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胡彪” 相关资源
诗文库 正文
张钦夫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四八一、《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三○、《古今图书集成》学行典卷一一九
蒙示及答胡彪二书、吕氏《中庸》辨,发明亲切,警悟多矣。
然有未谕,敢条其所以而请于左右。
广仲书切中学者之病,然愚意窃谓此病正坐平时烛理未明,涵养未熟,以故事物之来,无以应之。
若曰于事物纷至之时,精察此心之所起,则是似更于应事之外别起一念,以察此心。
以心察心,烦扰益甚,且又不见事物未至时用力之要。
所以不能亡疑也。
儒者之学,大要以穷理为先。
盖凡一物有一理,须先明此,然后心之所发,轻重长短,各有准则。
《书》所谓天叙、天秩、天命、天讨,《孟子》所谓「物皆然,心为甚」者,皆谓此也。
若不于此先致其知,但见其所以为心者如此,识其所以为心者如此,泛然而无所准则,则其所存所发,亦何自而中于理乎?
且如释氏擎拳竖拂、运水般柴之说,岂不见此心?
岂不识此心?
而卒不可与入道者,正为不见天理,而专认此心以为主宰,故不免流于自私耳。
前辈有言,圣人本天,释氏本心,盖谓此也。
来示又谓心无时不虚,以为心之本体固无时不虚,然而人欲己私汩没久矣,安得一旦遽见此境界乎?
故圣人必曰正其心,而正心必先诚意,诚意必先致知,其用力次第如此,然后可以得心之正而复其本体之虚,亦非一日之力矣。
今直曰无时不虚,又曰既识此心则用无不利,此亦失之太快而流于异学之归矣。
若儒者之言,则必也精义入神,而后用无不利可得而语矣。
孟子存亡出入之说,亦欲学者操而存之耳,似不为识此心发也。
若能常操而存,即所谓敬者纯矣。
纯则动静如一,而此心无时不存矣。
今也必曰动处求之,则是有意求免乎静之一偏,而不知其反倚乎动之一偏也。
然能常操而存者,亦是颜子地位以上人方可言此。
今又曰识得便能守得,则仆亦恐其言之易也。
明道先生曰,既能体之而乐,则亦不患不能守。
须如此而言,方是攧扑不破,绝渗漏、无病败耳。
高明之意,大抵在于施为运用处求之,正禅家所谓石火电光底消息也。
而于优游涵泳之功,似未甚留意,是以求之太迫而得之若惊,资之不深而发之太露。
《易》所谓宽以居之者,正为不欲其如此耳。
愚虑及此,不识高明以为如何?
刊本玉川子月蚀诗注嘉熙元年十一月 南宋 · 胡彪
 出处:全宋文卷七九二八、《永乐大典》卷九○六
先大父冰壶先生嗜书不停披,多所训释,《月蚀诗》盖晚年所注也。
家君在义郴,尝广其传矣。
尚恨家无刊本,敬锓梓以寿其后。
嘉熙丁酉冬至后五日,孙乡贡进士彪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