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张子颜” 相关资源
诗文库 正文
宋故汀州判官通直郎致仕姚公墓志铭淳熙十二年十月 南宋 · 谢谔
 出处:全宋文卷四八七三
乾道间吉州录参之员,有贤同官曰吉水主簿姚公名锡字予善。
盖谔居临江,予善居筠,为邻郡。
谔少尝诵前辈子玉之赋,士林传之如宝玉。
继又闻筠有瑞童,以十四能赋,取乡举。
同官时,遂知瑞童即予善,而子玉为其祖。
由是益亲,又有录以著同官之义。
后尝游洪,遇其子守,切于问学,又喜其有令子矣。
淳熙乙巳五月,守致书临安,且持高安朝奉郎吕棐所为状曰:请为铭。
呜呼!
回思诵赋时、同官时,如前日事,岁月可惊,铭又何辞耶。
姚氏舜之后,古有两族:一吴兴,一秦陇,予善吴兴也。
世居新昌,或曰思廉封丰城县公,因徙焉。
五季乱,有官仓监者,始居灵源。
曾祖礼。
祖振,洪州进贤县
父旦,黄州教授
进贤子玉,以儒起家,生徒受业数百人,号曰江西子玉教授
以八行举,擢上第。
善生黄州,三岁而孤,母邹,诲之学。
七岁能诗,语出惊人,十一能文。
予善贯穿经史,尤长于《左氏》,为文精深典丽,屡荐于郡、于漕台
遇兵乱,奉母夫人东西就养益勤。
母终,哀毁憔悴,无仕进意。
年四十,以恩释褐,授迪功郎吉水簿。
莅官清介,傍郡尉获盗觊赏,狱具,委予善复讯。
予善索牍亲阅,得其差,明日入狱取器仗视之,摘图谓吏曰:「民室甚小,户甚窄,垣壁无损,而盗十四人皆有伤,岂寻丈之室能容此众、用此仗乎」?
吏不能对,于是移劾,活者九人,一郡惊其明。
安福剧邑,令继罪去,州檄予善督赋,旌淑慝以顺民欲,察隐罅以柅吏奸。
有贵势里居,乡人依以颉颃。
予善籍所负闻于州,罪其隶于庭,贵势惭,悉输所负。
民曰:「是敢抗某者」。
争先辇负而至,以办集闻。
同官有相失者,忽为民所持,州畀予善理,予善卒解之,人伏其长者。
武当军节度推官转文林郎
武当极边,岁料民兵为备,公画五策赞其帅,不扰而备益严。
签书光化军判官
一日,有虏骑逾境,民奔溃。
予善白守,当待以閒暇。
既得报,果巡边耳。
予善又白守,以光化近边,无城池之险,使多植林木,亦可为疑伏,如榆塞之义,人以为便。
有靳显者,北人,随龙南迁,家于隋,累立功。
守怒其恣横,一日捕得其乡人,论以为奸细。
予善奉檄再鞠,显流涕自陈。
予善审得其情,因上谳,卒恕之。
又有马全者,以财豪于边,隋获盗,引全为地,将论以资停发纵。
予善问得其实,为辨出之。
待制张子颜襄阳,大喜,谓其属曰:「以古义决疑狱,久不见矣」。
因行其议,全活甚众。
汀州判官,转承直郎
在汀尤宽和,民讼为减。
属县多瘴疠,予善执檄虑囚,咸劝毋行。
予善曰:「枉直待辨,岂敢惮」!
