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孝武帝 东晋 · 刘波
 出处:全晋文
臣闻天地以弘济为仁,君道以惠下为德,是以有身勤之绩,唐虞有在予之诰,用能惠被苍生,勋流后叶。
宣帝开拓洪图,始基成命;
爰及文武,历数在躬,而犹虚心侧席,卑己崇物。
然后知积累之功重,勤王之业艰,先君之德弘,贻厥之赐厚。
惠皇不怀,委政内任,遂使神器幽沦,三光翳
园陵怀九泉之感,宫庙集胡马之迹;
所谓肉食失之于朝,黎庶暴骸于外也。
元皇帝神武应期,祚隆淮海,振乾纲于已坠,纽绝维而更张。
陛下承宣开始之宏基,受元帝克终之成烈,保大定功,戢兵静乱,故使负鳞横海之鲸,僭位滔天之寇,望云旗而宵溃,睹太阳而雾散,巍巍荡荡,人无名焉。
而顷年已来,天文违错,妖怪屡生。
会稽先帝本封,而地动经年。
昔周之文武有鱼乌之瑞,君臣犹怀震悚,况今灾变众集,曾莫之疑。
公旦有勿休之诫,贾谊有积薪之喻。
臣鉴先徵,窃惟今事,是以敢肆狂瞽,直言无讳。
往者先帝以玄风御世,责成群后,坐运天纲,随化委顺,故忘日计之功,收岁成之用。
今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相王贤隽,协和百揆,六合承风,天下响振,而钧台之咏弗闻,景亳之命未布。
将群臣之不称,陛下用之不尽乎?
凡圣王之化,莫不敦崇忠信,存正弃邪。
伤化毁俗者,虽亲虽贵,必疏而远之;
清公贞修者,虽微虽贱,必亲而近之。
今则不然,此风既替,利竞滋甚,朋党比周,毁誉交兴,钻求苟进,人希分外。
见贤而居其上,受禄每过其量,希旨承意者以为奉公,共相赞白者以为忠节。
举世见之,谁敢正言
陛下不明必行之法以绝穿凿之源者,恐脱因疲倦以误视听。
苻坚灭亡,于今五年,旧京残毁,山陵无卫,百姓涂炭,未蒙拯接。
伏愿远观汉魏衰灭之由,近览西朝倾覆之际,超然易虑,为于未有,则灵根永固,社稷无虞。
臣岂诬一朝之人皆无忠节,但任非其才,求之不至耳。
今政烦役殷,所在凋弊,仓廪空虚,国用倾竭,下民侵削,流亡相属。
略计户口,但咸安已来,十分去三。
百姓怀浮游之叹,《下泉》兴周京之思。
汉宣有云:“与我共治天下者,其惟良二千石乎”!
是以临下有方者就加玺赠,法苛政乱者恤刑不赦,事简于上,人悦于下。
今则不然,告时乞职者以家弊为辞,振穷恤滞者以公爵为施。
古者为百姓立君,使之司牧;
今者以百姓恤君,使之蚕食,至乃贪污者谓之清勤,慎法者谓之怯劣
何反古道一至于此!
