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正文
遗王羲之书 东晋 · 许迈
出处:全晋文
自山阴南至临安,多有金堂玉室,仙人芝草,左元放之徒,汉末诸得道者皆在焉(《晋书·许迈传》,《初学记》八。)。
道学论 魏晋 · 阙名
出处:全晋文
许迈字叔齐,清虚接真,楼遐世表,志在往而不返,故自改名远游,与王右军父子为世外之交。王亦辞荣,好养生之事,每造远游,未尝不弥日忘返(《御览》四百十一)。
游仙四首 其四 唐初 · 王绩
五言排律 押支韵 创作地点:山西省运城市河津市
引用典故:许迈
真经知那是,仙骨定何为。
许迈心长切,嵇康命似奇。
桑疏金阙迥,苔重石梁危。
照水然犀角,游山费虎皮。
鸭桃闻已种,龙竹未经骑。
为向天仙道,栖遑君讵知。
送皇甫尊师归吴兴卞山序 中唐 · 梁肃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十八
尊师以齐物为师。抱神为事。有年数矣。外则质貌苍古。遗是非于耳目。内则冲气浩然。卷虚无于橐籥。常诵道德上下篇。往来吴中诸山。如浮云独鹤。自适其适。吾陋。且遁迹不暇。又焉识其所以。戊辰仲夏。觌于山阴精舍。于时方牧追右军许迈之期。下走作壶邱禦寇之遇。亦既合契。于焉饱和。百骸自理。滓浊如洗。先是师藏道书于卞山之下。留止未几。忽乎将行。不受一毫之施。且轻千里之别。有以见无待之情矣。予欲脱形神于鞅绊。蹈方外之逸轨。有志未就。心马火驰。命养空而游。相从于赤水之上。师乎师乎。斯言不苟也夫。
王右军祠堂碑 唐 · 王师乾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九十七
公讳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人也。原夫在天呈象。箕昴垂其宿。在地成物。岳渎耀其英。蕴粹含精。孕灵诞秘。降为人杰。君酌其休。自黄龙纪德。帝轩握大宝之符。丹乌启瑞。周储开氏姓之兆。尔其吉骏诚感。标秀质于文昌。离剪止杀。协英图于武帐。既而吕刀庆远。郭筮灵长。或浏浏风松。或烂烂岩电。盛哉茂族。其昭昭乎。系德象贤。为海内之冠冕。国史家谍。可略言焉。曾祖览。清河太守宗正卿光禄大夫即邱子。刘德智略。始参宗正。蔡义经术。初登大夫。故得象海括河。升高能赋。祖正。散骑常侍。父旷。建威将军淮南内史建始侯。应德琏之规献。入掌禁中。韩安国之严明。才兼阃外。公之生也。践得二之机。应五百之庆。骨鲠清贵。鉴裁端凝。夷简澹雅。魁梧颓放。性敖如也。深为从伯大将军敦丞相导之所器重。学总坟素。艺苞流略。书穷八体。才赡五能。至若垂露崩云。芝英薤叶。鸾回鹊顾之巧。虎踞龙腾之势。信可挺拔终古。晖映来今者乎。我大唐太宗文武圣皇帝甄陶尧舜。漂涤羲轩。物色贤良。梦寐前载。万机之暇。宏览典坟。得之右军。欣然师范。亲纡圣旨。制赞论焉。其略曰。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右军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斯乃万代之荣观也。与夫周表商闾。汉修乐墓。故不同年而语矣。时太尉郗鉴。负佐命之勋。居台铉之贵。使求佳婿于文献公。公令东厢自观之。子侄闻者。莫不耸身矜持。公独坦腹而不屑意。竟当选矣。起家秘书郎。石渠奥府。天禄仙台。藉非扬雄刘向之才华。班固左思之覃思。笔削之举。不亦难乎。征西庾亮。请为参军。累迁长史。参预谋谟。总统纲纪。魏阳元之领袖。早历清阶。温太真之鲜明。遽登英位。兼此二美。在我公焉。迁宁远将军江州刺史。汇泽西浮。浔阳重镇。伊昔南夏。埒拟扶风。江湖涾𣵺。匡庐嵬崛。所以山薮藏疾。川泽纳污。非无草窃之人。实有萑苻之盗。下车无何。枭音遽革。公誉望幼挺。才器夙彰。声名洋溢。公卿藉甚。识与不识。莫不引领而思交。知与不知。咸愿举手而同荐。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应命。常伯补衮。冢宰提衡。唐虞则龙作纳言。汉魏则貂蝉近侍。卒不降志。保真恬怡。荀卿所谓德行高则骄富贵。礼义重则轻王公。