卒历六县,平反二十馀辈。
姜寇窃发,檄往清流,计度便宜。
初,予善虑囚,过南安岩,夜梦骑兵百万迎为冥官。
既觉,潜治归计,属寇发不敢请,至是尽处分其家事,谓家人曰:「乃翁此行报国耳」。
寻归,疾作;
阅旬,家人及所善黄长卿,亦有异梦。
翼日,卒于官舍,享年六十有五,实淳熙十一年九月七日也。
予善为人质直,表里洞然,面折人过失无少畏忌。
自奉甚薄,一裘数十年,非馔客不二羹胾。
至临事乐施,周人之急无毫发吝情。
凡乡里幼失所养,老无所依,贫不能自存者,皆赈恤之。
嫁孤女五人,葬不能举者数丧。
郧乡令章卒官,父耄子稚,贫不能归。
予善摄邑事,经纪其家,乃得还。
少历艰难,备知闾阎疾苦,所以断狱听讼,老吏不能欺。
民诉于州县,皆愿得予善为理。
性慈孝,御仆隶未尝施鞭扑。
自以禄不及养,刻木为父母像,饮食必祭。
谓其子守曰:「吾它日必归骨先人墓侧,死者有知,当得侍奉也」。
病亟请老,转通直郎
所交皆当世伟人。
然位不充德,论者惜之。
有诗文一集,藏于家。
子男三人:长曰守,举于礼部
次曰寀,业进士
次未名。
女二人:长适高安胡义问
次适同邑从事郎新澧州军事推官陈世长
孙男女五人:郑保、岩孙、寿娘、顺娘、筠娘。
其孤守,将以今年十月己未,奉予善与予善夫人金氏之丧,合葬于灵源先茔之傍。
金氏亦有妇德,先予善七年卒。
铭曰:
姚宗之蕃自于虞,今筠灵源富以儒。
噫吾予善承庆馀,幼已籍籍飞名誉。
克孝于家实勤劬,中年试吏蕴乃摅。
平反有功民所愉,兵间奇画举一隅。
吁嗟光阴何须臾,有来之迎骑甚都。
佳城之封绍其初,识以铭诗示不诬。
按:江西宜丰县博物馆藏志石。
泽亭 南宋 · 洪迈
 出处:全宋文卷四九一九、《古今事文类聚》后集卷三四、《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别集卷八六、《洪文敏公集》卷六
钱塘西湖唐刺史白居易斥而大之,其名震四方。
钱氏有国,尤致意设险,至于屯清湖千兵以为之护,他可见矣。
天禧中郡守故相王钦若始奏请为放生池,邦人岁以四月八日,用释氏法,称家有无,随愿深浅,买禽鱼而放之,谓为诵圣。
元祐中苏轼复请鬻祠部牒,顾民去,将使际山皆湖,既而莫能成。
今郡为行都垂历五纪,天波涵濡,品汇闿怿。
天子所至曰幸,民既被赐矣,万物一理也,则鸟兽鱼鳖,遂其生性,岂不有几乎芒芴之间哉!
于是敷文阁直学士张子颜,乃即涌金门之外木榭故址,缔为新亭,取苏轼语揭之,曰「泳泽」。
四月丙寅,萃鳞翼二十四万,朝服敬祷,一一而纵之,祝曰:为两宫千万岁寿。
既讫役,以书嘱婺州洪迈纪其事。
窃惟《天保》之诗六章,百四十有八言,皆所以归美报上,惟子颜受恩奕世,不自同于众臣。
方香火仙祠,雍容朝请班中,于陈力赴功无所事,独其拳拳之意如此,乃作诗遗之,使刻石亭上,特以诏诸云来,尚永无极。
词曰:
天壤之间,林林以居。
号物之数,流形万殊。
𧍒耎肖翘,飞潜走趋。
童智异状,爱至则俱。
广充仁心,爰有佛徒。
导以正命,出之怖涂。
巍巍金塘,今日帝都。
在国之西,环山汇湖。
渊渊万顷,明烛眉须。
涵濡蓄茨,唐日所潴。
池为放生,肇宋有初。
夏孟之八,民相劝呼。
脱物鼎九,数弥器车。
二圣在宥,若唐䄠虞。
恩翔和风,德满太虚。
所至曰幸,詹前莫如。
惟臣子颜,归美是图。
乃即别榭,抗为室庐。
临临丘亭,监水所于。
捐空橐装,先甲贮储。
访翳出羽,倾筌市鱼。
唯其多矣,无问几馀。
二十四万,洗空罔祛。
朝服山立,有严苾刍
西方圣人,昭假正符。
咨尔万类,其乐只且。
天保定尔,声诗所书。
如冈如川,报礼岂谀?
