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师乙” 相关资源
诗文库 正文
别录 其二十五 西汉 · 刘向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八
郑《目录》云:《乐记》者,以其记乐之义,此于《别录》属《乐记》,盖十一篇合为一篇,谓有《乐本》,有《乐论》,有《乐施》,有《乐言》,有《乐礼》,有《乐情》,有《乐化》,有《乐象》,有《宾牟贾》,有《师乙》,有《魏文侯」》。
今虽合此,略有分焉(《礼记·乐记·正义》。案《史记·乐书·正义》云:刘向《别录》篇次与郑《目录》同,而《乐记》篇次又不依郑目。《乐记正义》云:「依《别录》所次,有《宾牟贾》,有《师乙》,有《魏文侯》今此《乐记》有魏文侯,乃次《宾牟》《贾师乙》为末,则是今之《乐记》与《别录》不同。)
风俗通义佚文卷四:氏姓上 其十九 东汉 · 应劭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九
师氏。
师,乐人瞽者之称。
晋有师旷,鲁有师乙,郑有师悝、师触、师蠲、师成
送十三舅适越序 唐 · 李华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十五
舅氏适越。华拜送西阶之下。
俟命席端。舅氏曰。
吾交侍御鲍君。夫玉待琢者也。
知我者鲍君。成我者鲍君。
是以如越。求琢于鲍。
子路去鲁。告颜生曰。
何以赠我。夫赠人以言。
古之道也。况背楚山。
淩浙河。睹会稽之险。
镜水之波。窥之冥冥。
秦望之峨峨。如不诫我。
汝将若何。华拜手曰。
柔而立。咎繇所以成九德也。
宽而静。师乙所以谐五声也。
文犀明珠之珍。伏于掌握之间。
此君子所以恢令名也。再拜稽首。
著作郎秘书少监权君墓表 唐 · 李华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二十一
君姓权氏。讳皋
字士繇天水人
苻秦尚书仆射翼之后。世为著姓。
祖某。某官。
父某。某官。
咸有令德。君既冠。
进士及第。试临清尉。
时节将兼本道使籍君高名。表为蓟县
判官。无何。
主将以逆节露。君乃诈死。
扶亲涉江。既免祸累。
知机其神。先帝闻而叹之。
评事御史。方议大用。
属太夫人病危。将侍奉忧劳。
因中痼疾。无何。
太夫人终。君泣血三年。
厥疾用加。服除。
起居舍人著作郎大历元年四月某日。
不幸逝于丹徒。因殡焉。
享龄四十二。呜呼。
识者恸哭。闻者痛心。
君有大节不可夺。大名不可掩。
大才不可及。大行不可名。
天与之仁。不与之年。
哀哉。自开元天宝以来。
高名下位。华方疾。
不能备举。然所忆者。
河南元君德秀。元终十年而南阳张君有略。
张没二年而君夭。元之志如其道德。
张之行如其经术。君之才如其声望。
人伦其瘁乎。公素昌黎韩幼深京兆王镇卿洎华友善。
韩评君曰可以为宰辅。王评君曰可以为师保。
华评君曰可以分天下之善恶。一人而已矣。
夫人陇西李氏。仁贤。
有一子某。生七年矣。
哀礼成人。呜呼。
有后哉。朝廷赠君以秘书少监
悼贤也。华因病风。
扶曳而往哭之。尝闻师乙之言曰。
温良而能断者宜歌齐。权君可谓温良而能断者也。
故为齐风。表君之墓云。
忠于而国。孝于而家。
洁而不滓。瑜而不瑕。
仁胡不寿。为善者何。
君不幸耶。时不幸耶。
审乐知政赋(以善听其乐能识于政为韵依次用) 唐 · 张阶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五