于右军见之矣。复授护军将军。亦推迁不拜。除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瓯越奥区。地惟关辅。浙河襟带。秦岭股肱。士女殷繁。商贾联络。一部之会。氓俗难循。公示以威恩。孚以诚惠。敦学校。劝农桑。枭雄猾。赏廉孝。未踰期月。风化大行。然后致书朝端。以诫执事。词理鲠亮。言旨切直。岂徒贾生流涕。孟轲浩然而已哉。既而金行不竞。小人道长。兴言慷慨。峻誓坟茔。随时卷舒。关国隆替。即不屑之愿。循长往之诚。穷游名山。遍历沧海。捐龟组。褫龙章。练金膏。屑琼蕊。浚曲水。茂兰亭。开礼贤之馆。引贞肥之客。于是谢安孙绰李充许询支遁许迈之俦。若非抗首谢时。即是文章冠代。何尝不攀胜慕德。夕处朝游。公自为之序。以申其志也。竟以乐死。遂其初情。春秋五十有九。卒于会稽之里第。朝野轸恸。郡县伤嗟。路泣行号。风悲日惨。岂徒舂者不相。工女辍机而已哉。追赠金紫光禄大夫。诸子仰遵先旨。固让不受。公有济天下之心。蕴公辅之量。智度淹旷。规模宏远。抱刘琨之气。嗟地狭而不容。怀乐毅之才。叹主昏而弗用。有以知晋室之不延也。夫盛德之祀。绵于百代。公侯之允。必复其先。自晋迄陈。统会稽时。殆逾数十。可谓英英门户矣。既而黄旗霸尽。紫盖英衰。衣冠咸返帝乡。礼乐并归宸甸。子孙流落。今为居人。十二代孙庭之祐之。愔愔善人。高尚其事。贞不绝俗。隐不违亲。偃仰琴书。逍遥鱼鸟。虽心怀追远之道。而家迫屡空之恨。遂使烝尝久旷。享德无依。乐毅之后未封。若敖之魂遂馁。师乾幸因承乏。叨佐越藩。仰休烈而延耸。俯遗尘而景慕。敬聚宗族。隆构清祠。灵宇森邃。修廊轇轕。时思之禋再茂。如在之敬逾明。荃壁药房。煜晨风而转翠。蕙肴兰藉。顺四序而流馨。北望蕺岩。题扇之风更远。东连竹径。养鹅之沼弥清。西接邑居。朱城丽日。南通阡陌。翠柳含烟。加以万壑争流。千岩竞秀。澄湖湛镜。渍星象于波澜。洞穴封金。孕灵符于宛委。信允常之胜境。勾践之名都焉。从十一代孙正议大夫守越州都督上柱国公士希俊。师乾八从兄也。操行端举。风神朗迈。汪汪焉人不能测。凛凛然吏不敢犯。爱人如父母。摘伏如神明。春露流滋。厮庶铭其巨惠。秋霜泛简。豪猾肃其严威。游刃有馀。雍容多暇。乃昌言曰。陆机文章。犹陈祖德。潘岳词赋。先述家风。况我族盛门昌。首出天下。爰自著姓。以迄于兹。莫不仪表三台。抑扬二铉。英贤浚发。才产光扬。苟无述焉。宁昭勋绩。恭承嘉命。敢不云乎。师乾学非觇古。文惭秀异。聊申举一。讵述芳猷。敬疏无愧之词。庶披文以见质。公有七子。并有重名。晋史详矣。或早终绝嗣。或无子国除。其有子孙蝉联。以暨今日者。其惟黄门乎。可以配享祖宗。列为昭穆矣。又诸与公交游者。英贵特达。勋绩昭著。独谢太傅乎。今配食宾筵矣。从十四代孙石城寺僧道敬。金庭观道士道崇。研空两谛。覈妙重元。入龙藏而冥搜。游凤京而赜秘。从十四代孙朝议郎行歙州黟县令爽。铜章抚俗。墨绶亲人。惠训浃于重泉。讴谣光乎单父。从十六代孙元庆令嗣贤文毒师元保家等。并晦迹林泉。脱屣缨冕。追仲长之逸轨。慕郭举之高踪。共扇家风。同宣祖德。殚素产。颂洪猷。勒琬玉于东瓯。俾庶几于南岘。其辞曰。沂波括地。缑岭干天。代载雄杰。奕叶英贤。三槐继轨。九棘蝉联。盛哉茂族。人无间然。秦则离剪。汉惟吉骏。武帐扬晖。文昌挺韵。象贤踵德。诞生英俊。汪汪万顷。森森千仞。常伯献替。纳言喉舌。佥曰具瞻。是属明哲。竟不降志。朗其不屑。霜气棱棱。风威切切。汇泽西楚。稽岫东瓯。人称险躁。俗号轻浮。威而不猛。善而能柔。狱囚靡滞。庭事无留。有道则仕。无道则亡。关国隆替。与时行藏。屑琼膏铣。晦景韬光。山川益秀。草树增芳。我唐太宗兮皇王冠。文经天地兮武戡乱。钦墨妙兮右军。发睿词兮制幽赞。幽赞敏兮叨纪纲。佐郡未理兮泛沂康。钦族祖之休烈。峻祠宇兮蕺岩阳。明德惟馨兮茂烝尝。子孙不知其所以。遂刊石而流芳。
晋茅山真人杨君传 中唐 · 李渤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十二
