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正文
赠昭文孙生同康二首 其二 晚清 · 李慈铭
五言律诗 押庚韵 出处:杏花香雪斋诗壬集
仪郑颜堂后,江(子屏徵君,号郑堂。)王(吾郡兰陔中丞,有许郑学庐。)继擅名。
百年谁独步,二妙共驰声。
礼疏李黄折,诗笺孔陆惊。
从今江左学,高密得干城(谓吴县孝廉曹叔彦元弼。)。
冬至子半闻鹤鸣图为叔彦弟题 清末民国初 · 曹元忠
押词韵第四部 出处:笺经室遗诗卷三
壬子仲冬日惟申,节交长至微阳舒。
是耶非耶闻鹤声,胡为夜半来吾庐。
尔时懿斋正治易,上师姬孔追商瞿。
在阴子和感鸣鹤,始悟卦气应中孚。
中孚用事十一月,涉川大信昭豚鱼。
六日七分乃至复,此法出自稽览图。
云是甲子冬至起,孟氏章句无差殊。
至于四百八十七甲子,复遇冬至如合符(《唐书·律志》大衍《卦候议》:「据孟氏,自冬至初,中孚用事。」《稽览图》曰:「甲子卦气起中孚,六日八十分之七。」《易·复》疏云:「《易纬稽览图》:『卦气起中孚,故离、坎、震、兑各主一方。其馀六十卦,卦有六爻,爻别主一日,凡主三百六十日,馀有五日四分日之一。每日八十分,五日四百分,四分日之一又二十分,是四百二十分。六十卦分之,六七四十二,卦别各得七分,是每卦得六日七分也。』」与《汉书·律历志》《易》九厄节如淳注以七八九六乘八释入元以次灾岁数,又明灾岁数必以七八九六乘八之故,云:「八十岁则甲子冬至,一甲子六十日,一岁三百十〔当是「六」字。〕十日,八十岁得四百八十甲子又五日。五八四十,为四百日又四分日之一。八十岁有八十分,八十分为二十日,凡四百八〔当是「二」字。〕十日,得七十〔当衍「十」字。〕甲子。八十岁合四百八十七甲子,馀分皆尽,则一甲子冬至也。」其说互相发明,盖即汉儒以六日七分推灾异之法。《后汉书·郎顗传》云「今春当旱,夏必有水,臣以六日七分候之」是也。)。
王者于此通三统,为求历元之权舆。
一元四千六百十七岁,经岁灾岁合计乃得诸(《三统术》以八十章为一统,积千五百三十九岁,三统积四千六百十七岁,一元适尽。《汉书·律历志》《易》九厄节云:「四千六百一十七岁,与一元终。」而《续汉·律历志》云:「元法四千五百六十者,经岁四千五百六十。」即九厄节所谓「初入元,百六」「次三百七十四」等数是也。灾岁五十七,即九厄节所谓「阳九」「阴九」等数是也。合计则为四千六百一十七岁。)。
其中灾岁所得数,坎离震兑相乘除。
谓是易候无妄传,或即孟喜阴阳灾变书(《礼•王制》疏云:「如《律历》之言,此是阴阳水旱之大数也。所以用七八九六相乘者,以水数六、火数七、木数八、金数九,故以此交互相乘也。以七八九六阴阳数之自然,故有九年、七年、五年、三年之灾。」《晋书·食货志》引传曰:「三统之元,有阴阳之九焉,盖天地之恒数是也。」所谓「阴阳之九」者,《文选·吴都赋》刘渊林注引《易·无妄》曰:「灾气有九,阳厄〔当做五字。〕阴厄,四合为九。一元之中,四千六百一十七岁,各以数至阳厄,故云百六之会。」疑即《汉书·儒林传》孟喜所得《易》家候阴阳灾变书,为刘歆《三统术》所本。)。
方今亦遭无妄运,万姓陷溺嗟沦胥。
不思变复翻改历,附会九执纷岐趋。
坐令春非我春、夏非我夏、秋非我秋、冬非我冬,四时失序民以愚。