昔先王省风作乐。象物制典。
宾宴服礼。神歆降戬
六代各异。五音相演。
盛衰感召而自生。理乱区分而可辨。
列国殊化。化形于声。
淫正难分。分之者善。
于是师旷陈乐而立。伯牙注耳而听。
钟师击钟。罄师击罄。
考鼓振革。撰土木以相宣。
悬匏裁笙。发丝而递蓥。
审正声之发。防奸声之径。
俾夫郑不干雅。正不近佞。
混音者澄。醉歌者醒。
集九成而仪羽自降。立六变而致物斯定。
惟政在人。惟声无私。
兴亡系焉。逆顺应之。
天将是惩。神告勿疑。
卜商之告文侯。古则如此。
端赐之问师乙。歌如何其。
堂上堂下。既献既酢。
百拜终礼。八音合乐。
天地潜会。鬼神相索。
遂使浃洽充塞。馨臭上登。
和乐无亲。惟德是宏。
惉懘无准。惟恶是朋。
声虽无常。听其有恒。
盖致理者妙。非习乐者能。
恶可鉴诫。德可奋兴。
惟周后弃。播种黍稷。
文王昌。不迩声色。
雅颂废于后昆。幽厉隳于正直。
观圣人之备乐。知天子之深识。
既而䃂缓有馀。其乐只且。
声之感化。浸润相于。
审音达性。飞沈翔泳。
自上化下。敢告执政
对乐请置判悬判(有州申百姓皆好操缦都不识雅章以不能易俗请置判悬供释菜宾社之用使人观习省以为非所宜言不为闻欲科罪诉云州卤簿见著令文且方古轩县为降已其置之何过) 唐 · 张元度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十三
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
并系国移风。助天成物。
其德。清明在躬。
咏南风之时。光宅天下。
东莱之乐。政事惟醇。
瞻彼有周。诚为率土。
百姓乐业。偫黎向方。
而先彼艺能。后其节目
操兹杂弄。存彼安弦。
承奖训于鹿鸣。冀成功于蚁垤。
州司以事乖易俗。不识乐章。
既惭师乙之言。有类文侯之问。
爰申礼阁。欲置判悬。
供释菜于宾社。庶氓黎以观习。
且是请也。非所宜言。
子路居蒲。文翁处蜀。
自有无声之乐。岂闻操缦为辞。
欲寘爰书。若何文过。
轩悬卤簿。徒饰词于如簧。
邮罚丽事。岂逃刑于听棘。
大合乐赋(以王者之政备于乐声为韵) 中唐 · 李程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三十二
乐者制也。
所以道天和。
人性。
故作之以崇德
审之以知政。
王者敬其事而阐其道。
顺其时而行其令。
逮夫季春届期。
乃命有司。
且曰偫萌达矣。
播乐安之。
重以国经不可阙。
躬理必以时。
将齐度以节奏。
被选乐于声诗。
撰乃吉日。
总于乐师
是用资于诲尔。
亦无忝于命夔。
由是司仪辨等。
庶工守位。
备弦管之声。
陈匏竹之器。
柷敔逦迤而就列。
簨簴嶙峋而居次。
克展礼容。
而告乐备。
天子于是率九卿
暨三事。
必虔心而有待。
俾陪扈而斯致。
既亲睹于宫悬。
又何假以庭试。
若乃曲度是并。
不可殚名。
杂以韶濩。
间以英茎。
宣尼之前闻。
是能忘味。
师乙之旧说。
各辨遗声。
考彼废兴。
存乎清浊。
安以乐。
且知治世之音。
哀以思。
不杂异方之乐。
类飞声于垂仁。
等润物于流渥。
足使魏文侯之卧听。
悟前非
吴季子之备观。
难施先觉。
既尽美矣。
又何加乎。
谅从律而罔惑。
将克谐而不渝。
必在听和。
知其乐也泄泄。
是其反朴。
变其风也于于。
具举不患乎声希。
统同宁贵于和寡。
奚必飨钧天之灵贶。
而有殊焉。
洞庭之异音。
更思古者。
诚夫天祚我皇。
