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正文
顾命宰辅 北魏 · 拓跋宏
出处:全后魏文卷七
粤尔太尉、司空、尚书令、左右仆射、吏部尚书,惟我太祖丕丕之业,与四象齐茂,累圣重明,属鸿历于寡昧。兢兢业业,思纂乃圣之遗踪。迁都嵩极,定鼎河瀍,庶南荡瓯吴,复礼万国,以仰光七庙,俯济苍生。困穷早灭,不永乃志。公卿其善毗继子,隆我魏室,不亦善欤?可不勉之(《魏书·孝文纪》下)!
徐氏法书记 唐 · 武平一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六十八
易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故伏羲氏观象于天。观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作八卦。轩辕氏之王也。使苍颉象鸟兽之迹。以为文字。故铭于钟鼎。列于竹帛。至周宣王太史史籀者。作大篆十五篇。秦始皇之并天下也。丞相李斯一文字之制。作苍颉篇。其后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学篇。颇有省改。谓小篆也。周曰六书。秦称八体。或云隶书者。始皇使下邽人程邈所作。汉因行之。扶风曹喜善篆隶。时人师之。光和后。左中郎陈留蔡邕。于篆隶博究其妙。灵帝好书术杂艺。置鸿都以招纳之。则有师宜官梁鹄之徒预焉。遇汉末。鹄奔刘表。魏武破荆获鹄。雅好其书。恒悬帐下以玩之。鹄弟子毛宏教于秘书。今八分楷法是也。安平崔瑗父子作草势。宏农张芝转加其巧。即王逸少所言临池学书。池水尽黑。韦仲将所谓草圣。芝弟黄门郎昶亚焉。魏太和中。韦诞自武都太守以善书至侍郎。宫观宝器。皆诞之迹。尝登淩云台题榜。下而白首。太尉钟繇。一时之妙。冠于前。垂于后。繇子会。晋太保卫瓘父子。吴人皇象。晋征西司马索靖。中书郎李克母卫夫人。并得钟张之楷。擅价当时。中兴后。王丞相茂宏父子。庾征西稚恭兄弟。咸著盛名于江西。其穷神极变。龙翔天逸。今古独立者。见乎晋会稽内史右将军琅琊王羲之。羲之子献之亦传其妙。而不之逮也。先贤所评子敬之比逸少。犹士季之比元常。言去之远矣。故二王之迹。历代宝之。宋文齐高。洎梁武父子湘东邵陵。咸以为师楷。梁大同中。武帝敕周兴嗣撰千字文。使殷铁石模次羲之之迹。以赐八王。右军之书。咸归梁室。属侯景乱。兵火之后。多从湮阙。而西台诸宫。尚积馀宝。元帝之死。一皆自焚。可为悲也。历周至隋。初并天下。大业之始。后主颇求其书。往往有献者。及隋之季。王师入秦。又于洛阳擒二伪主。两京秘阁之宝。扬都扈从之书。皆为吾有。太宗于右军之书。特留睿赏。贞观初。下诏购求。殆尽遗逸。万机之暇。备加执玩。兰亭乐毅。尤闻宝重。常令拓书人汤普彻等拓兰亭。赐梁公房玄龄巳下八人。普彻窃拓以出。故在外传之。及太宗晏驾。本入元宫。至高宗又敕冯承素诸葛真拓乐毅论及杂帖数本。赐长孙无忌等六人。在外方有。洎大圣天后御极也。尤为宝啬。平一龆龀之岁。见育宫中。切睹先后阅书法数轴。将拓以赐藩邸。时见宫人出六十馀函。于亿岁殿曝之。多装以镂牙轴紫罗褾。云是太宗时装。中有故青绫褾玳瑁轴者。云梁朝旧迹。标首各题篇目行字等数。草书多于其侧帖真字楷书。每函可二十馀卷。别有一小函。可十有馀卷。所记忆者。是扇书乐毅告誓黄庭。当时私访所主女学。问其函尽出以否。答曰尚有。未知几许。至中宗神龙中。