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郭祚” 相关资源
诗文库 正文
对诏议祫禘 北魏 · 游明根
 出处:全后魏文卷二十九
郑氏之义,禘者大祭之名。
大祭圆丘谓之禘者,审谛五精星辰也;
大祭宗庙谓之禘者,审谛其昭穆(《通典》作「其昭百官也」。)
圆丘常合不言祫,宗庙时合故言祫。
斯则宗庙祫禘并行,圜丘一禘而已。
宜于宗庙俱行禘祫之礼。
二礼异,故名殊
依礼,春废犆示勺,于尝于烝则祫(《通典》作「则祫尝祫烝」。),不于三时皆行禘祫之礼(《魏书·礼志》上。太和十三年,诏议禘祫,尚书游明根左丞郭祚中书侍郎封琳、著作郎崔光等对。又见《通典》五十。)
散骑常侍 北魏 · 李彪
 出处:全后魏文卷四十二
伯石辞卿,子产所恶,臣欲之已久,不敢辞让(《魏书·郭祚传》。)
上言从李彪魏为水德议 北魏 · 穆亮
 出处:全后魏文卷三十四
臣等受敕,共议中书监高闾秘书丞李彪等二人所议皇魏行次。
尚书高闾以石承晋为水德以燕承石为木德,以秦承燕为火德,大魏次秦为土德,皆以地据中夏,以为得统之徵。
皇魏建号,事接秦末,晋既灭亡,天命在我。
故因中原有寄,即而承之。
等据神元皇帝与晋武并时,桓、穆二帝,仍修旧好。
始自平文,逮于太祖,抗衡秦、赵,终平慕容。
晋祚终于秦方,大魏兴于云、朔。
据汉弃秦承周之义,以皇魏承晋为水德。
二家之论,大略如此。
臣等谨共参论,伏惟皇魏世王玄朔,下迄魏、晋,赵、秦二燕,虽地据中华,德祚微浅,并获推叙,于理未惬。
又国家积德修长,道光万载。
等职主东观,详究图史,所据之理,其致难夺。
今欲从等所议,宜承晋为水德(《魏书·礼志》一。太和十四年高闾议魏承秦为土德,李彪崔光议魏承晋为水德。十五年正月长乐王穆亮陆睿王元孙冯诞游明根、邓侍祖、李恺郭祚、卫庆、封琳、崔挺、贾元寿等言。)
上疏请给虏书 南齐 · 王融
 出处:全齐文卷十二
臣侧闻佥议,疑给虏书,如臣愚情,切有未喻。
夫虏人面兽心,狼猛蜂毒,暴悖天经,亏违地义,逋窜烛幽,去来幽朔,绵周、汉而不悛,历晋、宋其逾梗。
岂有爱敬仁智,恭让廉修,惭犬马之驯心,同鹰虎之反目。
设稿秣有储,筋竿足用,必有草窃关燧,寇扰边疆;
宁容款塞卑辞,承衣请朔。
陛下务存遵养,不时侮亡,许其膜拜之诚,纳裘之赆。
况复愿同文轨,傥见款遣,思奉声教,方致猜拒。
将使旧邑遗逸,未知所置,衰胡馀噍,或能自推。
一令蔓草难锄,涓流泛酌,岂直疥痒轻疴,容为心腹重患。
孙武之言也,困则数罚,窘则多赏,先暴而后畏其众者,虑之谓乎?
前中原士庶,虽沦慑殊俗,至于婚葬之晨,犹巾褠为礼。
而禁令苛刻,动加诛轘。
于时獯粥初迁,犬羊尚结,即心徒怨,困惧成逃。
自其将卒奔离,资待销阙,北畏勍蠕,西逼南胡,民背如崩,势绝防断。
于是曲从物情,伪窃章服,历年将绝,隐蔽无闻。
既南向而泣者,日夜以觊;
北顾而辞者,江淮相属。
凶谋岁窘,浅虑无方,于是稽颡郊门,问礼求乐。
若来之以文德,赐之以副书,汉家轨仪,重临畿辅司隶传节,复入关河,无待八百之师,不期十万之众,固其提浆伫俟,挥戈原倒,三秦大同,六汉一统。
又虏前后奉使,不专汉人,必介以匈奴,备诸觇获。
且设官分职,弥见其情,抑退旧苗,扶任种戚。
师保则后族冯晋国,总录则邽姓直勒渴侯,台鼎则丘颓、苟仁端,执政则目凌、钳耳。
至于东都羽仪,西京簪带,崔孝伯、程虞虬久在著作,李元和郭季祐上于中书,李思冲饰虏清官,游明根泛居显职。
今经典远被,诗史北流,冯、李之徒,必欲遵尚;
直勒等类,居致乖阻。
何则?