陛下虽躬自节俭,哀矜于上,而群寮肆欲,纵心于下,六司垂翼,三事拱默,故有识者睹人事以叹息,观妖眚而大惧。
昔宋景退荧惑之灾,殷宗消鼎雉之异。
伏愿陛下仰观大禹过门之志,俯察商辛沈湎之失,远思《国风》恭公之刺,深惟定姜小臣之喻。
暂回圣恩,大询群后,延纳众贤,访以得失,令百寮率职,人言损益。
察其所由,观其所以,审识群才,助鼎和味。
克念作圣,以答天休。
则四海宅心,天下幸甚。
臣亡祖先臣隗,昔殊宠,匪躬之操,犹存旧史,有志无时,怀恨黄泉。
及臣凡劣,复蒙罔极之眷,恩隆累世,实作非糜身倾宗所能上报。
前作此表,未及得通。
暴婴笃疾,恐命在奄忽,贪及视息,望达愚情。
气力惙然,不能自宣(《晋书·刘波传》)
萧思话吏部尚书 南朝宋 · 刘义隆
 出处:全宋文卷四
沈尚书暴病不救,其体业贞审,立朝尽公,年时尚可,方相委任。
奄忽不永,痛惋特深。
铨管要机,通塞所寄。
丈人才用体国,二三惟允(宋书萧思话传。)
授王缋、蔡约王师制 南梁 · 沈约
 出处:全梁文卷二十六
门下:冠军将军司徒左长史始平县五等男缋,华宗冠胄,器质详和;
都官尚书清源素范,体业伦正。
训兹蕃国,佥议攸在。
缋可随郡王师,加散骑常侍,男如故零陵王师,加给事中,主者速施行(《文苑英华》四百五)
刘勔元徽初 南朝宋 · 刘昱
 出处:全宋文卷十
夫义实天经,忠惟人则。
篆素流采,金石宣煇,自非识洞情灵,理感生极,岂有捐躯卫主,舍命匡朝者哉。
持节镇军将军、守尚书右仆射、中领军鄱阳县开国侯,思怀亮粹,体业淹明,弘勋树绩,誉洽华野。
绸缪顾托,契阔屯夷,方倚谋猷,翌康帝道。
逆蕃扇祸,逼扰京甸,援桴誓旅,奉律行师。
身与事灭,名随操远。
朕用伤悼,震恸于厥心。
王允秉诚,卞壶峻节,均风往德,归茂先轨。
泉途就永,冤逝无追,思崇徽策,式光惇史。
可赠散骑常侍司空、本官,侯如故,谥曰忠昭公(宋书刘勔传。)
时人为宋游道陆操 南北朝 · 无名氏
 押词韵第十一部
《北齐书》曰:游道顿丘李奖一面便定死交。既而河南尹。辟游道中正元颢受其命。出使徐州都督元孚与城人赵绍兵杀之。游道讼冤。得雪。二子构、训居贫。游道后令其求三富人死事。判免之。凡得钱百五十万。尽以入构、训。其使气党侠如此。时人语曰:
游道狝猴面。陆操科斗形。
意识不关貌。何谓丑者必无情(○《北齐书》宋游道传。北史宋繇传附游道传。)
御史台中为宋游道 南北朝 · 无名氏
《北齐书》曰:游道与叔父别居。叔父为奴诬以逆。游道诱令返。雪而杀之。中尉郦善长嘉其气节。引为殿中侍御史。台中语曰:
见贼能讨。宋游道(○《北齐书》宋游道传。北史宋繇传附游道传。)
大唐礼部尚书张府君 初唐 · 李义府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五十三
□燕于□下□绪纪云凝□郁□马之□之□爰彰于必复积庆成□大□逸□□道高衡泌。
而勖志。
掩孙户而□□□前贤之□□先圣之旨于□标远概汉东籍其英烈。
江北仰其嘉猷。
俗推独步。
时称□□属炎灵版荡。
□县崩离。
□且□□□□□□之阴谋。
癖左邱之微婉。
引公为师友。
特蒙优遇。
公历□图谶。
备详兴灭。
昔黄□□彩验□苗之必□屡申借箸之谋。
高祖九五飞天。
一六光宅。
思□西之绩。
中涓之从。
武德元年授齐□府文学
□诚□改□齐□文学
九□又转行酆□府文学
公曾徽弥劭。
累职英藩。
置醴猿恩踰□穆□□莬苑□燕□行□参军轻□□飞□西园之良宴。
长裾晨曳。
东平之乐善。
至如梁台逸藻。
赋来水之檀栾
楚泽奇材。
□倚天之□□以□月命公□共难经□□雅□□扬高情俶傥。
飞谈锋起。
骋论涛。
惊百辟。
于是解颐一人由其拭目。
独□四座之□孤□□席之□吏猾□浇公克奉朝章。
以毗藩化。
务崇清。
政阐廉平
惠泽旁流。
嘉谣远洽。
寻以东阳富域。
