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王导书后自手笔 东晋 · 王敦
 出处:全晋文卷十八
太真别后几日,作如此事(《晋书·温峤传》,又《魏书·晋司马绍传》作「别来」。)
悯怀太子服议 西晋 · 王堪
 出处:全晋文
圣上统绪,无所他择,践阼之初,拜于南郊,告于天地,谒于祖庙明皇储也。
正体承重,岂复是过(《通典》八十一)
太子马射(案:太子答云省所陈,知非口谏。) 东晋 · 温峤
 出处:全晋文 卷八十
臣闻千金之子,犹不垂堂;
以万乘之贰,若有骇驷之艰,岂可不熟念?
殿下纵一日之娱,忘万代之基,凡人犹知其不可,况在圣明(《文苑英华》六百二十七。薛元超皇太子笺曰:「晋明帝之在东宫。」中庶子温峤中舍人刘放谏马射云云,刘放阮放之误。)
秦劾尚书梅陶 东晋 · 钟雅
 出处:全晋文
臣闻放勋之殂,八音遏密,虽在凡庶,犹能三载。
自兹以来,历代所同。
肃祖明皇帝崩背万国,当期来月。
圣主缟素,泣血临朝,百僚惨怆,动无欢容。
无大臣忠慕之节,家庭侈靡,声妓纷葩,丝竹之音,流闻衢路。
宜加放黜,以整王宪
请下司徒,论正清议(《晋书·钟雅传》)
立行庙于白石告元帝先后 东晋 · 庾亮
 出处:全晋文卷三十七
逆臣苏峻,倾覆社稷,毁弃三正,污辱海内。
臣亮等手刃戎首,龚行天罚。
中宗元皇帝肃祖明皇帝、明穆皇后之灵,降鉴有罪,剿绝其命,剪此群凶,以安宗庙。
臣等虽陨首摧躯,犹生之年(《宋书·礼志》三咸和三年苏峻覆乱京师温峤等入伐,立行庙于白石,告元帝先后。)
奏言沙门不应敬王 东晋 · 何充
 出处:全晋文卷三十二
尚书令冠军抚军都乡侯臣充散骑常侍左仆射、长平伯臣翊、散骑常侍右仆射建安伯臣恢尚书关中侯臣怀、守尚书昌安广等言,世祖武皇帝以盛明革命,肃祖明皇帝聪圣玄览,岂于时沙门不易屈膝,顾以不变其修善之法,所以通天下之志也。
愚谓宜遵承先帝故事,于义为长(《释藏冠》一,《沙门不应拜俗事》一。)
手诏徵王敦元年三月 东晋 · 晋明帝
 出处:全晋文卷九
孤子顿首:天下大事,以眇身,弗克负荷。
哀忧孔疚,如临于谷。
赖冢宰,以济艰难。
公迈德树勋,遐迩归怀,任社稷之托,居总己之统。
然道里长远,江川阻深,动有介石之机,而回旋之间,固以有所丧矣。
谓公宜入辅朝政,得旦夕詶咨,朝士亦佥以为然。
以公高亮忠肃,至心忧国,苟其宜然,便当以至公处之,期于静国宁民,要之括囊无咎。
伏想暗同此志,愿便速克近期,以副翘企之怀(《魏书·晋司马绍传》。王敦将为篡,讽徵己,乃为书云云。案:《晋书·明纪》不载此文,但云帝乃手诏徵之。)
宰臣等诣都议政诏三年四月 东晋 · 晋明帝
 出处:全晋文卷九
大事初定,其命惟新。
其令太宰司徒已下,诣都坐参议政道,诸所因革,务尽事中(《晋书·明帝纪》)
求直言诏三年四月 东晋 · 晋明帝
 出处:全晋文卷九
餐直言,引亮正,想群贤达吾此怀矣。
子违汝弼,相君臣也。
吾虽虚暗,庶不距逆耳之谈。
之任,君居之矣,望共勖之(《晋书·明帝纪》)
议立功臣后诏三年七月 东晋 · 晋明帝
 出处:全晋文卷九
三恪二王,世代之所重;
兴灭继绝,政道之所先。
又宗室哲王有功勋于大晋受命之际者,佐命功臣,硕德名贤,三祖所与共维大业,咸开国祚土、誓同山河者,而并废绝,禋祀不传,甚用怀伤。
主者其详议诸应立后者以闻(《晋书·明帝纪》。又见《通典》七十四。)
议北郊及望秩诏 东晋 · 晋明帝
 出处:全晋文卷九
郊祀天地,帝王重事
自中兴以来,惟南郊,未曾北郊,四时五郊之礼都不复设,五岳、四渎、名山、大川载在祀典应望秩者,悉废而未举,主者其依旧详处(《晋书·明帝纪》。又见《御览》五百二十七引《起居注》。)
录吴名臣后诏八月 东晋 · 晋明帝
 出处:全晋文卷九
周武克殷,封比干之墓;
汉高过赵,录乐毅之后,追显既往,以劝将来也。
吴时将相名贤之胄,有能纂脩家训,又忠孝仁义,静己守真,不闻于时者,州郡中正亟以名闻,勿有所遗(《晋书·明帝纪》)
遗诏太宁三年闰八月丁亥 东晋 · 晋明帝
 出处:全晋文卷九
自古有死,贤圣所同。
寿夭穷达,归于一概,亦何足特痛哉!
