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司徒吕公 东汉 · 张衡
四言诗 出处:全后汉文 卷五十五
昔吕皇祖,帝交之绪。
伯夷秩唐,唐宗允叙。
四岳在虞,传土佐禹。
克厌帝心,姓姜氏吕。
登是南邦,以家以处。
降及于周,穆侯作辅。
寡于九族,九族用宁。
登受八命,衮职靡倾。
黄耳金铉,公餗以盈。
绰兮其宽,皦兮其清。
既明且哲,戒保令名。
斿旌从风,驷牡超骧。
去此宁宇,归于幽堂。
玄室冥冥,修夜弥长(《艺文类聚》四十七,《文选·谢朓敬皇后哀策文》注)
汉官仪下 其三 东汉 · 应劭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五
帝祖母为太皇太后,其所居者长信(《文选·齐敬皇后哀策文》注)
风俗通义佚文卷一 其七 东汉 · 应劭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六
秦政并吞六国,苞宇宙之宏敞(《文选·齐敬皇后哀策文》注)
风俗通义佚文卷二 其六十三 东汉 · 应劭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七
宫者,礼,天子以梓器;
宫者,存时所居,缘生事亡,因以为名。
凡人呼棺,亦为宫也(《后汉·明帝纪》注,《文选·齐敬皇后策文》注,《御览》五百五十)
止欲赋 其二 东汉末 · 阮瑀
 押微韵 出处:全后汉文 卷九十三
伫延首以极视兮,意谓是而复非(《文选·谢宣远张子房诗》注,《范彦龙张稷诗》注,《曹颜远思友人诗》注,《谢玄晖敬皇后哀册文》注)
立穆庾皇后太宁元年六月壬子 东晋 · 晋明帝
 出处:全晋文卷九
妃庾氏昔承明命,作嫔东宫,虔恭中馈,思媚轨则。
履信思顺,以成肃雍之道;
正位闺房,以著协德之美(《文选》谢朓《齐敬皇后哀策文》注引《晋中兴书》作「之义」。)
朕夙罹不造,茕茕在疚。
群公卿士,稽之往代,佥以崇嫡明统,载在典谟,宜建长秋,以奉宗庙。
是以追述先志,不替旧命,使使持节兼太尉皇后玺绶。
夫坤德尚柔,妇道承姑,崇粢盛之礼,敦螽斯之义,是以利在永贞,克隆堂基,母仪天下,潜畅阴教。
鉴于六列,考之篇籍,祸福无门,盛衰由人,虽休勿休。
其敬之哉,可不慎欤(《晋书·明穆庾后传》)
奏论郊配 南朝宋 · 徐羡之
 出处:全宋文卷十六
臣闻崇德明祀,百王之令典,宪章天人,自昔之所同。
虽因革殊时,质文异世,所以本情笃教,其揆一也。
伏惟高祖武皇帝,允协灵祇,有命自天,弘日静之勤,立烝民之极,帝迁明德,光宅八表,太和宣被,玄化遐通。
陛下以圣哲嗣徽,道孚万国,祭礼久废,思光鸿烈,飨帝严亲,今实宜之。
高祖武皇帝宜配天郊,至于地祇之配,虽礼无明文,先代旧章,每所因循。
魏晋故典,足为前式,谓武敬皇后宜配北郊,盖述怀以追孝,跻圣敬于无穷。
对越两仪,允洽幽显者也。
明年孟春,有事于二郊,请宣摄内外,详依旧典(《宋书·礼志》三,永初三年九月司空羡尚书令亮等奏,诏可。)
敬皇后哀策文 南齐 · 谢朓
 出处:全齐文卷二十三、文选卷五十八
永泰元年
秋九月敬皇后梓宫启自先茔,将祔于某陵。
其日,至尊亲奉奠某皇帝,乃使兼太尉设祖于行宫,礼也。
翠帟舒阜,玄堂启扉。
俎彻三献,筵卷六衣
哀子嗣皇帝,怀蜃卫而延首,想鹥辂而抚心。
椒涂之先廓,哀长信之莫临。
身隔两赴,时无二展。
旋诏左言,光敷圣善。
其辞曰:帝唐远冑,御龙遥绪。
在秦作刘,在汉开楚。
肇惟淑圣克柔克令
清汉表灵,曾沙膺庆。
爰定厥祥,徽音允穆。
光华沼沚,荣曜中谷。
敬始纮綖,教先穜稑。
睿问川流,神襟兰郁。
先德韬光,君道方被。
于佐求贤,在谒无诐。
顾史弘式,陈诗展义。
厚下曰仁,藏往伊智。
十乱斯俟,四教罔忒。
思媚诸姑,贻我嫔则。
化自公宫,远被南国。
轩曜怀光,素舒伫德。
闵予不祐,慈训早违。
方年冲藐,怀袖靡依。
家臻宝业,身嗣昌晖。
寿宫寂远,清庙虚归。
呜呼哀哉!