贵戚宠甚。宫禁不严。御府之珍。多归私宅。先尽金璧。次及法书。嫔主之家。因此而出。或有报安乐公主者。主于内出二十馀函。驸马武延秀。久践虏庭无功。于此徒闻二王之迹。强学宝重。乃呼薛稷郑愔及平一评善恶。诸人随事答为上者。登时去牙轴紫褾。只以漆轴黄麻纸标。题云特健药。云是虏语。其书合作者。时有太宗御笔于后题之。叹其雄逸。太平公主闻之。遽于内取数函及乐毅等小函以归。延秀之死。侧闻睿宗命薛稷择而进之。薛窃留佳者十馀轴。薛之败也。为簿录官所盗。平一任郴州日。与太平子薛崇裔堂兄子崇允连官。说太平之败。崇裔怀乐毅等七轴。请崇允托其叔驸马璥贻歧王。以求免戾。此书因归邸第。崇裔弟崇简娶梁宣王女。主家王室之书。亦为其所有。后获罪谪五溪。书归御府。而朝士王公亦往往观之。夫龟文以来。鸟迹之后。六书八体。时咸宝之。而代易百王。年移千叶。旧文残阙。遗篇湮散。非穷微极精。博雅好古。孰能辨以问之。学以聚之。豫州刺史东海徐公峤之。怀才蕴艺。依仁践礼。自许笔精。人称草圣。九邱七略。五车百氏。未遇仲尼之贤。犹繁茂先之室。至于魏陵逸策。鲁室前书。字辨阳循。疑招束皙。师宜削去之版。逸少为题之扇。莫不烟霏露凝。鸟歧鱼跃。填䌽筐。溢雕厨。贻之后昆。永为家宝。季子浩。并有羲献之妙。待诏金门。家多法书。见托斯文。题其篇目行字。列之如后。詹事张庭圭之家。抑其次也。
嘉禾合颖 中唐 · 孟简
五言排律 押歌韵
玉烛将成岁,封人亦自歌。
八方沾圣泽,异亩发嘉禾。
共秀芳何远,连茎瑞且多。
颖低甘露滴,影乱惠风过。
表稔由神化,为祥识气和。
因知兴嗣岁,王道旧无颇。
与马植书 唐 · 刘轲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四十二
始存之不以予古拙。不责予以今人之态。能遗其铅黄外饰。直索子心于古人之心。在今之行古者然。虽无以应君子。幸存之不友子以面。予何人。敢不以心友于存之邪。且古人相知在此。今愚忌存之固有未予知者。矧与相面者。其能异于行路之人哉。固无也。有恨偫居时。口未能言及此。还罢又不相处。虽素尚蓄积。竟未得露一毫于方寸之地。每一相见。何尝不嗛嗛于内。若饮者实满于腹。思一吐而未果者。存之谓予是言似乎哉。以为似。则予不得不吐于存之矣。先此二十年。予方去儿童心。将事四方志。若学山者以一篑不止。望嵚崟于上。誓不以邱陵其心而尽乎中道也。志且未决。适遭天谴。重罹凶咎。日月之下。独有形影。存之以予此时宜如何心哉。苟将尽馀息以鸿同大化。或有论予者。相晓以古道。且曰。若身未立于时。若名未扬于人。若且死。独不畏圣人之经戒。俾立身扬名之意邪。蹶然而恐。震骇且久。曰。微夫子。吾几得罪于圣人矣。噫。圣人之言天戒也。天戒何可违乎。历数岁。自洙泗渡于淮。达于江。过洞庭三苗。踰郴而南。涉浈江。浮沧溟。抵罗浮。始得师于寿春杨生。杨生以传书为道者也。始则三代圣王死。而其道尽留于春秋。春秋之道。某以不下床而求之。求之必谋吾所传不失其指。每问一卷。讲一经。说一传。疑周公孔子左邱明公羊高谷梁赤。若回环在座。以假生之口以达其心也。迩来数年。精力刻竭。希金口木舌。将以卒其业。虽未能无愧于古人。然于圣人之道。非不孜孜也。既而曰。以是为驾说之儒。曷若为行道之儒邪。贮之于心有经实。施之于事有古道。犹不愈于堆案满架。矻矻于笔砚间邪。徒念既往者未及孔门之宫墙。自谓与回牛相上下。传经意者。家家自以为商偃。执史笔者。人人自以为迁固。此愚所以愤悱。思欲以圣人之为市南宜僚。以解其纷。以衡石轻重。