真人姓杨名羲。晋咸和五年九月。生于句容。似吴人。洁白美姿容。善言笑。攻书好学。该涉经史。性渊懿沈厚。幼而通灵。与二许皂结神明之交(二许映与穆)。思元荐于相王。用为公府舍人。以永和初受中黄制虎豹法。六年又就刘璞传灵符(璞即魏夫人长子也)。君渊沈应感。虚抱自得。若燥湿之引水火。冥默幽欻。相袭无朕矣。年三十六。以兴宁乙丑岁。众真降授。有若上相青童君太虚真人赤君上宰西城王君太元茅真人清灵裴真人桐柏王真人紫阳周真人中茅君小茅君范中候荀中候紫元夫人南岳夫人右英夫人紫微夫人九华安妃昭灵夫人中候夫人。莫不霓旌暗曳。神辔潜竦。纷纷属乎烟霄。沦踪收于俗蹊。宴声金响。于君月无旷日。岁不虚矣。君师魏夫人。俪九华而朋于诸真。故安妃云。明君受质虚閒。秘构玉朗。兰渊高流。清响金宫。必高佐四辅。承制圣君。主察阴阳之和气。为吴越鬼神之君。后二十二年。将乘龙驾云。白日升天。今若不耐风火之烟。可寻剑解。作告终之术也。真诰算以太元十二年丙戌去世。弟子许翙。先师告翙父穆。亦因君偶真。故许氏九人。虽道庆自先。数至神发。如尘鉴凝照。辉莹之功。并归于君矣。
江南道中怀茅山广文南阳博士三首 其三 唐 · 皮日休
七言律诗 押文韵 创作地点:江苏省苏州市
五色香烟惹内文(许远游烧香五色烟),石饴初熟酒初(一作微)醺。
将开丹灶那防鹤,欲算棋图却望云。
海气平(一作半)生当洞见,瀑冰初坼隔山闻。
如何世外无交者(许迈与王羲之父子为世外之交),一卧金坛只有君。
天柱观记 吴越 · 钱镠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三十
天柱观者。因山为名。按传记所载。皆云天有八柱。其三在中国。一在舒州。一在寿阳。洎今在馀杭者皆是也。又按道经云。天壤之内。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如国家之有藩府郡县。递相禀属。其洞天之内。自有日月分精。金堂玉室。仙官主领。考校灾祥。今天柱山。即真诰所谓大涤洞天者也。内有隧道。暗通华阳林屋。皆乘风驭景。焂往忽来。真踪杳冥。非世俗所测。而况大江之南。地兼吴越。其峰峦。西接两天眼之龙源。次连石镜之岚岫。东枕浙江之迢派。可谓水清山秀。兼通大海。及诸国往还。此外又有东天目西天目及天竺之号。得非抗苍崖于穹昊。耸绝壁于云霄。立天为名。以标奇特耶。若乃登高望远。则千岩万壑。金碧堆謺。龙蟠虎踞。灵粹滋孕。代生异人。非山秀地灵之所钟袭。其孰能与于此乎。就中天柱。风清气和。土腴泉洁。神蛇不螫。猛兽能驯。自汉武帝酷好神仙。标显灵迹。乃于洞口建立宫坛。历代祈禳。悉在此处。东晋有郭文举先生。得飞化之道。隐居此山。偫虎来柔。史籍具载。乃于蜗庐之次。手植三松。虬偃凤翘。苍翠千载。今殿前者是也。洎大唐创业。以元元皇帝为祖宗。崇尚元风。恢张道本。天皇大帝握图御宇。授箓探符。则有潘先生宏演真源。搜访神境。宏道元年。奉敕创置天柱观焉。仍以四维之中。壁封千步。禁彼樵采。为长生之林。中宗皇帝玉叶继昌。元关愈辟。特赐观庄一所。以给香灯。于是台殿乃似匪人工。廊槛而皆疑化出。星坛月砌。具体而微。则有被褐幽人。据梧高士。挹澄泉之味。息青萝之阴。叶天师法善朱法师君绪吴天师筠暨天师齐物司马天师承祯夏侯天师子云皆继踵云根。栖神物表。骨腾金锁。名冠瑶编。出为帝王之师。归作神仙之侣。金错标字。翠珉流芳。昭晰具存。不俟详录。其馀三泉合派。双石开扉。药圃新池。古坛书阁。各有题品。足为耿光。镠此际蒙圣朝謺委藩阃。绾阖闾之封略。统句践之山河。宠极萧曹。荣兼浑郭。缅怀斯地。实迩维桑。素仰真风。备详前事。但以此观创置之始。本对南方。后有朱法师相度地形。改为北向。虽依山势。偏侧洞门。其洞首阴背阳。作道宫而不可。致左右岗垄与地势以相违。背洞门而不顺百灵。使清泉却侵白虎。致使观中寥落。难驻贤能。皆为尊殿背水激冲之所致也。乾宁二年。镠因历览山源。周游洞府。思报列圣九重之至德。兼立三军百姓之福庭。于是斋醮之馀。遍寻地理。观其尊殿基势。全无起发之由。致道流困穷。二时而不办香灯。竟岁而全无醮阅。遂抗直表。上闻圣聪。请上清道士闾邱方远与道众三十馀人。主张教迹。每年春秋四季。为国焚修。镠特与创建殿堂。兼移基址。山势有三峰两乳。兼许迈先生丹灶遗迹犹存。遂乃添低作平。减高为下。改为甲向。是五音第一之方。而乃添培乳山。却为主案。寻即一二年内。法主两沾渥恩。道侣益臻。常住咸备。青牛白鹿。堪眠琪树之阴。绛节霓幢。不绝星坛之上。得不因移山势。而再振元风者哉。寻又续发荐章。奏闾邱君道业。