使卒垂成之功,编于前史之末。
奏上之后,退填沟壑,无所复恨(《吴志·薛综传》。皓下狱徙广州,右国史华覈上疏云云。)
上疏救韦曜 孙吴 · 华覈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七十四
运值千载,特蒙哀识,以其儒学,得与史官,貂蝉内侍,承合天问,圣朝仁笃,慎终追远,迎神之际,垂涕敕
愚惑不达,不能敷宣陛下大舜之美,而拘系史官,使圣趣不叙,至行不彰,实愚蔽当死之罪。
然臣慺慺,见自少勤学,虽老不倦,探综坟典,温故知新,及意所经识古今行事,外吏之中少过者。
李陵为汉将,军败不还而降匈奴司马迁不加疾恶,为游说,汉武帝良史之才,欲使毕成所撰,忍不加诛,书卒成立,垂之无穷。
在吴,亦汉之史迁也。
伏见前后符瑞彰著,神指天应,继出累见,一统之期,庶不复久。
事平之后,当观时设制,三王不相因礼,五帝不相沿乐,质文殊余,损益异体,宜得辈依准古义,有所改立。
汉氏承秦,则有叔孙通定一代之仪,之才学亦汉通之次也。
又《吴书》虽已有头角,叙赞未述。
班固作《汉书》,文辞典雅,后刘珍刘毅等作《汉记》,远不及,叙传尤劣。
今《吴书》当垂千载,编次诸史,后之才士论次善恶,非得良才如者,实不可使阙不朽之书。
如臣顽蔽,诚非其人。
年已七十,馀数无几,乞赦其一等之罪,为终身徒,使成书业,永足传示,垂之百世。
谨通进表,叩头百下(《吴志·韦曜传》)
又释王摛难明堂配飨议 南朝 · 何佟之
 出处:全梁文卷四十九
孝经是周公居摄时礼,祭法是成王反位后所行,故孝经以文王为宗,祭法以文王为祖。
又孝莫大于严父配天,则周公其人也。
寻此旨宁施成王乎?
若孝经所说,审是成王所行,则为严祖,何得云严父邪?
思文周公后稷配天之乐歌,我将是祀文王配明德之乐歌,若如议,则此二篇,皆应在复子明辟之后,请问周公后稷文王为何所歌?
又国语云:周人禘喾郊稷,祖文王宗武王
韦昭云:周公时以文王为宗,其后更以文王为祖,武王为宗。
文王以文治而为祖,武王以武定而为宗,欲明文亦有大德,武亦有大功。
故郑注祭法云:祖宗通言耳。
是以诗云,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
注云:二后,文王武王也。
且明堂之祀,有单有合,故郑云,四时迎气于郊,祭一帝,还于明堂,因祭一帝,则以文王配。
明一宾不容两主也。
享五帝于明堂,则泛配文武,泛之为言无的之辞,其礼既盛,故祖宗并配(《南齐书·礼志》上永元二年佟之建议,与王摛不同佟之又议。)
围棋 唐初 · 王绩
 押先韵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饱食端居暇,披襟弈思专。
雕盘蜃胫饰,帖局象牙缘。
裂地四维举,分麾两阵前。
攒眉思上策,屈指计中权。
劲卒衡(韩校疑为「冲」)围度,奇军略地旋。
鱼鳞张九拒,鹤翅拥三边。
逐征何待应,争锋岂厌先。
双关防易断,只眼畏难全。
将骄多受辱,敌耻屡摧坚。
骤睹成为败,频看绝更连。
许知愁越复,恤弱贵邢迁。
诽俗韦弘嗣,邀名葛稚川
分阴虽可重,小道讵宜捐?