俾将来者知圣代有谯周焉。此某所以蓄其心者。元和初。方下罗浮。越梅岭。泛赣江。浮彭蠡。又抵于匡庐。匡庐有隐士茅君。腹笥古今史。且能言其工拙赘蠹。语经之文。圣人之语。历历如指掌。予又从而明之者。若出井置之于泰山之上。其为见非不宏矣。长恨司马子长谓挈诸圣贤者。岂不然乎哉。脱渐子长之言。予之厄穷其身。将淬磨其心。亦天也。是天有意。我独无恙。何也。夫然。亦何必瞽吾目然后国语。刖吾足然后兵法。抵宫刑然后史记邪。予是以自忘。其愚瞽。故有三传指要十五卷。汉书右史十卷。黄中通理三卷。翼孟三卷。隋监一卷。三禅五革一卷。每撰一书。何尝不覃精潜思。绵络指统。或有鼓吹于大君之前曰。真良史矣。且曰。上古之人。不能昭明矣。某其如何。有知予者。相期不啻于今人。存之信然乎哉。此古人所以许一死以谢知已。诚难事也。如不难。亦何为必以古人期于今人待邪。又自史记班汉以来。秉史笔者。予尽知其人矣。言东汉有若陈宗尹敏伏无忌边韶崔实马日磾蔡邕卢植司马彪华峤范煜袁宏。言国志有若卫顗缪袭应璩王沈傅元茅曜薛莹华覆陈寿。言晋洛京史有若陆机束皙王铨铨子隐。言江左史有若邓粲孙盛王昭之檀道鸾何法盛臧荣绪。言宋史有若何承天裴松之苏宝圭沈约裴子野。言齐史有若江文通吴均。言梁史有若周兴嗣鲍行卿何之元刘璠。言陈史有若顾野王傅宰陆琼姚察察子思廉。言十六国史有若崔鸿。言魏史有若邓渊崔浩浩弟览高允张伟刘横李彪邢蛮温子升魏收。言北齐史有若祖孝徵陆元规汤休之杜台卿崔子发李德林林子百药。言后周史有若柳虬牛宏令狐德棻岑文本。言隋书有若王师邵王冑颜师古孔㯋达于志宁李延寿。言皇家受命有若温大雅魏郑公房梁公长孙赵公许敬宗刘允之杨仁卿顾允牛凤及刘子元朱敬则徐坚吴兢。次而修者亦近在耳目。于戏。自东观至武德以来。其间作者遗草有未行于时。及修撰未既者。如闻并藏于史阁。固非外学者可得究诸。予虽无闻良史。至于实录品藻。增损详略。亦各有新意。岂无班马之文质董史之遗直者邪。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常欲以春秋条贯。删补冗阙。掇拾众美。成一家之尽善。有若采葑菲者无以下体。衣狐裘者无以羔袖。言不多乎哉。以为多。则存之视予力志何如耳。昔阮嗣宗嗜酒。当时以为步兵校尉。虽非其任。贵且快意。今予之嗜书。有甚于嗣宗之嗜酒。且虚其腹。若行哺而实者。存之宜如何处予哉。传不云乎。心志既通。名誉不闻。其足下何遗邪。此存之所宜动心也。脱禄不及厚孤弱。名不及善知友。匡庐之下。犹有田一成。耕牛两具。僮仆为相。杂书万卷。亦足以养高颐神。诚知非丈夫矣所立。固不失谷口郑子真耳。敢布诸足下共图之。某再拜。
陈浮屠智永书千字文跋 其二 北宋 · 欧阳修
出处:全宋文卷七二二、《欧阳文忠公集》卷一三七、《集古录》卷四、《六一题跋》卷四
《梁书》言武帝得王羲之所书《千字》,命周兴嗣以韵次之。今官法帖有汉章帝所书百馀字,其言有「海咸河淡」之类,盖前世学书者多为此语,不独始于羲之也。
与胡逸老书 其七 北宋 · 黄庭坚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八四、《山谷全书·别集》卷一四
某顿首。仆夫回,辱手诲,审宴居体力胜健,良慰怀想。元明十四日遂行,但恐公未即来,然已拂榻奉候矣。所谕写周兴嗣《千字》,于公何所不可?然常嫌《千字》太鄙俚,若欲刻石,用高尺许卷轴草《黄庭》亦可耳。草书大字,古无此法,近世唯张长史、僧怀素时时作数字耳,其馀皆俗书也。公好书如嗜欲,要须蝉蜕尘埃之间,玩思高古,乃可以垂世传后耳。方治元明行橐,奉状草草。