朕枕疾已久,常虑忽然。
仰惟祖宗洪基,不能克终堂构,大耻未雪,百姓涂炭,所以有慨耳。
不幸之日,敛以时服,一遵先度,务从简约,劳众崇饰,皆勿为也。
衍以幼弱,猥当大重,当赖忠贤,训而成之。
周公匡辅成王,霍氏拥育孝昭,义存前典,功冠二代,岂非宗臣之道乎?
凡此公卿,时之望也。
敬听顾命,任托付之重,同心断金,以谋王室。
诸方岳征镇,刺史将守,皆朕捍城,推毂于外,虽事有内外,其致一也。
故不有行者,谁捍牧圉?
譬若唇齿,表里相资。
宜戮力一心,若合符契,思美焉之美,以缉事为期。
百辟卿士,其总己以听于冢宰,保示右冲幼,弘济艰难,祖宗之灵,宁于九天之上,则朕没于地下,无恨黄泉(《晋书·明帝纪》)
温峤 东晋 · 晋明帝
 出处:全晋文卷九
省所陈,明卿等,动静数示(《文苑英华》六百二十七薛元超《谏皇太子笺》曰:「晋明帝之在东宫中庶子温峤中舍人刘放谏马射」云云。太子答。)
谥王导册咸康五年七月 东晋 · 晋成帝
 出处:全晋文卷十
盖高位以酬明德,厚爵以答懋勋;
至乎阖棺标迹,莫尚号谥,风流百代,于是乎在。
惟公迈达冲虚,玄鉴劭邈;
夷淡以约其心,体仁以流其惠;
栖迟务外,则名隽中夏,应期濯缨,则潜算独运。
昔我中宗肃祖之基中兴也,下帷委诚而策定江左,拱己宅心而庶绩咸熙。
故能威之所振,寇虐改心,化之所鼓,梼杌易质;
调阴阳之和,通彝伦之纪;
辽陇承风,丹穴景附。
隆高世之功,复宣武之绩,旧物不失,公协其猷。
若乃荷负顾命,保朕冲人,遭遇艰圮,夷险委顺;
拯其沦坠而济之以道,扶其颠倾而弘之以仁,经纬三朝,而蕴道弥旷。
方赖高谟,以穆四海,昊天不吊,奄忽薨殂,朕用震恸于心。
虽有殷之殒保衡,有周之丧二南,易谕兹怀!
今遣使持节谒者仆射任瞻锡谥曰文献,祠以太牢。
魂而有灵,嘉兹荣宠(《晋书·王导传》)
丧遇闰议 东晋 · 郑袭
 出处:全晋文
中宗肃祖皆以闰崩,祥除之变皆用闰之后月。
先朝尚耳,闰附七月,用之何疑?