相公摧屐日,樵客烂柯年。
唐尧犹不弃,孔父尚称贤。
博术存书录,壶经著礼篇。
寄言陆士衡,无嗤王仲宣
孝经注序 盛唐 · 玄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四十一
朕闻上古。
其风朴略。
虽因心之孝巳萌。
而资敬之礼犹简。
及乎仁义既有。
亲誉益著。
圣人知孝之可以教人也。
故因严以教敬。
因亲以教爱。
于是以顺移忠之道昭矣。
立身扬名之义彰矣。
子曰。
吾志在春秋。
行在孝经。
是知孝者德之本欤。
经曰。
昔者明王之以孝理天下也。
不敢遗小国之臣。
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
朕尝三复斯言。
景行先哲。
虽无德教加于百姓。
庶几广爱刑于四海。
嗟夫。
夫子没而微言绝。
异端起而大义乖。
况泯绝于秦。
得之者皆煨烬之末。
滥觞于汉。
传之者皆糟粕之馀。
故鲁史春秋。
学开五传。
国风雅颂。
分为四诗。
去圣愈远。
源流益别。
近观孝经旧注。
舛駮尤甚。
至于迹相祖述。
殆且百家。
业擅专门。
犹将十室。
希升堂者。
必自开户牖。
攀逸驾者。
必骋殊轨辙。
是以道隐小成。
言隐浮伪。
且传以通经为义。
义以必当为主。
至当归一。
精义无二。
安得不剪其繁芜而撮其枢要也。
韦昭王肃
先儒之领袖
虞翻刘邵
抑又次焉。
刘炫明安国之本。
陆澄康成之注。
在理或当。
何必求人。
今故特举六家之异同。
会五经之旨趣。
约文敷畅。
义则昭然。
分注错综。
理亦条贯。
写之琬王。
庶有补于将来。
且夫子谈经。
志取垂训。
虽五孝之用则别。
而百行之源不殊。
是以一章之中。
凡有数句。
一句之内。
意有兼明。
具载则文烦。
略之又义阙。
今存于疏。
用广发挥。
润州鹤林寺故径山大师碑铭 唐 · 李华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二十
道行无迹。
妙极无象
谓体性空而本源清净。
谓诸见灭而觉照圆明。
天人师
示第一义。
师无可说之法。
义为不二之门。
其定也。
风轮驻机。
其慧也。
日宫开照。
其用也。
春泉利物。
三者备体。
谁后谁先。
入无量而不动。
开法华而涌出。
湛兮以有无观听而莫测。
寥焉以远近思维而不穷。
智德皆空。
为真实际。
大悲恒寂。
遍抚偫迷。
月入百川之中。
佛匝千花之上。
修而證者。
元同妙有。
应而起者。
旁作化身。
先大师适来此土。
化身欤。
适去他方。
补处欤。
不可得而知也。
自如来现灭。
四魔横恣。
人天无怙。
寄命崩崖。
胜大敌者。
那罗延身。
销大毒者。
伽陀妙药。
拔陷扶坠。
生大师
大师延陵马氏。
讳元素
字道清
崇高绍兴于法位。
冑绪不系于人间。
慈母方娠。
厌患荤肉。
长至之日
诞弥仁尊。
有异祥。
乳育安静。
既龀
稽首父母。
求归法门。
即日获请。
出依精舍。
如意年中薙度。
江宁长寿寺
既进具已。
戒光还照。
定水澄源
鹅王之不受泥尘。
香象之顿除羁锁。
未之比也。
身长七尺。
体无凡骨。
眉毛际脸。
口若方丹。
目不顾盻。
声侔扣王。
入南牛头山威大师
撞钟大鸣。
入海同味。
迦叶以头陀第一。
大师斗薮尘劳。
闻一知十。
未尝请益。
观法无本。
观心不生。
