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刘从德” 相关资源
诗文库 正文
龙图阁直学士工部郎中段君墓表皇祐二年 北宋 · 范仲淹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一、《范文正公集》卷一四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皇祐二年春,某月日,葬故龙图阁直学士段君于陈州某县某乡之某原。
君讳少连字希逸开封人也。
曾祖讳知遇。
祖讳骧,隐于五代
父讳子昂端拱中进士第,终于陈州录事参军,累赠吏部郎中
母夫人乐氏,追封福昌县太君
君幼孤,好学。
大中祥符七年秋,登服勤词学科。
释褐,试秘书省校书郎、知鄂州崇阳县,有治状。
改权杭州观判官
枢密直学士李公及馀杭郡,当世清德,于人少许可,大爱君之才,与本道转运使荐之,改著作佐郎、知亳州蒙城县,移雅州名山县
还,改秘书丞、知婺州金华县。
未行,除审刑院详议官执法至平,搢绅多之。
张文懿罢相,知江宁府,辟君通判府事
还,授御史台推直官,改太常博士
时章献太后听朝,君与知杂御史曹修古等上言:外戚刘从德家,恩幸太过,台隶辈皆得禄仕。
责授秘书丞、监涟水军酒税务。
太常博士通判天雄军。
上临轩亲政,擢拜殿中侍御史
寻除开封府判官
刑部员外郎直集贤院
三司度支判官,使契丹国
还,为两浙转运使
君以二浙财赋为天下之最,孜孜利病,无弊不革,朝廷奖之,进兵部员外郎,充职。
淮南转运使发运司事。
陕西转运使,奏劾判陕府驸马都尉同平章事崇庆不法,朝议直之。
俄命以本官兼御史知杂
踰月,除三司度支副使
定、襄地震,坏闾舍,压人盈万数。
天子怵然,命君为河东安抚使
君恤残民,无一不至。
工部郎中,充天章阁待制、知广州
康定初西戎叛兵交塞下,近塞藩牧实难其任,朝廷以君为龙图阁直学士、知泾州
未行感疾,以宝元二年八月初四日,终于广州黄堂,年四十六。
娶乐氏,封京兆郡君
生三男,俱幼亡。
五女:长适张氏,次适孙氏,次适谭氏,次适明氏,次适张氏。
君风神秀特,人皆望而钦之
临事无大小,无难易,决发如流。
明而不苛,和而不随。
御史府,无所回避。
谪去踰年,及迁,又与孔中丞道辅等伏阁论事,见端人之风焉。
三为转运使,特有风采,善人君子皆得信用而推擢之,小人则畏而少过。
君在南海,予方经略陕西,尝荐君可任边要
朝廷才有泾州之命,而君不起,搢绅先生咸嗟惜焉。
予知君之深者,故表其墓云:
希逸之生,神粹而明。
朝端正色,天下公声
颜子非寿,清德自久。
伯道何嗣,令名为后。
表墓以文,希逸不朽。
论废嫡后逐谏臣奏明道二年十二月 北宋 · 富弼
 出处:全宋文卷五九九、《宋名臣奏议》卷二八、《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一三、《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三三、《历代名臣奏议》卷七四、《太平治迹统类》卷一○、《右编》卷一○、《续资治通鉴》卷三九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臣闻右司谏秘阁校理范仲淹,以上章谏废后事贬睦州通判,仍差人押出门。
臣不胜惊骇,伏恐陛下行于仓卒,未熟思虑,辄敢冒天威、犯斧钺,一陈愚恳,惟陛下裁察之。
皇后自居中宫,不闻有过,陛下忽然废斥,物议腾踊。
太祖太宗、真宗,抚国凡七十年,未尝有此。
陛下为人子孙,不能遵祖考之训,而遂有废后之事。
治家而尚不以道,奈天下何?
仲淹谏官,所以极谏者,乃其职也,陛下何故罪之?
假使所谏不当,犹须含忍以招谏诤,况仲淹所谏,大惬亿万人之心。
陛下又纵私忿,不顾公议,取笑四方,臣甚为陛下不取也。
庄宪临朝,陛下受制,事体大弱,而庄宪不敢行武后故事者,盖赖一二忠臣救护,使庄宪不得纵其欲。
陛下可以保其位,实忠臣之力也。
今陛下始获暂安,遂忘旧日忠臣,罗织其罪而谴逐之。
陛下以万乘之尊,谓废一妇人,甚为小事,然所损之体则极大也。
夫废后谓之家事,而不听外臣者,此唐奸臣许敬宗李世绩谄佞之辞,陛下何足取法?