匈奴以毡骑为帷床,驰射为糇粮,冠方帽则犯沙陵雪,服左衽则风骧鸟逝。
若衣以朱裳,载之玄《支页》,节其揖让,教以翔趋,必同艰桎梏,等惧冰渊,婆娑蹒躄,困而不能前已。
及夫春草水生,阻散马之适,秋风木落,绝驱禽之欢,息沸唇于桑墟,别醍乳于冀俗,听《韶》、《雅》如聋聩,临方丈若爰居,冯、李之徒,固得志矣,虏之凶族,其如病何?
于是风土之思深,愎戾之情动,拂衣者连裾,抽锋者比镞,部落争于下,酋渠危于上,我一举而兼吞,卞庄之势必也。
且棘宝荐虞,晋疆弥盛,大钟出智,宿氏以亡。
帝略远孚,无思不服,銮光幸岱,匪暮斯朝。
臣请收籍伊瀍,兹书复掌,犹取之内府,藏之外籯),于理有惬,即事何损。
若狂言足采,请决敕施行(《南齐书·王融传》。虏遣使求书,朝议欲不与,上疏。)
诏答郭祚景明初 北魏 · 元恪
 出处:全后魏文卷八
企向成立,且为本乡所乐,何为舍此世袭,更求一限(《周书·泉企传》。袭父爵丹水伯,世领本县令。时吏部尚书郭祚年少,未堪宰民,请别选遣,终此一限,令代之。宣武帝诏。)
定考格诏延昌元年十二月 北魏 · 元恪
 出处:全后魏文卷十
考在上中者,得泛以前有六年以上迁一阶,三年以上迁半阶,残年悉除。
考在上下者,得泛以前六年以上迁半阶,不满者除。
其得泛以后,考在上下者,三年迁一阶。
散官卢昶所奏(《魏书·郭祚传》)
又诏 北魏 · 元恪
 出处:全后魏文卷十
独著、超伦及才备、寡咎,皆谓文武兼上上之极言耳。
自此以降,犹有八等,随才为次,令文已具。
其积负累殿及守平得济,皆含在其中,何容别疑也。
所云通考者,据总多年之言,至于黜陟之体,自依旧来年断,何足复请。
其罚赎已决之殿,固非免限,遇赦免罪,惟记其殿者除之(《魏书·郭祚传》、《北史》四十三。)
表请伐梁 北魏 · 郭祚
 出处:全后魏文卷三十七
萧衍狂悖,擅断川渎,役苦民劳,危亡已兆。
然古谚有之,「敌不可纵」。
夫以一酌之水,或为不测之渊,如不时灭,恐同原草。
宜命一重将,率统军三十人,领羽林一万五千人,并科京东七州虎旅九万,长驱电迈,遄令扑讨。
擒斩之勋,一如常制,贼资杂物,悉入军人。
如此,则鲸鲵之首,可不日而悬。
诚知农桑之时,非发众之日,苟事理宜然,亦不得不尔。
昔韦顾跋扈,殷后起昆吾之师;
𤞤狁孔炽,周王兴六月之伐。
臣职忝枢衡,献纳是主,心之所怀,宁敢自默。
并宜敕扬州迁一猛将,遣当州之兵,令赴浮山,表里夹攻(《魏书·郭祚传》。先是,萧衍遣将康绚遏淮,将灌扬、徐,表。朝议从之。)
奏奸吏逃刑止徙妻子 北魏 · 郭祚
 出处:全后魏文卷三十七
慎狱审刑,道焕先古。
垂宪设禁,义纂惟今。
是以先王沿物之情,为之轨法,故八刑备于昔典,奸律炳于来制,皆所以谋其始迹,访厥成罪,敦风厉俗,永资世范者也。
伏惟旨义博远,理绝近情,既怀愚异,不容不述。
诚以败法之原,起于奸吏,奸吏虽微,败法实甚。
伏寻诏旨,信亦断其逋逃之路,为治之要,实在于斯。
然法贵止奸,不在过酷,立制施禁,为可传之于后。
若法猛而奸不息,禁过不可永传,将何以载之刑书,垂之百代?