圣上以仙源衍庆。真派流辉。方瑶水以游神。复华胥而入梦。欲阐无为之化。欣闻有道之人。敕赐法号为妙有大师。兼加命服。虽寒栖带索之士。不尚宠荣。在法桥劝善之门。何妨显赫。其次毕法道士郑茂章。生自神州。久栖名岳。元机契合。负笈俱来。镠幸揖方瞳。常留化竹。副妙有大师三元八节。斋醮同修。福既荐于宗祧。惠颇沾于军俗。寻发特表。蒙鸿恩继赐紫衣。焚修于此。其大殿之内。塑天尊真人。龙虎二君。侍卫无阙。其次别创上清精思院。为朝真念道之方。建堂。乃陈鼎击钟之所。门廊房砌。无不更新。天风每触于庭除。地籁时闻于窗户。兼为亲𨽻观额。以炫成功。非矜八体之能。贵立永年之志。妙有大师闾邱君。灵芝禀异。皓鹤标奇。诞德星躔。披灵霓洞。朝修虔恳。科戒精严。实紫府之表仪。乃清都之辅弼。加以降神之地。即舒州之天柱山也。游方有志。蹑屩忘疲。自生天柱之前。驻修天柱之下。察其符契。信不徒然。此乃修崇。实同搜抉。所谓道无不在。代有其人。爰自开基。至于功毕。备仙家之胜槩。畅圣祖之真风。遂录画图。封章上进。奉光化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诏旨。敕钱镠。省所奏进重修建天柱观图一面。事具悉。我国家袭庆仙源。游神道域。普天之下。灵迹甚多。然自兵革荐兴。基址多毁。况兹幽邃。岂暇修营。卿考一境图经。知列圣崇奉。亲临胜槩。重葺仙居。仍选精悫之流。虔备焚修之礼。冀承元贶。来祐昌期。岂唯观好事之方。抑亦验爱君之节。既陈章奏。披玩再三。嘉叹无已。想宜知悉。冬寒。卿比平安好。遣书。指不多及。懿夫地出灵阜。天开洞宫。三皇之前。真圣非一。莫匪乘虚蹑景。出有入无。虽或挂于传闻。不可知其名氏。皆分洞天而理。即大涤居其一焉。天柱观即汉以来。迄于唐室。修真之士。继蹑清尘。当四方俶扰之时。见一境希夷之趣。今也仙宫岳立。高道云屯。六时而钟磬无虚。八节之修斋罔阙。有以保国家之景祚。福两府之蒸黎。镠今统吴越之山河。官超极品。上奉宗社。次及军民。莫不虔仰神灵。遵行大道时也。圣明当代。四海归心。忝蒙委以东南。封爵功臣。兼颁金券。家山衣锦。兼两道之油幢。上承一人倚注之恩次乃是正真护持之力。元元至圣崇敬福生大道真科。是无为化致乃及身于此。合刊贞石。用俟后贤。时光化三年七月十五日记。
武林山志 北宋 · 释契嵩
出处:全宋文卷七八○、《镡津文集》卷一四、《武林灵隐寺志》卷六、《杭州上天竺讲寺志》卷一○
其山弥杭西北。其道南北,旁湖而入。南出西关,转赤山,逾麦岭、燕脂。北出钱唐门,跻秦王缆船石,过秦望、蜻蜓二山。垂至驼岘岭趾,左趋入袁公松门,抵行春桥,桥西通南之支路。过行春桥垂二里,南北道会,稍有居民逆旅,行人可休。益西趋二里,入二寺,门偪合涧桥。过合涧、龙迹二桥,自丹崖紫微亭,缘石门涧,趋冷泉亭,至于灵隐寺。流水清泚,崖石环怪如刻削,乍睹爽然也。自合涧桥南趋,更曲水亭,并新移涧,距天竺寺门。西顾山嶂重沓相映,若无有穷。灵隐,晋始寺之,禅丛也。天竺,隋寺之,讲聚也。其山起歙,出睦,凑于杭,西南跨富春,西北控馀杭,蜿蜒曼衍,联数百里。到武林,遂播豁如引左右臂,南垂于燕脂岭,北垂于驼岘岭。其山峰之北起者曰高峰,冠飞塔而拥灵隐,岑然也。高峰之东者曰屏风岭,又东者曰西峰(在郡之西。),又东者曰驼岘岭(俗谓驼宛,乃语讹也。)。其高峰之西者曰乌峰,又西者曰石笋,又西者曰杨梅、石门,又西者曰西源。亦谓西庵。支出于西源之右者曰石人。其峰南起,望之而蔼然者曰白猿,左出于白猿之前曰香炉,益前而垂涧者曰兴正,右出于白猿之前而云木森然者曰月桂。白猿之东曰燕脂岭,白猿之西者曰师子,又西者曰五峰,又西曰白云,又西者曰印西南。印西向前走,迤逦于武林之中者曰无碍,又前者曰善住,并善住而特起者曰稽留(俗谓鸡笼,乃语讹也。)。其稽留之西者曰莲华,有岩号玉女。其莲华之东者曰飞来峰,乃西域异僧惠理所谓「此吾国灵鹫小岭之飞来者」也。昔多灵仙隐焉,乃呼白猿而验之。南屏天竺而北嶂灵隐,其巅有天然石梁西跨,其中有岩焉洞焉。洞曰龙泓,曰香林,岩曰理公。龙泓,前者北瞰,后者东出,谓其潜彻异境,绝浙江下,过武林。然南北根望而起者孱颜,大有百峰多无名,其名之者唯二十有四,与城闉相去十有二里,周亦如之。秦汉始号虎林,以其栖白虎也。晋曰灵隐,用飞来故事也。