帝迁明命,民神胥悦。
乾景外临,阴仪内缺。
空悲故剑,徒嗟金穴。
璋瓒奚献,袆褕罔设。
呜呼哀哉!
冯相告祲,宸居长往。
贻厥远图,末命是奖。
怀丰沛之绸缪兮,背神京之弘敞。
苍梧不从兮,遵鲋隅以同壤。
呜呼哀哉!
象设于园寝兮,映舆鍐于松楸
望承明而不入兮,度清洛而南游。
继池綍于通轨兮,接龙帷于造舟。
回塘寂其已暮兮,东川澹而不流。
呜呼哀哉!
籍閟宫之远烈兮,闻缵女之遐庆
始协德于蘩兮,终配祇而表命。
慕方缠于赐衣兮,哀日隆于抚镜。
思寒泉之罔极兮,托彤管于遗咏
呜呼哀哉!
茅山紫阳观碑铭 五代至宋初 · 徐铉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八十四、全宋文卷二九、《徐公文集》卷一二、《全唐文》卷八八四
臣闻太初之气,其生也无始;
众妙之门,其本也无名。
积而成形,散而为器。
乾坤运之而两仪位,王侯受之而天下贞。
是故断鳌鍊石之功,绝地通天之业,衣裳轩冕之后,干戈揖让之君,虽复遭罹异涂,步骤一致,莫不契协于神明之域,饮和于道德之原。
广无为之为,执无象之象,万物恃生而不有,百姓日用而不知。
其迹也,则格天光表,化人而成俗;
其本也,则收视返听,全真而养身。
至其玉检登封,萝图启后,游神象外,脱屣区中。
铸金鼎而乘白云,登寒门而立玄极。
閟宫清庙,式严观德之场;
玉洞金坛,别启下都之所。
由是灵符总集,真箓歧分。
三元八会之文,潜通髣髴;
七映九华之室,密拟形容。
足以徼福应于含生,致孝思于时事。
圣人既作,云构相望。
茅山紫阳观者,今上敬为烈祖高皇帝、元敬皇后之所重修也。
尔乃星纪储精,下为峻极,河图著录,悬示祯期。
自道气融明,真科流衍,治化宏开于赤县,符图广秘于名山。
华阳洞天,实群仙之都会;
金陵地肺,又三茅之福乡。
左凭柳汧,烟霞韬映;
右带阳谷,川原隐辚。
伏龙靡迤,镇以雷平之岭;
郁冈回合,浸以护军之潭。
郭真人叩舷之池,不迁留岸;
许长史鍊丹之井,自冽寒泉。
白露紫烟,照映其上;
飙轮鹤驭,往来其间。
高真七人,四处兹地。
其后,贞白先生玄德应世,肇开朱阳之馆;
以玉书演秘,爰立昭真之台。
堂靖疏基,玄州之踪可拟;
生徒广业,白龟之迹斯存。
金纫凤罗,代相传授
龙车虎驾,世有飞升。
玄靖先王以冲气含和,体庚桑之岁计;
玄宗皇帝以尊师重道,屈轩后之顺风。
由是天眷遐临,皇心密契,惟新旧馆,再易华题。
丹鼎洞经,洁修无倦;
芝泥龙简,投奉相望。
户邑之民,岂止奉明之县;
樵苏之禁,宁惟柳下之坟。
故得云物告祥,芝英表瑞。
周王之「瑶水」,徒咏空歌;
异汉帝之「倚」,唯陈甲帐。
自兹厥后,代有修崇。
上士名人,时时解蜕;
云軿羽盖,往往降灵。
皆著于金石,播于谣颂。
嗟乎!
