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元悟” 相关资源
诗文库 正文
苏后湖诗翰跋 南宋 · 苏峤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七○
后湖先生于吾家契好最旧,仆晚生不及见之也。先生临终之岁,为叔父中黄翁语罗浮异事,知其超然元悟,不随化俱尽矣。今德友顾尚刻舟求剑,何耶?然德友负其所养,不少见于世,独置力于斯文,真能不负所知哉!乾道丙戌除日,借观于上饶祥符僧舍。眉山苏峤题。
按:《石渠宝笈》宋人绘珍片玉。又见《赵氏铁网珊瑚》卷四,《宋代蜀文辑存》卷七三。
柏庭法师赞 南宋 · 释善月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一三
净光法师,实中兴教观之裔祖也。坟塔滨于涧壑,泥潦浸淫,榛莽芜秽。今住持元悟更诸爽垲,作亭以覆之。是为方丈正寝,经始起废,厥惟艰哉!法师遗德,先德称颂,不可以不广。谩继前韵,毋诮狂斐。特差住持上天竺灵感观音教寺法孙善月稽首拜手:
祖祢图中迹有开,重光高塔应三台。教流海国推原委,蓝染宗风有自来。戒莹渊珠清澈底,道参玄造律飞灰。千载螺溪一陈遮,法门堪叹亦堪哀。
按:《螺溪振祖集》,大正新修大藏经卷四六。
王彦谟挽诗 其二 宋 · 虞俦
五言律诗 押支韵
润屋金千锊,浮生黍一炊。
里闾思长者,门户托佳儿。
华表终来鹤,支床尚有龟。
洗心元悟易,杯水漫劳持。
螺溪移塔记(绍定四年正月十五日) 南宋 · 释元悟
出处:全宋文卷七六八七、《螺溪振祖集》卷末
死而葬古也,易葬非古也。易葬而非古也,其诸从权以济事欤?昔者先王谓夫葬也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不见也。为之棺椁衣衾以举之,卜其宅兆而安厝之,于是有葬焉。螺溪尊者既没,门弟子奉其全身,以藏国清寺之东南,用世礼也,盖二百馀年矣。岁月既久,水失故道,壅没垫陷,行道兴嗟。元悟缪兹承乏,相其流泉,观其阴阳,得地于方丈之后,以绍定庚寅十一月四日易葬而树塔石焉。夫掩骼埋胔,为未达者设也,当尊者在时,其视此身已同幻化。今其云亡,一性之真无往不在,何恶于水,又焉用移?虽然,学者信之笃,思之至,焄蒿悽怆,若或见之,以为不如是则无以安其尊师重道之意,而寿其脉于无穷也。若夫究传授之颠末,载德行之全备,纪感应之禨祥,则有史氏传在。时圣宋绍定辛卯正月望日,继代住持法孙比丘元悟拜手稽首记。
婺州浦江县龙德寺记 南宋 · 陈著
出处:全宋文卷八一一五、《本堂集》卷五一