唐曰武林,避讳也。或曰青林岩、仙居洞,亦武林之别号耳。然其岪郁巧秀,气象清淑,而他山不及。若其雄拔高极,殆与衡、庐、罗浮异矣。其山八九月,每夜霁月皎,则天雨桂实,其壮如梧桐子。其水南流者谓之南涧,北流者谓之北涧。自合涧桥至于白云峰之趾,凡八逾桥,其七石也,其一木也。北涧自龙迹桥至于西源峰之趾,凡七逾桥,其四石也,其三土木也。南涧源白云峰之麓,东注会他支涧,逾第八桥之西,复东注,会奚家涧,入新移涧,出闸口曲流,北之合涧桥。北涧源,西源山之腹,东注过腾云坞口,稍偪枫树坞口,湍于第五桥下,浸飞来峰趾,汇于西坞,漾渟于洗耳潭,潴于涡渚东屿(亦谓之暖泉也。),潋滟于冷泉亭下,经呼猿、石门涧,灒激于伏龙泓,过龙迹桥下,东注与合涧。又东注,越二里,过行春桥下,出灵隐浦,入钱唐湖,古所谓钱源泉出武林山,此其是也。南北之涧虽多,多无名,然皆会二涧。其并南涧而入者曰南坞(南人谓谷为坞,谷音浴也。),并北涧而入者曰北坞。而北益有支坞者六,曰灵隐,曰巢杨,曰白沙,曰大同,曰腾云,曰西源。是六坞者皆有佛氏精舍,曰灵隐,曰碧泉,曰法安,曰资严,曰辩利,曰无著,曰无量寿,曰定慧,曰永安,曰弥陀,曰吉祥,曰西庵,其精舍凡十有三(缺一名。)。其十者在支坞,其三者废;其三者宅正坞。南亦有支坞,皆有精舍,曰天竺,曰兴圣,曰崇寿,讲聚也;曰庆宁,曰永清,曰金佛,曰德澄,曰福光,曰天竺,禅丛也;古观音氏垂象,与人乞灵,曰永宁。其精舍凡十,其五在支坞,其五废;其五宅正坞。诸坞皆有居民错杂,其殷处几成村墅。然无坂恳,不牧牛犊羊豕,水陆不甚污。其人不事弋钓虞猎,以樵荈自业,然同其在古洁静清胜之风未尝混也。其俗在南坞者穷于白云峰之巅,在北坞者至于西源则坡岮西趋西溪,南通南荡。其泉之南出者,曰月桂,曰伏犀,曰丹井,曰永清,曰偃松,曰聪明,曰倚锡,凡泉之源七。其一月桂,在天竺寺;其一伏犀,在西来峰之巅,流液不常;其五皆在支坞。其泉之北出者曰冷泉,曰韬光,曰白沙,曰石笋,曰白公茶井,曰无著偃松,曰永安北源,曰弥陀西源,曰腾云上源,西庵也,凡泉之源九。其一冷泉,在涧壖;其八在支坞。南坞,其古人之遗迹若吴葛玄之葛坞者,若晋葛洪之丹井者,若宋谢灵运之翻经台者,若隋真观所标之佛骨塔者,若唐道标、杜多之草堂者。其北坞,若汉陆棣之九师堂者,若晋葛洪之伏龙石门者,若晋许迈之思真堂者,若晋惠理之燕寂岩者,若晋杜师明之谢客亭者,若宋智一之饭猿台者,若呼猿涧者,若梁简文所记之石像者,若梁朱世卿之朱墅者,若唐白居易之烹茶井者,若唐袁仁敬之袁君亭者。二坞总十有六事,徒古今相传,虽名存而其事颇亡,不可按而备书。其山无怪禽魗兽,唯巢构之树最为古木。松筠、药物、果蓏与他山类,唯美荈与灵山之所生枇杷、桂花发奇香异耳。
天庆观碑铭 北宋 · 李彀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一、道家金石略
章圣皇帝在宥之十一年,海□谧清,戎夏驩辑,宪平民□,□祥杂沓。天书锡羡,圣祖降鉴,故以大中祥符冠年,纪嘉瑞也。繇是诏天下郡县,咸置天庆观。□奉灵贶,县之北阜,城隅对峙,先有北极观,其主者李元亨。会法驾躬祀汾脽,□谒行在,因是得请,遂易榜天庆。元亨羽化,嗣有道士樊保真主持之,迨今□四十馀祀矣。岁月迁□,风震雨凌,环极□殿,岿然独存。邑人高阳、许映,向心道枢,常所析蘸,梁□是叹。□□物故,嗣子琏,将仕郎、守晋州司法参军岌,洎孙、将仕郎、守虢州朱阳主簿箕等,奉承先□,无□改作,□□不□,惠然率从,虔发馀赀,鼎新经画。是因紫微旧构,陶瓦以新□□,左右两庑,骞□以翼之。□圣祖□□□未备朝谒也,广正扉之庳制,严扃鐍也。崇楼设虡,□警昏昕;高楼延清,以容登览,能事毕矣。□□□□□其伟欤?□□回著象,冲妙立言,阴骘下民,橐籥万汇,自然之教也。非夫□心遵奉,涣然冰释,燕翼贻训,保终于初,□□济之哉。曰保真者,重经始之谋,嘉营葺之□,□□刻石,永□后来。彀,里人也,牢让不获,系为铭云:
至道难名,先天地生,与□□成。至德惟清,澹泊无营,知常为明。大宵垂光,紫极居方,福彼无疆。崇搆言言,宪乾法坤,三陛重轩。法象巍巍,辰曜□□,晬然严威。元圣开先,宝系绵绵,示亿秭年。两庑翼舒,耽耽协居,风雨□□。高门洞开,憧憧往来,辟阖允恢。猗高阳氏,信道之士,继葺不已。北山偕峨,素汾前波。矧兹阜之,惟厚勒斯,□□不磨。
