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上铜马式表 东汉 · 马援
 出处:全后汉文 卷十七
夫行天莫如龙,行地莫如马。
马者,甲兵之本,国之大用。
安宁则以别尊卑之序,有变则以济远近之难。
昔有骐骥,一日千里,伯乐见之,昭然不惑。
近世有西河子舆,亦明相法。
子舆西河仪长孺长孺茂陵丁君都,君都传成纪杨子阿,臣援尝师事子阿,受相马骨法。
考之于行事,辄有验效。
臣愚以为传闻不如亲见,视景不如察形。
今欲形之于生马,则骨法难备具,又不可传之于后。
孝武皇帝时,善相马者东门京,铸作铜马法献之,有诏立马于鲁班门外,则更名鲁班门曰金马门
臣谨依仪氏羁中,帛氏口齿,谢氏唇鬐,丁氏身中,备此数家骨相以为法。
马高三尺五寸,围四尺四寸(《后汉·马援传》)
铜马相法 东汉 · 马援
 出处:全后汉文 卷十七
水火欲分明(水火在鼻两孔间也。)上唇欲急而方,口中欲红而有光,此马千里
颔下欲深,下唇欲缓。
牙欲前向。
牙去齿一寸则四百里,牙剑锋则千里。
日欲满而泽。
腹欲充,肷欲小,肋欲长,悬薄欲厚而缓(悬薄,股也)
胁堂欲平满,汗沟欲深长,而膝本欲起,肘腋欲开,膝欲方,蹄欲厚三寸,坚如石,鬃欲戴,中骨主三寸(鬃,中骨也),颊欲开,而膺下欲广一尺以上,能久走。
鞅欲方(颈前),胸欲直而出(髋骨前面)
凫间欲开,望视之如双凫(《后汉·马援传》注,《御览》八百九十六)
上疏言隗嚣 东汉 · 马援
 出处:全后汉文 卷十七
臣援自念归身圣朝,奉事陛下,本无公辅一言之荐,左右为容之助。
臣不自陈,陛下何因闻之。
夫居前不能令人轾,居后不能令人轩,与人怨不能为人患,臣所耻也。
故敢触冒罪忌,昧死陈诚。
臣与隗嚣,本实交友。
初,袁宏《纪》作「臣与往为知交。今闻与来歙书,深更怨臣。自计无负于」)遣臣东,谓臣曰:「本欲为汉,愿足下往观之袁宏《纪》作「仆北面称臣,加以本欲为汉,足下往观其政」)
于汝意可,即专心矣」。
及臣还反,报以赤心,实欲导之于善,非敢谲以非义。
自挟奸心,盗憎主人,怨毒之情遂归于臣。
臣欲不言,则无以上闻袁宏《纪》作「盗憎主人,反欲归怨于臣。臣欲遂退不言,则无以报陛下」)
愿听诣行在所,极陈灭之术,得空匈腹,申愚策,退就陇亩袁宏《纪》作「然后退就垄亩,饭疏饮水,随四民之职」),死无所恨(《后汉·马援传》,又见袁宏《后汉纪》五,各有删节。)
上疏言破羌以西不可弃 其二 东汉 · 马援
 出处:全后汉文 卷十七
破羌以西,城多完牢,易可依固。
其田土肥壤,灌溉流通。
如令羌在湟中,则为害不休,不可弃也(《后汉·马援传》。案:即前疏之约文。)
上书请正印文 东汉 · 马援
 出处:全后汉文 卷十七
臣所假伏波将军印,书「伏」字,「犬」外向。
成皋印,「皋」字为「白」下「羊」;
丞印「四」下「羊」,尉印「白」下「人」,「人」下「羊」。
即一县长吏,印文不同,恐天下不正者多。
符印所以为信也,所宜齐同。
荐晓古文字者,事下大司空,正郡国印章(《后汉·马援传》注引《东观汉记》)
奏请分西于县 东汉 · 马援
 出处:全后汉文 卷十七
西于县户有三万二千,远界去庭千余里,请分为封溪、望海二县(《后汉·马援传》)
隗嚣杨广 其一 东汉 · 马援
 出处:全后汉文 卷十七
春卿无恙杨广字春卿
前别冀南,寂无音驿。
援间还长安,因留上林。
窃见四海已定,兆民同情,而季孟闭拒背畔隗嚣字季孟,为天下表的,常惧海内切齿,思相屠裂,故遗书恋恋,以致恻隐之计。
乃闻季孟归罪于援间还长安而纳王游翁谄邪之说(王元字游翁),自谓函谷以西,举足可定,以今而观,竟何如邪?