千万岁寿,游于赫胥。
作词,播之康衢。
杨倓(一 淳熙二年 南宋 · 宋孝宗
 出处:全宋文卷五二五三、《赵氏铁网珊瑚》卷二
已降指挥荆南府荆门军襄阳府拘集民兵等各赶赴瓜洲,教阅日久,理宜优恤。
可令杨倓黄茂材张子颜先次犒设一次,每人支钱两贯文,具的实合支钱数一面报本路总领所,日下取拨使用,令本所却报内藏库拨还。
杨倓
进献粮米十万石助军奏绍兴三十一年十月二十九日 宋 · 张子颜
 出处:全宋文卷四八六五
臣等伏睹王师进讨,窃虑兵食所须,费用浩大,谨以私家所积粮米一十万石进献朝廷,伏望圣慈特令所属各差人船前去逐庄交割。
今开具停米去处下项:湖州乌程乌镇庄一万二千石,思溪八千石
秀州嘉兴县百步桥庄五千石;
平江府长洲县山庄六千石、东庄二千五百石;
吴县横金庄二千五百石、儒教庄五千石;
常州无锡县新安庄七千石,宜兴县善计庄九千石,晋陵县庄二千石武进县石桥庄一千石、宣黄庄七千石;
镇江府丹徒县乐营庄二万石、新丰桥庄六千石;
太平州芜湖县恭庄七千石。
上计一十万石(《三朝北盟会编》卷二三七。)
此奏乃张子颜与弟子正、子仁及侄宗元同上。
元和郡县图志跋淳熙三年十二月 宋 · 张子颜
 出处:全宋文卷四八六五
子颜少有四方志,逮长益笃。
比年数被上委使,寻复领府襄州,奏事便殿,上谕曰:「驰驱原隰,尔素志也」。
顾昧陋何以克承玉音。
洎至郡,每登岘山,抚中原,未始不叹息久之。
思有以自效者,浩不知其涯焉。
会故人程刑部寄《元和郡县图志》,阅之瞿然有感,仰惟明主扼天下之吭,制群生之命者,不在兹乎?
亟用版传,以资有志者筹赞恢拓之业。
又得程、洪二钜公题品详赡,斯文为不朽矣。
司马子长南游江、淮,上会稽,窥九疑,北涉汶、泗,东观齐、鲁孔子之遗风,西使巴、蜀以还,周览山川,故其为文广博,驰骋古今。
愚不敏,讵敢拟一二,唯欲勉驰驱之素志,竭绵薄于异时,盖有务于是书,亦报上之一云。
淳熙三年十二月朔旦,上秦张子颜书。
按:《元和郡县志》附录,一九八三年中华书局校点本。又见《皕宋楼藏书志》卷二九。
径山蒙庵佛智禅师塔铭嘉定二年 南宋 · 卫泾
 出处:全宋文卷六六四一、《后乐集》卷一八
庆元丁巳夏径山寺阙住持,有旨以命僧元聪
后数年,寺烬于火。
不二年,元聪新之,视旧观有加焉。
寺既复,元聪引去,上复以住持命之,且为御书寺额及「蒙庵」二字赐之,仍赐号曰「佛智禅师」。
嘉定己巳十一月十一日元聪示若有疾,以偈入奏,其略曰:「沤灭本来同,尽在吾皇大海中」,及有「愿延睿算」等语。
越四日元聪逝去。
事闻,上特降赠金。
遂以是年某月某日某辰入塔于蒙庵之原。
某时伏在林野,耳剽是事,窃深敬叹。
主上待遇臣子恩全始终,其施于元聪者犹若此。
元聪以寂灭为学,至其垂殁,必以祝圣人寿为言,于以见君臣之典穷天地而不可泯者如此。
欲私记之,未能也。
未几,其徒状师之行求塔铭于某,乃以所闻识其首而后次序之曰:师姓朱,名元聪字蒙叟,福之长乐人
母房氏,以庆寿恩封孺人
师少颖慧,习儒,年十九,始去儒入释。
初从龟峰僧璘游,璘殁,则从晦庵光学
陈公康伯一日至龟峰,见师于优婆塞中,小异,捐金俾之买僧牒。
师既落发,乃白晦庵曰:「元聪身了而心未了,望和尚免以事役」。
晦庵笑曰:「佛法在寻常行履处,何惧事夺耶?