若以奸吏逃窜,徙其兄弟,罪人妻子,复应从之,此则一人之罪,祸倾二室。
愚谓罪人既逃,止徒妻子,走者之身,悬名永配,于眚不免,奸途自塞(《魏书·郭祚传》。世宗诏以奸吏逃刑,悬配远戍,若永避不出,兄弟代之。奏,诏从之。)
奏请定改格 其一 北魏 · 郭祚
 出处:全后魏文卷三十七
谨案前后考格,虽班天下,如臣愚短,犹有未悟。
今须定职人迁转由状,超越阶级者即须量折。
景明初考格,五年者得一阶半。
正始中,故尚书、中山王英奏考格,被旨:但可正满三周为限,不得计残年之勤。
又去年中,以前二制不同,奏请裁决。
旨云:「黜陟之体,自依旧来恒断」。
今未审从旧来之旨,为从景明之断,为从正始为限?
景明考法,东西省文武闲官悉为三等,考同任事,而前尚书卢昶奏上第之人,三年转半阶。
今之考格,复分为九等,前后不同,参差无准(《魏书·郭祚传》、《北史》四十三。)
奏请定改格 其二 北魏 · 郭祚
 出处:全后魏文卷三十七
考察令:公清独著,德绩超伦,而无负殿者为上上,一殿为上中,二殿为上下,累计八殿,品降至九。
未审今诸曹府寺,凡考:在事公清,然才非独著;
绩行称务,而德非超伦;
干能粗可,而守平堪任;
或人用小劣,处官济事,并全无负殿之徒,为依何第?
景明三年以来,至今十有一载,准限而判,三应升退。
今既通考,未审为十年之中通其殿最,积以为第,随前后年断,各自除其善恶,而为升降?
负注之章数,成殿为差,此条以寡愆为最,多戾为殿。
未审取何行是寡愆,何坐为多戾?
结累品次,复有几等?
诸文案失衷,应杖十者为一负。
罪依律次,过随负记。
十年之中,三经肆眚,赦前之罪,不问轻重,皆蒙宥免
或为御史所弹,案验未周,遇赦复任者,未审记殿得除以不(《魏书·郭祚传》)
奏停营明堂国学 北魏 · 郭祚
 出处:全后魏文卷三十七
云罗西举,开纳岷、蜀;
戎旗东指,镇靖淮、荆;
汉沔之间,复须防捍。
徵兵发众,所在殷广,边郊多垒,烽驿未息,不可于师旅之际,兴板筑之功。
献岁云暨,东作将始,臣愚量谓宜待丰靖之年,因子来之力,可不时而就(《魏书·郭祚传》。时诏营明堂国学,奏。从之。)
录关子明事 唐 · 王福畤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六十一
关朗
字子明
河东解人也。
有经济大器。
妙极占算。
浮沈乡里。
不求宦达。
太和末
五代穆公晋阳尚书
为公府记室
穆公与谈易。
各相叹服。
穆公谓曰。
足下奇才也。
不可使天子不识。
入言于孝文帝
帝曰。
张彝郭祚尝言之。
朕以卜算小道。
不之见尔。
穆公曰。
此人道微言深。
殆非彝能尽识也。
诏见之。
帝问老易。
寄发明元宗
实陈王道。
讽帝慈俭为本。
饰之以刑政礼乐。
帝嘉叹。
穆公曰。
先生知人矣。
昨见子明。
之器。
岂占算而已。
穆公再拜对曰。
伊尹负鼎成汤
今子明假占算以谒陛下。
臣主感遇。
自有所因。
后宜任之。
帝曰。
且与卿就成筮论。
既而频日引见。
际暮而出。
会帝有乌丸之役。
敕子明随穆公出镇并州
军国大议。
驰驿而闻。
穆公易筮。
往往如神。
先是穆公之在江左也。
不平袁粲之死。
耻食齐
故萧氏受禅。
穆公北奔。
齐建元元年魏太和三年也。
穆公春秋五十二矣。
奏事曰。
大安四载
微臣始生。
宋大明二年也。
既北游河东
人莫之知。
卢阳乌深奇之曰。
王佐才也。
太和八年
徵为秘书郎
给事黄门侍郎
以谓孝文有康世之意。
经制不立。
从容閒宴。
多所奏议。
帝虚心纳之。
迁都洛邑
进用王肃
穆公之潜策也。
又荐关子明。
帝亦敬服。
穆公曰。
嘉谋长策。
勿虑不行。
朕南征还日。
当共论道。
以究治体。
穆公欣然相贺曰。
千载一时也。
俄帝崩。
穆公归洛。
踰年而薨。
遂不仕。
同州府君师之。
受春秋及易。
共隐临汾山。
景明四年
同州府君服阕援琴。
切切然有忧时之思。