□露轻浮载革。
敬让爰兴。
聊遵置之言。
俄喧伐枳之咏。
既而景催奔箭。
礼就悬车。
□□□于□学□除国□祭酒
词条纵辩。
□五□于环林。
言泉骋义。
降三鳣于璧沼。
教兴青领。
术究丹碑。
才□风行之化。
□致月□之益。
□宏□礼□□□所以□彼(阙十三字)之□□□□难□望□□方□斯授廿三年除散骑常侍
出陪鸾辂。
承密勿之荣。
入映貂珰
□□□之重□□□达□公累登□娱黄发。
庶褫青緺
屡申祈请。
久而方遂。
永徽五年下诏曰。
褒贤之义。
列代彝章。
尚齿之风。
□□□□散骑常侍□归□嘉声于琐闼。
悬车礼及。
抗表祈闲。
宜锡崇班
式旌高志。
金紫光禄大夫
□川阅苍波。
风驱白日。
方扈云亭之礼。
奄缠穸室之悲。
显庆三年正月七日
遘疾薨于长安县之□下(阙七字)礼穷宠秩。
桓荣侍讲
恩加诏葬。
金紫光禄大夫张允。
识量宽厚。
体业淳粹。
依仁游艺。
经明行修。
早蒙□德(阙十七字)之□以□安斯钟漏。
悬车邑里。
方养德于东序
奄移舟于夜壑。
永言懿范。
实怆于怀。
□远□□□□彝典□葬昭陵赐□人监护。
粤以其年月日陪窆于昭陵所。
礼也。
惟公灵台秘远。
神府冲深。
□身以恭俭之□□德以忠□河之疑□迈□□之□□□□□之□□帝□之□综微言于系表。
授雅训于宸衷。
览稷起而知真。
听社鸣而□圣。
策名睿主。
委□德□表其芳□谣□□□美化恭勤处事。
平允居心。
澄挠不移。
始终无爽。
暨乎清辉已谢。
缛礼犹加。
□八座之
□九□之□公□□零池□□□□尉第二子济子谦第四子巽第六子小师并早亡。
第五子律师泗州司马
第七子统师太常丞
第八子丰□之□徵□载□刊钟镂鼎。
功伐攸传。
思撰芳猷。
树之神道。
俾清埃之不绝。
与皎日而长悬。
其词曰。
□九辅,祥钧叶赞。
互显题桢,各隆栋干。
璧来耀庑,珠生滋岸(其)
散□宏道,华禁飞名。
零陵导德,雅俗□声。
帝师□□。
学□杏坛,业优槐市(其)
四野瓜分,三方鼎立。
察景遥骛,瞻星回集。
师傅攸□,恩徽备及。
礼光锡□宠□爰□□□□□年登,扶麻日就。
素范攸,青规式授。
望表时髦,德华朝秀。
□□赤松驰□方□切三友哀缠九族(其九)
恩隆诏葬。
泽被幽埏。
兆培毕□□□原阡(下阙)
颜师古秘书监 隋末唐初 · 李世民
 出处:全唐文卷四
秘书望华。史官任重。
选众而举。历代攸难。
秘书监颜师古体业淹和。
器用详敏。学资流略。
词兼典丽。职司图书。
亟经岁序。朱紫既辨。
著述有成。宜正名器。
允兹望实。可秘书监
长孙无忌太子太师房玄龄太子太傅萧瑀太子太保 隋末唐初 · 李世民
 出处:全唐文卷四
明两之里。实固宗祧。
辅导之职。莫先师保。
是以吕望召奭。腾芳于有周。
叔孙元成。继美于隆汉。
司徒赵国公无忌。器范宏邈。
风鉴秀远。材称栋干。
地兼姻戚。佐命之功。
勒乎钟鼎。论道之誉。
穆乎台槐。股肱是属。
邦国攸赖。教谕少阳。
佥望斯在。司空梁国公玄龄
体业忠肃。识具宏通。
诚著霸图。功宣鼎业。
奉上之节。所怀必尽。
益国之事。知无不为。
必能厉兹六行。审喻三善。
特进宋国公瑀。操行清约。
识局贞正。夙受先遇。
早升朝右。立身之操。
必在于直道。体国之心。
无忘于忠义。辅翼储贰
望实攸归。无忌太子太师
玄龄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授邓王元裕刺史 隋末唐初 · 李世民
 出处:全唐文卷四
门下。维翰之寄。
允属茂亲。藩屏之重。
望。邓州刺史王元裕
襟神韶令。理识清确。
寿州刺史舒王元名体业夷雅。
志尚淹和。并夙膺朝宠。
早莅藩任。政令著于谣俗。
嘉誉洽于搢绅。宜加荣命。
允兹朝典。元裕梁州刺史
元名许州刺史。封并如故。
安州刺史吴王恪等官制 隋末唐初 · 李世民
 出处:全唐文卷四
门下。
体国经邦。