恩历遐昌。
掩邃古之嘉乐。
轶三代之圣王。
窃贺声明之巨丽。
敢联雅颂之遗章。
善歌如贯珠(以声气圆直有如贯珠为韵依次用)821年 中唐 · 元稹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四十七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珠以编次。
歌有继声
美绵绵而不绝。
状累累以相成。
偏佳朗畅。
屡比圆明。
度雕梁而暗绕。
误缀网之频惊。
响象而然。
非谓结之以绳约。
气至则尔。
故可贯之以精诚。
原夫以节为珠。
以声为纬。
渐杳杳而无极。
多多而益贵。
悠扬绿水。
合浦之同归。
缭绕青霄。
环五星之一气。
望明月而宛转。
感潜鲛之歔欷。
若非象照乘之珍。
安能忘在齐之味。
其始也。
长言逦迤。
度曲缠绵。
断章离离若间。
妙啭而一一皆圆。
小大虽伦。
离朱视之而不见。
唱和相续。
师乙美之而谓连。
当其拂树弥长。
凌风乍直。
意出弹者与高音而臻极。
及夫属思渐繁。
因声屡有。
想无胫者随促节而奔走。
以洞彻为精英。
比瑕疵于能否。
次第其韵。
殷勤士衡之文。
上下其音。
谓低昂于游女之手。
窈窕远矣。
徘徊绎如
髣髴成象。
玲珑构虚。
频寄词于章句之末。
连光于咳唾之馀。
清而且圆。
直而不散。
方同累丸之重叠。
岂比沉泉之撩乱。
惧无知者。
初悯默于暗投。
善则返之。
乃因循于旧贯。
清泠而发越。
忆辉光之璀璨。
始终虽异。
细大靡殊。
中规矩于圆折。
成条贯以萦纡。
似是而非。
赋湛露则方惊缀冕。
有声无实。
歌芳树而空想垂珠。
美恶难掩。
前后不踰。
亦比抡材而至者。
岂独善歌之谓乎。
任臣论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九
欲知国之隆替。
时之盛衰。
察其任臣而已。
非常之才。
固不常有。
龊龊廉谨。
足以从政矣。
其次愚鲁朴鄙之人。
亦不害国。
唯异于人者。
可以惧矣(原注世所谓差人也)
何者。
陈侯爱郭绍。
以兴侮楚之怒。
伯阳任公孙。
以成谋社之梦。
屠黍称国之兴也。
天遗之以贤人。
国之衰也。
天与之以乱人。
是也。
然此人将至。
必有异物。
为此先兆。
故知远君子。
近小人。
污泽所以兴刺也。
鶢鶋止于鲁郊。
展禽之故也。
鹈鹕集于魏沼。
不用管宁之应也。
是以鸲鹆来而师乙叹。
鵩鸟至而贾生惧。
戴鹪巢而张臻悲。
微禽尚能为害。
况异于此者。
昔殷宗惧而修德。
以消雉雊之变。
魏明乐以酣身。
不免鹰扬之恨。
可以儆戒哉。
善歌如贯珠(以声气圆直有如贯珠为韵) 唐 · 赵蕃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二十二
歌有能者。珠有至精。
既审音于条畅。因取象于圆明。
由是同其妙。得于声。
上下皆宜。固累累之相合。
短长中度。方一一而浑成。
徵彼深旨。明乎所谓。
本潜究于精微。终契言于髣髴。
故永言者以有勇而可保。效珍者取无类而为贵。
将察之于众音。信端如于一气。
始乃辨真伪。审虚圆。
顾周流而复举。若的皪以成妍。
度曲未终。或交通而无眹。
成文不乱。喜繁会于自然。
窅窅弥章。规规可则。
侔碧玉而增美。写朱绳而逾直。
方自理以心。故必臻其极。
清音乍绝。宁罔象而斯求。
雅韵载飏。信希夷而自得。
则知歌之至计于不朽。珠之状符于妙有。
所以因彼洪纤。形于善否。
视之不见。识遗音之疾徐。
象在其中。分阴魄于先后。