四时代谢,天道盈虚。
虽九气长存,历劫以资其融结;
而三阶有象,随时因表其晦明。
则斯观也,将世运以污隆,与皇图而升降。
赤明未启,犹多阒户之悲;
白水方兴,始渐高门之庆。
高皇帝犹龙孕德,指树垂阴,应枢电之殊祥,有天中之奇表。
甘盘就学,和光于百六之初;
庖正分官,利见于九三之际。
宾门纳揆,有大造于当时;
彤矢玈弓,允至公于四海。
由是法尧受命,祀夏中兴,补西北之不周,应东南之王气。
御明堂而揖群后,辑瑞玉而觐诸侯。
既治定而功成,更忧深而思远。
乘奔驭朽,不以黄屋为尊;
旰食宵衣,唯以苍生是念。
知无为之无败,体上德之不德,凝神姑射,端拱穆清。
政举其中,事至而应,爱民重法,敦本训农。
偃革消兵,守好战必危之诫;
卑宫菲食,惧以人从欲之讥。
故得百宝效灵,三辰荐祉,远无不届,迩无不安。
少康光武之功,独高帝箓;
贞观开元之业,更启孙谋。
今上承绩德之基,法自然之道。
变化无方之谓圣,神武不杀之谓仁。
学洞精微,守谦光而冲用;
明昭隐伏,体大度以包荒。
动则庇民,不矜功而尚智;
静惟修政,恒务啬而劝分。
闻善若惊,每赏秋毫之细;
容光必照,宁遗行苇之微。
化洽风随,时和俗厚。
常以天下者烈祖之天下,宪章者升元之宪章,垂裕无穷,永怀罔极。
衣冠原庙,未足尽思;
声乐娱神,良非至敬。
缅慕在天之驾,因严访道之宫。
寻属长乐上仙,濯龙兴感,载咏《生民》之颂,思弘十乱之功。
乃眷灵岩,诞敷明诏,发虞衡之吏,集般尔之工。
执艺骏奔,饬材麇至。
果园之奈,供其砻斲;
北邙之土,给其圩墁。
乃新秘殿,秘殿孔硕。
黯其霮䨴,屹其穹窿。
璇题互照以晶荧,珠网交疏而窈窱。
震殷雷于滴沥,拖宛虹于楯轩,忽阴阖而阳开,乍霞驳而云蔚。
俨若虚皇之御,穆然太上之容。
驭气以回隮,𦕈陵云而遐观。
乃立高门,高门有闶,拟金阙之觚棱,洞朱扉而焕照。
龙章凤篆,以之题署;
霓旌绛节,兹焉出入。
乃建两序,纷逦迤而重深;
乃起层楼,邈苕亭而显敞。
北弥郭阡之路,南亘姜巴之衢。
赫光影以烛坤,丽丹青而藻野。
速如神运,恍若化宫。
每至日薄星回,岁之云暮,桐华萍合,聿载阳,赤城旋轸之初,白鹤会朝之际,都人士女,举袂成帷。
袭灵风而共洽天和,仰云构而方知帝力
岂止百年犹畏,独识轩辕之台;
三寿作朋,永閟姜嫄之庙。
大哉至矣,无得称焉!
夫妙本太无,名垂不朽。
挺穷神知化之盛,然后显通幽洞灵之微;
立尊道贵德之教,然后致还淳反朴之理。
渐于人为富寿,被于乐为声诗,告于太史为典册,著于丰碑为铭篆。
耿光丕显,其在兹乎!
爰命下臣,敬书令德。
其词曰:
邈矣至道,悠哉妙门!
黾黾无物,绵绵若存。
是生清浊,爰辟乾坤。
乃生之民,乃作之君。
德盛惟皇,功高曰帝。
访道峒山,求珠赤水
下或知有,时称至理
三正循环,鸿图资始。
于惟基命,赫矣皇唐!
运启再造,天垂百祥。
玄德升闻,既寿永昌
时乘白云,至于帝乡
穆穆嗣君,雄雄下武。
礼极配天,教明尊祖。
明发尽思,僾然若睹。
敬伫仙游,式严灵宇。
灵宇何在?