陛下必欲废后,但可不纳所谏,何必加责,以重己过!
今匹庶之家,或出妻,亦须告父母,父母许,然后敢出之。
今陛下贵为天子,庄宪庄懿山陵始毕,坟土未乾,便以色欲之心,废黜后氏而不告宗庙,是不敬父母也。
今陛下举一事而获二过于天下,废无罪之后一也,逐忠臣二也。
此二者,皆非太平之世所行,臣实痛惜之。
庄宪太后临朝,以刘从德死,恩典太重,台谏曹修古等四人连名上章极谏,庄宪大怒,陛下不得已,遂贬此四人,然心甚惜其去。
庄宪才往,陛下立行召命,优与恩奖,复处宪省。
修古虽死,厚加赠典。
如此者,盖陛下怜其忠鲠,不避夫祸难尔。
仲淹所谏,又甚于修古等所陈。
修古等追用而仲淹黜弃,陛下何所见前后之异也!
仲淹以忠直不挠,庄宪时论仗事,大正君臣之分,陛下以此自擢用之。
既居谏列,或闻累曾宣谕,使小大之事必谏,无得有隐。
是陛下欲闻过失,虽古先圣哲之主,亦无以过此。
仲淹闻过遂谏,上副宣谕之意,而反及于祸,是陛下诱而陷之,不知自今后何以使臣
虽日加宣谕,谏臣以仲淹为戒,必不信矣。
谏臣不谏,大非朝廷之福。
今百执事所为,皆一司一局,虽常才者皆能干之,是易为也。
仲淹者,乃为臣之难能者也。
今干一司一局者,皆坐取迁陟,立居显要,而仲淹不惜性命,为陛下论事,而远徙外郡。
臣恐百辟以此皆务为易者,而不为难者也。
陛下一旦有难为之事,不知何人为陛下为之。
谏官者,务要讦直,乃号称职,依违者旷职。
今循默者已居显要,而讦直者尚居散地。
茍如是,不若废谏官
如不欲废,即循默者可黜,讦直者可用,请陛下急图之。
今天下凶歉,盗贼如麻,国用空虚,人心惶扰。
奸雄观此,已有窥觎之心。
陛下当兢兢惕惕,宵衣旰食
日与臣寮讲论安天下之计,犹恐不及,而乃自作弗靖,废嫡后、逐谏臣。
使此丑声闻于四方,知陛下不纳谏臣,朝政不举,则奸雄益喜,以谓中外皆乱,事势相符,必有变事。
臣一念至此,心寒骨颤。
此自然之兆,固非臣之臆说也,望陛下审思之,明察之。
废后已行,虽未能悔过,臣愿陛下急且追还仲淹,复其谏职,减二过之一,庶乎谏路不绝,朝纲复振,使奸雄不能窥陛下浅深,此社稷之庆也。
臣近免父丧赴阙,途中闻此。
今至京师,未及陛见,乃忘出位之责,而昧死有闻于陛下者,臣实不惜一仲淹,盖惜陛下所举措尔。
翰林侍读学士右谏议大夫杨公墓志铭1051年2月17日 北宋 · 欧阳修
 出处:全宋文卷七五二、《欧阳文忠公集》卷二九、《名臣碑传琬琰集》中卷二一、《文编》卷六○、《文章辨体汇选》卷七○四、雍正《浙江通志》卷一四九 创作地点: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
庆历八年春翰林侍读学士右谏议大夫杨公年六十有九告老,即以工部侍郎致仕,归于常州
其行也,天子召见宴劳,赐以不拜。
公卿大夫咸出饯于东门,瞻望咨嗟,相与言曰:「杨公归哉,于公计为可荣,于国家计为可惜」。
其明年九月十三日,公疾革,出其《兵论》一篇,示其子忱、慥,而授以言曰:「臣子虽死不敢忘其君父者,天下之至恩大义也。
今臣偕不幸,犹以垂闭之口,言天下莫大之忧、为陛下无穷之虑者,其事有五,以毕臣志,死无所恨。
惟陛下用臣言,不必哀臣死也」。
言讫而卒,不及其私。
忱、慥以其语并其《兵论》以闻,天子震悼,顾有司问可以宠公者,有司举故事以对,天子曰:「此何足以慰吾思」?
