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涂巽扬” 相关资源
诗文库 正文
冯巽甫墓志铭1257年 南宋 · 刘克庄
 出处:全宋文卷七六三三、《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五七 创作地点: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莆田
自蜀有狄难,而衣冠名族避地者布满于荆楚江浙,然南辕者尚少。
嘉熙末余使,冯君开先来为连山
视其爵里,叹曰:天荒地老,蜀珍胡为至哉!
既而闻连山之民与君相安,会余召去,不果荐。
后君出岭侨于莆,始识君面,介而通,和而毅,开口见肺肝,无所回隐,直谅友也。
淳祐末余行,后又见之于建,自此不复相闻。
余归老数载,足不越户限,君之子邵贤忽来求君埋辞,余惊曰:君客死不及知,丧归不及吊,余之愧不可湔矣,铭其可辞!
按君家谱,本长安人,上世有仕季为绵州彰明者,遂家于普之安岳,为郡大姓。
有西北二宗,君西宗之后,自始祖接传至君,登进士第者五十有七人。
君以春秋两贡于乡,中类省前列,经□张得一,君学子也,时人以方永嘉陈、蔡二公。
端平乙未丙科,历长江县主簿,辟四川总所准遣
内艰,□峡,始就连山之辟。
经略使以邑小不尽君才,改丰令。
每坐堂皇,或履阡陌,登进细民与语,如家人□诺然,人人获以其情自通于长官,吏不得舞智。
□□邑皆有遗爱。
四考解去,为福建路提举司干办公事,用京状七员改秩,用县令两任免须入,佥判镇江府
秩满,需次户部激赏所主管文字,薄游霅川,因跌伤足,卒于宝祐丙辰二月某日,年七十一,秩止承议郎
娶赵氏。
一男,邵贤也。
四女,已嫁者三人,季未行。
邵贤将母扶柩,返葬于莆之洗塘山,丁巳二月甲寅也。
君尝周旋李公某、度公正之间,讲朱氏之学甚精。
□□慕元、白体,有集若干卷。
性薄荣利,拙仕进,世莫□□。
辟荐君者,臬使涂公巽扬经略使刘公伯正、方公三人也;
以京状为君破白者,刘连州燧叔也,继之者□□二庾使也,成之者节斋赵公凤山李公清献郑公也。
微此六七公,则君终老选调矣,然则士之欲遇合于世者,不其难乎!
余晚以大蓬□直禁林,游公久释□,以书来曰:「他朋友皆能谋身,惟冯巽甫可念。
某□□以斯人累君」。
巽甫,君字也。
余屡推毂君于当路,语不□售,以此惭君,亦以此惭游丞相云。
初,君当游公盛时不一扫光门,及归绿野,乃往叙旧,尽平生欢洽。
曾大父乔年号类溪逸老
大父戊,有《春秋》学,号横舟翁
父□,迪功郎,母何孺人
铭曰:
生于蜀,死于吴,仕于□,葬于莆。
昔夫子,思乘桴,亦尝欲,九夷居。
君安之,命矣夫,又何为,怀故都。
五月初四日进讲日记 南宋 · 徐元杰
 出处:全宋文卷七七五七、《梅野集》卷二
赵给事读《春秋》毕,奏云:「《春秋》一书,所关甚大,或只理会得一句两句,亦足以裨益君德。
今以彻章太迫,读之颇多,深惧无补圣德之万一」。
上曰:「此书诚关系甚大,正赖规益朕德,彻章却是近了」。
赐茶讫,上曰:「昨日卿缴奏李曾伯乞宣谕事甚佳」。
某奏云:「臣滥员封驳,不敢不为陛下扶持纲纪。
李曾伯者,丐去俟命可也,却擅以牌印付张竽等。
张竽等请命于朝可也,胡为遽受牌印」?
上曰:「卿等以正纪纲为事,甚忠于国家,此意甚善。
但前日恩数与诸阃并行,况是未曾选择得人以代之,所以未欲收其恩命」。
奏云:「臣等大意只是欲正体统,却不是必欲陛下收其恩命。
不过欲借此施行警张竽以厉其馀,庶几纲纪可正」。
赵给事奏云云,若借此二人施行,正所谓攻瑕则坚者瑕。
又云云。
上曰:「如此施行,诚是可以正纲纪。
但欲少留曾伯在彼,且宽容,如何」?
