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高干” 相关资源
诗文库 正文
册魏公九锡文建安十八年五月 东汉 · 潘勖
 出处:全后汉文 卷八十七、文选卷十九
制诏:使持节丞相冀州武平侯:朕以不德,少遭闵凶,越在西土,迁于唐卫。
当此之时,若缀旒然,宗庙乏祀,社稷无位,群凶觊觎,分裂诸夏,一人尺土,朕无获焉。
即我高祖之命,将坠于地,朕用夙兴假寐,震悼于厥心。
曰:惟祖惟父,股肱先正,其孰恤朕躬
乃诱天衷,诞育丞相
保乂我皇家,弘济于艰难,朕实赖之。
今将授君典礼,其敬听朕命:昔者,董卓初兴国难,群后失位,以谋王室。
君则摄进,首启戎行,此君之忠于本朝也。
后及黄巾,反易天常,侵我三州,延于平民。
君又讨之,剪除其迹,以宁东夏,此又君之功也。
韩暹杨奉,专用威命,又赖君勋,克黜其难。
遂建许都,造我京畿,设官兆祀,不失旧物,天地鬼神,于是获乂,此又君之功也。
袁术僭逆,肆于淮南,慑惮君灵,用丕显谋蕲阳之役,桥蕤授首,棱威南厉,殒溃,此又君之功也。
回戈东指,吕布就戮,乘轩将反,张扬沮毙,眭固伏罪,张绣稽服,此又君之功也。
袁绍逆常,谋危社稷,凭恃其众,称兵内侮
当此之时,王师寡弱,天下寒心,莫有固志。
君执大节,精贯白日,奋其武怒,运诸神策,致届官渡,大歼丑类,俾我国家,拯于危坠,此又君之功也。
济师洪河,拓定四州,袁谭高干,咸枭其首。
海盗奔迸,黑山顺轨,此又君之功也。
乌丸三种,崇乱二世袁尚因之,逼据塞北,束马悬车,一征而灭,此又君之功也。
刘表背诞,不供贡职,王师首路,威风先逝,百城八郡,交臂屈膝,此又君之功也。
马超成宜,同恶相济,滨据河潼,求逞所欲,殄之渭南,献馘万计,遂定边城,抚和戎狄,此又君之功也。
鲜卑丁令,重译而至,箄于白屋,请吏帅职,此又君之功也。
君有定天下之功,重以明德,班叙海内,宣美风俗,旁施勤教,恤慎刑狱。
吏无苛政,民不回慝,敦崇帝族,援继绝世,旧德前功,罔不咸秩。
伊尹格于皇天,周公光于四海,方之蔑如也。
朕闻先王并建明德,胙之以土,分之以民,崇其宠章,备其礼物,所以蕃卫王室,左右厥世也。
其在周成不靖,惩难念功,乃使邵康公齐太公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
世胙太师,以表东海
爰及襄王,亦有楚人,不供王职
又命晋文,登为侯伯,锡以二辂,虎贲鈇钺,鬯弓矢,大启南阳,世作盟主。
故周室之不壤,繄二国是赖。
今君称丕显德,明保朕躬,奉荅天命,导扬弘烈,绥爰九域,罔不率俾,功高乎,而赏卑乎齐晋,朕甚恧焉。
朕以眇身,托于兆民之上,永思厥艰,若涉渊水,非君攸济,朕无任焉。
今以冀州河东河内魏郡赵国中山钜鹿常山安平甘陵平原凡十郡,封君为魏公,使使持节御史大夫虑,授君印绶册书,金虎符第一至第五,竹使符第一至第十,锡君玄土,苴以白茅,爰契尔龟,用建冢社
昔在周室,毕公毛公,入为卿佐,周邵师保,出为二伯,外内之任,君实宜之。
其以丞相冀州如故。
今更下传玺,肃将朕命,以允华夏,其上故传武平侯印绶。
今又加君九锡,其敬听后命。
以君经纬礼律,为民轨仪。
使安职业,无或迁志,是用锡君大辂戎辂各一,玄牡二驷。
君劝分务本,啬民昏作,粟帛滞积,大业惟兴,是用锡君衮冕之服,赤舄副焉。
君敦尚谦让,俾民兴行,少长有礼,上下咸和,是用锡君轩悬之乐,六佾之舞。
翼宣风化,爰发四方,远人回面,华夏充实,是用锡君朱户以居。
君研其明哲,思帝所难,官才任贤,群善必举,是用锡君纳陛以登。
君秉国之均,正色处中,纤毫之恶,靡不抑退,是用锡君虎贲之士三百人。
纠虔天刑,章厥有罪,犯关干纪,莫不诛殛,是用锡君鈇钺各一。
龙骧虎视,旁眺八维,掩讨逆节,折冲四海,是用锡君彤弓一,彤矢百,玈弓十,玈矢千。
君以温恭为基,孝友为德,明允笃诚,感乎朕思,是用锡君秬鬯一卣,圭瓒副焉。
魏国丞相以下群卿百僚,皆如汉初诸王之制。
君往钦哉!