资懿亲而作屏。
设官分职。
俟方岳以宣风
用能式固本枝。
隆盘石
安州都督吴王恪等。
并识量明允。
体业贞固
礼高彝器。
望重维城。
学艺之誉日新。
忠孝之风早茂。
分命有典。
佥议攸归。
可依前件。
温彦博尚书右仆射 隋末唐初 · 太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五
文昌治本。
端副望隆。
朝纲所属。
选众斯在。
中书令虞国公温彦博
体业贞固
学艺该明。
器惟瑚琏
材称栋干。
任总丝纶。
职居近密。
乃心著于帷幄。
嘉谋表于樽俎。
寄深启沃。
义切盐梅。
宜升礼闱
允兹彝序。
尚书右仆射
勋封如故。
魏王泰 隋末唐初 · 太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七
地记之设。
繇来尚矣。
区外具于山经。
海内陈于夏载。
职方王制。
才举淮夷。
汉志晋图。
略记郡国。
自兹以降。
著作实繁。
或学非博通。
多所遗阙。
或地分南北。
雅有短长。
求其折中。
无闻尽善。
左武大将军雍州相州都督魏王泰
体业贞固
风鉴凝邈。
学综策府
文冠词林。
乐善表于夙夜。
好士彰于吐握。
讨论舆地。
详延儒雅。
博采方志。
得之于旧闻。
旁求故老。
考之于传信。
内殚九服。
外极八荒。
宪章之规。
条目有序。
戎夏之域。
今古无遗。
而能周。
博而尤要。
足以度越前载。
垂之不朽。
宜加褒锡。
以申奖劝。
可赐物一万段。
其书宜付秘阁
侯君集改封陈国公文 隋末唐初 · 太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九
维贞观某年月日甲子。皇帝若曰。
于戏。夫经邦之道。
必资长策。利建之义。
式固无穷。是以周之列国。
祚世藩屏。汉之功臣
永垂带砺。惟尔兵部尚书潞国公侯君集
体业贞固。识量恢凯。
任切腹心。寄深文武。
草昧伊始。奉一匡于藩朝。
光华在运。典九伐于礼乐。
入陪禁中。出临阃外。
赞嘉谋于樽俎。扫逋寇于遐荒。
诚量岁寒。勋勒庸器。
宛邱之地。实惟旧镇。
胙土作牧。允属朝望。
是用命尔为使持节陈州诸军事陈州刺史改封陈国公
传之子孙。世为唐辅。
往钦哉。尔其克固臣节。
思勖王度。夙夜匪懈。
无替典则。可不慎欤。
豆卢钦望太府卿695年 唐初 · 李峤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四十二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鸾台
宗卿之任。
选众尤切。
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司礼卿上柱国芮国公豆卢钦望
体业贞。
干能详备。
历官中外。
具闻政绩。
象河惟月。
太府国泉。
繁要所钟。
委任斯在。
宜加荣擢。
允兹公议。
太府卿
勋封如故。
主者施行。
敬晖营缮少监697年 唐初 · 李峤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四十二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敕。前中大夫检校洛阳县上柱国平阳县开国男敬晖
体业端详。识用强济。
护衣仙阁。已著声芳。
制锦神畿。遽闻课绩。
杼人务切。署名高。
宜回三善之能。令得百工之任。
检校营缮少监散官勋封如故。
三原李少府 初唐 · 崔融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二十
仆去夏遄征徂秋。
戾止于舍弟圆处。
辱吾子赠书。
撤函敷纸。
恬神静讽
龙文阳发。