至和三年七月十五日,观主樊善应立石,焦元吉刊石。
按:登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守□州司理参军李彀撰,给事郎、前行兴□□录事参军钮天锡书,刘奉篆额。《山右石刻丛编》卷一三,光绪刻本。
送邵道士彦肃还都峤 北宋 · 苏轼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创作地点:广西梧州市嘉鱼亭
乞得纷纷扰扰身,结茅都峤与仙邻。
少而寡欲颜常好,老不求名语益真。
许迈有妻还学道,陶潜无酒亦从人。
相随十日还归去,万劫清游结此因。
与刘宜翁使君书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九一、《苏文忠公全集》卷四九、山林经济籍·卧游录、古今游名山记、《古今尺牍清裁》卷五三、《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二一七 创作地点:广东省惠州市
轼顿首,宜翁使君先生阁下:秋暑,窃惟尊体起居万福。轼久别因循,不通问左右,死罪!死罪!愚闇刚褊,仕不知止,白首投荒,深愧朋友。然定命要不可逃,置之勿复道也。惟有一事,欲谒之先生,出于迫切,深可悯笑。古之学者,不惮断臂刳眼以求道,今若但畏一笑而止,则过矣。轼龆龀好道,本不欲婚宦,为父兄所强,一落世网,不能自逭。然未尝一念忘此心也。今远窜荒服,负罪至重,无复归望。杜门屏居,寝饭之外,更无一事,胸中廊然,实无荆棘。窃谓可以受先生之道。故托里人任德公亲致此恳。古之至人,本不吝惜道术,但以人无受道之质,故不敢轻付之。轼虽不肖,窃自谓有受道之质三,谨令德公口陈其详。伏料先生知之有素,今尤哀之,想见闻此,欣然拊掌,尽发其秘也。幸不惜辞费,详作一书付德公,以授程德孺表弟,令专遣人至惠州。路远,难于往返咨问,幸与轼尽载首尾,勿留后段以俟愤悱也。或有外丹已成,可助成梨枣者,亦望不惜分惠。迫切之诚,真可悯笑矣。夫心之精微,口不能尽,而况书乎?然先生笔端有口,足以形容难言之妙,而轼亦眼中无障,必能洞视不传之意也。但恨身在谪籍,不能千里踵门,北面抠衣耳。昔葛稚川以丹砂之故求句嵝令,先生傥有意乎?峤南山水奇绝,多异人神药,先生不畏岚瘴,可复谈笑一游,则小人当奉杖屦以从矣。昨夜梦人为作易卦,得《大有》上九,及觉而占之,乃郭景纯为许迈筮,有「元吉自天祐之」之语,遽作此书,庶几似之。其馀非书所能尽,惟祝万万以时自重。不宣。
余赴官宫庠与道祖通判久聚乍散每有怀想作诗五十韵道二十馀年出处寄呈 宋 · 葛立方
五言排律 押麻韵
初拜清扬日,菰城荻始芽。
家声璜出渭,骏气马生洼。
博识该三箧,宏才记五车。
高明挈日月,文彩炫云霞。
结友方倾盖,连姻复附葭。
凤軿银烛映,鸾扇䌽云遮。
去作南阳别,俄成泽国赊。
浚都先玉辔,濉水会仙槎。
我止邗沟第,君归霅水涯。
枌关方弛檐,毳幕忽鸣笳。
茂苑依城堞,菁山隐谽谺。
林峦迷雾豹,鼓吹只池蛙。
宇宙焦先室,庖厨蔡樽茄。
旋闻剪蛇豕,却共注鱼虾。
经笥精蓝肄,辞锋试席誇。
棘闱排胜阵,枫殿趁朝霞。
联籍攀丹桂,连名拟(光绪本作掇)墨緺。
枕溪同择胜,筑室共崇窊。
许迈通悬霤,何君住若耶。
奇礓争磊砢,嘉卉斗纷葩。
风入黄芦浦,烟横白鹭沙。
鹢舟行棹短,蚁酒酌尊污。
觅句文词竞,枰棋笑语哗。
山深陪杖屦,林僻预瓜茶。
歌放卑王豹,琴闲鄙瓠巴。
朝游趁奔鹿,暮宴起栖鸦。
溪上方霏屑,山阴遽及瓜。
殿诃纷候吏,罄折拥晨衙。
踊跃良朋贺,睢盱野老呀。
铜章轻掷置,银绂嗣荣加。
还与牛同皂,宁嗟凤在笯。
归来齐靖节,隐去类祁嘉。
鸩堇功名会,膏粱释梵家。
果因流菜叶,倏尔认桃花。
杜口伤鸣雁,持钩出睡蛇。
少多临济棒,生死秘魔叉。
蔬食期羹芋,蓬心正倚麻。
一朝牵吏鞅,琐质滥京华。
宫邸便清佚,官曹惧过差。
学无裨稚騃,儒或变淫奢。
仰德劳心膂,陈情费齿牙。
幸蒙鱼网细,数寄雁行斜。
凝望千岩阻,何因两桨拿。
身脩谁琢切,诗病孰疵瑕。
缩地今无费,移山第觅夸。
愿怜鱼蓄榭,莫惜马频檛。
骥尾终期附,牛鸣幸不遐。