敬服朕命。
简恤尔众,时亮庶功,用终尔显德,对扬我高祖之休命。
撰上仲长统昌言表 曹魏 · 缪袭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三十八
统字公理,少好学,博涉书记,赡于文辞。
年二十馀,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者多异之。
并州刺史高干,素贵有名,招致四方游士,士多归焉。
统过善待遇之,访以世事。
统谓曰:「君有雄志而无雄才,好士而不能择人,所以为君深戒也」。
雅自多,不纳统言。
统去之,无几而败。
并冀之士,以是识统,大司农常林与统共在上党,为臣道统性倜傥,敢直言,不矜小节,每列郡命召,辄称疾不就。
默语无常,时人或谓之狂。
汉帝在许,尚书令荀彧领典枢机,好士爱奇,闻统名,启召以为尚书郎
后参太祖军事,还复为郎。
延康元年卒,时年四十余。
统每论说古今世俗行事,发愤叹息,辄以为论,名曰《昌言》,凡三十四篇(《魏志·刘劭传》注。案:《后汉书·仲长统传》云:东海缪袭,常称统才章,足继西京董、贾、刘、扬,当亦表中语。)
内诫 曹魏 · 曹丕
 出处:全三国文 卷八
三代之亡,由乎妇人,故《诗》刺艳妻(治要作女,依《意林》改。),书诫哲妇(《意林》作晨妇。),斯已著在篇籍矣。
近事之若此者众,或在布衣细人,其失不足以败政乱俗。
至于二袁,过窃声名,一世豪士,而术以之失,绍以之灭,斯有国者所宜慎也。
是以录之,庶以为诫于后,作《内诫》。
古之有国有家者,无不患贵臣擅朝,宠妻专室。
故女无美恶,入宫见妒;
士无贤愚,入朝见嫉。
夫宠幸之欲专爱擅权,其来尚矣。
然莫不恭慎于明世,而恣睢于閒(旧校云閒疑闇。)时者,度主以行志也。
龙阳临钓而泣,以塞美人之路;
郑袖伪隆其爱,以残魏女之貌。
司隶冯方女,国色也,世乱避地扬州
袁术登城,见而悦之,遂纳焉,甚爱幸之。
诸妇害其宠,绐言︰将军(以字依《御览》三百八十一加。)贵人有志节。
但见时(治要作当时。依《御览》改。)宜数涕泣(宜数二字依《意林》改。),示忧愁也,若如此(也若如此四字依《意林》加。),必长见敬重。
冯氏女以为然,后每(每字依《意林》加。),辄垂涕(《意林》作泣。)
果以为有心志,益哀(《意林》作宠。)之。
诸妇因是共绞杀(杀字依《意林》加。),悬之于厕梁(治要作悬之庙梁。《意林》作悬之于厕,《御览》作悬之厕,今依改。),言其哀怨自杀(其怨三字依《意林》加。)
诚以为不得志而死,厚加殡敛。
袁绍妻刘氏甚妒忌。
死,僵尸未殡,宠妾五人,妻尽杀之,以为死者有知,当复见于地下(于地下三字依三国袁绍传注加。)
髡头墨面,以毁其形,追妒亡魂,戮及死人,恶妇之为,一至是哉!
其少子尚,又为尽杀死者之家,嫔(旧校云嫔疑媚。)说恶母。
蔑死先父,行暴逆,忘大义,灭其宜矣。
听顺妻意,欲以尚为嗣,又不时决定。
身死而二子争国,举宗涂地,社稷为墟。
上定冀州屯邺,舍绍之第。
余亲涉其庭,登其堂,游其阁,寝其房。
栋宇未堕,陛除自若,忽然而他姓处之。
虽蔽乎,亦由恶妇(治要。)
上洛都尉王琰,获高干,以功封侯,其妻哭于室(《意林》、《御览》作内。),以为琰富贵,将更娶妾媵,而夺己爱故也(《三国志‧袁绍传》注、《后汉袁绍传》注、《意林》、《艺文类聚》三十五、《御览》四百八十七。)
后汉三贤赞三首 其三 中唐 · 韩愈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五十七
仲长统公理
山阳高平
高干有雄志而无雄才。
其后果败。
以此有声。
俶傥敢言。
语默无常。
人以为狂生。
州郡会召。
称疾不就。
著论见情。
初举尚书郎
后参丞相军事。
卒不至于荥。
论说古今。
发愤著书。
昌言是名。
友人缪袭
称其文章。
足继西京
四十一终。
何其短耶。
呜呼先生
魏论 北宋 · 李清臣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一三、《圣宋文选全集》卷一九
孟轲言:「王道之常,贱利而本仁义」。
当世之诸侯皆谓之阔疏,而后之学者亦或疑其为空说以示训。
尝窃观之:先钝而后利,王之易者,莫若仁义之为用。
小利而大拙,力殚而功少,名败而实从之者,莫弊于权谋也。
周既亡,而秦能一天下之诸侯。
秦之乱,高祖起兵,才五战而天下定于汉。
西汉之业为莽所盗者十二载,而世祖兴。
世祖之兴三年而后为东汉
高、光之建业,一何其易也!
