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正文
闻蜀亡诣宫门上表 孙吴 · 华覈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七十四
间闻贼众蚁聚向西境,西境艰险,谓当无虞。定闻陆抗表至,成都不守,臣主播越,社稷倾覆。昔卫为翟所灭,而桓公存之。今道里长远,不可救援,失委附之土,弃贡献之国,臣以草芥,窃怀不宁。陛下圣仁,恩泽远抚,卒闻如此,必垂哀悼。臣不胜忡怅之情,谨拜表以闻(《吴志·华覈传》)。
谏吴主皓盛夏兴工疏 孙吴 · 华覈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七十四
臣闻汉文之世,九州晏然,秦民喜去惨毒之苛政,归刘氏之宽仁,省役约法,与之更始,分王子弟以蕃汉室,当此之时,皆以为泰山之安,无穷之基也。至于贾谊,独以为可痛哭及流涕者三,可为长叹息者六,乃曰当今之势,何异抱火于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然而谓之安?其后变乱,皆如其言。臣虽下愚,不识大伦,窃以曩时之事,揆今之势。
谊云复数年间,诸王方刚,汉之傅相,称疾罢归,欲以此为治,虽尧、舜不能安。今大敌据九州之地,有大半之众,习攻战之余术,乘戎马之旧势,欲与中国争相吞之计,其犹楚、汉势不两立,非徒汉之诸王淮南、济北而已。谊之所欲痛哭,比今为缓,抱火卧薪之喻,于今而急。大皇帝览前代之如彼,察今势之如此,故广开农桑之业,积不訾之储,恤民重役,务养战士,是以大小感恩,各思竭命。期运未至,早弃万国。自是之后,强臣专政,上诡天时,下违众议,忘安存之本,邀一时之利,数兴军旅,倾竭府藏,兵劳民困,无时获安。今之存者乃创夷之遗众,哀苦之余民耳。遂使军资空匮,仓廪不实,布帛之赐,寒暑不周,重以失业,家户不赡。而北积谷养民,专心东向,无复他警。蜀为西藩,土地险固,加承先主统御之术,谓其守御足以长久。不图一朝,奄至倾覆。唇亡齿寒,古人所惧。交州诸郡,国之南土,交阯、九真二郡已没,日南孤危,存亡难保,合浦以北,民皆摇动,因连避役,多有离叛,而备戍减少,威镇转轻,常恐呼吸复有变故。昔海虏窥窬东县,多得离民,地习海行,狃于往年,钞盗无日,今胸背有嫌,首尾多难,乃国朝之厄会也。诚宜住建立之役,先备豫之计,勉垦殖之业,为饥乏之救。惟恐农时将过,东作向晚,有事之日,整严未辨。若舍此急,尽力功作,卒有风尘不虞之变,当委版筑之役,应烽燧之急,驱怨苦之众,赴白刃之难,此乃大敌所因为资也。如但固守,旷日持久,则军粮必乏,不待接刃,而战士已困矣。
昔太戊之时,桑谷生庭,惧而修德,怪消殷兴。荧惑守心,宋以为灾,景公下从瞽史之言,而荧惑退舍,景公延年。夫修德于身而感异类,言发于口而通神明,臣以愚蔽,误忝近署,不能翼宣仁泽,以感灵祇,仰惭俯愧,无所投处。退伏思惟,荧惑桑谷之异,天示二主,至如他余锱介之妖,近是门庭小神所为,验之天地,无有他变,而徵祥符瑞前后屡臻,明珠既觌,白雀继见,万亿之祚,实灵所挺,以九域为宅,天下为家,不与编户之民转徙同也。又今之宫室,先帝所营,卜土立基,非为不祥。又杨市土地与宫连接,若大功毕竟,舆驾迁住,门行之神,皆当转移,犹恐长久未必胜旧。屡迁不可,留则有嫌,此乃愚臣所以夙夜为忧灼也。臣省《月令》,季夏之月,不可以兴土功,不可以会诸侯,不可以起兵动众,举大事必有天殃。今虽诸侯不会,诸侯之军与会无异。六月戊己,土行正王,既不可犯,加又农月,时不可失。昔鲁隐公夏城中丘,《春秋》书之,垂为后戒。今筑宫为长世之洪基,而犯天地之大禁,袭《春秋》之所书,废敬授之上务,臣以愚管,窃所未安。
又恐所召离民,或有不至,讨之则废役兴事,不讨则日月滋慢,若悉并到,大众聚会,希无疾病。且人心安则念善,苦则怨叛。江南精兵,北土所难,欲以十卒当东一人。天下未定,深可忧惜之。如此宫成,死叛五千,则北军之众更增五万,若到万人,则倍益十万,病者有死亡之损,叛者传不善之语,此乃大敌所以欢喜也。今当角力中原,以定强弱,正于际会,彼益我损,加以劳困,此乃雄夫智士所以深忧。
