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邢若思” 相关资源
诗文库 正文
复州乾明禅院1024年 北宋 · 宋祁
 出处:全宋文卷五一九、《宋景文集》卷四六 创作地点:湖北省湖北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天门市
或称离一切相,是之谓法;
依十方佛,是之谓宗。
予曰,不也。
夫舍妄求真,必有二体;
摈外修内,则立中间。
是扰扰之群生,执种种之差别。
弃大海之水,误认一沤;
舍如意之珠,更求至宝。
乃有三僧祇之辛苦,五浊恶之流浪。
无缚求解,捏目取华。
由是能仁悯怜,正眼提唱。
法无可得而名说法,言虽终日而未尝言。
不自阶升,径跻补处。
自迦文灭度后二十八祖而兹土传教,达磨灭度后二百馀年而信衣不传。
云雷普闻,子孙繁盛,法集禅丛之窟遍天下矣。
复州者,揵江汉之北望,古曰景陵郡。
乾明院者,直谯门之东趣,唐为开元寺
会昌之难,剪焉荆棘。
劫火沈烬,山灵见鞭。
像法中兴,改题院额。
祀不失物,益作四事之严;
天定胜人,复会六合之众。
然或外请尊者,以号住持;
或即付上首,以为传袭。
教失厥序,人有其私。
金注益殙,但取小乘之爱;
井饮相捽,寖隳大事之缘。
运之少还,物乃倾否。
天禧中比部员外郎邢若思来领州事,因目胜地,久为人废,乃率郡之大檀越及比丘众,奉公檄诣鄂州灵竹院,请今长老契隐以尸之。
惟师逗西竺之上机,绍法眼之昆裔,纯熟德,摧伏群魔,应以有情。
既诣宝所,至上之日,黑白和会。
露味灌洒,象王蹴踏。
曾未期月,学徒至者盖百馀人。
犹草之得阳春,如子之和鸣鹤。
修复颓范,大兴层搆。
乃有五台僧澄岸造僧堂,摄州司马李远向礼建三门行庑,长沙僧智亮作浴室,州校陈钊跨波为桥亭。
不出十年,遂臻考室。
或施璎络,或散香花。
园公布金,海人上氎。
什器帷帐,罔不周给。
千楹攒注,类天宫之化成;
百宝庄严,疑地神之通现。
师之功德,可思议之哉!
夫有为之谓缘,利他之谓广,无来去之谓妙,即心佛之谓顿,圆裹四者而不见其用之谓第一义。
彼上人者,其庶几焉。
宜其为巨海之舟航,大方之墙堑者已。
师以仆尝任州幕,具知胜因,列状载勒,刻识为托。
且欲令后付嘱者不私于己,其以吾为兹院之初祖也。
矧国有著令,来者得不信受奉行之。
时年月日记。
复州广教禅院御书阁碑1024年 北宋 · 宋祁
 出处:全宋文卷五二六、《宋景文集》卷五七 创作地点:湖北省湖北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天门市
昔者上帝册书,藏群玉四彻之府;
神禹秘记,著南方会稽之山。
若乃上圣蔚兴,含灵皆警,弥文塞天渊之表,遗章倬云汉之象。
温瑜镂翰,崇树规𫊆,协三五六经之制;
蕊函真本,颁贶方国,镇七千神灵之封。
用能蔽穹壤而相传,存都邑而有副。
鼓之而天下动,举焉而能事毕。
噅噅棼棼,而珍图焜照;
在在处处,而神物护持者欤!
复州者,古为景陵郡。
栖地敞夷,殖物繁夥。
滨带江汉,尝被文王之声诗;
蔽亏宿莽,流为骚人之悽怆。
神奸物厉之不作,民风国教之在柔,居然吉祥,是最殊胜。
直城西出一里,有院曰广教,乃唐禅师积公之经始,大士陆生之攸践。
巧历之算虽往,故府之求多在。
邑井不改,寒泉漱玉而仰流;
岸谷相为,洪碑生金而未泐。
肇为宝所,垂乎百祀。
观其面势盘据,标胜呈露,却背平野,前瞰大泽。
屈到嗜芰之葰产,幽流不秽;
长者挥金而侧布,檀施嗣臻。
佛事具足以庄严,都人赞叹而踊跃。
真宗咸平初,遹追来孝,执竞先烈,䌷禁中茂陵之聚,备天下名山之藏,乃以太宗皇帝御制御书凡百轴下赐焉。
照之天光,震动沙界,成钩之文焕布,辟恶之香纷郁。
雾图兰叶,盖天姥之尝窥;
赤水珠胎,非象罔而谁得。
乾兴元年景陵县史谭颙内发信誓,谋就功德,捐缗钱数十万,建为重阁,迁赐书而藏之。
木摩而匪彫,栋隆而弗挠,鸣翚斯飞以异状,阳马如舞而四承。
巍乎觉菀之增雄,凛然天魔之潜卫。
奕奕云构,瞻咫威而如在;
灏灏宸懿,赐书文之一同。
推而上之,思议安及者已。
先是,天禧中,长人邢公若思以宝坊雄峙,睿篇申锡,非大精进,畴克奉行。
乃以僧惠嵩为传法住持,并干院事。
未几引去,又以今释长老智升次补其位。
一滴清净之流演,普及众生;
四事毕给而薰修,雄成内院。
原乎震旦启大千之界,皆为净土,而积高之隩,或明神之所凭;
贤劫示百亿之法,待付国王,而大事之缘,有诸圣之时现。
帝华抚挥,笔舌乎五教,而大坟常典,传归乎东序之秘宝;
宸极继志,粉泽于先业,而冰绡壶墨,分藏乎不死之福庭。
蚩蚩之氓,含甘吮滋,迷帝力之所及;
沈沈之宇,子来勿亟,归天保而在兹。
俾是书也,并日月而丽乎天;
斯阁也,以香花而散其处。
射者不敢西向,如畏共工之台;
从昔未曾得闻,更同如来之藏。
祁宿官甫迩,落成斯觌,淳濯至化,颂次成功。
铭曰:
宽柔以教兮南方彊,神明来舍兮寿而臧,崇建塔庙兮最吉祥。
聪睿抚运兮臻太宁,云汉章天兮奎钩明,名山大都兮閟文经。
瑶函珠笈兮敞层构,弇勒汤盘兮垂不朽,当来下生兮齐佛寿
题下原注:「按复州竟陵地五代晋时改为景陵。祁本传:释褐为复州推官。当在天圣三年。碑云乾兴元年,意建阁在前,碑文在后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