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释辩端” 相关资源
诗文库 正文
慧聚圣迹记至道三年四月 北宋 · 释辩端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四、《吴都法乘》卷一○下之上、《淳祐玉峰志》卷下、《吴郡志》卷三五、《吴都文粹》卷九、康熙《昆山县志》卷一○、道光《昆新两县志》卷一○、道光《苏州府志》卷四三
至道二年冬,端自杭州止于姑苏,遂谒郡太守尚书户部员外郎陈公。
公一见若旧识,乃盘桓于是邦,得游其属邑。
三年春二月,届于昆山县,寓慧聚寺
未数日,会公听理之暇,出巡水塘,相继而至,又得以陪从嘉赏,周览古迹。
且目其孤峦奇秀,屹立天际,曰马鞍山也。
群岫相去,皆百里而远。
极顶四视,东连溟渤,西接洞庭,原隰沟塍,坦然铺著。
初至寺,升殿,寻碑读记,厥石断坏,其文残阙,年月名氏皆蔑然也。
乃询诸寺人有耆年宿齿者,徵以旧传,乃得唐人博陵崔子向所纪之文,略叙其事。
先是梁天监十年,有帝之门师吴兴沙门释慧向姓怀氏,久居内寺,一旦归省而至是山,有息焉之志,因放锡禅坐于山胁石室间,以二虎为侍。
师方运筹,思立精舍,忽有神人见师之前曰:「愿施千工,以成其事」。
其夜风雷震吼,林木号怒,近山之人闻朴斲之声。
翌日而奇石矗叠,广阶骈墄,其方截如也。
延袤一十七丈,高显一十二尺,盖山王以役神工也。
时宰县者异其事,闻刺史,奏武帝,因造寺焉。
遂立正殿于其上,敕张僧繇绘神于二壁,图龙于四柱。
每云阴天暝,则鳞甲皆润,潗潗然及有浮萍者。
或曰多兴疾雷、鼓巨浪于江海间,后敕僧繇画锁以制之。
唐武宗会昌中,诏毁天下佛宇,兹寺尝在毁间。
大中五年宣宗皇帝重阐释门,故寺僧清江以其灵迹闻郡守韦公,于是奏再兴焉。
凡今殿阁像设,非梁制也,唯神砌存尔。
观其神迹规制,皆穷奇极壮,造化所成,信非人力。
游者观之,莫不虩然心慑而股慄,魂惊而魄骇。
茍非向师至德通于神明,又畴克臻于是耶!
茍非山王灵感昭于有德,又胡能成其绩耶!
又前后曾未有郡牧至此者,今陈公博古闻异,来而观之,久以嘉叹,因谓端曰:「前记湮灭,来者昧其所从,请摭其实,庶垂以永永」。
端虽謏才,忝辱厚命,故抽毫以书。
时至道三年孟夏僧辩端记。
淮南张提举 北宋 · 华镇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四一、《云溪居士集》卷二一
某闻昔晋史称卫叔宝曰:「人有不及,可以情恕;
非意相干,可以理遣,故终身不见喜愠之容」。
夫才短之士,识暗触机,人之所同恶也;
与物无忤,逆情暴至,世之所必校也。
人之所恶,我则矜之;
人之所校,我则忘之。
故能澄寂妄情,全尽庶物,泰然自放,而无所芥蒂。
盖君子之妙达道微,确持德厚,智识视听,旷然游泊于大同之域,而不以彼己汩其真者,其持心待物,皆若此也。
某生禀颛蒙之质,长就疏阔之才,自亲师资,日在庠序,友一乡直谅之士,考前世已行之迹,志惟古人,不达世故。
先生长老往往假借,许为令器。
依倚桑梓,栖迟蓬荜,几三十年。
自谓可以漾舟樵风,把钓兰渚,与安道稚圭相望于千载之间;
乃不知任重道远者,无复拣择,惟捧檄之是喜,奚抱关之为愧。
遂两尘乡老,再干宗伯,蹉跌于青云,流浪于黄绶。
命途多舛,事与愿违,秋高夜长,抚己自叹。
目荧荧而难瞑,心𪫪𪫪而无依。
岂徒中宵,时或至达旦。
加以思虑阔略,吏涂阘茸,千状万态,交乱目前,视左则或遗其右,务前而不见其后。
日虑瘝旷,岁虞败缺,方保穷之不暇,尚何称职以干进,推馀以庇民之图哉!
仕宦若此,岂足为荣,适可羞耳。
某顷者从事既疏,虞物又拙,刻木之辈投隙生奸,巧为辩端,以逭罪负,搆结不肖之迹,付之有罪之地。
察其愚衷,惟曰无愧;
外视迹状,若有可诛。
俾微眇之资,冒尊严之威。
夫羁孤之人,不寒自慄,衅端肤寸,则恐惧百倍。
正犹以鸡肋当之拳,倘一挥掉,亦何堪其摧折矣。
赖阁下抗高明之鉴,轸恻隐之心,矜其诚素之无他,而察其过尤之可恕。
开霁威怒,宽假日月,使得夤缘赦宥,卒为完人。
德贶之优,何厚于此。
身非木石,能无感激于衷乎?
谨书其铭篆之言,以拜谢于使麾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