清标如会觌,羁旅失悲嗟。
悃愊烦青镂,凄凉倦绛纱。
聊须哦短句,缄印锦溪砂。
吕侍郎启 宋 · 张嵲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一一、《紫微集》卷二七
直谅多闻,柔嘉惟则。不遗半面,许映馀光,致使凡庸,亦叨甄奖。某谨当铭藏嘉惠,刻著深知。
游东山记 宋 · 王铚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九二 创作地点: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剡溪
会稽郡东百里曰曹娥江,又曰东小江。其南则晋太傅文靖谢公安石故宅东山也。岿然出众峰间,拱揖蔽亏,如鸾凤飞舞,山林深郁,望不可见。迨至山下,于千嶂掩抱间,微径循石路而上,今为国庆禅院,即文靖故居也。绝顶有谢公调马路,白云、明月二堂址。至此山川始觉轩豁呈露,万峰林立。下视烟海渺然,水天相接,盖万里云景也。文靖乐居,其在兹乎?山半有蔷薇洞,相传文靖携妓游戏之地,虽蔓草荒寒,然古色不改,宛有六朝气象。仆以绍兴七年六月往剡中,系舟山下,尽室游焉。住持僧思觉问仆东山之名众多,因告之曰:「此乃文靖东山,而他处则非也」。《晋史》,王羲之初授浙江,便有终焉之意,乐会稽佳山水。时文靖亦居焉,与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皆有旧居在会稽,何独于文靖疑焉?则东山在会稽一也。图经引《会稽先贤传》,载文靖旧居为寺,则东山在会稽二也。史言文靖寓会稽,与许询辈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拒绝范汪之荐,与羲之栖迟东土,旧名犹存,则东山在会稽三也。史又言文靖屡违旨,高卧东山,桓温请为司马,始发新亭,诸人言:「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盖文靖从桓温之请,始去会稽,则东山在会稽四也。又言东海戴逵厉操东山,其弟遂答文靖言:「家兄不改其乐」。方文靖时,逵居剡溪,据史则逵亦同寓东山。东山距剡甚近,则东山在会稽五也。史又言文靖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欲造泛海之装,自江道还东,雅志未就,遂遇疾焉。是时晋都金陵,自江泛海,今东山正在海滨,则东山在会稽六也。刘义庆言支遁以文靖屡至馀姚坞中,既没,不忍复居,迁于𡵙山,则东山在会稽七也。有一于此,事亦昭著,况是众乎!然今临安境中亦有东山,金陵土山,传谓文靖所起东山。以仆考之,俱非是。临安山则许迈所称文靖尝坐石室,临浚谷,谓与伯夷何远者,盖谓山海之游,而非所居之山也。金陵土山,则所谓土山营墅,楼观林竹甚盛,每携中外子侄往来游集,在入朝贵显之后,亦名东山,非其所起东山也。考之地志,参以旧史,然后定于一。谢氏族盛,终始六朝,文靖之兄奕,奕子玄,玄子奂,奂子灵运,复为永嘉太守,称疾去职。父祖并葬始宁县,有故宅及墅,遂移会稽,修旧业,傍山带江,尽幽居之美,又求东郭、始宁二田。始宁盖会稽废县,则灵运居者,正文靖之旧地。今山中有始宁泉,名不改。自文靖之后,子孙居于会稽,生以为家,死葬其地,犹不忍舍去,非一二世而止也。呜呼!东晋渡江,王、谢之族俱随,得王文献、谢文靖再肇晋业,从六朝三百年安靖者,系二人之力也。非惟人物之盛,实国家安危是赖。后世称江左风流,以会稽为首,况文靖功业起于此山乎!想见是时天下引颈冀其登庸,羔雁既至岩穴之后,舟车纵横,冠盖相属,一时声烈意气盛矣。数百年后,但见苍山流水,万事寂寥而无闻,讹误而相乱。虽天下之理,显晦固若是,然已晦之迹,必待人而后彰也。故详书之,俾刻山中,登览者有考焉。闰月庚申,汝阴王铚性之记。
按:《东山志》卷一六,康熙刻本。
会稽先贤祠传赞上 其九 晋王先生 宋 · 史浩
出处:全宋文卷四四一六