今限汝一月,心如不了,即有决罚」。
师归僧堂,书晦庵语于窗纸,胁不至席者半月,几至欲狂。
晦庵日使人视之,忽闻其有啜泣声,亟呼之前曰:「哑坏了汝」。
师对曰:「昨日闻父讣,不克归,学佛无成,恐两下俱失,故泣」。
晦庵连掴师三掌,师顿有所悟,冲口呈颂:「了了了,彻底了,无端赤脚东西走。
踏破晴空月一轮,八万四千门洞晓」。
晦庵曰:「且放汝三十棒」。
师云:「元聪放和尚三十棒」。
自此机锋浚发,境彻理融,乃辞晦庵,往诸方勘辩。
晦庵住法石,师随之为侍者
晦庵临终,以行雪堂所付法衣付师,书示众曰:「再来毒种元聪,叵耐吾宗灭汝。
边也法衣一条聊分付,听子时挝涂毒鼓」。
师拜而受之,丛林遂有「毒种」之号。
晦庵既终,泉守周公葵首请师住清化
师以晦庵常戒其「年未及四十不得出世」辞之,即日携晦庵骨归葬龟峰
道过福之乾元,时木庵道永方峭立崖岸,师径造其室,木庵云:「莫即是侍者否」?
师称名。
木庵曰:「此事非聪明所能办」。
师云:「通身是口吐不出」。
木庵云:「中毒了也」。
师云:「莫掩彩」。
木庵曰:「须知此事不在方策上,不在口皮边」。
师云:「毕竟在什么处」?
木庵曰:「铁蒺藜当面掷」。
师云:「大好不在口皮边」。
木庵肯之。
其深禅密句多此类,有语录传于世。
师既葬晦庵,即往见密庵咸杰于焉巨,见且庵守仁长芦,又见瞎堂慧远灵隐,见水庵宗一于净慈,又见谁庵宗演于高亭,佛照德光于光孝,复庵可宗于保安,以證其所得。
密庵径山,师为第一座,由是声名益起,四方衲子皆宗之。
钱公佃将漕江西,首请师住隆兴光孝,师辞之。
张公子颜江西帅,又欲以光孝处师。
知其不可屈,乃贻书密庵,俾勉其
师遂自光孝开堂,为晦庵嗣。
至是师年四十矣。
未几,饶之荐福、抚之漕山、洪之宝峰争欲迎致师,师皆不赴。
江东帅留公正、转运尤公袤、丘公崇前后凡三请师住云居,师亦三辞之。
一日,宪使赵公晔俾南康钱公闻诗诡作民家请说法,道过庐山,遂遮留师于云居。
一住九年,百废具举,钳锤益密,炉鞴愈高。
赵公汝愚当涂,以隐静招师。
师忻然从之,外户为之屦满。
未几,平江之承天、常之华藏、真之长芦同日转使至,师曰:「吾缘法自长芦雪峰径山」。
遂往长芦
已而雪峰果虚席,福建詹公体仁会诸禅探筹,一探而得师名,遂以闻于朝。
师欲因之省母,亦不辞而承命,遂住雪峰三年。
雪峰径山,凡坐十四,因回禄之变,筑屋甚广,事见楼公钥所为记。
又倾橐益田,足以安众
师持身精勤,接物弘大,生机硬语,直指人心。
禅徒之奔径山,遂不减大慧盛时。
至于五缘俱契,诸福具全,又若默有所助云。
临终,既奏遗偈,又贻书别常所往来者。
其弟子环绕求语,师皆随根器授之。
最后辞大众曰:「来未尝来,去未尝去。
七十四年,月印寒渚」。
遂掷笔趺化,人以为国一后身。
僧腊七十四,度比丘二百馀人。
嗣法若谦、元诏、可达、南悟、端仁辈,凡五十馀人,它日必有闻于世者。
师灭之夕,大风拔林,瘗骨之日,久雨顿霁。
是夜塔现祥光,空中出金磬声。
初,范公成大师厚
至范公欲得师住承天,则师曰:「愿从公杖屦,不愿承天也」。
范公每谓师墨名而儒行,故余因范公知师甚详,及观师之终始一念于君师父母者,则范公之言信矣。
然独于闻父之丧,当荒迷之中,反有所悟入,则佛者伟之而儒者疑之,岂亦所谓生于忧患者欤。
铭曰:
人生而善,有万惟均。
能尽此性,拔夷冠伦。
在吾为仁,在佛为觉。
理本不殊,殊以其学。
蒙庵之觉,匪觉伊仁
君师父母,仁之本根。
末法波流,纷孥口舌。
孰知此事,初无异说。
龙门雪堂,为法栋梁。
灯翳而吐,由师乃光。
孰振径山
孰扶佛智
我撮其实,天子之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