是故事之精者。有以方诸。
导延促而丽矣。引舒缓而直如。
听其真疑自一觚之始。举其可方知三代之馀。
然则淡以成规。端然如贯。
时发响于杳默。每韬光于璀璨。
求乎寂寞。岂殊无胫而臻。
散彼冥蒙。匪同溢目之玩。
美其连绵中矩。终始相符。
畅于心。信精粗而自异。
端其本。惟大小以无逾。
足以徵词于师乙。擅美于绵驹
傥倾心而一听。殊有类于编珠。
歌赋 北宋 · 吴淑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五、《事类赋》卷一一
若夫瑶池《白云》,楚国《阳春》。
林类优游于拾穗,宣父伤嗟于获麟
闻越妇之采葛,听买臣负薪
怜被杖之曾子,美投壶之祭遵
石崇之哂郭讷孟嘉之答桓温
斯皆善于继声,妙能入神者也。
又闻匏竹在下,人声是贵,故手之舞而足之蹈,上如抗而下如坠。
是以民击壤,汉宫连臂,听峡里之鸣猿,闻陇头之流水。
薰风既调于虞舜,《麦秀》更伤于箕子
雍门韩娥之妙,薛谭秦青之异。
卿云、天马之辞,宝鼎、灵芝之瑞。
梁尘为之而自飞,行云为之而忽止。
尔其冯谖弹铗,宁生饭牛,横汾壮丽,过沛迟留。
悠扬六引,缠绵九秋
曳履尝闻于参也,鼓盆复见于庄周
至于石城莫愁,北园琐女,吐角含商,《阳阿》、《激楚》。
鼓棹泛沧浪之水,倚瑟望邯郸之路。
咏之元首,陈其九序。
役人既唱于管仲,决河曾伤于汉武
弹剑每想于子由,盖世复悲于项羽
则有传于《子夜》,听彼绵驹
曼声宛转,清响纡馀。
止如槁木,端如贯珠。
夏后三嫔之献,太康五子之须。
仲尼陈、蔡之厄,文王羑里之拘。
荆轲之渡易水,细君之入穹庐。
师乙见传而尽妙,延年特善而难逾。
悬瓠竹堂,赏咏言之清丽;
北林明月,含清韵之虚徐。
别有葛天《八阕》,梁鸿《五噫》,夫子反之,接舆已而。
鄂君绣被,采南山紫芝
梦两楹兮曳杖,隐首阳采薇
观搏髀、抚弦之怨,惊绕梁、动叶之奇。
嘉有辞之津女,伟守节之陶妻。
齐庄拊楹而及祸,原壤登木而见讥。
故曰:「诗言志,歌永言」,其义在斯。
中书密院请举乐第一表1004年10月27日 北宋 · 杨亿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六、《武夷新集》卷一四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臣某等言:臣等窃以天子之广孝也,刑四海而加百姓;
先王之作乐也,荐上帝而谐神人。
是以顺变从宜之规,著于经礼;
不为将坏之叹,播于前闻。
斯乃邦国之大猷,方策之丕训。
抑而未举,阙孰甚焉!
臣某等中谢。)伏以尊号皇帝陛下浚哲丕承,淳熙累洽。
达聪明而求治,体慈俭以爱人。
奉先思孝之心,得事亲尽礼之道。
恭自灾缠长乐,痛结紫宸,勉遵易月之文,益厚因心之戚。
乃至克终园寝,升祔宗祧,蒸尝之荐享聿修,公私之情礼俱毕。
有位之士,伏閤上言,深引唐、汉之旧规,厚举咸英之备乐,而陛下屡颁明诏,誓守通丧。
属六飞展义之有期,且群臣叫阍而弥切。
聊鼓吹之振作,以壮戎容;
逮旅恺之班旋,复停雅奏。
俄属就阳报本,备物告虔。
必六变之同和,乃三灵而昭格。
允兹抗疏,盖示从权。
但致恭于神祇,固不施于享宴。
彝章垂世,虽载籍之具存,至性格天,非公议之能夺。
聿尊服纪,以及裨馀。
今者燧火屡迁,祥琴在御,三年之制不可以踰,九奏之音无容久废。
伏望陛下光昭前训,申饬有司,诏后夔以守官,俾师乙之肄业。
使周《雅》各得其所,虞《韶》无相夺伦。
诞扬尽善之称,聿致来仪之瑞。
岂惟臣等幸甚,实亦天下幸甚!