喻金刚之最坚。
比狮子之无畏。
圆月照海。
高深尽明。
慧风吹云。
宇宙皆净。
威大师摩顶谓曰。
东南正法。
待汝兴行。
命于别位。
开导来学。
于是驺虞驯扰。
表仁之至也。
众禽献果。
明化之均也。
接足右绕。
百千人俱。
大师悉以菩萨呼之。
教习大乘。
戒妄调伏。
自性还源。
无渐而可随。
无顿而可入。
摩尼照物。
一切如之。
吾常默默。
无法可说。
或有信愿双极。
恳求心要。
于我渴仰。
施汝醍醐。
问禅定耶吾无修。
问智慧耶吾无得。
道惟心證。
不在言通。
怀帝释轮。
终为世论。
自净而已。
无求色声。
既悟者小无微尘。
大无三界。
当悟者内珠虽隐。
犹作来因。
药草万殊。
根茎等润。
貌和言寡。
饥至饱归。
或有闻尊称而迁善。
现色身而独得。
我无示念(一作尔念)
道溥慈圆。
食不问咸酸。
口不言寒暑。
身同池水。
饱蚊蚋之饥渴。
道离人我。
顺众生之往来。
贵贱怨亲。
法平等。
故馈甘味而不辞。
同于糗糒。
奉上服而不拒。
齐于弊褐。
俾夫家有道侣。
府无争人。
开元中
本寺僧法密请至京口
润州刺史韦铣洒扫鹤林。
斯焉供养。
有屠者恣刃。
积骸如山。
闻大师尊名。
来仰真范。
忽自感悟。
忏伏求哀。
大师受之。
又白言。
和尚大悲
当应我供。
大师衲衣跏趺。
未尝出户。
公侯稽首。
不为动摇。
至是如其恳求。
忻然降诣。
夫盗隐其罪。
虎慈其子。
仁与不仁。
皆同佛性。
无生无灭。
无去无来。
今浊流一澄。
清水立现。
诸佛所度。
我亦度之。
天宝中
扬州僧希元密请至广陵
便风驰帆。
白光引棹。
楚人相庆。
佛日度江。
齐鲁倾都来会。
津塞途盈。
人无立位。
解衣投施。
积若邱陵。
皆委于所在。
行无住舍。
礼部尚书李澄时为杨州
齐心跪谒。
为众唱首。
望慈月者。
谁不清凉。
传百亿明灯。
照四维上下。
尘沙之数。
皆超佛乘。
二州以贪法之心。
移牒踰月。
均吾喜舍。
成尔坚牢。
无非道场。
还至本处。
天宝十一载十一月十一日
中夜坐灭。
呜呼。
菩提位中六十一
父母之八十五年。
赴哀位者。
可思量否。
至有浮江而奠。
望寺而哭。
十里花雨
四天香云。
幢幡盖网。
光蔽日月。
其月二十一日
四众等号捧金身。
建塔于黄鹤山西原。
像法也。
州伯邑宰
执丧师之礼。
率众申哀。
江湖震悼。
曩于寺内移居。
高松互偃。
涅槃之夕。
椅桐双枯。
虎狼哀号。
声破山谷。
人祗惨恸。
天地晦冥。
及发引登原。
风雨如扫。
慈乌覆野。
灵鹤徊翔。
有情无情。
德至皆感。
达摩祖师传法。
三世至信大师
门人达者曰融大师
牛头山
得自然智慧。
信大师就而證之。
且曰。
七佛教戒。
诸三昧门。
语有差别。
义无差别。
根器
各各不同。
唯最上乘。
摄而归一。
凉风既至。
百实皆成。
汝能总持。
吾亦随喜。
由是无上觉路。
分为此宗。
融大师讲法则金莲敷。
顿锡而灵泉满溢。
东夷西域
得神足者。
赴会听焉。
岩大师
方大师
方授持大师
持授威大师
凡七世矣。
真乘妙缘。
灵祥嘉应。
佥具传录。
布于人世。
门人法镜
吴中上首是也。
门人法钦
径山长老是也。
观音普门。
文殊佛性。
惟二菩萨。
重光道源。
门人法励法海。
亲奉微言。
感延霜露。
崇龛座。
开构轩楹。
时惟海公。
求报师训。
庐孔氏之墓。
起净明之塔。
世异人同。
泫然长慕。