援间至河内,过存伯春子恂字伯春,)见其奴吉从西方还,说伯春小弟仲舒望见吉,欲问伯春无它否,竟不能言,晓夕号泣,婉转尘中。
又说其家悲愁之状,不可言也。
夫怨仇可剌不可毁,闻之,不自知泣下也。
援素知季孟孝爱,曾、闵不过。
夫孝于其亲,岂不慈于其子?
可有子抱三木,而跳梁妄作,自同分羹之事乎?
季孟平生自言,所以拥兵众者,欲以保全父母之国而完坟墓也,又言苟厚士大夫而已。
而今所欲全者,将破亡之;
所欲完者,将毁伤之;
所欲厚者,将反薄之。
季孟折愧子阳而不受其爵,今更共陆陆,欲往附之,将难为颜乎?
若复责以重质,当安从得子主给是哉!
往时子阳独欲以王相待而春卿拒之;
今者归老,更欲低头与小儿曹共槽枥而食,并肩侧身于怨家之朝乎?
男儿溺死何伤,而拘游哉!
今国家待春卿意深,宜使牛孺卿与诸耆老大人共说季孟,若计画不从,真可引领去矣。
前披舆地图,见天下郡国百有六所,奈何欲以区区二邦,以当诸夏百有四乎?
春隔季孟,外有君臣之义,内有朋友之道。
言君臣邪,固当谏争;
语朋友邪,应有切磋。
岂有知其无成,而但萎腇咋舌叉手从族乎?
及今成计,殊尚善也;
过是,欲少味矣。
来君叔天下信士,朝廷重之,其意依依,常独为西州言。
商朝廷,尤欲立信于此,必不负约。
援不得久留,愿急赐报(《后汉·马援传》)
诫兄子严敦书 东汉 · 马援
 出处:全后汉文 卷十七
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而口不可得言也。
好论议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
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
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儿也。
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
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
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辄切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后汉·马援传》,又见袁宏《后汉纪》七,《艺文类聚》二十三)
奏荐马援 东汉 · 来歙
 出处:全后汉文 卷二十一
陇西侵残,非马援莫能定(《后汉·马援传》)
马廖长安(《乐府诗集》作城中谣。《诗纪》同。) 汉 · 无名氏
 押陌韵
《后汉书》曰:明德皇后既立。躬履节俭。事从简约。虑美业难终。上疏长乐宫以劝成德政曰:百姓不足。起于世尚奢靡。长安语曰:
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
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
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后汉书》马援传附马廖传。玉台新咏一作汉时童谣歌。《类聚》四十三。《御览》四百九十五。《乐府诗集》八十七。《文选》补遗三十五作长安谣。《诗纪》八。又《御览》三百六十四引额一韵。八百十八引帛一韵。)
与兄弇书 东汉 · 耿舒
 出处:全后汉文 卷二十一
前舒上书,当先击充,粮虽难运,而兵马得用,军人数万,争欲先奋。
今壶头竟不得进,大众怫郁行死,诚可痛惜。
前到临乡,贼无故自致,若夜这,即可殄灭。
伏波类西域贾胡,到一处辄止,以是失利。
今果疾疫,皆如舒言(《后汉·马援传》)
诣阙上书理马援 其一 东汉 · 朱勃
 出处:全后汉文 卷十七
臣闻王德圣政不忘人之功,采其一美,不求备于众。
高祖蒯通,而以王礼田横,大臣旷然,咸不自疑。
大将在外,言在内,微过辄记,大功不计,诚为国之所慎也。
章邯畏口而奔楚,燕将据聊而不下。
岂其甘心末规哉,悼巧言之伤类也。
窃见故伏波将军新息侯马援,以四年冬始归正朔。
当此之时,虏述矫号于益州隗嚣拥兵于陇、冀,豪杰盱睢,且自为政。
援拔自西州钦慕圣义,间关险难,触冒万死,孤立群贵之间,傍无一言之佐,驰深渊,入虎口,岂顾计哉!