寿宁节大燕教坊致语 北宋 · 杨亿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
龟负检而龙荐图,神告太平之兆;
雷绕枢而虹流渚,天开上圣之祥。
颁历象于四夷,混车书于万国。
南亩遂有年之望,东风谐入律之占。
仰象魏以骏奔,咸抱之志;
梁而高会,式敷在镐之恩。
伏以皇帝陛下寅奉上玄,恭临下士,体之勤俭,躬之聪明。
宵分而未辍观书,日旰而犹勤听政。
文德举素王之教,兵机受玄女之符。
百代之间,周知其损益;
千里之外,遥制其便宜。
群臣莫望于清光,列辟尽怀于惭德。
矧复四时大顺,万物由庚。
蠢动翾飞,俱入华胥之国;
流沙若木,悉归舆地之图。
五稼咸登,三边不耸。
鲐背鹤发,但击壤讴歌
猿饮鸟言,竞梯山而贡献。
加以德音丕布,王泽四流,化行若神,民望如草。
露冕褰帏之吏,尽畏简书
耕田凿井之人,皆知帝力
而犹卑宫克己,侧席求贤。
推仁必及于豚鱼,擢善罔遗于菅蒯。
文物声明而大备,宪章典故以交修。
方将勤百万之兵,上阴山而刻石;
具三千之礼,登日观以泥金。
告天地以成功,播古今之能事。
今者就盈良月,诞圣嘉辰,玉烛再调,珠躔式序。
五方异俗,悉奔走以来王;
三事大夫,共欢呼而上寿。
初日沉露盘之色,微风飘天籁之音。
人神克谐,朝野相庆;
咸祝南山之算,同瞻北极之尊。
臣等幸列明庭,亲逢广宴。
叨居乐部,已惭师乙之贱工;
俯继颂声,终愧巴人之滥唱。
岂敢形容于盛德,庶期导达于下情。
不揆非才,辄献口号:
晓开阊阖宴公卿,瑞气氤氲覆紫庭。
贝阙乍疑尘外见,钧天犹是梦中听。
云间高捧三危露,阶畔全开七叶
万国衣冠寿,煌煌南极老人星。
论精选太常乐工及募能知音者备太常官属 北宋 · 宋祁
 出处:全宋文卷四九○、《宋景文集》卷二七、《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二八
虞舜命后夔典乐,教胄子,其言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夔亦曰:「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自周以上,胄子出于公卿,声工皆有明德。
其为乐可以道古,其为舞可以动容,故能来格祖考,而同合天地。
道衰官失,政移诸侯,制度陵僭,音曲曼靡。
然且晋有师旷,鲁有师乙,判南北之风,执商齐之宜,援古验今,若合符节。
其后士人,则汉有京房,魏有杜夔,晋有荀勖,隋有郑铎,唐有张文收祖孝孙
虽未能考正中声,以尽善美,其推本律吕,有足称道。
自梁讫周,寻乱不厌,犹使王朴、宝俨绪求坠韵,裒合遗器,累黍定尺,造准写声,求七均,叩五音,以成八十四调。
俨又著《大周正乐》一百二十篇,虽广而不要,杂而无类,苗莠相败,雅郑同侪,然礼失求野,或有可采。
而宋兴,达者尚未闻焉。
臣谓古之所以为工者,皆精敏之人;
后之所以为工者,皆舆厮之贱。
古之所以总司者,材堪责任;
后之所以总司者,官达则迁。
乐不逮古,责于何有?
比来诸工,尤为淆混。
或坐区贾子,或力穑农人。
茍避乎丁,咸求著籍。
未识所习,况责所闻!
族居州处,兀如墙面。
虽诲以六乐,教以二《南》,亦不能谐神祇,和邦国矣。
朝家丕纂谟烈,咸事俊良,必不借才,无容惭德,顾求之任之未至耳。
且一日失官,尚及于死;
三年废乐,曾何不坏?
故有其人则乐存,无其人则乐息。
昔周官尽在,武坐且或失传;
汉准具存,律家莫能取定。
又况年祀绵,器用沦亡,贤者耻而不精,鄙夫滥以安处,而望乐正雅颂,奚由致哉?