子明闻之曰。
何声之悲乎。
府君曰。
彦诚悲先君与先生有志不就也。
子明曰。
乐则行之。
忧则违之。
府君曰。
彦闻治乱损益。
各以数至。
苟推其运。
百世可知。
先生以筮一为决之。
何如。
子明曰。
占算幽微。
多则有惑。
请命蓍卦。
以百年为断。
府君曰。
诺。
于是揲蓍布卦。
遇夬之革。
而叹曰。
当今大运。
不过一再传尔。
从今甲申二十四岁戊申大乱。
而祸始宫掖。
有蕃臣秉政。
世伏其强。
若用之以道。
则桓文之举也。
如其不道。
臣主俱屠地。
府君曰。
其人安出。
曰。
参代之墟。
有异气焉。
若出。
其在并之郊乎。
府君曰。
此人不振。
苍生何属。
子曰。
当有二雄举而中原分。
府君曰。
各能成乎。
曰。
我隙彼动。
能无成乎。
若无贤人扶之。
恐不能成。
府君曰。
请刻其岁。
曰。
始于甲寅
卒于庚子
天之数也。
府君曰。
何国先●。
曰。
不载德而用诈权。
则旧者先亡也。
府君曰。
其后如何。
曰。
辛丑之岁。
有恭俭之主。
起布衣而并六合。
府君曰。
其东南乎。
曰。
必在西北。
平大乱者。
未可以文治。
必须武定。
且西北用武之国也。
东南之俗。
其毙也剽。
西北之俗。
其兴也勃。
又况东南。
中国之旧主也。
中国之废久矣。
天之所废。
谁能兴之。
府君曰。
东南之岁可刻乎。
曰。
东南运历。
不出三百。
大圣大贤。
不可卒遇。
能终其运。
所幸多矣。
辛丑明王当兴。
定天下者。
不出九载。
已酉江东其危乎。
府君曰。
明王既兴。
其道若何。
曰。
设有始有卒。
五帝三皇之化复矣。
若非其道。
则终骄冗。
而晚节末路。
之主出焉。
先王之道。
坠地久矣。
苛化虐政。
其穷必酷。
故曰大军之后。
必有凶年。
大乱之后。
必有凶主。
理当然也。
府君曰。
先王之道竟亡乎。
曰。
何谓亡也。
夫明王久旷。
必有达者生焉。
行其典礼。
此三才五常之所系也。
孔子曰。
文王既没。
文不在兹乎。
故王道不能亡也。
府君曰。
请推其数。
曰。
乾坤之策。
阴阳之数。
推而行之。
不过三百六十六。
引而伸之。
不过三百八十四。
天之道也。
噫。
闻之。
先圣与卦象相契。
自魏已降。
天下无真主。
黄初元年庚子
至今八十四年。
更八十二年丙午。
百六十六年矣。
达者当生。
更十八年甲子。
其与王者合乎。
用之则王道振。
不用洙泗之教修矣。
府君曰。
其人安出。
曰。
其唐晋之郊乎。
昔殷后不王。
仲尼生周。
周后不王。
则斯人生晋。
夫生于周者。
周公之馀烈也。
生于晋者。
陶唐之遗风也。
天地冥契。
其数自然。
府君曰。
厥后何如。
曰。
甲申至甲子。
正百年矣。
过此未或知也。
府君曰。
先生说卦。
皆持二端。
曰。
何谓也。
府君曰。
先生每及兴亡之际。
必曰用之以道。
辅之以贤。
未可量也。
是非二端乎。
曰。
夫象生有定数。
吉凶有前期。
变而能通。
故治乱有可易之理。
是以君子之于易。
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
问之而后行。
考之而后举。
欲令天下顺时而进。
知难而退。
此占算所以见重于先王也。
故曰危者使平。
易者使倾。
善人少。
恶人多。
暗主众。
明君寡。
继禅。
历代不逢。
复辟。
近古亦绝。
非运之不可变也。
化之不可行也。
道悠世促。
求才实难。
或有臣而无君。
或有君而无臣。
故全之者鲜矣。
仲尼曰。
如有用我者。
吾其为东周乎。
此有臣而无君也。
章帝曰。
尧作大章。
一夔足矣。
此有君而无臣也。
是以文武之业。
遂沦于仲尼
礼乐之美。
不行于章帝
治乱之渐。
必有厥由。
而兴废之成。
终罕所遇。
易曰。
功业见乎变。
此之谓也。
何谓无二端。
府君曰。
周公定鼎于郏鄏。
卜世三十。
卜年八百。
岂亦二端乎。
曰。
圣人辅相天地。
准绳阴阳。
恢皇纲。