僧慧端等。
荫旃檀树。
皆得身香。
菩萨戒弟子故吏部侍郎齐浣
刑部尚书张均
江东采访使润州刺史刘日正。
广州都督梁升卿
采访使润州刺史徐峤
采访使常州刺史刘同升
润州刺史韦昭理。
给事中韩延赏。
御史中丞李丹
泾阳县万齐融
礼部员外郎崔令钦
道流人望。
莫盛于此。
弟子尝闻道于径山
乐正子春之于夫子也。
洗心瞻仰。
天汉弥高。
镜公门人悟甚深者大理评事杨诣。
过去圣贤诸功德。
藏志之所至。
无不闻知。
鲁史从告。
况乎传信。
其文曰。
浊金清镜。
在尔销鍊。
磨之莹之。
功至乃现。
膏溃炷然。
光明外遍。
阳升律应。
草木皆变。
启迪瘖瞽。
惟吾大师
息言成教。
舍法兴悲。
辰极不动。
风波自移。
境因心寂。
道与人随。
杳然元默。
湛入无为。
性本非垢。
云何净除。
身心宴寂。
大拯沦胥。
内光无尽。
万境同如。
甘露正味。
琉璃妙器。
遍施大千。
无同无异。
度未度者。
化周缘备。
道树忽枯。
涅槃时至。
我无生灭。
随世因缘。
吉祥殿上。
应化诸天。
寂寂灵塔。
滔滔逝川。
恒沙劫坏。
智月常圆。
辩易九六论 其二 六九之数 中唐 · 刘禹锡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七
穆姜薨于东宫
始往而筮之。
遇艮之八。
史曰。
是谓艮之随。
夫艮䷳(艮下艮上)之随。
(震下兑上)唯六二爻不动。
馀五尽变。
变者遇九六也。
二不动者。
遇八也。
晋公子亲筮之曰。
尚有晋国
得贞屯悔豫皆八。
夫屯䷂(震下坎上)六位尽。
不遇六九。
故不动。
既无所之。
即以世爻为占。
桉屯是坎宫二世卦。
故以一为占。
则遇八。
夫豫䷏(坤下震上)是震宫一世卦。
以初六为占。
亦遇八。
韦昭于此注云。
内曰贞。
外曰悔。
震下坎上为屯。
坤下震上为豫。
言得此两卦。
震在屯为贞。
在豫为悔。
八为震。
两阴爻在贞在悔皆不动。
所以筮史占之。
谓闭而不通者。
爻无为也。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谓阳爻九一爻三十六策六爻当二百一十六言三十六者举老阳也)
坤之策一百四十有四(谓阴爻六一爻二十四策六爻当百四十有四言二十四者举老阴也)
凡三百有六十。
当期之日。
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
当万物之数。
六十四卦都三百六十四爻。
阴阳相半。
各一百九十二爻。
阳爻一爻三十六策
合为六千九百一十二。
阴爻一爻二十四策。
合为四千六百八。
辩易九六论 其四 与董生言易 中唐 · 刘禹锡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七
国语又云。
董因迎公于河。
公问焉。
曰。
吾其济乎。
对曰。
臣筮之。
得泰之八。
曰是谓天地配亨。
小往大来。
今及之矣。
何不济之有。
韦昭云。
泰三至五震象为侯。
阴爻不动。
其数皆八。
与贞屯悔豫义同。
刘子曰。
此说用互体有震。
桉董因之言天地配亨。
是六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之爻。
夫泰乾坤体全。
内外位正。
内为身。
外为事。
卜得国事也。