居然异气射人
凤律雄鸣。
自有奇音震物。
是何词裁清雅。
兴旨奥深。
黄缣白锻吐其文。
玉篆银钩艳其彩。
超超美论
上陵于八十五篇。
婉婉成章。
下该于五十六字。
心灵密会
许予以烟霄鸾凤之交。
景气潜通。
博我以风雨鱼龙之感。
虽曰不敏。
窃所庶几。
下走才不逮于中人。
名谬参于下士
颇亦希达者之陈迹。
慕君子之遗风。
何不勤勤于接贤。
汲汲于结善。
见一才。
庶褰裳千里。
闻一德。
期负笈七州。
而心迹相妨。
竟未之致也。
且仆之于君。
早钦风素。
子未知仆。
载劳翰墨。
同声相应。
可谓知言。
庸讵知哉。
是何言也。
善乎东方生有言曰。
士大夫相知。
何必垂发齐年。
拊手尘游。
仆每览此。
嘉其旨气。
重其达识。
斯可谓之知言矣。
足下博闻强学。
丰才赡思。
以为魏蜀名游。
吴郑奇节。
不独于古。
可生于今。
若高明之礼乐大器。
足并吞于八九。
若下走之瓶筲小才。
岂与言于万一也。
然才器虽不足揆。
风尚或可思齐。
区区之诚。
有望于此耳。
夫黄金之为宝也重矣。
而众或铄之。
白玉之为璞也真矣。
而众或非之。
木秀于林。
堆出于岸者。
卒为风波所击。
材出于众。
行高于人者。
必为时俗所议。
孔宣之德也。
而招毁于武叔
周公之德也。
而见疑于管叔
此古而有之。
子何为怪者。
若吾子之兰薰雪白。
冰清玉润
变通古今。
识贯终始。
而不免于谗口者。
斯亦可以痛心哉。
然则霜雪增加。
然后知之劲也。
阴阳薄蚀。
然后知日月之明也。
涅而不淄。
磨而不磷者。
此非其效欤。
嗟乎。
王事不遑。
行役无定。
及君降止。
伊余载驰。
庶将自过黄叔度
不意求寻陈仲举
参差不展。
踧踖为劳。
而吾子泛交。
直造余室。
弱季愚者。
因此得闻。
夕饱儒珍。
朝充道味
南指有资于先觉。
北面顿廓于初蒙。
成人之美。
君子之务也。
遂令齐声五对。
嗣美一枝。
名登甲乙之科。
身预贤良之末。
此非师资之效欤。
仆志尚幽閒。
体业疏放。
自拘文墨。
屡学栖迟。
院草侵阶而不薙。
惜其十步有芳也。
庭树当轩而不徙。
重其一枝可巢也。
素琴委箧。
弦上之声勿取也。
道书盈架。
物外之情足徵也。
此仆之不能忘怀。
聊复尔耳
而子矜余以傲吏。
誇我以高人。
多见其玩人丧德者也。
仆少乏文章。
长微学艺。
缘情体物。
诚所不工。
雕朽砺铅。
有时牵拙。
直将歌其劳事。
岂欲冒彼知音。
而吾子广肆褒扬。
深加提饰。
上揆飞龙之奏。
旁援仪凤之音。
语人必于其伦。
在仆何可至此。
足下德擅宗师。
名推雄伯。
文高积玉。
升学日以照天光。
韵警锵金。
激思风而吹地籁。
至若山柱河官之作。
珠胎鼎气之篇。
并登作者之心。
每讽词人之口。
窃沾馀论。
久已怀音。
重劳赐。
殊深荷戴。
谨当藏之于箧。
书之于绅。
奉以周旋。
期诸永久。
仆自恭承䌽札。
握玩琼章。
笔砚俱焚。
神气都尽。
所以迟回旷日。
俛仰穷年者。
抑由于此矣。
亦将性不好书。
往贤之通论。
言非尽意。
前哲之美谈。
苟意得而言忘。
冀神交而道合耳。
而竟不能以已者。
恐爽无言不酬之美云耳。
相知心期。
要以会面。
景山足下。
勿我弃遗。
敬慎德音。
邀君岁暮耳。
当今六月颇暑。
二时隆赫。
敬想出忠入孝。
自公及私。
养亲以禄。
效官以智。
邕邕然致足乐也。
仆拙于札翰。
行复推遣。
未卜清言。
良深太息。
不具。
崔某白。
相国崔公墓志铭 唐 · 穆员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八十四
皇唐相国博陵公姓崔氏
讳涣字某。
玄宗扶正厄运。
保维宸极。
肃宗绍复大业。
底绥生人。
代宗朝羽仪百辟。
历官二十三。
享年六十二。
大历三年冬十有二月二日薨于道州刺史之寝。
明年
归祔于洛阳北邙山
今上六年。
追赠尚书左仆射
