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注释
鹦鹉赋 东汉末 · 陈琳
押词韵第十一部 出处:全后汉文 卷九十二
咨乾坤之兆物,万品错而殊形。有逸姿之令鸟,含嘉淑之哀声。抱振鹭之素质,被悴羽之缥精(《艺文类聚》九十一)。
按:案张溥本有《为袁绍上汉帝书》、《与公孙瓒书》、《拜乌丸三王为单于版文》。此三篇出琳手,容或有之,但无实证,今编入袁绍文。
杂帖 其三十七 东晋 · 王羲之
出处:全晋文卷二十五
九家真慰鸾开鹤瑞集客登秦望书一纸。
案:此帖张溥本不载。
曹仲雍诔(案:诔与哀辞,疑止一篇。) 其二 曹魏 · 曹植
出处:全三国文 卷十九
流尘飘荡魂安归(《文选》刘休玄《拟古诗》注引曹植《曹仲雍诔》)?
案:张溥本有《苍舒诔》,乃文帝作,误收之耳。今不录。
王禘篇第十六 乾称篇第十七 北宋 · 张载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四、《张子全书》卷三、《张子抄释》卷二、《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二○
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残疾、茕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于时保之」,子之翼也;「乐且不忧」,纯乎孝者也。违曰悖德,害仁曰贼。济恶者不才,其践形,唯肖者也。知化则善述其事,穷神则善继其志。不愧屋漏为无忝,存心养性为匪懈。恶旨酒,崇伯子之顾养;育英才,颍封人之锡类。不弛劳而底豫,舜其功也;无所逃而待烹,申生其恭也。体其受而归全者,参乎;勇于从而顺令者,伯奇也。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女于成也。存,吾顺事,没,吾宁也。
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气之性本虚而神,则神与性乃气所固有,此鬼神所以体物而不可遗也(舍气,有象否?非象,有意否?)。
至诚,天性也;不息,天命也。人能至诚,则性尽而神可穷矣;不息,则命行而化可知矣。学未至知化,非真得也。
有无虚实通为一物者,性也;不能为一,非尽性也。饮食男女皆性也,是乌可灭?然则有无皆性也,是岂无对?庄、老、浮屠为此说久矣,果畅真理乎?
天包载万物于内,所感所性,乾坤、阴阳二端而已。无内外之合,无耳目之引取,与人物蕞然异矣。人能尽性知天,不为蕞然起见,则几矣。
有无一,内外合,庸圣同。此人心之所自来也。若圣人则不专以闻见为心,故能不专以闻见为用。无所不感者虚也,感即合也,咸也。以万物本一,故一能合异;以其能合异,故谓之感;若非有异则无合。天性,乾坤、阴阳也,二端故有感,本一故能合。天地生万物,所受虽不同,皆无须臾之不感,所谓性即天道也。
感者性之神,性者感之体(在天在人,其究一也。)。惟屈伸、动静、终始之能一也,故所以妙万物而谓之神,通万物而谓之道,体万物而谓之性。
至虚之实,实而不固;至静之动,动而不穷。实而不固,则一而散;动而不穷,则往且来。
性通极于无,气其一物尔;命禀同于性,遇乃适然焉。人一己百,人十己千,然有不至,犹难语性,可以言气;行同报异,犹难语命,可以言遇。
浮屠明鬼,谓有识之死受生循环,遂厌苦求免,可谓知鬼乎?以人生为妄,可谓知人乎?天人一物,辄生取舍,可谓知天乎?孔孟所谓天,彼所谓道。惑者指游魂为变为轮回,未之思也。大学当先知天德,知天德则知圣人,知鬼神。今浮屠极论要归,必谓死生转流,非得道不免,谓之悟道,可乎(悟则有义有命,均死生,一天人,惟知昼夜,通阴阳,体之不二。)?自其说炽传中国,儒者未容窥圣学门墙,已为引取,沦胥其间,指为大道。其俗达之天下,致善恶、知愚、男女、臧获,人人著信,使英才间气,生则溺耳目恬习之事,长则师世儒宗尚之言,遂冥然被其驱,因谓圣人可不修而至,大道可不学而知。故未识圣人心,已谓不必求其迹;未见君子志,已谓不必事其文。此人伦所以不察,庶物所以不明,治所以忽,德所以乱,异言满耳,上无礼以防其伪,下无学以稽其弊。自古诐淫邪遁之词,翕然并兴,一出于佛氏之门者千五百年,自非独立不惧,精一自信,有大过人之才,何以正立其间,与之较是非,计得失!