司徒亦以闰薨,荀家祥亦用闰之后月。
诸荀名德相继,习于礼学,故号为名宗
议者引《周官》、《左氏》而非《公羊》、《谷梁》。
今案《周官》、《左氏传》而书,自书闰月中事,闰月长三十日三十日中何得无事,不明闰月,非附月之理也。
议者称,三年之丧二十五月,遇闰之年,便二十六月。
三年之丧,不应以闰为月。
议者称,《礼》、《传》终身之哀,忌日之谓,不唯周年子卯之谓。
代不用子卯。
闰月及大月三十日亡,至于无闰之年及与小尽,都是无忌,所以古人用子卯也。
简文皇帝七月二十八日崩,己未之日。
今年己未在闰月十日。
时不用子卯而用二十八日久矣。
己未在他月,今者不能变改。
闰附七月己未在闰,今者用闰,益合远日之情也(《通典》一百)
释道安 东晋 · 习凿齿
 出处:全晋文
兴宁三年四月五日,凿齿稽首和南,承应真履正,明白内融,慈训兼照,道俗齐荫,宗虚者悟无常之旨,存有者达外身之权,清风藻于中夏,鸾响厉乎八冥,玄味远猷,何荣如之。
弟子闻天不终朝而雨六合者,弥天之云也。
弘渊源以润八极者,四大之流也。
彼直无为,降而万物赖其泽,此本无心,行而高下蒙其润。
况哀世降步,悯时而生,资始系于度物,明道存乎练俗,乘不疾之舆,以涉无远之道,命外身之驾,以应十方之求,而可得玉润于一山,冰结于一谷,望阆风而不回仪,措此世而不诲度者哉?
且夫自大教东流,四百馀年矣,虽蕃王居士,时有奉者,而真丹宿训,先行上世,道运时迁,俗未佥悟,藻悦涛波,下士而已。
肃祖明皇帝,实天降德,始钦斯道,手画如来之容,口味三昧之旨,戒行峻于岩隐,玄祖畅乎无生,大块既唱,万窍怒呼,贤哲君子,靡不归宗,日月虽远,光景弥晖,道业之隆,莫盛于今(《高僧传》作“咸无以匹”)
岂所谓月光道寂,将生真土,灵钵东迁,忽验于兹乎?
又闻三千得道,俱见南阳,明学开士,陶演真言,上考圣达之诲,下测道行之验,深经普往,非斯而谁?
怀道迈训,舍兹孰降?
是以此方诸僧,咸有倾想,目欣金色之瑞,耳迟无上之箴,老幼等愿,道俗同怀,系咏之情,非常言也。
若庆云东徂,摩尼回曜,一蹑七宝之座,暂现明哲之灯,雨甘露于丰草,植栴檀于江湄,则如来之教,复崇于今日,玄波溢漾,重荡于一代矣。
不胜延豫,裁书致心,意之蕴积,曷云能畅。
弟子襄阳习凿齿稽首和南(《弘明集》十二,《高僧传》五。)
论书 南齐 · 王僧虔
 出处:全齐文卷八
宋文帝书,自云可比王子敬,时议者云:「天然胜羊欣,工夫少于」。
王平南廙,是右军之叔,自过江东右军之前唯为最善。
晋明帝师,书为右军法。
亡曾祖领军洽书与右军,俱变古形,不尔,至今犹法钟、张
右军云:「弟书遂不减吾」。
亡从祖中书令珉书,笔力过于子敬
书旧品云:「有四匹素绢,自朝操笔,至暮便竟,首尾如一,又无误字」。
子敬戏云:「弟书如骑骡,骎骎恒欲度骅骝前」。
庾征西翼书,少时与右军齐名,右军后进,庾犹不忿,在荆州都下书云:「小儿辈乃贱家鸡,皆学逸少,须吾还,当比之张翼」。
张翼善学人书,右军自书表,晋穆帝写题后答右军右军当时不别,久后方悟云:「小子几欲乱真」。
张芝索靖韦诞钟会、二卫并得名前代,古今既异,无以辨其优劣,唯见其笔力惊绝耳。
张澄书,当时亦呼有意。
郤愔章草,亚于右军
齐王攸书,京洛以为楷法。
李式书,右军云:「是南平之流,可比庾翼」。
王濛)书亦可比庾翼
陆机书,吴士书也。
无以校其多少。
庾亮书,亦能入录。
高祖丞相导,亦甚有楷法。
以师钟卫,好爱无厌,丧乱狼狈,犹以钟繇尚书宣示帖衣带过江。
后在右军处,右军王敬仁
敬仁死,其母见脩平生所爱,遂以入棺。