臣愿陛下明下诏书,且募天下知音之人,秩以微禄,使备太常官属
赊其岁限,寖使讨论,择其所长,以备阙典。
又按旧太常诸工,取年十八以下,资性可教者,使满定员。
明立章条,以判勤惰,如此则不过十稔,官修事备,以须陛下功成作乐矣。
国学试策(二) 北宋 · 欧阳修
 出处:全宋文卷七三六、《欧阳文忠公集》卷七五
问:乐由中出,音以心生,自金石毕陈,《咸》、《韶》间作,莫不协和律吕,感畅神灵。
虽嗜欲之变万殊,思虑之端百致,敦和饰喜,何莫由斯。
是以哀乐和睽,则噍杀啴缓之音应其外;
礼信殊衍,则《大雅》、《小雅》之歌异其宜。
钟期改听于流水,伯喈回车于欲杀。
戚忧未弭,子夏不能成声;
感慨形言,孟尝所以抆泣。
斯则乐由志革,音以情迁,盖心术定其惨舒,铿锵发之影响。
是以亡陈遗曲,唐人不以为悲;
文皇剧谈,杜生于斯结舌。
谓致乐可以导志,将此音不足移人?
先王立乐之方,君子审音之旨,请论详悉,倾伫洽闻。
对:人肖天地之貌,故有血气仁智之灵;
生禀阴阳之和,故形喜怒哀乐之变。
物所以感乎目,情所以动乎心,合之为大中,发之为至和。
诱以非物,则邪僻之将入;
感以非理,则流荡而忘归。
盖七情不能自节,待乐而节之;
至性不能自和,待乐而和之。
圣人由是照天命以穷根,哀生民之多欲,顺导其性,大为之防。
为播金石之音以畅其律,为制羽毛之采以饰其容,发焉为德华,听焉达天理。
此六乐之所以作,三王之所由用。
人物以是感畅,心术于焉惨舒也。
故《乐记》之,噍杀啴缓之音以随哀乐而应乎外;
师乙之说,以《小雅》、《大雅》之异礼信而各安于宜。
夫奸声正声应感而至,好礼好信由性则然,此则礼信之常也。
若夫流水一奏而子期赏音,杀声外形则伯喈兴叹,子夏戚忧而不能成声,孟尝听曲而为之堕睫,亡陈之曲唐人不悲,文皇剧谈杜生靡对,斯琐琐之滥音,曾非圣人之至乐。
语其悲,适足以蹙匹夫之意;
谓其和,而不能畅天下之乐。
且黄钟六律之音,尚贱于末节;
大武》三王之事,犹讥于未善。
况鼓琴之末技,亡国之遗音,又乌足道哉!
必欲明教之导志,音之移人,粗举一端,请陈其说。
夫顺天地,调阴阳,感人以和,适物之性,则乐之导志将由是乎;
本治乱,形哀乐,歌政之本,动民之心,则音之移人其在兹矣。
帝尧之《大章》,成汤之《大濩》,乃是先王立乐之方;
延陵之聘鲁,夫子之闻《韶》,则见君子审音之旨。
谨对。
乡饮升歌小雅赋 北宋 · 刘敞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七七、《公是集》卷二、《永乐大典》卷一二○七二
古者为国,厚于养贤。
故乡饮登歌之节,取周诗《小雅》之篇。
左圣序宾,推人声而在上,肄三官始,掩风什以居先。
考缛仪于古经,得嘉言于达者。
礼有盛而进取,仪有轻而迨下。
燕虽示惠,亶合乐于二《南》;
饮盖属民,反升歌于《宵雅》。
何则?
养老以教爱,上贤而习乡,孝悌之本,邦家之光。
微重礼不能以变俗,微备乐不能以宾王
由是献酒于阼,席工于堂,庶令在位之人,遍闻其奏;
虽用诸侯之乐,未失其常。
且夫教希阔则政昏,礼废坏则民扰。
十月饮酒也,吾犹以为简;
三年兴贤也,吾犹以为少。
宜乎发德于民上,永言于物表。
曲高和寡,美周德之尚衰;
气盛化神,知王政之有小。
用能丕变黎俗,发扬至和。
饮虽微也,教让以为主;
《雅》虽尊也,厚贤而匪他。
亦犹士冠本微,三加爵弁之服;
乡射至简,一用《驺虞》之歌。
盖志恭者,貌必甚严;
礼盛者,文岂宜略?