龙德寺旧名乾元,宋祥符戊申改今名。其地南则溪而江,而山,如揖如抱。北则仙姑岩,伏龙二十里,而昂其首。冠之以塔,塔有院,院之前即寺。寺始于邑人陈公誉舍墓与田,碑坏失其岁月。尔后随经随营,由山门而廊,而殿,而堂,与凡寺之重且要之屋咸具。嘉定辛巳,僧坦奏请金书寺额及桂堂扁,而寺以重。塔始于天圣乙丑,胡贰卿则捐银五十万缗创造。公誉且乐助其成。中遭寇燬,邑人朱氏与僧某修,出力重建。至宝祐甲寅,僧文豪重修。久而僧文启率其徒妙资、文富、文广、元悟,与公誉之后今岳教公举,又大修之。梯其层而升高,阑其廉而护险,丹雘金碧,而后其绘事。邑人娄荣、孙凌兰、吴幼敏随施有差。而朱君章捐银以饰其表。于是建圆通阁,榜曰「多宝佛塔」,小山门榜曰「龙峰塔院」。自至元癸巳,迄元贞乙未毕。岳教又捐田,岁累所入,以待续用,而塔以备。塔院与寺昔为二,今合为一,为教门甲乙住持。有田一千五百馀亩,众日不下千指,规模宽衍,气势联络,钟鱼斋粥如时,寔浦江甲刹。妙资不远千里,状且图来请记。余辞焉。越两载,请益固。乃阅状按图而书之,并及余之所欲言。吁!世之四民之家,莫不欲为子孙久远地,或不旋踵,窭不自振滔滔也。而过者谁顾?浮屠氏宫居粒食,一有未办,则旁询侧睨,咨嗟太息,相先扶植,不极则不止。夫以寺之徒,竭其力为寺之计,分也。邑之豪,斥其有馀,应接缘募,流俗之情也。至于达官膴仕,禄廪之所俭积,章甫缝掖,齑盐之所苦节,亦皆欢喜倾倒,以相其后,此岂偶然之故,要必自有以动其中而莫之外耶!数百年间,屋与塔屡废而屡修,至此而益以展拓,益以壮观,山川井邑之形胜,寺则擅之矣。亦曰人也,有时焉。彼教之盛极于今日,岂特此寺也哉?余故备书其始末,庶后之观世道者有考与。前进士四明陈著记。
弄雏赋(万历丙戌春成均馆升补儒生课制居魁时年十六) 明末清初 · 李安讷
出处:东岳先生集卷之二十五
惟日月之逾迈,春与秋其递来。时奄冉而不再,岁飘忽其若颓。嗟人生之短期,老晼晚其日催。岂余身之足惜,恐庭闱之生哀。汨余若将不及色养,蹇独爱日以孳孳。恒怡声不称老,作婴孩之戏嬉。纷吾既舞此彩服,又重之以弄雏。知我者谓我年耄,孰云察余之所娱。冀萱堂之解颜,曰吾儿其尚稚。苟中情有深爱兮,夫岂幼志之未弃。曰惟父母之生我,受身体与发肤。鞠之育之出入复之,谅恩勤而劳劬。喟余之既有知,诚有感于春晖。彼乌鸟之微情,尚反哺其母慈。勖余诚以善事兮,敢怠遑而舍勤。景五十之虞舜,企日三之周文。亹亹晨省而昏定兮,恐冬夏不节乎寒燠。夫何隙驹之不与吾谋,景翳翳其将入。余虽欲竭力以就养,曷长年之能执。非长绳之可系,奈西山之已迫。恨慈颜之愈瘁,怜鹤发之具飒。曾弄璋之几何,亦余齿之耆耇。恐二人眷余之班白,曰余季其老丑。曩尔之始知孩笑,爰抱负而提挈。及学语之妮妮,教方名与数日。何跹跹之黄小,今直为此白叟。矧而父而母之耄期,独安取夫遐寿。顾馀生之方殆,想平昔以永喟。痛逝者之将亡,悼行年之无几。惨伤怀而多念,将何得以致欢。苟亲心之是疚,岂余意之可安。遂谐嬉于膝下,极娱慰之百端。为孺子之容止,或唲呕而喔咿。若有鸟兮林之中,其子七兮数飞。惟鷇㝅之可爱,尚未丰其毛羽。寔龆龄之所玩,余乃取而抱哺。顾余童心之尚存,莫云老状之既具。嗟尔雏之黄口,余胡为乎黄发。岂兹弄之自娱,为怙恃之憯恻。余固知此事之不足以悦亲兮,窃庶几乎不违。傥载色而底豫,亦余心之则夷。