基宇一何其宏大也!
传之子孙,又何其长也!
东汉之乱,豪杰据国而虎争,善用兵者,莫过于魏武
建安之元,始迎献帝以入于许,自是中国之权归于曹氏,官赏兵刑、纪纲号令,莫不自曹氏出,汉帝挈挈守空器而已。
于时取之之易,若拔一毫,然而止集天下之势,故不敢取用天子礼乐者,凡二十五年,而身终于北面。
及丕受献祚,四方之君者三,魏一再传,而其政已为司马氏所有。
魏武建业,一何其难也,基宇一何其狭也!
传之子孙一何其弗永也!
岂谓魏武之用兵,不及于高、光耶?
谓天之意不欲天下之亟定于曹氏耶?
谓用兵不及于高、光,则魏武兵矣;
谓天之意不欲天下之亟定,则天下之厌乱不为不久矣。
何难易、小大、长短之不相若也如此?
尝以谓天下大物也,不可以诡谲服,不可以威力御,有伪而霸,无伪而王;
有伪而享国,无伪而享天下。
高祖世祖之所以兴,虽褰裳奋剑,驰逐而得之,然皆有仁义之资、忠厚之量,故人心易一,数载而成。
大业已成,而天下定于,不复摇动。
魏武则不然,其治身、其任臣、其使民、其取天下,一本于诡谲威力,无复锱铢仁义忠厚之实,是以孔融杨修诛死而不肯臣,荀彧感恨喑噎而毙,天下义士云长之徒,掉臂而徐去,管宁之属,浮海而避之,惟得巧诈之士而与之共国,竞竞焉忧窃发之变。
故虽虏张绣、走二袁、擒吕布、馘高干,戎旗北指而乌丸蹋顿为之破,兵锋西向而宜、堪、起、遂为之平,有智者莫不惮,有力者莫不屈,兵彊战胜而天下益疑之,思与之为敌。
用力勤于二汉,而土分于吴、蜀;
垂业至于二世,而运夺于宣、景。
何哉?
失之于险害刻薄,而不以仁义忠厚抚天下也。
人之形可劫而人之心不可劫,人之财可掠而取而人之心不可掠而取,天下之土可以彊而兼而天下之心不可以彊而兼。
迅疾不让,怒若风火者,虽速必缓;
欺其人而得之者,虽得必失。
得民之心者,不欲有民而民必归之。
大国之贾,出其货财贸易于廛市,持之以信、守之以廉,意思闲缓,如不欲多得者,故利之归也愈厚,其为富也必久。
有贪贾者,持筹如变化,罔利如寇攘,人由是莫敢与之贾,以至于饥而死。
孟子曰:「茍行仁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欲以为君」。
魏武何知焉?
孔明之为蜀,先以仁义治其国,后以仁义之声动天下,三州举土以归于我,而辄不取,是以一举而魏之君臣相聚而忧。
当是之时,民心虽已去汉,以孔明仁义之才,挟备而自为,亦可以有所立,天下之未归蜀者,特须时耳。
孔明不幸,功未成而且死,使孔明不死,魏、吴其一而为刘蜀乎?
孝明之区区,焉能抗之哉!
武侯 北宋 · 李新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九二、《跨鳌集》卷一四
尝怪刘先主以宏深之度,推诚得士,固曹孙之所不逮。
方其亲屈将军之贵,三顾诸葛亮草庐之中,尽其所欲闻者。
得臣有如,当时一国之才,无出其右。
宜其破吴吞魏,如唾手之易,然而鼎峙六合,终其身不能取中原,此其故何哉?