以外卦为占。
六五居尊位。
故统论卦下辞曰。
小往大来。
爻遇归妹。
故曰天地配亨。
何必取互体也。
段成式书七首 其一 859年 唐 · 温庭筠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八十六 创作地点:湖北省襄阳市
庭筠白。节日僮干至。
奉披荣诲。蒙赉易州墨一挺。
竹山奇制。上蔡轻烟。
色夺紫帷。香含漆简。
虽复三台故物。贵重相传。
五两新胶。乾轻入用。
犹恐于潜旷远。建业尪羸。
韦曜名方。即求鸡木。
傅元佳致。别染龟铭。
恩加于兰省郎官。礼备于松棂介妇。
汲妻衡弟。所未窥观。
广记汉仪。何尝著列。
矧又元洲□上苑青琐西垣。雠字犹新。
疑签尚整。帐中女史
犹袭青香。架上仙人。
常持缥祑。得于华近。
辱在庸虚。岂知夜鹤频惊。
殊惭志业。秋蛇屡绾。
不称精研。惟忧痗物虚投。
蜡盘空设。晋陵虽坏。
正握铜兵。王诏徒深。
谁磨石砚。捧受荣荷。
不任下情。庭筠再拜。
汉南卢尚书847年 唐 · 李商隐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七十五 创作地点:广西桂林市
某顷以声迹幽沈。音辉悬邈。
空灭许都之刺。竟乖梁苑之游。
于服义而徒深。顾归仁而尚阻。
今幸假涂奥壤。赴召遐蕃。
贾生赋鹏之乡。过王子登楼之地。
岂期此际。获奉馀恩。
而又询刘苑之世亲。问栾却之官族
优其通旧。降以清谈。
言念古人。重难兄事。
季布始拜于袁盎萧何近下于周昌
将用比方。彼有寥落。
徒迫于祇役。尝抱沈疴。
空思韦曜。莫及孔融之酒。
遂不得仰沾美禄。一中圣人
山简倒载之欢。暗定国益明之量。
草戚上道。徘徊乐乡
况蒙卫以武夫。假之骏马。
前腾郢路。却望汉皋
俯缘逐逐之姿。翻阻迟迟之恋。
封笺写邈。下笔难休。
尚书三兄镇静上游。仪刑偫后。
平南让勇。征北推能。
固当已注宸襟。即归台席
夫岁星降气。嵩岳神。
苟鼎饪之可逃。则天爵而何寄。
伏惟特以苍生为虑也。某材诚漏薄。
志实辛勤。九考匪迁。
三冬益苦。引锥刺股。
虽谢于昔时。用瓜镇心。
不惭于前辈。倘得返身湖岭。
归道门墙。粗依鸣益之馀。
以奉陶镕之赐。则尚可濡毫抒艺。
贡能。记录咎繇之谟。
注解傅岩之命。庶于此日。
不后他人。伏惟始终识察。
北宋 · 吴淑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六、《事类赋》卷一七
夫其涤烦疗渴,换骨轻身,茶荈之利,其功若神。
则有渠江薄片,西山白露,云垂绿脚,香浮碧乳。
挹此霜华,却兹烦暑。
清文既传于杜育,神思亦闻于陆羽。
若夫撷此皋卢,烹兹苦荼,桐君之录尤重,仙人之掌难逾。
豫章之嘉甘露,王肃之酪奴
待枪旗而采摘,对鼎䥶以吹嘘。
则有疗彼斛瘕,困之水厄,擢彼阴林,得于烂石。
先火而造,乘雷以摘。
吴主之忧韦曜,初沐殊恩;
陆纳之待谢安,诚彰俭德。
别有产于玉垒,造彼金沙,三等为号,五出城花。
早春之来宾化,横纹之出阳坡
复闻灉湖含膏之作,龙安骑火之名。
柏岩兮鹤岭,鸠阮兮凤亭。
嘉雀舌之纤嫩,玩蝉翼之轻盈。
冬牙早秀,麦颗先成。
或重西园之价,或侔团月之形。
并明目而益思,岂瘠气而侵精。
又有蜀冈牛岭洪雅乌程,碧涧纪号,紫笋为称。
陟仙崖而花坠,服丹丘而翼生。