宁自知当要七郡之使,徼封侯之福邪?
八年,车驾西讨隗嚣,国计狐疑,众营未集,援建宜进之策,卒破西州
隗嚣克定,有力焉。
吴汉下陇,冀路断隔,豪强叛城,酋羌杀吏(二语从《书钞》一百五十六引《东观记》补)
唯独狄道为国坚守,士民饥困,乃啖驽者履(此语从《书钞》补。梅鼎祚文纪》别收《东观记》一条,题云「救狄道策」,列于《理马援书》之后,实即此书之约文),寄命漏刻。
奉诏西使,镇慰边众,乃奋不顾身,间关山谷之中,挥戈先零之野,招集豪杰,晓诱羌戎,谋如涌泉,势如转规(《文选·王仲宣诔》注引作「转圜」),遂救倒悬之急,存几亡之城,兵全师进,因粮敌人,陇、冀略平,而独守空郡,兵动有功,师进辄克。
诛锄先零,缘入山谷,猛怒力战,飞矢胫。
征在虎贲,则有忠策嘉谋于国。
又出征交阯,土多瘴气,与妻子生诀,无悔吝之心,遂斩灭征侧,克平一州使王府纳越裳之贡,边境无兵革之忧。
间复南讨,立陷临乡,师已有业,未竟而死,吏士离疫,不独存。
夫战或以久而立功,或以速而致败,深入未必为得,不进未必为非。
人情岂乐久屯绝地,不生归哉!
得事朝廷二十三年,北出塞漠,南渡江海,触冒害气,僵死军中,名灭爵绝,国土不传。
海内不知其过,众庶未闻其罪,卒遇三夫之言横被诬罔之谗,家属杜门,葬不归墓,怨隙并兴,宗亲怖栗,死者不能自明,生者莫为之讼,臣窃伤之。
夫明主醲于用赏,约于用刑。
高祖尝与陈平金四万斤以间楚军,不问出入所为,岂复疑以钱谷间哉?
夫操孔父之忠,而不能自免于谗,此邹阳之所悲也。
《诗》云:「取彼谗人,投畀豺虎。
豺虎不食,投畀有北。
有北不受,投畀有昊」。
此言欲令上天而其恶。
惟陛下留思竖儒之言欲令上天而其恶,无使功臣怀恨黄泉。
臣闻《春秋》之义,罪以功除;
圣王之祀,臣有五义。
得事朝廷二十三年所谓以死勤事者也。
愿下公卿功罪,宜绝宜续,以厌海内之望。
臣年已六十,常伏田野,窃感栾布彭越之义,冒陈悲愤,战栗阙庭(《后汉·马援传》,袁宏《后汉纪》八)
诣阙上书理马援 其二 东汉 · 朱勃
 出处:全后汉文 卷十七
飞鸟跱衡,马惊触虎,物类相生,亦无不有(《文选·赭白马赋》注引《东观记》。案:朱勃《理马援书》,范《书》、袁《纪》各有删节,今合录之,复据《东观记》补足三语,此又其佚文也。)
下诏告平陵 东汉 · 汉章帝
 出处:全后汉文 卷四
平陵、丞:县人故云阳朱勃建武中伏波将军爵土不传,上书陈状,不顾罪戾,怀旌善之志,有烈士之风。
《诗》云:「元言不雠,无德不报」。
其以县见谷二千斛赐子若孙,勿令远诣阙谢(《后汉·马援传》注引《东观记》)
崇厚论 东汉 · 朱穆
 出处:全后汉文 卷二十八
夫俗之薄也,有自来矣。
仲尼叹曰:「大道之行也,而不与焉」。
盖伤之也。
道者,以天下为一,在彼犹在己也。
故行违于道,则愧生于心,非畏义也;
事违于理,则负结于意,非惮礼也。
故率性而行谓之道,得其天性谓之德。
德性失然后贵仁义,是以仁义起而道德迁,礼法兴而淳朴散。
故道德以仁义为薄,淳朴以礼法为贼也。
中世之所敦,已为上世之所薄,况又薄于此乎!