郤超草书,亚于二王,紧媚过其父,骨力不及也。
桓玄书,自谓右军之流,论者未之许,云可比孔琳之
谢安亦入能书录,殊亦自重。
乃为子敬嵇中散诗,得子敬书,有时裂作校纸。
羊欣丘道护,并亲受于子敬书见重一时,行草尤善,正乃不称。
孔琳之书,天然放纵,极有笔力,规矩恐在羊欣后。
丘道护与羊欣,俱面受子敬,故当在后。
范晔萧思话同师羊欣,范后背叛,既失故步,为复小有意耳。
萧思话书,全法羊欣,风流趣好,殆当不减,而笔力恨弱。
谢灵运书乃不伦,遇其合时,亦得入流
子敬上表,多于中书杂事中,皆自书,窃易真本,相与不疑。
元嘉初,方就索还。
谢太傅殊礼表,亦是其例。
亲闻文皇说此。
谢综书,其舅云:「紧洁生趣,实为得赏。
至不重羊欣亦惮之。
书法有力,恨少媚好」。
颜腾之、贺道力,并便尺牍。
康昕学右军草,亦欲乱真,与南州识道人作右军货。
孔琳之书,放纵快利,笔道流便,二王后略无其比。
但工夫少自任,故未得尽其妙,故当劣于羊欣
谢静、谢敷,并善写经,亦入能境,居钟索之美,迈古流今。
是以征南还有所得(案:此下有阙文,《法书要录》误以「辱告」并「五纸」一段及「承天凉体豫」一段混为一篇,今据《书断》载竟陵王子良王僧虔书有「子邑之纸」八句,定「辱告」一段入《竟陵王集》,「承天凉」一段为僧虔与某书,《梅鼎祚文纪》亦如此。案:宝泉《述书赋》注云:「王僧虔竟陵王子良书,序古善书人,评议无不至当。本行于世,其真迹今御史大夫黎翰得之,则此论为答竟陵王明矣。」《法书要录》旧写本,又略见《南齐书·王僧虔传》、《南史》二十二,又《御览》七百四十八引两条。)
钟公之书,谓之尽妙。
钟有三体:一曰铭石书,最妙者也。
二曰章程书,世传秘书教小学者也。
三曰行押书,行书是也。
三法皆世人所善(《御览》七百四十八。)
张超字子并河间人
卫觊字伯儒河东人
为魏尚书仆射谥敬侯,善草及古文,略尽其妙。
草体如伤瘦,而笔迹精杀,亦行于代。
子瓘,字伯玉
司空太保,为楚王所害。
瓘采张芝草法,取父书参之,更为草稿,世传其善。
子恒字巨山,亦能书。
索靖字幼安敦煌人
散骑常侍张芝姊之孙也。
芝草而形异,甚矜其书,名其字势曰银钩虿尾
韦诞字仲将京兆人
善楷书汉魏宫观题署多是手。
魏明帝凌云台,先钉榜,未题,笼盛,辘轳长䊺引上,使就榜题,榜去地将二十五丈,危惧。
诚子孙绝此楷法,又著之家令
官至大鸿胪,为飞白书,题尚书省壁。
圆行方止,物之定质,注(一作脩。)之不已则溢,高之不已则慄,驰之不已则踬,引之不已则逸(一作「迭」。),是故去之宜疾(《南史》二十二)
求复修国史 北魏 · 李彪
 出处:全后魏文卷四十二
臣闻龙图出而皇道明,龟书见而帝德昶,斯实冥中之书契也。
自瑞官文而卑高陈,民师建而贱贵序,此乃人间之绳式也。
是以《唐典》篆钦明之册,《虞书》铭慎徽之篇,《传》著夏氏之《箴》,《诗》录商家之《颂》,斯皆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也。
逮于周姬,鉴乎二代,文王开之以两经,公旦申之以六联,郁乎其文,典章大略也。
故观《雅》、《颂》,识文武之丕烈,察歌音,辨周公之至孝。
是以季札听《风》而知始基,听《颂》而识盛德。
至若尼父之别鲁籍,明之辨孔志,可谓婉而成章,尽而不污者矣。
自馀乘、志之比,其亦有趣焉。
暨史、班之录,乃文穷于秦、汉,事尽于哀、平,惩劝两书,华实兼载,文质彬彬,富哉言也。
令大汉之风,美类三代,炎□□崇,道冠来事。
降及华、马、陈、干,咸有放焉。
四敷赞弗远,不可力致,岂虚也哉?