为之深思远虑,然后如先主之用,此其所以不可图天下也。
盖尝闻之,论大臣者有二:有谋臣、有辅臣。
谋臣以相济而相资,辅臣以相投而相合。
相济如天地之升降,日月之昼夜,布而为雨、凝而为霜,瑞而为庆云祥风,然后可以成岁。
相资如邪溪之铤,赤山之精,铸以火,淬以水,然后可以刃物。
燕国之角,荆山之干,液以春,析以冬,然后可以伤人。
此则为谋臣之效也。
相投如立乎大泽之陂,脰鸣、注鸣、旁鸣者居其右,翼鸣、股鸣、胸鸣者居其左,则不过同于声相合;
植芝之侧,则不过同于香;
和胶于漆之中,则不过同于固。
此则为辅臣之效也。
创业之君,宁无辅臣,不可以无谋臣。
高祖之张子房,此所谓谋臣也。
先主之气,愈沮而愈刚,此其与高祖无异。
然才高而虑短,志大而机不足。
机不足则未免于怯,虑短则遂至于谋疏。
孔明虽有为之才,然智无子房之奇,故善于守正而拙于用权。
以拙于用权之臣,而事虑短机不足之君,故可以相合而不可以相济,可以相投而不可以相资也。
方汉之末,曹已据中原,孙已守江东主方为荆州之游客,怅然计不知其所从。
方是时,为之始谋者孔明而已。
汉中、巴蜀,此高祖所以因而王天下也。
足食、足兵于西南之隅,然后徐起而图之,则其谋固然矣,孰谓孔明而不善于守正者乎?
惟先主之才高,故听其言而能用,惟先主之志大,故决行其言而不疑。
然而不知孱弱之草,不依托于盘根高干之木,则不能伸其身,此古今之常理也。
况先主孤奋于东汉之末,欲有为于天下,则曹、孙之势最可假以为托。
惜乎亮之拙于用权,而不能借资于人也。
虽知曹公挟天子以令诸侯,难与之争锋,乃欲结好于权以为援,而曾不知事吴不若事魏之为利也。
之不知事魏之为利者,窃意其心徒以玄德汉室之胄,可区区慕汤武之名,以正征伐之由。
而不知汤武之先世惟积德取信于天下,以无心得之,此术不可施于汉末离散之际也。
孔明昧其名而失其实,此所以不能事魏也。
主听用其言,复不知审其是非,行之不疑,亦不能远观却顾于成败未然之际,此其虑短机不足致然也。
然则事魏之策奈何?
噫!
岂不见孙仲谋能臣魏背蜀而保其国乎?
事魏之势,在仲谋可以谋国,在备可以取天下。
仲谋之势在外,备之势在内,而卒不之悟也。
仲谋虽知所以事魏,而不知资魏以事汉。
至乃奉书称臣以媚于操。
此所谓得其一而未得其二者也。
方操胁帝以制下,先主以帝室之英,势有汉蜀,武侯曷不为主谋,使尽夫尊事献帝之礼,仍通好于操,无暴其罪,伪推其勋,明告天下曰吾今与孟德戮力除凶以奉汉宗,操虽欲不吾从,不可得矣。
吾屈身卑节以奉于操,正朔号令之禀于操,子女玉帛以归于操,使操欲绝我而不能,伐我而不可,汉天子将赖我以为固,操将若之何?
于是修仁行义、休息衣食乎汉蜀之民,捐数十万金,奉口舌之士,以乘操猜忌多疑之间,疏隔其君臣之欢。
且吾迹就内附则凡谋皆易行,假之数年,可以得志。
是我外无犯汉之名,阴有谋魏之实,此为蜀之上计也。
既不能出此矣,虽外结于,又不能终事之,至于失荆州,蜀之形势不具。
嗟乎!
使先主曩事魏,则岂得有曹仁、于禁、吕蒙陆逊之徒,腹背以困吾云长乎?
荆州为蜀之右臂,为吴之咽喉,为魏之南门。
魏始得之,则以之拒吴而捍蜀。
蜀中用之,则以之控魏而抑吴。
吴卒夺之,则以之扼蜀而塞魏。
荆州三国不可失之地也。
先主失荆州,天下之大势已去矣。
由是观之,武侯昔虽有命一上将出军以向宛洛之策,卒不得行,所以终其身不能取天下也。
噫!
安得谋臣如张良者,以佐先主之谋,而使优处萧何之任,庶乎当其才也。
人才之难,创业守成之君念之哉。
咏史(下) 枣祗 宋末元初 · 陈普
七言绝句 押先韵
千里无烟已十年,一朝许洛翠秧田。
乾坤渠肯容曹操,聊为苍生解倒悬(自注:曹操所以成者,由毛玠劝脩耕殖,枣祗首建屯田,州郡皆置田官。荀彧钟繇卫觊之议,卖盐买牛给流离,归民以集。关中刘馥建城立邑,屯田兴陂,招怀乾等以开扬州赵俨何夔止绵绢之征,以安汝南诸郡。后破袁氏,斩郭援、高干,以杜畿河东太守梁习并州刺史,皆以安集农桑为先。是以流民复业,而师行在在有粮,故能集也。但智力奸伪,终不得天,故运祚不长耳。袁绍虽强,惟务急战,乌得而不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