臣闻先王治国无三年之储,曰国非其国,安宁之世戒备如此,况敌强大而忽农忘畜!今虽颇种殖,间者大水沈没,其馀存者当须耘获,而长吏怖期,上方诸郡,身涉山林,尽力伐材,废农弃务,士民妻孥羸小,垦殖又薄,若有水旱则永无所获。州郡见米,当待有事,冗食之众,仰官供济。若上下空乏,运漕不供,而北敌犯疆,使周、召更生,良、平复出,不能为陛下计明矣。臣闻君明者臣忠,主圣者臣直,是以凄凄,昧犯天威,乞垂哀省(《吴志·华覈传》)。
上务农禁侈疏 孙吴 · 华覈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七十四
今寇虏充斥,征伐未已,居无积年之储,出无应敌之畜,此乃有国者所宜深忧也。夫财谷所生,当出于民,趋时务农,国之上急。而都下诸官,所掌别异,各自下调,不计民力,辄与近期。长吏畏罪,昼夜催民,委舍佃事,遑赴会日,定送到都,或蕴积不用,而徒使百姓消力失时。到秋收月,督其限入,夺其播殖之时,而责其今年之税,如有逋悬,则籍没财物,故家户贫困,衣食不足。宜暂息众役,专心农桑。
古人称一夫不耕,或受其饥;一女不织,或受其寒。是以先王治国,惟农是务。军兴以来,已向百载,农人废南亩之务,女工停机杼之业。推此揆之,则蔬食而长饥,薄衣而履冰者,固不少矣。臣闻主之所求于民者二,民之所望于主者三。二谓求其为己劳也,求其为己死也。三谓饥者能食之,劳者能息之,有功者能赏之。民以致其二事而主失其三望者,则怨心生而功不建。今帑藏不实,民劳役猥,主之二求已备,民之三望未服。且饥者不待美馔而后饱,寒者不俟狐貉而后温。为味者口之奇,文绣者身之饰也。今事多而役繁,民贫而俗奢,百工作无用之器,妇人为绮靡之饰,不勤麻枲,并绣文黼黻,转相仿效,耻独无有。兵民之家,犹复逐俗,内无担石之储,而出有绫绮之服,至于富贾商贩之家,重以金银,奢恣尤甚。天下未平,百姓不赡,宜一生民之原,丰谷帛之业,而弃功于浮华之巧,妨日于侈靡之事,上无尊卑等级之差,下有耗财费力之损。
今吏士之家,少无子女,多者三四,少者一二,通令户有一女,十万家则十万人,人织绩一岁一束,则十万束矣。使四疆之内同心戮力,数年之间,布帛必积。恣民五色,惟所服用,但禁绮绣无益之饰。且美貌者不待华采以崇好,艳姿者不待文绮以致爱,五采之饰,足以丽矣。若极粉黛,穷盛服,未必无丑妇;废华采,去文绣,未必无美人也。若实如论,有之无益、废之无损者,何爱而不暂禁,以充府藏之急乎?此救乏之上务,富国之本业也。使管、晏复生,无以易此。汉之文、景,承平继统,天下已定,四方无虞,犹以雕文之伤农事,锦绣之害女工,开富国之利,杜饥寒之本。况今六合分乖,豺狼充路,兵不离疆,甲不释带,而可以不广生财之原,充府藏之积哉(《吴志·华覈传》)?
上疏请召还薛莹 孙吴 · 华覈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七十四
臣闻五帝三王皆立史官,叙录功美,垂之无穷。汉时司马迁、班固,咸命世大才,所撰精妙,与六经俱传。大吴受命,建国南土。大皇帝未年,命太史令丁孚、郎中项峻始撰《吴书》。孚、峻俱非史才,其所撰作,不足纪录。至少帝时,更差韦曜、周昭、薛莹、梁广及臣五人,访求往事,所共撰立,备有本末。昭、广先亡,曜负恩蹈罪,莹出为将,复以过徙,其书遂委滞,迄今未撰奏。臣愚浅才劣,适可为莹等记注而己,若使撰合,必袭孚、峻之迹,惧坠大皇帝之元功,损当世之盛美。莹涉学既博,文章尤妙,同寮之中,莹为冠首。今者见吏,虽多经学,记述之才,如莹者少,是以凄凄为国惜之。实欲使卒垂成之功,编于前史之末。奏上之后,退填沟壑,无所复恨(《吴志·薛综传》。皓下莹狱徙广州,右国史华覈上疏云云。)。
奉敕草对 孙吴 · 华覈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七十四
咨核小臣,草芥凡庸。遭眷值圣,受恩特隆。越从朽壤,蝉蜕朝中。熙光紫闼,青璅是凭。毖挹清露,沐浴凯风。效无丝牦,负阙山崇。滋润含垢,恩贷累重。秽质被荣,局命得融。欲报罔极,委之皇穹。圣恩雨注,哀弃其尤。猥命草对,润被下愚。不敢违敕,惧速罪诛。冒承诏命,魂逝形留(《吴志·华覈传》)。