倒行逆施乱天纪,讵止孟陬殄灭而已乎。
所幸鹤尚知夜半,能通消息参盈虚。
有如复雷在地中,潜龙上应乾元初。
阳动已兆帝出震,九皋介鸟如告吾。
吾闻元法至于甲寅穷,乐叶图徵言非诬(《续汉·律历志》注引《乐叶图徵》曰:「天元以甲子朔旦冬至,日月起于牵牛之初,右行二十八宿,以考王者终始。或尽一,其历数或不能尽一,以四千五百六十为纪。甲寅穷。」谓《殷历》以千五百二十岁为一纪。如天纪起甲寅,则地纪为甲戌,人纪为甲午,三纪尽,得四千五百六十岁,乃复遇甲寅为元。」《汉书·律历志》太初元年诏「复得阏逢摄提格之岁」是也。此诏为改定三统历之本,兹不具论。)。
行见来岁冬日至,日月合璧星连珠。
灵台候望云物祥,圜丘降格天神愉。
治历明时徵革象,醲薰元化欣重𣂏。
旷荡复返太平世,而今乃后煦妪覆育万物咸昭苏。
病中叔彦弟赠柑 清末民国初 · 曹元忠
押词韵第七部 出处:笺经室遗诗卷四
枣因曾晰著,芰以屈到传。
我嗜佛手柑,妄思追昔贤。
懿斋怜兄病,罗致列满前。
若劈巨灵掌,或张钩弋拳。
长爪昌谷至,巨擘于陵还。
接四貜乃六,指枝拇且骈。
尺肤无不爱,胡来此卷然。
得非银手断,求诸金臂间。
身本菩提树,證果从梵天。
凉秋一风戾,非复黄斑连。
尧肌瘦如腊,禹体皆胝胼。
老饕颇食古,相对流馋涎。
不柔茹刚吐,窃比樊仲山。
每当嚼复嚼,自谓仙乎仙。
肚画苏东坡,肠撑卢玉川。
口腹犹不餍,乃欲皈竺乾。
但愿通元感,菩萨手眼千。
化身成百亿,一一兜罗绵。
庶几食指动,即饮芬芳便。
虞山 清末至民国 · 黄浚
押歌韵
虞山块然如偃螺,松篁邃密周四阿。
空潭曲径寺寺有,有峰若松橘短矬。
山僧乌目昔何睹,笔底乃耸千坡陀。
拂水松禅相终始,艺文一代非媕婀。
孙先镌名在涧石,老病亦决风中梭。
贤豪今古尽寂寞,唯见龟背生寒莎。
剑门荡胸稍威猛,二湖下瞰摇金波。
明年玉杯趁春暖,棹艇试眺悬岩柯(桃花涧有师郑先生题名,翁昨逝,念六十七矣。)。
题王欣夫抱蜀庐校书图 现当代 · 胡士莹
君家傍虎丘,山水梦中绿。
光景掠衣襟,恍如饮醽醁。
诛茅此结庐,颜之曰抱蜀。
兹焉息心魂,天放趣自足。
插架富缥缃,所怀洵珠玉。
亲炙乡先进(谓曹元弼先生叔彦。),学养弥醇朴。
生平治校勘,精严如鞫狱。
斯道溯皇古,实昉自孔卜。
亥豕雠抵牾,旁通类可触。
炎汉有中垒,青藜燃天禄。
集成郑高密,通德门何肃。
降唐得失纷,未易论谁孰。
惠王与钱顾,尤君夙膺服。
钻研故纸堆,古魂若可掬。
千元拾丛脞,百宋搜秘轴。
群经及诸史,下逮稗官属。
句读订羡夺,同异条篇目。
声假既云通,舛漏审之确。
短长分寸间,颇发前人覆。
题跋刊荛翁(君尝辑印黄荛圃题跋。),别秉纂丛录(君与昆山赵学南合辑丛编多种印行。)。
众本灿几案,丹黄色斑驳。
张惶补苴勤,日昃继以烛。
乐此诚忘疲,寄意图一幅。
穆然山水深,有蘋石松竹。
岂宜挹古芬,而亦慕芳躅。
走也愧不才,靡骋嗟蹙蹙。
与君深投契,海尘惊万斛。
抱残复守缺,于愿亦已足。
君怀鸾凤姿,宁屑鸡鹜逐。
潦倒客愁新,往来乡梦熟。
荏苒二十年,笔与头俱秃。
归来读汉书,一醉忘荣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