至于飞自狱中,煎于竹里,效在不眠,功存悦志。
或言诗为报,或以钱见遗。
复云叶如栀子,花若蔷薇,轻飙浮云之美,霜笴竹箨之差。
唯芳茗之为用,盖饮食之所资。
酒赋 北宋 · 吴淑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六、《事类赋》卷一七
鱼丽于罶,鰋鲤。
君子有酒,旨且有。
若夫仪狄初制,少康造始,九投百品之精,一宿三重之美。
既阴阳之相感,亦吉凶之所起。
挹此思柔,诵兹反耻。
则有优韦曜而赐荈,为穆生置醴
定国数石而精明郑玄一斛而温伟。
三日仆射,百钱阮子。
陈谏每唱于回波,养性亦浇于累隗。
尔其乐兹在镐,挹此如渑。
郑君之能酿,忆刘伶之解酲。
山涛既闻于八斗,陆纳才堪于二升。
陶侃则过限便止,孔顗则弥月不醒。
文举嘲曹公之禁,简雍讥先主之刑。
伐木许许,酾酒有藇。
倾荒外之樽,采海中之树。
三雅既闻于刘表,百榼仍传于子路
赏钟会之不拜,美孟嘉之得趣。
酌此中圣,赐之上尊。
梁武之称臧盾谢奕之逼桓温
朱虚之军法,醉丞相之后园,或投醪而感义,或举杯而杀人。
谢朏曾闻于指口,管仲尝忧其弃身。
饮之孔偕,乐此今夕。
营彼糟丘,溺滋窟室。
子良持鎗以乍进,延之据鞍而自适。
既营度于五齐,亦均调乎六物。
羊祜而弗疑,折张昭而屡屈。
嘉皇甫之质厚,鄙王琨之俭啬。
则有眠毕卓之瓮,入步兵之厨,饮瀛洲之玉膏,挹南岳之琼酥。
亦闻醉里遗冠,瓮头加帽,银钟之宠思话,缥醪之赐崔浩
裴粲则勤以献诚,阴铿则仁而获报。
逢括颈于消难,见倾家之次道
复闻孔群喻之糟肉,孙朝积年曲封。
显父之饯百壶,唐尧之举千钟。
岂顾季鹰之身后,且醉高欢之手中。
应彼东风,酝兹狂药,冬酿兮夏成,汾清兮邺酌。
亦云王瞻三术,酆舒五罪,汉有长乐之仪,吴有钓台之会。
一斗河东之赐,千日中山之醉。
苏微为之而成疾,庆封为之而易内。
至若老羌之渴,次公之狂,倒山公之接离,脱相如之鹔鹴。
故其成礼而弗继以淫,无量而不及于乱。
公荣而不与,独崔暹而可劝。
礼成宴醧,名称圣贤。
酒泉而在地,瞻酒旗之丽天。
味兼百末,价重千钱。
尝美味于酃湖,酌不极于青田。
复闻败见宋樽,怪消秦狱,或以青州作号,或以建康为目。
名传上顿,味称美禄。
阮孚金貂相换,渊明以葛巾见漉。
亦云曲阿既酾,邯郸被围,步白杨之野,坐黄菊之篱。
高允败德以为训,元忠坐酌而自怡。
或取陶陶之乐,或矜抑抑之仪。
及夫行车酌醴,鸣钟举燧,哺糟歠醨,举白兮扬觯。
高昌洿林之贡,西域蒲桃之味。
或以蟹螯俱执,或以彘肩并赐。
《礼》有生祸之语,《书》著崇饮之旨。
邴原有废业之忧,范泰述伤生之理。
茍忘濡首之戒,将贻腐胁之毙。
故三爵以退,而百拜成礼。
所以喻之于兵而譬之于水也。
论修火祀奏康定元年十月 北宋 · 胡宿
 出处:全宋文卷四五八、《国朝诸臣奏议》卷九一、《宋会要辑稿》礼一九之一○(第一册第七五七页)、《玉海》卷一○一、《群书考索》前集卷三三、《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二六
臣伏以火正阏伯之祠在南京,国朝受命之地,自祖宗以来,未领祠官,切为朝廷惜之。
按《春秋传》,高辛氏之二子,长曰阏伯,季曰实沈,居于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