句金之陵。
丹霞夕映,白雾朝凝。
重屋四注,崇台九层。
云生窈窱,日丽觚棱。
三秀交阴,五便分径。
丹沙流液,玄洲立靖。
柳谷絙烟,雷池写镜。
彷佛九华,依稀七映。
至诚则感,有应斯来。
含真上客,萧闲逸才。
飙轮倏忽,晨盖徘徊。
浮黎认土,方丈凝台。
昔在圣人,建言敷教。
救物以慈,奉先以孝。
敬佩真契,恭闻大道。
显妙用于言象,鼓淳风于亿兆。
荐纯嘏于无穷,仰皇猷之克绍。
按:篇末《全唐文》有「岁己未十二月一日建。朝议郎、守尚书祠部郎中、知制诰武骑尉赐紫金鱼袋徐铉撰并书」,凡三十五字,诸本无。
记残经 北宋 · 李昭玘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一三、《乐静集》卷五、《皇朝文鉴》卷一三一、《清源文献》卷一二、《曹南文献录》卷六○
南台古刹有佛书数百卷,多唐季五代时所书,字画精劲,历历可喜。
按《大藏经目》,凡五千四百卷,今所存才十一,首尾可读者又无几也。
《阿含经》四卷,泰宁军节度使齐克让造。
广明元年刘汉宏黄巢扬州高骈按兵不出,诏克让屯汝州
许州部将周芨杀其帅薛能,克让惧下叛,引其军还兖。
十二月潼关,克让复出战关外,士饥,烧营以噪,克让遽走入关,势不能守,贼遂犯京师
王缙代宗,或夷狄入寇,必合众沙门诵《护国仁王经》为禳厌,人事不修,而终以赇败。
呜呼!
将相大臣不能以身任社稷安危,而托浮屠氏以生死,负天下多矣。
然辱国丧师,不罹诛殛之祸者,又何幸也!
《正法华经》一卷,乾符六年女弟子牛妙音书。
僖宗既立,天下多乱,盗贼群啸,王仙芝摇毒于江湖,黄巢磨牙于闽粤,荒墟暴骨,不堪行路,士大夫顾唐将亡,窜匿避祸,如触网罟,畏死无日,闺门女子区区媚佛以自救,亦可哀矣。
《大涅槃》、《般若经》共三十卷,武宁军节度使朱友恭造。
友恭全忠养子李彦威也,后为龙武统军,与氏叔琮同弑昭宗全忠亟诛之以灭天下谤。
天复三年所书。
崔垂休全忠宦官韩全诲劫天子奔凤翔,昭宗初不知谋,全忠既至,帝怒,谕使还镇。
未几,复引兵薄城下,恶焰赫然,寖逼舆卫。
强藩悍镇,阴虞烂额之祸,进退首鼠,莫肯同出一手以扶天步。
全忠祸心滋大,欺天盗国,人共怨怒。
友恭犹诡情佞佛,以厌天下耳目,使世无佛则可,果佛报应,人则又将欺佛而盗福,不亦愚乎?
毗荼耶杂事》一卷,德妃伊氏造,唐庄宗次妃。
初,神闵敬皇后刘氏以微贱得立,归赐于佛。
性喜聚敛,货贿山积,惟写佛书馈赂僧尼,而士卒不得以衣食。
妃为此,岂非畏后所偪耶?
后有印章曰「燕国夫人伊氏」,盖未进封时所铸也
唐制,太后皇后之宝,皆尚宝主之,未尝用印。
凡封令书,即太后宫官印,皇后内侍省印,而夫人不闻有用印之礼。
是时两宫交通藩镇,使者旁午于道,而恬不知禁,则夫人私自铸亦不为僣矣。
按《五代史》称德妃韩淑妃太原晋高祖反时为契丹所虏,不知是何从至也。
馀中断横裂,虫镌鼠齧,雨败尘腐,无复完缀,想夫飘散蹂藉、炷灯拭案、补坏帷、塞屋漏者,又不胜其数也。
释氏之戒,为人写四句偈,获福无量,心生不信,罪抵千劫。
今其徒怠弃如此,何顽顿之甚也!
不然,祸福自人,不在于黄藤赤轴之间耶?
余感其祸乱之迹、残缺之馀,因书其事,聊寄其一叹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