跋常山公书 其二 北宋 · 黄庭坚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九、《山谷全书·正集》卷二六
近世士大夫书,富有古人法度,唯宋宣献公耳。如前翰林侍书王著书《乐毅论》及周兴嗣《千字》,笔法圆劲,几似徐会稽,然病在无韵。如宣献公能用徐季海策,莫年摆落右军父子规摹,自成一家,当无遗恨矣。
书徐浩题经后 北宋 · 黄庭坚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一三、《山谷全书·正集》卷二八、《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一一○、《古今法书苑》卷三九
书家论徐会稽笔法「怒猊抉石,渴骥奔泉」,以余观之,诚不虚语。如季海笔,少令韵胜,则与稚恭并驱争光可也。季海长处,正是用笔劲正而心圆。若论工不论韵,则王著优于季海,季海不下子敬;若论韵胜,则右军、大令之门,谁不服膺!往时观「怒猊抉石,渴骥奔泉」之论,茫然不知是何等语,老年乃于季海书中见之,如观人眉目也。「三折肱知为良医」,诚然哉!季海莫年,乃更摆落王氏规摹,自成一家,所谓卢蒲嫳,其发甚短,而心甚长,惜乎当时君子,莫能以短兵伐此老贼也。前朝翰林侍书王著,笔法圆劲,今所藏《乐毅论》、周兴嗣《千字文》,皆著书墨迹,此其长处不减季海,所乏者韵尔。
跋章草千字文 北宋 · 黄庭坚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一六、《山谷全书·别集》卷七、《豫章先生遗文》卷一○、《古今事文类聚》别集卷一三
集书家定为汉章帝书,缪矣。「章草」,言可以通章奏耳。《千字》乃周兴嗣取右军帖中所有字作韵语,章帝时那得有之?疑只是萧子云书之最得意者。
汉章帝书 北宋 · 秦观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七八
卫巨山云:「汉兴而有草书,不知作者姓名。至章帝时,齐相杜度号善作篇」。是章帝时已有草书矣。然《千字文》者,乃梁武帝得王羲之所书千字,使周兴嗣以韵次之。时南平王伟令萧子范亦制此文。蔡远浪释辰宿一帖,兴嗣文也,岂得为汉章帝之书耶?欧阳文忠以谓前世学书者已有此语,不独始于羲之。按汉武帝时,司马相如作《无将篇》,无复字。元帝时,黄门令史游作《急就篇》。成帝时,将作大匠李长作《元尚篇》。元始中扬雄作《训纂篇》,班固续之,无复字。皆小学家也。《千字文》者,盖拟诸篇而作。今《急就篇》之类尚有存者,其词高古,读之,不问可知为汉人之文,与兴嗣所作,殊不类也。文忠此说,殆亦可疑尔(《淮海集》卷三五。又见《法帖通解》,《淮海题跋》,《六艺之一录》卷一三五,《佩文斋书画谱》卷八九。)。
篇:《六艺之一录》载此文作「草」。
舅氏续千字文序 宋 · 葛胜仲
出处:全宋文卷三○七一、《丹阳集》卷八