后帝不臧,迁阏伯商丘以主辰,故辰为商星;
迁实沈于大夏以主参,故参为晋星。
襄公九年《传》,陶唐氏火正阏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纪时焉。
且五行之官,祀为贵神,每岁五时祀之,谓之五祀。
火正又配食于火星者,以其于人有功,祭火星又祭之。
《汉书》曰:「古之火正,谓火官也。
掌祭火星,行火政
季春昏,心星出东方,而咮七星鸟首正在南方,则用火;
季秋星入,则止火。
顺天时,以救民疾」。
又《尔雅》云:「大辰,房、心尾也。
大火谓之大辰」。
《周官》保章氏之职,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之域皆有分星。
郑氏引十二次之分,则云:「大火,宋也」。
《左氏传》亦曰:「,大辰之墟」。
《汉书·地理志》:「,房、心之分野。
周分微子于宋,今睢阳是也」。
按《图经》云:「商丘,在宋城县西南二里,高八十丈,周回二百步」。
阏伯之祠,直当其上,盖房、心,天帝之明堂。
太祖皇帝于此受命,奄宅天下,以宋建号,以火纪德。
都梁,宋之郊,当房、心之次,则大火之精,阏伯之灵,拥祐福荫。
国家潜受其施者深矣,而传序四圣,享祀弗及。
祥符中,交修大礼,拱揖诸神,虽偏方远国山林之祀,不出经据偶在祀典者,尚秩王公之爵,增牲牢之品。
大火阏伯,国家蒙福之地,又陶唐氏火正,宋兴八十年,祠官不以闻,此有司之阙也。
又按《左氏》、《国语》,董因逆晋文公于河,公问曰:「吾其济乎」?
对曰:「君之出也,岁在大火阏伯之星也,是为大辰,辰以成善」。
又曰:「嗣续其祖,如谷之滋」。
韦昭以为:「辰为农祥,周先后稷之所经纬,以成善道。
子孙继续其祖,如谷之蕃滋」。
推此而言,则东方七宿,房、心通有农祥之称。
若因旧立古祠,除洁坛地,临遣近臣,对祭阏伯,不惟讲修火正,亦足以祈求年丰。
以陶唐之旧祀,祖宗之阙典,一旦陛下恢而复之,为万世法,诒厥子孙,永锡纯嘏。
臣不胜区区。
国语补音序 北宋 · 宋庠
 出处:全宋文卷四三○、《经义考》卷二○九、《小学考》卷四六、《宋元学案补遗》卷一九、道光《安陆县志》卷三三
班固《艺文志》种别六经,其《春秋》家有《国语》二十一篇,注左丘明著。
汉司马子长撰《史记》,遂据《国语》、《世本》、《战国策》以成其书。
当汉《左传》,秘而未行,又不立于学官,故此书亦勿显。
惟上贤达识之士,好而尊之,俗儒勿识也。
东汉《左传》渐布,名儒始悟向来《公》、《谷》肤近之说,而多归《左氏》。
杜元凯研精训诂,木铎天下,古今真谬之学一旦冰释,虽《国语》亦从而大行,盖其书并出丘
魏晋以后,书录所题,皆云《春秋外传国语》,是则《左传》为内,《国语》为外,二书相辅,以成大业。
凡事详于内者略于外,备于外者简于内。
先儒孔、晁亦以为然。
郑众贾逵王肃虞翻、唐韦昭之徒,并治其章句,申之注释,为六经流亚,非复诸子之伦。
自馀名儒硕士,好是学者不可胜记。
历世离乱,经籍亡逸,今此书惟韦氏所解传于世,诸家章句遂无存者。
然观韦氏所叙,以郑众贾逵虞翻、唐为主而增损之,故其注备而有体,可谓一家之名学。
惟唐文人柳子厚作《非国语》二篇,捃摭《左氏》意外微细以为诋訾,然未足掩其鸿美。
左篇今完然与经籍并行无损也,庸何伤于道?