方将序长幼之等,成宾主之乐,坐以四面,正齿位而无逾;
倡者二人,始《鹿鸣》而有作。
然则饮非乡也,不足以敦化
歌非《雅》也,不足以独升。
德容之交举,俾兆众之钦承。
然后和乐而不流,符戴氏之著记;
恭俭而好礼,协师乙之所称。
是谓导民,岂曰崇饮?
领其音者,信《国风》之为陋;
处其位者,究阳礼之有品。
故曰:「观乡,知王道之易易焉」。
由此而可审矣。
楚风序 宋 · 杨杰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四一、《无为集》卷九
《楚风》者何?
楚人美太守之诗也。
诗有四始,曷为谓之「风」?
本乎师乙之法。
师乙曰:「正直而静、廉而谦者,宜歌《风」》。
进身以道,吾太守之正也;
不为势曲,吾太守之直也;
仁不挠物,吾太守之静也;
介洁自守,吾太守之廉也;
接士降己,吾太守之谦也。
故楚人之诗有美正直而静者,有美廉而谦者,得师乙歌《风》之法,是以谓之「风」也。
答勾龙寿南先辈1088年 宋 · 晁说之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二、《嵩山文集》卷一五 创作地点: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
说之启:古之人教不躐等,学者固不敢躐等。
子贡师乙,问宜何歌,曰:「宜歌商,宜歌齐,宜歌颂,宜歌大雅、小雅、风」。
是之谓等,孜孜安弦而后安诗,然后安礼,孰可得而踰哉?
吾年三十而五,经立矣。
譬之不艺五谷而非上农,不殖百货则非大贾。
今学者知自置于经师,而不知有人师,甘心为一经之士,名曰大义。
而实以碎义困踬童子,起而语《易》,薄乎《诗》、《书》,例诋先贤为腐儒。
先贤说虽是而未新也,颇谓仁义之用,不及道德之恍惚,有愧性命之微妙,但未敢明以孔氏下乎老庄耳。
然黜《春秋》而尊尚伪《周礼》,弃《孝经》而以《孟子》配《论语》,几何不使文武之道坠地也耶?
足下于此何为超忽世俗,独知所学哉?
甚善甚善!
而于不肖,猥以长书辩论《孟子》,似亦躐等矣。
足下何不《孝经》、《论语》、《诗》、《书》、《仪礼》、《易》、《春秋》之问,而《孟子》之问乎?
足下远质《孟子》于荀卿王充韩退之晚年之论,近观温公之《疑孟》、李泰伯之《孟子杂辩》、刘元甫之于瞽叟杀人、刘道原之于舜禹避丹均,则世俗之称安乎?
亦尝一日近思乎?
何烦足下远过老仆羁旅之舍,而不自珍其辞章乎?
说之前日叨为太子詹事,请太子读《论语》,而未读《孟子》,所以尊孔子,而尊太子之问学,尚一德也。
赖陛下明圣,朝奏而暮画可。
士大夫骇谤,太学诸生纷纷诬毁百出,无异报私雠者。
今日放逐之中,尚复何言?
足下幸察,不宣。
正月二十六日,说之上。
张几仲(原封缺,据清旧抄本补)召还朝其幕府赵承之送行至漳水杜子美诗为韵作诗十篇既还孙志康亦取其韵追送过(原误作迈)方官并门因几仲之来遂得诸公相遇今幕府例罢不能无离索之意故亦用此韵见意 其四 1114年 北宋 · 苏过
 押质韵 创作地点:山西省太原市
我生良多难,已安悬磬室。
端来强敛板,诡词学造膝。
枯荄那复,羸兵敢借一。
振履独商歌,知音赖师乙
道上致语口号 南宋 · 洪适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广陌无风柳絮藏,轻尘不起整戎装。
洞丁累化青春寂,师乙谐声白昼长。
无数冠裳云塞道,两行鈇钺雪摇光。
英英如此桂林(四库本作帅),便令腰金上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