故夫天不崇大,则覆帱不广,地不深厚,则载物不博,人不敦庞,则道数不远。
昔在仲尼不失旧于原壤,楚严不忍章于绝缨。
由此观之,圣贤之德敦矣。
老氏之经曰:「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夫时有薄而厚施,行有失而惠用。
故覆人之过者,敦之道也;
救人之失者,厚之行也。
往者,马援深沼此道可以为德,诫其兄子曰:「吾欲汝曹闻人之过,如闻父母之名。
耳可得闻,口不得言」。
斯言要矣。
远则圣贤履之上世,近则邴吉张子儒行之汉廷,故能振英声于百世,播不灭之遗风,不亦美哉!
然而时俗或异,风化不敦,而尚相诽谤,谓之臧否。
记短则兼折其长,贬恶则并伐其善。
悠悠者皆是,其可称乎!
凡此之类,岂徒乖为君子之道哉,将有危身累家之祸焉。
悲夫!
行之者不知忧其然,故害兴而莫之及也。
既然矣,又有异焉。
人皆见之而不能自迁,何则?
务进者趋前而不顺后,荣贵者矜己而不待人,智不接愚,富不赈贫,贞士孤而不恤,贤者厄而不存。
田鼢以尊显致安国之金,淳于贵势引方进之言。
夫以韩、翟之操,为汉之名宰,然犹不能振一贫贤,荐一孤士,又况其下者乎!
禽息史鱼所以专名于前,而莫继于后者也。
故时敦俗美,则小人守正,利不能诱也。
时否俗薄,虽君子为邪,义不能止也。
何则?
先进者既往而不反,后来者复习俗而追之,是以虚华盛而忠信微,刻薄稠而纯笃稀。
斯盖《谷风》有「弃予」之叹,《伐木》有「鸟鸣」之悲矣!
嗟乎!
世士诚躬师孔圣之崇则,嘉楚严之美行,希李老之雅诲,思马援之所尚,鄙二宰之失度,美韩棱抗正,贵丙、张之弘裕,贱时俗之诽谤,则道丰绩盛,名显身荣,载不刊之德,播不灭之声,然后知薄者之不足,厚者之有余也。
彼与草木俱朽,此与金石相倾,岂得同年而语,并日而谈哉(《后汉·朱穆传》)
复上言东羌事 东汉 · 段颎
 出处:全后汉文 卷六十四
臣本知东羌虽众,而软弱易制,所以比陈愚虑,思为永宁之算。
中郎将张奂,说虑强难破,宜用招降(案《文选·陆倕石阙铭》注引《段颎上疏曰:「先零东羌,讨之难破,降为上策,战为下计」。盖即述张奂之言,名有详略耳。)
圣朝明监,信纳瞽言,故臣谋得行,计不用。
事势相反,遂怀猜恨。
信叛羌之诉。
饰润辞意,云臣兵累见折衄,又言羌一气所生,不可诛尽,山谷广大,不可空静,血流污野,伤和致灾。
臣伏念周、秦之际,戎狄为害,中兴以来,羌寇最盛,诛之不尽,虽降复叛。
先零杂种。
累以反覆,攻没县邑,剽略人物,发冢露尸,祸及生死,上天震怒,假手行诛。
昔邢为无道,卫国伐之,师兴而雨。
臣动兵涉夏,连获甘澍岁时丰稔,人无疵疫
上占天心,不为灾伤;
下察人事,众和师克。
自桥门以西,落种以东,故官县邑,更相通属,非为深险绝域之地,车骑安行,无应折衄。
为汉吏,身当武职,驻军二年,不能平寇,虚欲修文戢戈,招降犷敌,诞辞空说,僭而无徵。
何以言之?