其馀率见而书,睹事而作者多矣。
寻其本末,可往来焉。
唯我皇魏之奄有中华也,岁越百龄,年几十纪。
太祖以弗违开基,武皇以奉时拓业,虎啸域中,龙飞宇外,小往大来,品物咸亨。
自兹以降,世济其光。
史官叙录,未充其盛。
加以东观中圯,册勋有阙,美随日落,善因月稀。
故谚曰:一日不书,百事荒芜。
至于太和之十一年,先帝、先后,远惟景业,绵绵休烈,若不恢史阐录,惧上业茂功,殆有缺矣。
于是召名儒博达之士,充麟阁之选。
于时忘臣众短,采臣片志,令臣出纳,授臣丞职,猥属斯事,无所与让。
高祖时诏臣曰:「平尔雅志,正尔笔端,书而不法,后世何观」。
臣奉以周旋,不敢失坠,与著作等鸠集遗文,井取前记,撰为国书。
假有新进时贤,制作于此者,恐闺门既异,出入生疑,弦柱既易,善者或谬。
十五年以来,臣使国迁,频有南辕之事,故载笔遂寝,简牍弗张,其于书功录美,不其阙欤?
伏惟孝文皇帝承天地之宝,崇祖宗之业,景功未就,奄焉崩殒,凡百黎萌,若无天地。
赖遇陛下体明睿之真,应保合之量,恢大明以烛物,履静恭以安邦,天清其气,地乐其静,不愆不忘,率由旧章,可谓重明叠圣,元首康哉。
惟先皇之开创造物,经纶浩旷,加以魏典流制,藻缋垂篇,穷理于有象,尽性于众变,可谓日月出矣,无幽不烛也。
《记》曰:善迹者欲人继其行,善歌者欲人继其声。
故《传》曰:文王基之,周公成之。
又曰:无周公之才,不得行周公之事。
今之亲王,可谓当之矣。
然先皇之茂猷圣达,今王之懿美洞鉴,准之前代,其德靡悔也。
时哉时哉,可不光昭哉!
合德二仪者,先皇之陶君也。
齐明日月者,先皇之洞照也。
虑周四时者,先皇之茂功也。
合契鬼神者,先皇之玄烛也。
迁都改邑者,先皇之达也。
变是协和者,先皇之鉴也。
思同书轨者,先皇之远也。
守在四夷者,先皇之略也。
海外有截者,先皇之威也。
礼田岐阳者,先皇之义也。
张乐岱郊者,先皇之仁也。
銮幸幽漠者,先皇之智也。
燮伐南荆者,先皇之礼也。
升中告成者,先皇之肃也。
亲虔宗社者,先皇之敬也。
衮实无阙者,先皇之德也。
开物成务者,先皇之贞也。
观乎人文者,先皇之蕴也。
革弊创新者,先皇之志也。
孝慈道洽者,先皇之衷也。
先皇有大功二十,加以谦尊而光,为而弗有,可谓四三皇而六五帝矣。
诚宜功书于竹素,声播于金石
臣窃谓史官之达者,大则与日月齐明,小则与四时并茂。
其大者孔子、左丘是也,小者史迁、班固是也。
故能声流于无穷,义昭于来裔。
是以金石可灭,而流风不泯者,其唯载籍乎?
谚曰:「相门有相,将门有将」。
斯不唯其性,盖言习之所得也。
窃谓天文之官,太史之职,如有其人,宜其世矣。
故《尚书》称羲和世掌天地之官,张衡曰「学乎旧史氏」,斯盖世传之义也。
若夫良冶之子善知为裘,良弓之子善知为箕,物岂有定,习惯则知耳。
所以言及此者,史职不修,事多沦旷,天人之际,不可须臾阙载也。
是以谈、迁世事而功立,彪、世事而名成,此乃前鉴之轨辙,后镜蓍龟也。
然前代史官之不终业者有之,皆陵迟之世,不能容善。
是以平子史而成赋,伯喈违阁而就志。
近僭晋之世,有佐郎王隐,为著作虞预所毁,亡官在家,昼则樵薪供爨,夜则观文属缀,集成《晋书》,存一代之事,司马绍尚书唯给筝札而已。
国之大籍,成于私家,末世之弊,乃至如此,史官之不遇,时也。
今大魏之史,职则身贵,禄则亲荣,优哉游哉,式谷尔休矣。
而典谟弗恢者,其有以也。
而故著作渔阳傅毗、北平阳尼河间邢产广平宋弁昌黎韩显宗等,并以文才见举,注述是同,皆登年不永,弗终茂绩。
前著作程灵虬,同时应举,共掌此务,今从他职,官非所司。