天发神谶文 其二 魏晋 · 阙名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七十五
兰台东观令□□□□□□□吴郡□□巧工九江朱□□□□□□□江东□□功东海夏侯(碑本,案:许嵩《建康实录》注:《戚光集》、《庆绩志》、《明一统志》引《吴录》并云:「其文东观令华覈作。」今考《吴志·华覈传》,天册元年以微谴免,数岁卒,此碑立于天玺元年,则东观令非华覈也。朱彝尊亦言未可遽信,故编入阙名类。)(下缺)。
评羊祜杜预 南宋 · 曹彦约
出处:全宋文卷六六六五、《昌谷集》卷二一
晋武帝急意平吴,乃用轻裘缓带,以道素自居之羊祜。终祜之世,竟不能以得吴。顺人情,达天理,识事机,深哉,武帝之为计也!是时接鼎峙之后,鲁肃、周瑜、曹仁、诸葛诞之徒,馀习未远。又亲有事于蜀,钟会、邓艾之徒,以兵力取办。石城以南,义不事晋;襄阳以北,义不事吴。如是而欲以兵力取之,与人情衡决矣。虐斯人以取天下,自有生民以来,天理不与,当事之几,未有甚于此时者。祜之闻命,非他人之所与知也。是以据险要而建五城,帝不以为专;略吴儿而还其家,帝不以为异;步阐之败,止于左官而已;寇略户口,止于诏诰而已。犹之可也,身为晋将,出军行边,何至擅过吴境?刈谷为粮,已乃计其所值,偿之以帛,思有以结吴人之心,而直为是不可及之事。祜号当世颜子,人固贤矣,于其中而加详焉,不可谓非计也。人徒见杜预代祜,不二岁而包举江表。考预行事,亦非大谬于义。使祜以此得之,亦何不可?孙皓有亡国之徵,岂应迟久?意者祜在襄阳,犹有缓而不切之叹。不知武帝有志之初,南土士女犹未有箪食壶浆之意,国力尚强,群贤犹在。祜以仁厚胜之,犹足以感其善意,勉用陆抗。德齐地丑,其后情欲不忍,真心发露,营缮迁徙,自困其力。陆抗、华覈之徒相继陨命,韦昭、车浚以无罪见杀。孙皓虽帝,其国已虚矣。预乃反祜计而用之,吴人不悟,表还张政之俘,非昔者馈药之意矣。伪入孙歆之帐,非昔者降邓香之意矣。祜之朝夕思虑,岂一日而忘吴?罢吴人之戍,减警逻之卒,垦田至八百馀顷,积粮至十馀年之备。虽有荀勖、冯紞之辩口,不足以屈其辞;王衍、王戎之宿憾,不足以害其德。天下之谋人未有善于祜者也。预定律令,则取其直;评考课,则取其简。为度支尚书,立籍田,复常平,较盐运,制课调,安边重谷,处军国之要,内以利国,外以胜敌,其人品不碌碌,自是平吴之手。晋无羊祜,预为独步矣。祜病而能举之,武帝信而能用之,预受命而卒能之。终始十馀年,立大功业,不必出于其手,在此一举,关系甚大,非削平祸乱之常规也。按三国鼎峙,而晋受魏禅,未几而平蜀,又未几而平吴。其平蜀也有后悔,其取吴也有远图。识事量力,知武帝非常主矣。惜其见于外而不睹其内,用祜于外而不暇乎其内也。祜之言曰:「取吴不须臣自行,但取吴之后,当劳圣虑」。知此则知用祜之不尽矣。
题唐陶山荆南十二景册 清 · 钱大昕
押词韵第十五部 出处:潜研堂诗续集卷八
荆南吾旧游,苍翠常在目。
善卷数叠云,罨画一溪渌。
孝侯桥尚传,华覈碑可读。
把钓记任公,买田羡玉局。
仙令唐公房,于兹骋遐䠱。
三年挽不留,口碑在岩谷。
松陵今剧邑,抱案无留牍。
暇烹阳羡茶,仍续平园录。
两地共讴吟,来去皆吾欲。
何以写清风,卧游十二幅。
题吴天发神谶碑 清 · 唐仲冕
押词韵第六部
峄山碑经野火焚,泰山刻石亡斧斤。
祖龙文字虽奇古,遗壁空说滈池君。
吴皓淫虐浮于政,小国亦侈封峦文。
国山未禅岩山刻,上天帝言山出银。
天玺元年漆月朔,费雩行视华覈闻。
其年阳羡表石室,明年天纪纪功勋。
是时临平湖开石印发,一千二百八十符瑞何纷纭。
五稔青盖已入洛,三段残碣徒埋云。
独有皇休明,小篆妙入神。
此碑险劲复沈著,一洗东京软美气习追先秦。
历千五百有余载,自山转徙亲香芸。
筹思亭后几再砺,尊经阁下宜三熏。
如何岁在乙丑之皋月,嘻嘻出出起束缊。
圣人意盖诛矫诬,燔之俾与臣斯泯。
日余宰临津,善卷洞侧摩米囤。
今得此碑火前拓,犹识竹根钗股春潮纹。
惜哉如此笔,胡弗写皇坟。
诗题炯戒忽发慨,若令长在山谷今犹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