先零作寇,赵充国徙令居内,煎当乱边,马援迁之三辅,始服终叛,至今为鲠。
故远识之士,以为深忧。
今傍郡户口单少,数为羌所创毒,而欲令降徒与之杂居,是犹种枳棘于良田,养虺蛇于室内也。
故臣奉大汉之威,建长久之策,欲绝其本根,不使能殖。
本规三岁之费,用五十四亿,今适期年,所耗未半,而馀寇残烬,将向殄灭。
臣每奉诏书,军不内御,愿卒斯言。
一以任臣,临时量宜,不失权便(《后汉·段颎传》)
汉官仪下 其四十七 东汉 · 应劭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五
世祖中兴,海内人民可得而数,裁十二三。
边陲萧条,靡有孓遗,鄣塞破坏,亭队绝灭。
建武二十一年,始遣中郎将马援谒者分筑烽候,堡壁稍兴,立郡县十余万户(案:二字有讹),或空置太守、令、长,招还人民。
上笑曰:「今边无人而设长吏治之,难如春秋素王矣」。
乃建立三营,屯田殖谷,弛刑谪徒以充实之(《续汉·郡国志五》补注)
风俗通义佚文卷四:氏姓上 其一百十六 东汉 · 应劭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九
牛氏。
汉有牛崇,为陇西主簿马文渊太守,羊喜为功曹,凉部云「三牲备具(《广韵》十八《尤》)」。
魏明帝疏请选征辽东副将景初二年正月 西晋 · 何曾
 出处:全晋文卷十八
臣闻先王制法,必于全慎。
故建官受任,则置假副(《晋书》作「则置副佐」。)
陈师命将,则立监贰;
宣命遣使,则设介副,临敌交刃,则参御右,盖以尽谋思之功,防安危之变也。
是以在险当难,则权足相济;
陨缺不豫,则才足相代,其为国防,至深至远。
及至汉氏,亦循旧章,韩信伐赵,张耳为贰;
马援讨越,刘隆副军。
前世之迹,著在篇志。
今懿奉辞诛罪,精甲锐锋,步骑数万,道路回阻,四千馀里。
虽假天威,有征无战,寇或潜遁,消散(《晋书》作「消引」。)日月。
命无常期,人非金石,远虑详备,诚宜在副。
今北边诸将及懿所督,皆为僚属,名位不殊,素无定分,统御之尊卒有变急,不相镇摄。
存不忘亡,圣达所戒。
臣愚以为宜选大臣名将威重宿著者,盛其礼秩,遣诣懿军,进同谋略,退为副佐。
虽有万一不虞之灾,军主有储,则无患矣(《魏志·明帝纪》注引《魏名臣奏》。又《晋书·何曾传》。)
诫诲赵王干玺书青龙二年 曹魏 · 曹睿
 出处:全三国文 卷十
《易》称「开国承家,小人勿用」,《诗》著「大车惟尘」之诫。
太祖受命创业,深睹治乱之源,鉴存亡之机。
初封诸侯,训以恭慎之至言,辅以天下之端土,常称马援之遗戒,重诸侯宾客交通之禁,乃使与犯妖恶同。
夫岂以此薄骨肉哉?
徒欲使子弟无过失之愆,士民无伤害之悔耳。
高祖践阼,祗慎万机,申著诸侯不朝之令。
朕感诗人《棠棣》之作,嘉《采菽》之义,亦缘诏文曰「若有诏得诣京都」,故命诸王以朝聘之礼。
而楚、中山并犯交通之禁,赵宗、载捷咸伏其辜。
东平王复使属官殴寿张吏,有司举奏,朕裁削县。
今有司以曹纂、王乔等因九族时节,集会王家,或非其时,皆违禁防。
朕惟王幼少有恭顺之素,加受先帝顾命,欲崇恩礼,延乎后嗣,况近在王之身乎?
且自非圣人,孰能无过?
已诏有司宥王之失。
古人有言:「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弗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焉」。
叔父兹率先圣之典,以纂乃先帝之遗命,战战兢兢,靖恭厥位,称朕意焉(《魏志·赵王干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