某奏云:「臣奏只是乞取法高宗宣谕边臣之大意,以赵希𡉙一疏取自御批,降示曾伯
缘其已释牌印,庶可藉此取回。
其留之亦甚明白正大,却非必欲夺其恩数也」。
上曰:「已与大臣言之,以卿等二劄转谕曾伯
大臣欲令袁应老录去示之,如何」?
某与给事同声奏云:「如此行,但不明白正大,亦不足以正纪纲,恐自此转相效尤,养成姑息之患,将有不可深救者」。
上曰:「年来中外难得其人,前次孟珙以牌印交与以次官,颇费区处」。
某奏云:「曾伯正是效尤,若更惮于降诏警谕之,自此节节效尤,转见无策。
孟珙武臣也,闻是窘于奏请多不得报。
近日朝廷应接东淮,颇无欠缺,何缘如此?
曾伯等文臣也,既皆读书,其取恩数亦甚多,当以陛下恩命为重可也」。
上曰:「他既读书来,卿等以是责之诚是」。
又与给事同奏云:「陛下若降诏以警谕之,彼亦必知愧悔,惟明命是听矣」。
上首肯曰:「当谕之,当谕之」。
给事起身奏云云,上再三首肯。
给事又奏云:「李曾伯却读书,其举措乃如此。
张竽等不得朝廷之命,顿交牌印,臣所谓攻瑕则坚者瑕,必借此二人稍有施行,其他将佐莫不知惧云云。
此事在朝廷处置得宜,庶有以服其心」。
上曰:「当与大臣言之」。
给事执所录昨与丞相简子奏云:「臣昨来封驳之时,便以简告大臣。
简内区处颇觉详悉。
大臣俄顷间便答回,竟不曾获彻圣览」。
上曰:「朕未及见」。
给事捧奏云:「臣已录简子之语在此,陛下特赐圣览,始知臣区处纤悉,尽在此简」。
遂以此简寘御座后退。
某奏云:「臣屡常为陛下言徐霖之精忠远识,大臣前日共闻陛下圣明英断,特出御笔召试,可谓殊特不次之盛典。
通国上下,若远若近,闻知莫不举手加额曰:『圣明超越用人,一举而数美备』。
不但足以感士大夫之望,亦真足以寒奸邪之胆而厉忠直之节」。
上曰:「朕超躐而试之,正欲激厉士大夫尔」。
又奏云:「臣前日应诏荐人,有卢钺者,亦有爱君忧国之忠。
去年当嵩之起复之日,卢钺首唱大义,率学校之士,以明正人伦为说,抗疏天阍,其辞恳切,至今犹可覆也。
未几,学校相继言之,见趣大略与徐霖同。
今方待教官远次,臣欲乞俟京教有缺,及早差擢,是亦竦人观听者也」。
上曰:「卢钺今何在」?
奏云:「臣昨闻其往四明,观彼中士大夫之所为,归则痛哭流涕」。
上曰:「他到四明来,今在何处」?
奏云:「此人家本三山,少失怙恃。
今贫而无家可归,闻往吴江娶妻就赘」。
上曰:「今却在吴江」。
奏云:「陛下迩日收召涂巽扬,此人极忠朴。
昨睹其奏疏,亦甚忠切。
但近日大臣在告,至今尚未见除目。
臣乞陛下以此二事与大臣言之」。
上首肯。
又因奏:「遇灾知惧,盖为常人之心皆与天通,人主为天之子,一有警省,最易感动。
臣观陛下每遇灾知惧,天变遂弭。
近日方见陛下闵时播种,有意祷雨,便喜甘雨应时」。
上曰:「最喜得雨,此甚济事」。
奏云:「以此见陛下圣心纯一,有感必通。
更愿陛下动息持敬,常如对越在天之时云云」。
上曰:「朕夙夜畏天之威,不敢不勉」。
因及金星昼见,乞上精修实德,上曰:「当如此」。
上从容问及近日学校之事,奏云:「从来学校士习,浮薄重厚,色色有之。
其间一士因酒后失检于外,通川杨瑾申来学省以及庙朝,省劄下学问其人。
学官遣人追请,方回斋,及行规罚,诸生轻易,薄暮群聚冠带而来。
固是急同舍之义,但不思有骇观听」。
上又问后来如何,奏云:「只是以道理晓之,欲稍正规矩,不敢曲徇其请」。
上曰:「处得极是。
若苟徇则规矩愈不可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