乃诏特赠公兵部侍郎
少师种放学问,为文章长于议论。
好读兵书,知古兵法,以谓士不兼文武不足任大事。
当四方无事时,数上书言边事。
后二十馀年,元昊叛河西契丹举众违约,三边皆警,天下弊于兵。
公于此时,耗精疲神,日夜思虑,创作《兵车阵图》、刀楯之属,皆有法。
天子以步卒五百,如公之法试于庭,以为可用,而世多非其刀楯。
修尝奉使河东,得边将王吉言,元昊出兔毛川为吉所败者,用杨公刀楯也。
盖世未尝用其术尔。
公素刚少合,而议者不一,故不得尽用其言。
夏竦经略陕西,请益置土兵。
公言据内地,无破贼之谋,而坐请益兵,盖虞败事则欲以兵少为解。
复论公不忠,沮计。
公不能忍,以语诋之。
其后三路农民壮者,咸墨为兵。
公又言兵在精不在众,众而不练,则不整而易败,困国而难供。
时自将相大臣议者皆务多兵,独公之论能如此。
刘平兵败,元昊围延州甚急,而救兵不至。
公在河中,乃伪为书驰告延州「救兵十万至矣」,因命旁郡县具刍粮、什器,如其数以俟,已而元昊亦解去。
后公守并州,即诏公为并、代、麟、府路经略、安抚招讨等使,兼兵马都部署
公执敕告其群吏曰:「天子用我矣,然任其事必图其效,欲责其效,必尽其方」。
乃列六事以请,曰:「能用臣言则受命,不然则已」。
朝廷难之,公论不已,坐是徙知邢州
公志之不就,皆此类也。
公尝为御史,章献太后兄子刘从德团练使以卒,其门人、亲戚、厮养,用从德拜官爵者数十人,马季良以刘氏婿为龙图阁直学士
公上书,言汉吕太后王禄、产,欲彊其族而反以覆宗;
唐武三思杨国忠之祸,不独其身,几亡其国。
太后大怒,贬监舒州酒税。
居二岁,复召为御史,言事愈切。
祥符元年进士及第,以上书言事,真宗奇之,召试,不赴,拜著作佐郎
累官至工部侍郎,为天章阁待制龙图阁枢密直学士,遂侍讲翰林
尝为审刑院详议官,知淮阳江阴军三司度支判官知御史杂事判吏部流内铨三司度支副使河北、河东都转运使,知河中府,陕、并、邢、沧、杭五州,所至皆有能绩。
为人廉洁刚直,少屈而难犯。
其仁心爱物,至其有所能容,人多所不及也。
公讳偕,字次公
曾祖讳伟
祖讳某。
父讳守庆。
初娶张氏;
又娶李氏;
又娶李氏;
又娶王氏,太原郡
六孙:景略景亮景谟、景道、景直、景彦
公卒之明年秋,其子忱以其丧归于河南
明年二月十七日,葬于洛阳县宣武平洛乡之先茔。
公有文集十卷,兵书十五卷。
读其书,可以见公之志;
考其始终之节,可以知公之心。
呜呼!
可谓忠矣。
修为谏官时,尝与公争议于朝者,而且未尝识公也。
及其葬也,其子不以铭属于他人而以属修者,岂以修言为可信也欤?
然则铭之其可不信?
铭曰:
远矣杨氏,有来其始。
赤泉侯功,与汉俱起。
震官太尉,四世以公。
于陵正直,仆射于唐。
师复理卿,振左拾遗
文蔚获嘉,其后益衰。
避乱中州,曾祖始南。
祖屈伪邦,令于乌江
又适南粤,皇考是生。
晦显有时,发于皇明。
在考司马,始仕坊州
遂家中部,道德之优。
司马四子,唯公克大。
非徒大之,将又长之。
世有官族,孰无系谱?
或绝于微,或亡其序。
不绝不亡,由屡有人。
谁如杨世,愈久而蕃。
次第弗迷,昭穆绵联。
公其归此,安千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