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注释
海上 其二 明末清初 · 顾炎武
七言律诗 押灰韵 出处:亭林诗集卷之一
满地关河一望哀,彻天烽火照胥台。
名王白马江东去,故国降幡海上来。
秦望云空阳鸟散,冶山天远朔风回。
遥闻一下亲征诏(一作楼船见说军容盛),梦想(一作左次)犹虚授钺才(隋书五行志梁大同中童谣曰青丝白马寿阳来其后侯景破丹阳乘白马以青丝为羁勒)。
按:1、这首诗概括叙述南明诸王或降或遁,但作者把希望寄托在福建的唐王身上。首二句:总领全诗,大意说登临四望,河山易帜,疮痍满目,时事堪忧。胥台,即姑苏台。《苏州府志》:“姑苏台,在胥门外,一名胥台。”按乙酉六月初七日,清兵破苏州。2、“名王”二句:指南明诸王,相断被俘降清。白马江东去,《晋书·元帝纪》:“太安(西晋惠帝年号)之际,童谣云:'五马浮渡江,一马作为龙。'(司马氏的琅琊、西阳、汝南、南顿、彭城五王南渡,其中琅琊王司马睿登帝位,是为晋元帝)”江东,芜湖以东的长江南岸。降幡,见淡迁《渡江》注〔二〕〈〔二〕降帆:犹“降幡(fān 番)”。唐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诗咏晋朝王(左氵右睿)率水军攻吴,吴王孙皓投降,有“一片降幡出石头”之句,降幡,降旗。这里借此咏明福王降清。〉。3、“秦望”二句:写鲁王在绍兴已败散,唐王远在福建。秦望,绍兴山名,相传秦始皇登此山望海。阳鸟,鸿雁一类的候鸟,比喻鲁王朝的官员。据《南疆逸史》,乙酉“闰六月,兵部尚书张同纪等奉鲁王监国,移驻绍兴”;第二年(丙戌)六月,清兵攻下绍兴,鲁王浮海逃往舟山群岛。冶山, 在福州城东北, 相传欧治子在此炼钢铸剑而得名。朔风,北风,比喻清兵。4、“楼船”二句:意思是听说福建军容甚盛,但军中尚乏统帅的人才。楼船,指唐王部下郑鸿逵等所率领的水师。“楼船”句一本作“遥闻一下亲征诏”。左次,指军中。《易经·师卦》有“师左次,无咎”的话。授铖才,指统师的人才。《南疆逸史》:“乙酉八月丁酉,唐王以郑鸿逵为御营左先锋,出浙江;郑彩为御营左先锋,出江西。驾幸西郊,行授铖礼。”可能作者认为郑彩未必可以依赖。
海上 其三 明末清初 · 顾炎武
七言律诗 押麻韵 出处:亭林诗集卷之一
南营乍浦北南沙,终古提封属汉家。
万里风烟通日本,一军旗鼓向天涯(去夏诚国公刘孔昭自福山入海)。
楼船已奉征蛮敕,博望空乘汎海查。
愁绝王师看不到,寒涛东起日西斜。
按:1、这首诗反对向日本乞师,以为恢复的希望应寄托在唐王身上。首两句从明代防倭的史事引起全诗。乍浦,在浙江平湖县东南。南沙,在上海崇明县南。《明史·兵志》:“嘉靖廿三年,时倭寇纵掠杭、嘉、苏、松,南京御史屠仲律言五事,其守海口云:守鳖子门乍峡(即乍浦),使不得近杭、嘉。”《读史方舆纪要》也载南沙驻有守御官军营。终古,从古以来。提封,国土。《汉书·刑法志》:“提封万井”,李奇注:“提,举出,举四封之内也”。2、“万里”二句:原注:“去年,诚国公刘孔昭自福山入海口(福山在常熟县北四十里,临长江;海口, 即崇明县海口)。”刘孔昭, “崇祯时出督南京操江。福王之立,与马士英、阮大铖比(相勾结),后航海不知所终”(见《明史》卷一二八)。作者认为刘孔昭航海往日本。3、“楼船”二句:说唐王的部队已授命抗清复国,渡日乞师徒劳无益。敕,帝王的诏书。博望,汉代张骞,封博望候,相传他曾乘槎寻求河源。事见《汉书·张骞传》。槎,船。这里以张骞比似刘孔昭。2、“愁绝”二句:写作者盼望恢复之理由的迫切心情。王师,指唐王的军队。据《南略》记载,郑鸿逵、郑彩各领兵数千,号称数万,“出关百里,(左饣右侯)饷不行,逗留月余。内催二将檄如雨,乃不得已。逾关行四五百里”。 〔一四〕这首诗总结前三章,写作者对时局的感慨。“长看”二句:写国破家亡后的渗淡景象。作者此时避乱于常熟语濂泾,芜城也可能特指扬州,说西望日落扬州,它是史可法殉国处;东望云生海上,海上是鲁王飘泊处。抚今追昔,倍增感慨。
东宁百咏 其五十一 清末至民国 · 苏镜潭
七言绝句 押鱼韵
大泽茫茫混钓鱼,一身沦落故人疏。
剖肝刳腹寻常事,千古犹留却聘书。
作者注:「诸葛倬,字士年,福建晋江贡生。隆武时,以荐授翰林院待诏,加御史,监郑鸿逵军。已而福京破,从成功于思明。同学某降清,以书来招,且怵以危语,倬复书曰:『圣主隆唐虞之德,小臣守箕山之操,代有其人。新朝政尚宽大,须弥大千,何问微尘?必欲相强,便当刳胸著地,勿问是肝、是肉也。』某得书惘然。后入台卒。」此诗又载吴幅员《台湾诗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