因略记前世名儒传学姓氏别之
后汉大司农郑众字仲师,作《国语章句》,亡其篇数。
汉侍中贾逵字景伯,作《左氏春秋》及《国语解诂》五十一篇,《左传》三十篇,《国语》二十一篇,《隋志》云二十卷。
唐已亡。
魏中领军王肃字子雍,作《春秋外传》、《国语章句》一卷,《隋志》云梁有二十二卷,《唐志》亦云二十二卷。
吴侍御史虞翻字仲翔,注《春秋外传国语》二十一卷。
吴尚书仆射唐固字子正,注《春秋外传国语》二十一卷。
吴中书仆射、侍中、高陵亭侯韦昭字弘嗣,注《春秋外传国语》二十一卷。
《隋志》云二十二卷,《唐志》二十一卷,与今见行篇次同。
晋五经博士孔晁注《春秋外传国语》二十卷,《唐志》二十一卷。
右按古今卷第亦多不同,或云二十一篇,或二十二卷,或二十卷。
然据班《志》最先出,贾逵次之,皆云二十一篇,此实旧书之定数。
其后或互有损益,盖诸儒章句烦简不同,折简并篇,自名其学,盖不足疑也。
要之,《艺文志》为审矣。
又按先儒未有为《国语》音者,盖外内传文多相涉,字音亦通故邪?
然近世传旧音一篇,不著撰人名氏,寻其说乃唐人也。
何以證之?
据解犬戎树惇,引鄯州羌为说。
夫改鄯善国为州,自唐始耳。
然其音简陋,不足名书,但其间时出异闻,义均鸡肋。
庠因暇辄记其所阙,不觉盈篇。
今因旧本而广之,凡成三卷。
其字音反切,除存本说外,悉以陆德明《经传释文》为主,亦将稽旧学,除臆说也。
惟陆音不载者,则以《说文》、字书、《集韵》等附益之号曰《国语补音》。
其间阙疑,请俟鸿博。
非敢传之达识,姑以示儿曹云。
宋庠序。
按:《国语补音》卷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用前韵戏赠叶致远直讲1081年 北宋 · 王安石
 创作地点:江苏省南京市
叶侯越著姓,胄出实楚叶。
缙云虽穷(张本作云)远,冠盖传累叶。
心大有所潜,肩高未尝胁。
飘飘凌云意,强禦莫能慑。
辟雍海环流,用汝作舟楫。
开胸出妙义,可发矇起魇。
词如太阿锋,谁敢触其铗。
听之心凛然,难者口因嗋。
抟飞欲峨峨,锻堕今跕跕。
忘情塞上马,适志梦中蝶。
若金静无求,在冶惟所挟。
载醪但彼惑,馈浆非我谍。
经纶安所施,有寓聊自惬。
棋经看在手,棋诀传满箧。
坐寻(张本作看)棋势打,侧写棋图贴。
携持山林屐,刺擿沟港艓。
一枰尝自副,当热宁忘箑。
反嗤褦襶子,但守一经笈。
亡羊等残生,朽筴何足摺。
欢然值手敌,便与对匕筴。
纵横子堕局,腷膊声出堞。
樵父弛远担,牧奴停晏馌。
旁观各技痒,窃议儿女嗫。
所矜在得丧,闻此更心惵。
熟视笼两手,徐思撚长鬣。
微吟静愔愔,坚坐高帖帖。
未快岩谷叟,斧柯尝烂浥。
趋边耻局缩穿腹(张本作岌)
或撞关以攻,或觑眼而擪。
羸行伺击,或猛出追蹑。
垂成忽破坏,中断俄连接。
或外示閒暇,伐事先和燮。
或冒突超越,鼓行令震叠
或粗见形势,驱除令远蹀。
或开拓疆境,欲并包总摄。
或仅残尺寸,如黑子著靥。
或横溃解散,如尸僵血喋。
或惭如告亡,或喜如献捷。
陷敌未甘虏,报仇方借侠。
讳输宁断头,悔误乃批颊。
终朝已罢精,既夜未交睫。
翻然悟且叹,此何宜劫劫。
孟轲恶妨行,陶侃惩废业。
扬雄有前言,韦曜存往牒。
晋臣抑帝手,捘侯何啻涉。
冶城子争道,拒父乃如辄。
争也实逆德,岂如私斗怯。
艺成况穷苦,此殆天所厌。
如今刘与,伦等安可躐。
试令取一毫,亦乏寸金镊。
以此待君子,未与回参协。
操具投诸江,道耕而德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