立人极。
脩策迥驭。
长罗远羁。
昭治乱于未然。
算成败于无兆。
固有不易之数。
不定之期。
假使庸主守之。
贼臣犯之。
终不促已成之期于未衰之运。
故曰周德虽衰。
天命未改。
圣人知明王贤相。
不可必遇。
圣谋睿策。
有时而弊。
故考之典礼。
稽之龟策。
即人事以申天命。
悬历数以示将来。
或有已盛而更衰。
或有过算而不及。
是故圣人之法。
所可贵也。
向使明王继及。
良佐踵武。
则当亿万斯年。
与天无极。
岂止三十世八百年而巳哉。
过算馀年者。
非先王之功。
即桓文之力也。
天意人事。
岂徒然哉。
府君曰。
龟策不出圣谋乎。
曰。
圣谋定将来之基。
龟策告未来之事。
递相表里。
安有异同。
府君曰。
大哉人谋。
曰。
人谋所以安天下也。
夫天下大器也。
置之安地则安。
置之危地则危。
是以路平安车。
狂夫审乎难覆。
乘奔驭朽。
童子知其必危。
岂有周礼既行。
历数不延乎八百。
秦法既立。
宗祧能踰乎二世
噫。
天命人事。
其同归乎。
府君曰。
先生所刻治乱兴废。
果何道也。
曰。
文质递用。
势运相乘。
稽损益以验其时。
百代无隐。
考龟策而研其虑。
千载可知。
未之思欤。
夫何远之有。
府君蹶然惊起。
因书策而藏之。
退而学易。
盖王氏易道。
宗于焉。
其后宣武正始元年
岁次甲申
孝文永安元年二十四岁戊申
而胡后作乱。
尔朱荣并州
君臣相残。
继踵屠地。
及周齐分霸。
卒并于西。
始于甲寅
终于庚子
皆如其言。
明年辛丑岁。
隋高祖受禅。
果以恭俭定天下。
开皇元年
安康献公老于家。
铜川府君曰。
关生殆圣矣。
其言未来。
若合符契。
开皇四年
铜川夫人经山梁履巨石而有娠。
既而生文中子
丙午之期者二载尔。
献公筮之曰。
此子当之矣。
开皇六年丙午
文中子知书矣。
厥声载路。
九年己酉
东平
高祖之政始怠。
仁寿四年甲子
文中子谒见高祖
而道不行。
大业之政。
甚于
于是文中子曰。
不可以有为矣。
遂居汾阳
续诗书。
论礼乐。
江都失守。
文中子寝疾。
叹曰。
天将启之运。
而吾不遇焉。
呜乎。
关先生所言皆验也。
瓜赋 北宋 · 吴淑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八、《事类赋》卷二七
伊甘瓜之珍果,熟朱夏之芳时。
布密叶之繁茂,引长蔓之逶迤。
既落蒂以离母,可解烦而疗饥。
浮以清泉,幂以纤絺。
玄骭、素腕,羊髓、龙蹄。
空同四劫以方实,会稽五色而称奇。
曾参已骇于乌集,孙钟俄惊于鹄飞。
梁武任昉之悼,太宗有如晦之悲。
冰谷花红,燉煌味美,甘号蜜筒,芳称桂髓。
杞包见《易》,絺巾著《礼》。
夫差得之于近道,郭祚奉之于太子
验物变于化鱼,远嫌疑于纳履。
摘之而岂堪抱蔓,啖之而唯宜渍水。
守有舆父之虫,祭有上环之义。
尔其玩兹菶菶,怜此绵绵,耀青门之朝日,洗玉井之寒泉。
桑虞剪棘以资盗,原平却水而溉田。
伟辞饷之翁仲,美自给之施延
若夫名擅三芝,香浮七夕,《戴礼》摽时,《汉官》载职。
戊辰之日,垂星汉之文。
见仙人之博戏,识徐光之幻术。
嘉其三蔓,恶兹两鼻。
戍葵丘而未代,隐东陵而自佚。
则有黄若金箱,甘逾蜜房,内醲外伟,少瓣多瓤。
堂中蝇集,塞外狐藏。
至于镇郑灼之心,并皋陶之色。
褚雅种之而给人,子良资之而馈客。
别有供祀事于秋夏,表异名于瓞瓝。
灵种尝见于洞台,绛实亦闻于南岳
王罴之纯俭,嗟士安之未学。
复闻狸头、女臂之状,羊骹、虎掌之名。
步骘昼勤于四体,宋就夜灌于邻亭,焦华感黄冠之异,史棱记凉殿之徵。
亦闻报以匹帛,主于织女。
葛玄隆冬而待宾,宋琼季秋而遗母。
杨愔以言貌,感灵珍于朝暮。
或以忧死而远逃,或以断根而见怒。
不食方叹于仲尼,止渴尝同于齐武
东野之甘珍,亦何伤于蒂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