崔光一人,虽不移任,然侍官两兼,故载述致阙。
臣闻载籍之兴,由于大业,《雅》、《颂》垂荐,起于德美,虽时有文质,史有备略,然历世相仍,不改此度也。
昔史谈戒其子迁曰:「当世有美而不书,汝之罪也」。
是以久而见美。
孔明在蜀,不以史官留意,是以久而受讥。
取之深衷,史谈之志贤亮远矣。
《书》称「无旷庶官」,《诗》有「职思其忧」,臣虽今非所司,然昔忝斯任,故不以草茅自疏,敢言及于此。
语曰:「患为之者不必知,知之者不得为」。
臣诚不知,强欲为之耳。
窃寻先朝赐臣名彪者,远则拟汉史之叔皮,近则准晋史之绍统,推名求义,欲罢不能,荷恩佩泽,死而后已。
今求都下乞一静处,综理国籍,以终前志,官给事力,以充所须。
虽不能光启大录,庶不为饱食终日耳。
近则期月可就,远也三年有成,正本蕴之麟阁,副贰藏之名山(《魏书·李彪传》)
昭明太子集序 南梁 · 刘孝绰
 出处:全梁文卷六十
臣窃观大《易》,重明之象著焉,抑又闻之,匕鬯之义存焉。
故书有孟侯之名,记表元良之德,历选前古,以洎夏周,可得而称,启诵而巳。
虽彻圣挺贤,光乎二代,高文精义,阒尔无闻,汉之显宗晋之肃祖
昔自春宫,益好儒术,或专经止,于区易,或持论穷于贞假。
子桓虽摛藻铜省,集讲肃成,事在藩储,理非皇贰,未有正位少阳,多才多艺者也。
粤我大梁之二十一载,盛德备乎东朝,若乃有纵自天,惟睿作圣,显仁立孝,行于四海,如圭如璋,不因琢磨之义;
为臣为子,宁待观喻之言。
惟性道难闻,而文章可见,故俯同志学,用晦生知。
以弦诵之馀辰,总邹鲁之儒墨;
绨缃于七阁,弹竹素于九流,地居上嗣,实副元首。
皇帝众拱岩廊,委咸庶绩,时非从守,事或监抚。
虽一日二日,摄览万机,犹临书幌而不休,对欹案而忘怠。
况复延纳侍讲,讨论经纪,去圣滋远,愈生穿凿,枝分叶散,殊路偆驰。
灵台辟雍之疑,禋宗祭社之缪。
明章申老之议,通颜理王之说。
量核然否,剖析同异。
察言抗论,穷理尽微。
于时淹中稷下之生,金华石渠之士,莫不过衢樽而挹多少,见斗极而晓西东,与夫尽春卿之道,赞仲尼之宅,非贾谊苏林,问萧何枣据
区区前史,不亦恧欤。
加以学贯总持,辨同无碍,五时密教,见犹镜象,一乘纱旨,观若掌珠。
及在布金之园,处如龙之众,开示有空,显扬权实。
是以遍动六地,普雨四花,岂直得解璎须提?
舍钵瓶沙,腾昙言德,梵志依风而巳哉。
若夫天文以烂然为美,人文以焕乎为贵,是以隆儒雅之大成,游雕虫之小道,握牍持笔,思若有神,曾不斯须,风飞雷起。
至于宴游西园,祖道清洛,三百载赋,该极连篇,七言致拟,见诸文学
博逸兴咏,并命从游,书令视草,铭非润色。
七穷炜烨之说,表极远大之才,皆喻不备体,词不掩义,因宜适变,曲尽文情。
窃以属文之体,鲜能周备,长卿徒善,既累为迟。
少孺虽疾,俳优而巳。
子渊淫靡,若女工之蠹;
子云侈靡,异诗人之则。
孔璋词赋,曹祖劝其修今;
伯喈笑赠,挚虞知其颇古。
孟坚之颂,尚有似赞之讥;
士衡衡量之碑,犹闻类赋之贬。
深乎文者,兼而善之,能使典而不野,远而不放,丽而不淫,约而不俭,独擅众美,斯文在斯。
假使王朗报笺,卞兰献颂,犹不足以揄扬著述,称赞才章,况在庸才,曾仿佛。
然承华肇建,滥齿时髦,居陪出从,逝将二纪。
譬彼登山,徒仰峻极,同夫观海,莫际波澜。
但职官书记,预闻盛藻,歌咏不足,敢忘编次。
谨为一帙十卷,第目如左,日升松茂,与天地而偕长;
壮思英词,随岁月而增广。
如其后录,以俟贤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