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施德懋” 相关资源
诗文库 正文
赡学圩田记淳祐元年 宋 · 王遂
 出处:全宋文卷六九五二、光绪《广德州志》卷五三 创作地点:安徽省宣城市
汉元、成间诏下郡国曰:「孔子布衣养士三千,其增学官子弟员」。
后以为不给罢。
文翁兴学,间用力布自给,未闻食之为忧。
而士之无田,郡县之无学,附会者从而和其说。
前乎此,韩延寿修治学宫,大兴礼化,黄霸因之,以孝弟正顺之教。
后乎此,卫飒修庠序之教,而茨光代之,亦善其政。
夫教之由乎身,化之本乎德,苟前兴而后废,朝质而莫文,则求善鲜矣,宜乎非一日一人之积也。
广德宋高宗朝置郡,建平为县。
南渡,密迩帝京,人物厚而土地薄,郡望下而诛求繁,为郡者罕得尽心于为政,而况于令乎?
会稽施君德懋始典邑事,不以为小而廉治有闻。
庚子岁大饥,全活不可胜计,当是时江东言政莫先焉。
县故有学,士未有养,而施君招其子弟秀民而教焉,济济于于,人知其育材之美,而莫知其所以终也。
秩满,天子以为能,擢置审计司
太守康公以请诸朝,求婺安徐君邵孙为之代,徐君宰民有道,治过之,往来中都者莫不道施之美而称徐之善也。
淳祐改元,徐君以书报曰:「县学自绍定间章君始建,规模甚壮,门庑甚广,讲会甚弘,然未有葺而治之者。
施君复阳赛等圩,凡得田万亩有奇,既成大为民利。
其未有生者千亩以脩桥道而利涉者,治传舍以便使客,布网舟以便军食,而又捍禦流民,以全一邑之命,馀五百亩以为子弟之养。
甫讫事而去,子其为施君发明其美乎」!
遂为之歛衽肃容,卓然而起,曰:韩黄之教、卫茨之政,可以复矣。
而汉养士之难,何患哉?
今施君不以已去而不尽其心,徐君不以方来而不行其志,则士之望风向道者岂特颍川桂阳而已哉?
施君之先累在越,为朱文公所知,入为绍定宰士以卒。
徐君之先尝事吕成公之教者,廉直不苟进,卓然为绍定名臣。
皆学有师法,古之所谓名家者,非此之谓耶?
其必有道自立,若文公成公之教者出焉,此遂之所愿大书特书而未已也,于是乎书。
按:嘉靖建平县志》卷七,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选刊本。
勉斋咸淳九年二月 南宋 · 黄震
 出处:全宋文卷八○四九、《黄氏日钞》卷九一
淳祐丙午春得《勉斋文集》于山阴施侯德懋衡阳本也。
后二十七年抚州推官李君龙金衡阳人,复以其本见遗,则字之磨灭不存者已十二三。
因思翻刊于江西仓司,而丙午所得本留故山,欲借别本證磨灭不存字,阖郡咸无之。
方以书不复全为忧,未几,临汝书堂江君克明招临江董君云章偕来,其家收勉斋文最备,谓初得衡阳本十卷,次得岩溪赵氏所刊本二十四卷,次得双峰饶氏录本《书问》一卷,次得徽庵程氏录本《书问》一卷,次得北山何氏录本《答问》十卷。
近又得三山黄氏友进刊本四十卷,凡衡阳、岩溪、双峰徽庵本皆在焉,而又多三之一,独无《答问》。
某因馆致董君,尽求其书,属干办常平司公事赵君必𧾰相与裒类,为《勉斋大全集》。
君云:「衡阳本最初刊,有妨时有不尽刊,故为最略。
岩溪所刊虽略增,其板已燬于火。
三山所刊分类多未当,闻亦颇散失。
此集真成大全矣」!
并记其说如此。
勉斋尝宰临川仓司既祠晦翁,并祠勉斋
勉斋祠堂记》,峨峰黄氏所作,能发明晦翁勉斋相传之正,并刻附卷末。
咸淳九年二月
广德军添差通判厅记咸淳四年 南宋 · 黄震
 出处:全宋文卷八○五二、《黄氏日钞》卷八六
咸淳四年冬,余自史馆出为桐川员外丞,至则栋宇一新,青红犹湿,问之谓国录吴君力也。
桐川斗大,其官之有员外置,虽郡志莫能详其初,是岂有豪举壮观足以垂贲方来者哉!
嘉泰省官屋,且改为军事判官之居。
嘉熙二年,官虽复旧,室则愈陋。
十阅岁而当淳祐戊申三山陈君应龙始撤而改为之。
曾未二十年,又将老且压,良以疣赘浮立之司,寂无资藉可裨营葺,势固应尔。
吴君独说以自任,力请于郡太吴公,公贤而可之,捐之金,继之
通守史君见而悦之,首有助。
留守马公、总饷陈公闻而悦之,又皆有助。
三年八月,讫今年三月,地之窊者增之高,戺之逼者裨之广,庭宇壮而观瞻耸,窗楹洁而神思清,崇轩后压通衢,而民听达,堂奥增窈,庖湢亦新。
倏于空虚,成此突兀,君材过人,何啻一等?
而后之人继自今皆得承厦屋渠渠之庥,酌水知源,讵容不书?
而法亦有当牵连书者。
听事之东曰观物堂,即淳祐间陈君名以自省,书扁者信安徐君霖,篆《敬斋箴》于其屏者沧洲程侯公许也。
听事之西曰诚求斋,则嘉熙庚子金华康君植名以志亲民,书其扁与书其志而刻之柱者皆山阴施君德懋也。
方陈君以名流来此,撤旧而新,一时文人洒墨交映;
施君以四考县最趣召经从,声动东南;
康君执维终夕,俾写心期乃行。
缅想高风,皆足兴起。
于今几何时,非老吏故民,已无能知,而屏箴柱记类亦漫灭断缺矣。
失今不记,岁久愈湮,安知不如此厅之置之始,虽志郡者莫之详耶?
此余不特为吴君书,且为前之人并书也。
然不特此也,凡司存必有所与立而后可以久。
顾此司之公费,旧皆出县胥,闻前之人皆不以为安,而吴君欲去之尤力。
余既至而知之,即曰:「此去之易耳。
宁郡无员外丞,毋宁吏挟员外丞以重扰吾百姓」。
亟尽蠲其钱,而请郡太守闻于朝,乞从省罢,如嘉泰间故事。
吴公曰:「然。
第废置不敢轻,愿以郡城小户赁地钱取五十家及张恩一乡役钱代之」。
余曰:「得无妨郡计乎」?
公曰:「赁地钱于纲解无关,而役钱正我朝所用募衙前役者也,旧已皆分畀正倅厅矣,倅与正奚择?
其勿辞」。
余辞至再不获,乃就属牙契库官、司户参军司其出入,而为之倅者身勿预,以成公仁且廉逊之美。
嘻,设不遇公,余方拔本塞源,力请并司存废不置,所以上续吴君与凡前人者,将不忘其经营缔建之心,而于其思去旧比供亿之费,殆悬其半而奚恤?
乃今汎百年之弊例,开后世来者之模仿,俾获丰积,以永存是,尤吴公赐也,视前宦于此,肆其贪暴而掊取县胥钱欺误后来者,吴公之罪人也。
朝廷任贤,以教授出守。
吴君名元真,苕溪人也。
咸淳乙丑宣教郎添差通判广德军黄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