昔梁武帝得王逸少所书《千字文》,杂乱不可读,命陈郡周兴嗣次为韵语,以便临玩,后世谓之《千文》,欧阳率更、张长史、道人智永辈各有稿书本行于世。舅氏侍其公亦好草圣,书《千文》尤工,好事者时得之,辄以镵石。又尝以巧意迁避兴嗣所用字,别制千言,贯穿经传,词义粲然。豫章黄鲁直见而抵之以书曰:「引辞连类,使不相抵触,甚有功,当与《凡将》、《急就》并行也」。《千文》为天下官府若市井簿领会数之用久矣,今增以续文,合二千言,凡取一字为母,配以次字为一号,展转相乘,可计二百万之数,于世用岂小补哉!公博学善属文,此特一时弄笔为戏耳,乃为简牍无穷之用。窃尝谓:「棫朴微物也,而薪之槱之,可以享上帝、养圣神。不龟手之药,贱艺也,而习以水战,大败越人,取封邑。事小而用大者,在古多有之,岂特是书而已哉」!公皇祐元年进士,屡刺名郡,所莅有政绩,官至朝散大夫,赠金紫、光禄,讳玮,字良器。
进和御制喜雪诗 其二 宋 · 王安中
七言律诗 押侵韵
云车初近紫坛阴,报享星光照羽林。
万乘欲祠琳馆邃,九衢先雨玉花深。
海山出日迎天步,花木催春悦圣心。
帝与来牟兴嗣岁,三农呼舞仰君临。
绍兴亲享明堂二十六首 其二十五 望瘗用《仪安》 宋 · 郊庙朝会歌辞
四言诗
礼协丰融,诚交彷佛。
辟公受膰,宗祀临瘗。
贻我来牟,以兴嗣岁。
山川出云,天地同气。
跋赵宪(汝櫄)唐率更千字文迹 南宋 · 刘宰
草非草,真非真。
柳之骨,颜之筋,欧张瘦硬可通神。
众体备,兼众美。
莫臻(王本作疑)兴嗣书,无首亦无尾。
当年好事人,各欲徇所嗜。
割截同至宝,得中固为喜。
莫将俗眼看,墨脱字已漫。
当年宝匣中,什袭几岁寒。
祇今烟云披,星斗尚阑干。
麟角凤觜毋轻弃,煎胶续弦端有冀(王本作异)。
君不见四窗宝此不宝他,固应落笔惊风雨,走龙蛇(以上《漫塘集》卷四)。
徽庙草书千文跋 南宋 · 洪咨夔
出处:全宋文卷七○○五、《平斋集》卷一○
臣恭惟徽宗皇帝圣学天纵,秕糠姚姒。万几馀闲,游戏翰墨,元气淋漓,不择地而施。梁周兴嗣所次《千文》,遂被异世非常之遇。高宗皇帝中兴江左,志在复古,列圣云章奎画,厚募归之东序。每得宣和宸藻,辄悲不自胜,以故左珰虑伤上意,多抑不进。此文其一也,龙腾电掣,出入造化,躏繇轹羲,前无千古,甲丁护持,劫烬不坏。凡十有六纸,悉以交龙篆章券其缝。臣子述博古识真,恭禠而宝袭之。一日出以示臣,臣闻绍兴间上知怀素千文藏董弅家,命朱胜非谕指投进。使此书得陈乙览,岂复求鹜于野乎?感叹之馀,谨拜手稽首志其末。宝庆初元寒食日,臣洪某。
高庙千文跋 南宋 · 洪咨夔
出处:全宋文卷七○○五、《平斋集》卷一○
经乾纬坤者,典学之全功;出圣入神者,游艺之馀事。臣恭惟高宗皇帝断鳌立极,息马论道,缉熙光明之学,追媲三五,倬彼云汉,敷贲石经,龙画螺书,旁分遍刻,莫不大关造化,细及庶务,垂则于亿万世。《千文》特《凡将》下陈,何与大学,姻娟馀闲,亦复肆笔及之。臣子述所藏临智永书,识以彭城瑶晖奉华印章。刘望彭城,或谓当时刘贵妃所得好赐。楷法遒润,草圣妍力,神动天随,超绝众妙,视永所书可谓集厥大成,金声而玉振之矣。我太宗皇帝尝行草《千文》赐李至,至请镵诸石以诏方来。上曰:「梁武得钟繇破碑,俾周兴嗣次韵,非垂世立教之道。《孝经》百行之本,朕当亲书」。观思陵奎藻者,当以熙陵之意参之。宝庆改元清明后一日,臣洪某九顿首谨记。
正月二十日雪 南宋 · 程公许
七言律诗 押微韵
东皇弭节未多时,忽作漫空六出飞。
商略田功兴嗣岁,翕张天巧惜阴机。
麦才覆土欣苏醒,梅久烘晴稍发挥。
萧寺掩关终日卧,忍寒不著兽红围。
智永千文真草帖赞 南宋 · 岳珂
押麻韵
兴嗣次韵成一家,作者更书遍河沙。
几年真草分正葩,变现要作千体誇。
谁知笔椽出袈裟,如摧犀角抽龙牙。
墨池摹仿纷天华,尚想字母真摩耶。
跋高宗宸翰四 南宋 · 刘克庄
出处:全宋文卷七五七八