先生字逸少,讳羲之,琅琊人,司徒茂弘之从子也。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石未仕时亦居焉。孙兴公、李弘度、许掾、支道林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先生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先生自为之序,以申其志。后称病去郡,于父母墓前自誓不仕,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叔玄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终身不复起(事载《晋书》列传。)。赞曰:
先生弃官,如视土芥。人亦有言,孤竹之隘。我独知之,大《易》之介。不俟终日,于是乎在。
洞霄宫 宋 · 王介
七言律诗 押侵韵
飘飘辽鹤去难寻,野客重来叹复吟。
许迈林中丹灶冷,郭文山上白云深。
南陵事迹都非昔,北岭归期直到今。
珍重玉京无限意,待将功节养高岑(《洞霄诗集》卷六)。
德阳秦中观记(绍定六年正月) 南宋 · 王子申
出处:全宋文卷六九一二、嘉庆《四川通志》卷四三、同治《德阳县志》卷三八、《宋代蜀文辑存》卷九二
德阳秦中化,韩真君得道之所也。真君讳众,字登真,「众」一作「终」。国朝太史乐史传及道家五符,著观中有碑,磨灭不可考。道士黄坤祖游邛州鹤鸣观,探道朗诸仙录,得其传,已镵诸石。道黄坤祖之师杨师亮,嘉定庚辰间住山凡十五年,建韩、陈二仙殿,又创二洞于殿后,位三间以居之。广庑高门,像设备具。既工而师亮死。坤祖者商社儒家子,慨念其师之志,求予文记之。予按《蜀志》:岷峨炳灵,地重井宿,玉局、青城、丹景、罗浮、火井、玉垒,洞天福地,不可胜举。晋王逸少《与周益州书》,欲以馀龄一登汶岭峨眉,为不可得。按韩众谪仙人流,与许迈为方外之交,其言岂徒发哉!大抵天下名山大川,所在皆有之。阴阳之所磅礴,山泽之气以通上帝,列仙分治以助化育,亦犹唐虞之五臣四岳以总十二牧也。真人事迹具于乐传,而观中又有陈希夷题柱,证及群仙飞升事,故师亮作二仙殿以真君与希夷并列以识其实。自吾儒论之,六合之外咸以耳目之所不及,概曰无以。吾独喜其徒由田间童习出家从师,便能遵服其教,知所遵尚。应供得钱,不为外好所夺,一力专事土木,重修芗火,起敬起信,俨若真君,其人可谓不殊本矣。师亮曾起文昌宫于吾乡,尝求余书秦中化及列仙洞颜,今坤祖又能推其师之初心,求记以表之,且曰:「自是继有作,以绍其师之志」。是皆可书者,绍定癸巳正月上日,静远居士王子申记。
东西山 其一 南宋 · 洪咨夔
七言绝句 押寒韵
西山许迈无人问,只说东山有谢安。
富贵光明贫贱晦,世情从古两般看。
至德观记 南宋 · 陈著
出处:全宋文卷八一一六、《本堂集》卷五二、同治《鄞县志》卷六八
道流以虚为宗,自谓十洲三岛、五云楼阁其家也。秦、汉方士入海而求,贻笑千载。夫地以人胜,何尝在渺茫中耶?鄞江之右,古有鄮麓一聚,喧嚣尘外,人道此则面之去。惟通妙师程德益知东可接鬼谷子肥遁之地,西可引四明狂客恬退之风,前则群峰拱揖,钟鼓声出烟云杳霭间,而龙山夭矫,环抱其后。有包氏遗居,实擅其会。倾衣钵资得之。乃相乃度,乃葺乃营,始自岁辛巳,曰殿、曰祠、曰藏,以揭虔妥灵;曰斋堂、曰方丈、若庖库湢溷,以起居饮食,迄今二百馀楹皆备。且买田已及三顷,有山可薪,有圃可蔬,犹曰有人焉。地近斥卤,一井独脉,泉清冽,汲足之馀,饮者、憩者以赖,殆天授也。关闻教所,给额曰「至德观」。他日图且状请记。阅其状,有曰:「观距亲舍百武而近,庶朝夕便于省侍。彼景物可人,抑末也」。吾矍然以知本喜。昔悬溜山道士许迈立精舍,为时节定省计,《晋史》为之立传;嵩高张道士以养亲为韩文公所知,序而送之以诗。夫然,则吾于德益安可不书!盖道非孝外物,无孝则无道。道家祖老子,其为书未尝不言孝。世降而下,为人子者有不能已,为流俗之随,一彼之归,以诞为高,以旷为达,以周游天下名山为得道,路视其家,蜕视其亲,飘然于无何有之乡,于孝乎何在?德益乃能砥柱中流,与许、张相望,殆将过之。一念所质,虽天不能违,况于人,况于鬼神,三者观门所恃以创立,德益之道当日以行,观之业当日以昌大,安得不为发明其所以孝,以为出家者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