余既不难夫俨恪,慜母心之莫慰。固为亲其感切,岂等闲而乃尔。羌一惧而一喜兮,夫惟亲之故也。毒娱亲之寡方,不能改此度也。务承顺以罔咈,期凯康而获怡。蜿余容之媮媮,和余气之熙熙。抑余亲之未老兮,又何必儿吾啼兮斑吾衣。于乎年既往而不可复返,亲既逝而不可复追。不可得而久者,其事亲之谓也。苟所天之一失,虽欲孝而谁为。是故事孰为大,事亲是已。事亲之道,在于养志。固君子之忠养,必以适而为贵。闺门之内戏而不叹,夫惟柔色以温之。奈何三纲坠地,五教陵夷。蚩蚩叔季,鲜矣能子。吾固知其色难,夫孰云乎敬易。虽或三牲之日用,畴能乐心而顺旨。曾是以为孝乎,犬马皆能有养。惟兹致爱而尽欢,伟卓行之不可尚也。苟子生之将耋,必其亲之益衰。人情同于嗟老,孰优游以无悲。伊儿戏之可悦,必父母之其顺。况平日之子职,宁一毫之不尽。噫彼人心之无常,纷因物而有移。虽少慕其父母,焉有久而不衰。知好色则慕少艾,有妻子则慕妻子。惟大孝之终身,永孝思之不匮。猗欤七十而慕者,余于莱子见矣。已矣哉母死不奔,吴起何者。父老而弃,元悟是也。彼心何心,此心何心。懿弄雏之孝至兮,可以作天下老老者之规箴也哉。
游风穴寺因宿默上人方丈 清 · 马振垣
押词韵第三部
出门穿云入,夹路竹松美。
迢递度石桥,楼阁凌空起。
中有默上人,颇悉清净理。
谈经翠微中,探珠碧海底。
天花如飞雪,纷坠虚空里。
绳床肯相借,黄昏同栖止。
萧萧佛火清,琅珰鸣不已。
老僧听溪声,禅心入流水。
愧余尘劳人,诗酒徒自鄙。
愿借金篦灵,刮我眼中眯。
夜久诸天静,镫花结孤蕊。
始知卧深山,白云冷衣被。
钟鸣尘梦觉,霞光东方紫。
无奈逐群动,元悟何由始。
哀赤莲(甲戌年作。) 现当代 · 李炜
出处:后端居室诗存
生既使慧使秀清且扬,胡为疢其膏与肓,又使不寿童而殇。
大盗应谶今满眼,恣睢为厉反坚强。
闇者佻者气浊薄,媸者陋者形鼠獐。
生或可憎或当夭,亦俱累累罔灾殃。
不平宁有天可问,无私圆盖终茫茫。
汝之王母我之妣,圣善谁不称慈祥。
上寿宜登遽遐驭,痴还疑梦哀欲狂。
折汝虽若鸿毛轻,亦使难忍肝与肠。
丹颊漆瞳髫覆额,玉雪可念何能忘。
十三宛有成人度,烂漫独奇凝以庄。
读书能颖字能拙,写经笔意饶初唐。
侄中惟诩堪载福,左娇谢咏犹寻常。
习算兼娴蟹行文,试之于众辄冠行。
自古女儿每胜男,颇期拔萃腾芬芳。
况复温驯笃天性,让梨怀橘知能良。
汝父耽吟诗当饭,每忘馈寝肠生疡。
倚娇投怀夺纸笔,劝餐解意调羹饧。
书堆稍乱顾已整,汤药将进亲必尝。
汝母偶有事未理,一询已代先料量。
父母偏怜怜岂偏,实如摩尼珠在旁。
珠亡犹可赎,汝死难弄复。
元悟微尘本传舍,亦知百岁同转烛。
但奈园杏似靥荷如裳,年时还自娇艳阳。
独不见我之赤莲好女郎,空留痕影使我梦触而魂伤。
云为衣兮风与翔,月为佩兮悬明珰。
琉璃之域玉为堂,池华如轮敷众香。
赤莲性灵本无垢,自有无量寿,自有无量光。
知汝长依王母庄严之乐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