臣恭惟《乐毅论》乃楷法所从出,其本有至「海」字止者,有终篇者。世云止「海」字者善本也,人多宝藏而惜其不全。故直龙图阁陈宓用五百钱得都下常卖人篮中别本,无一字缺,自以为复见古人大全,什袭以为珍玩,然不知元祐《续阁帖》已有此全本矣。陈号能书,乃不能别,惟思陵八法冠古,一览识真。所临非一本,赐韩枢肖胄者止「海」字,赐允升者终篇。绍兴间,又尝别临本赐诸郡国。故参知政事龚公茂良代莆守作《谢表》云:「夏侯尚论于古人,乐毅号称于名将。当七国战争之际,士竞尚于权谋;观二城取舍之间,兵殆几于仁义。夷考精微之论,默符恻怛之心。爰以燕间,为之亲洒」。呜呼!思陵之字,天下之神笔也;龚公之表,天下之雅言也(临《乐毅论》)。
臣窃谓字至《兰亭》毫发无遗憾矣。然艺不习则不工,虽右军犹不免于临池;辨才年八十馀,日临数本。能积勤然后能绝妙,非偶然得名也。光尧以万机之馀闲,备八法之能事,前人名笔鲜不摹拟,而所临《禊帖》尤多,宰臣出督视者、从臣除宣抚者、近戚左珰侍燕间者,往往皆拜此赐。诸本散在人间,各有恣态,此本尤清丽秀杰,得茧纸须笔之意。时大将韩蕲王高价得硬黄本,以为逸少真迹,驰献,不知其为椒房所书也。故相周必大在翰苑,作《太皇阁帖子》,云「笔法似慈皇」,信哉(临《兰亭》)!
臣恭惟高宗皇帝躬擐甲胄,栉风沐雨,实开一马渡江之业。于时跸无定居,戎务倥偬,而今日临《禊帖》,明日临陆柬之所书五言《兰亭诗》,岂真有觞咏兴寄、游目骋怀之乐哉!臣尝窃窥宸翰,盖取羲之登冶城答谢安数语,可以针砭晋人清谈废务、浮文妨要之病,且将以倡率南渡诸臣戮力王室、尅复神州之气。呜呼,圣谟远矣!否则晋多名胜,何独卷卷于羲之也哉(临陆柬之五言《兰亭诗》)!
臣尝疑《千字文》,世以为梁散骑常侍周兴嗣所作,然法帖中汉章帝已尝书此文,殆非梁人作也。光尧所临不止为智永体。此轴名为临孙过庭,实青于蓝。按唐初人多善书,欧、虞、褚、薛各工真行而已,草字唯张长史,后有素、闲二僧,然去长史远矣。过庭草圣精密妙巧,字字有右军法,所谓范我驱驰者,非若长史以颠得名也。此匹夫名世之绝艺,而光尧以万乘帝王能之,圣矣哉!《书谱》《千字》皆过庭得意书,而米芾抑《千文》而扬《书谱》,臣谓此论未公(临孙过庭《千字文》 《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三。又见《后村题跋》卷五。)。
刘绍佑千文跋 宋末元初 · 欧阳守道
出处:全宋文卷八○一一、《巽斋文集》卷二○、《小学考》卷一四
隶书始秦李斯、赵高、胡毋敬三人,通作二十章。汉兴,闾里书师釐为五十有五,每六十字为一章,计字三千三百。小学始于识字,然必音韵谐协,文义可通,始便诵习。是三千三百字虽不见于今,然观其有章可分,则必有音韵文义者也。梁周兴嗣拾断碑制《千文》,行于世将千载,彼所谓三千三百字非此类与?吾州名进士刘君绍佑续兴嗣文,其数如之,而文义非兴嗣所及矣。君以摹本遗予,予读而善之,曰:君于兴嗣之文为续,则扬雄《训纂》之广《史篇》也。兴嗣之文已用者不再用,而措辞奇古,夐出寻常,则司马相如之《凡将》无复字也。若夫假字为训,而天文地理人事之端,往古来今废兴得失之迹,纳钜于细,该繁于约,使幼学者口诵心惟,预为方来大学之地,此则致堂先生胡公叙古之本意,岂扬雄、兴嗣辈区区于字学者哉!而君之自叙乃以为戎帐户版、勾稽记识之助,若自小其书者,或者疑之,抑不知书契本以代结绳,君此言盖原上古造书之本意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