夫人荥阳郑氏。
华阴郡太夫人
以子贵也。
公三娶。
前夫人生冢子常山公
公之清德重望。
天官亚相之位。
后夫人荥阳郑氏恭公之理命。
以无违为大。
而黾俛拘忌。
出入衔恤。
推周公合祔之事。
凡龟从筮逆者数。
呜呼。
天不以西汉之美惠于吾君。
使常山下世。
永怀不集。
故有没代之庸著遗令焉。
贞元元年秋九月
季子京兆府三原丞扬孙前渭南元方。
哀奉常山之志。
逮乎在殡。
是月壬午
博陵公之。
明月丁酉
华阴郡太夫人洎继夫人陇西李氏之丧归。
礼也。
公大父讳元炜。
中书令博陵王
于皇唐有再造勋。
事具国史。
考璩。
礼部侍郎袭博陵王
魏元忠赵贞固为友。
出处齐名。
公则礼部之第二子也。
天宝中历屯田左司员外郎
出为歙州刺史
绵州
锡金印紫绶。
大驾南巡。
以至诚大义。
感悟圣主。
中兴之业。
见于言下。
擢拜门下侍郎平章事
灵武接位。
上宰房公琯奉册书国玺。
唯新景命。
是时也。
中原有羿浞之乱。
东南有吴濞之衅。
乃三分天下之一。
以八柄付公。
俾公仗节督护河南山南江南淮南之地。
凡受脤专征者。
由公以律。
二千石以降。
唯所迁置。
公于是度用均赋。
息人缮兵。
外攘四封。
内叙多士。
望高寄重。
怙宠者排之。
左常侍
杭州刺史
俄转常州
徵拜秘书监太子宾客大理卿
坐失系囚移信王府傅。
尚书左右丞吏部侍郎御史大夫
大历中
元载颛政。
中外附之。
公对扬内庭。
数其不赦之罪。
上颔之未谕。
公抗词焉。
寺人属垣。
漏言于
未几。
道州之役。
逞憾故也。
公标鉴遐明
姿度宏粹。
松茂玉洁。
风清雨润。
文以经邦为用。
学以为已为宗。
承祖祢以付子孙者。
清白孝友。
其哲人哉。
夫人磁州刺史曾之孙。
颍州太守裕之女。
年若干。
捐公之馆子曰摐。
常山公
夫人舒州刺史绍之孙。
左羽林录事参军晃之女。
年若干。
遗公之禄子曰摙。
仕万年尉。
不幸早夭。
二夫人地清天和。
夫贤子孝。
四者均有之。
清之发祥。
和之应寿。
贤之用贵。
孝之报荣。
四者皆违之。
哀哉。
孝孙元方。
痛先人存殁不伸之志。
其号天也。
与吉凶俱。
咨于叔父扬曰。
先志未从。
不敢以见先祖。
是日也。
奉二夫人合于此室。
既定而常山祔焉。
常山门吏。
见托铭石。
其词曰。
于穆元辅
归全故邱。
列树已拱。
清风悠悠。
邈矣夫人
同凋上春
配忠生孝。
翊圣怀民。
赖及于国。
庆达其身。
五父双启。
九泉同闭。
遗厥嘉祥。
及尔昆裔。
晚步曲江因谒慈恩寺恭上人 唐 · 刘得仁
五言律诗 押东韵
岂曰趣名者,年年待命通。
坐令青嶂上,兴起白云中。
岸浸如天水,林含似雨风。
南宗犹有碍,西寺恭公
北新安永安禅院碑记(并序景德二年四月 北宋 · 某弘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
夫以法身冲邃,非诠旨以何归;
实相澄凝,非标式而莫睹。
至若如如妙性,体业无方;
万□□身,寂照恒一。
释迦慈父广运悲心,降迹王宫,證真道树,演无说之说,示无形之形。
□□□相表乎仪,八十种好彰乎瑞。
洎连河现灭,鹤树迁神,饮光录化于苦踪,度喜传灯于感躅。
□□正法像法,昭然熳然。
爰自法化西来,腾东被,汉明弘集,洛阳寺兴。
尔后大建精蓝,广修□□。
致使普天普地,知菩提归仗之门;
使令万国万象,了福田为究竟之路。
即有功德主僧宗感,□以定香馚馥,戒月澄明,同感建造之功,共办葺修之事。
而有功德主郝光琏等,并乃汾浦英彦,□巷名儒,五常俱身,三端立德,言本有则,行谨无亏。
迥然标方外之心,志诚出人天之见。
当院东连巨泊,西接虢河,前窥抱腹之峰,后对子之谷。
武定八年三月八日
按:《汾阳县金石类编》卷五,民国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