释氏语实际,乃知道者所谓诚也,天德也。其语到实际,则以人生为幻妄,以有为为疣赘,以世界为荫浊,遂厌而不有,遗而弗存。就使得之,乃诚其恶明者也。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易》所谓不遗、不流、不过者也。彼语虽似是,观其发本要归,与吾儒二本殊归矣。道一而已,此是则彼非,此非则彼是,固不当同日而语。其言流遁失守,穷大则淫,推行则诐,致曲则邪,求之一卷之中,此弊数数有之。大率知昼夜阴阳则能知性命;能知性命,则能知圣人、知鬼神。彼欲直语太虚,不以昼夜阴阳累其心,则是未始见《易》;未始见《易》,则虽欲免阴阳昼夜之累,末由也已。《易》且不见,又乌能更语真际?舍真际而谈鬼神,妄也。所谓实际,彼徒能语之而已,未始心解也。
《易》谓「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者,谓原始而知生,则求其终而知死必矣,此夫子所以直季路之问而不隐也。
体不偏滞,乃可谓无方无体。偏滞于昼夜阴阳者,物也;若道,则兼体而无累也。以其兼体,故曰「一阴一阳」,又曰「阴阳不测」,又曰「一阖一辟」,又曰「通乎昼夜」。语其推行故曰「道」,语其不测故曰「神」,语其生生故曰「易」,其实一物,指事异名尔。
大率天之为德,虚而善应,其应非思虑聪明可求,故谓之神,老氏况诸谷,以此。
太虚者,气之体。气有阴阳,屈伸相感之无穷,故神之应也无穷;其散无数,故神之应也无数。虽无穷,其实湛然;虽无数,其实一而已。阴阳之气,散则万殊,人莫知其一也;合则混然,人不见其殊也。形聚为物,形溃反原,反原者,其游魂为变与!所谓变者,对聚散存亡为文,非如萤雀之化,指前后身而为说也。
益物必诚,如天之生物,日进日息;自益必诚,如川之方至,日增日得。施之妄,学之不勤,欲自益且益人,难矣哉!《易》曰「益长裕而不设」,信夫!
将修己,必先厚重以自持,厚重知学,德乃进而不固矣。忠信进德,惟尚友而急贤,欲胜己者亲,无如改过之不吝。
戏言出于思也,戏动作于谋也。发乎声,见乎四支,谓非己心,不明也;欲人无己疑,不能也。过言非心也,过动非诚也。失于声,缪迷其四体,谓己当然,自诬也;欲他人己从,诬人也。或者以出于心者归咎为己戏,失于思者自诬为己诚,不知戒其出汝者,归咎其不出汝者,长傲且遂非,不知孰甚焉。
按:以下一段即《西铭》文,《张子全书》因将朱熹所注《西铭》独立为一卷,故此处删去。今为保存原貌,仍据章校本补入。
壬子八九月读书题词十五首 其二 谢康乐集 清末民国初 · 曾习经
七言绝句 押齐韵
漫道凡夫圣可齐,不经意处耐攀跻。
后人率尔谈康乐,且向前贤学制题。
按:康乐诗记室赞许允矣至其制题简净正复妙绝今古倘张天如所谓出处语默无一近人者耶柳州五言刻意陶谢兼学康乐制题如湘口馆潇湘二水所会登蒲州石矶望江口潭岛深回斜对香零山等题皆极用意惜此旨自柳州至今无闻焉不贤识小正尔惭皇后有大雅或哂我南人学问有牖中窥日而已
关中纪游诗 其十七 民国初 · 连横
七言绝句 押覃韵
樊川风景似江南,细柳新荷水蔚蓝。
占得名山分一席,千秋香火供诗盦。
注:杜工部祠堂在故宅,明时移建牛头寺旁。今由张溥泉、居觉生诸人重建,俯视樊川,水木清华,风景殊胜。
波斯短歌行译笺 其三十七 当代 · 钟锦
七言绝句
记驻行途看冶陶,冶中陶土作悲号:“君当太古原吾与,今日君工且缓操”。
注:○太古:远古也。《荀子·正论》:“太古薄葬,故不抇也。”吾与:张载《西铭》:“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原文为“兄弟”,是同胞也,彼陶土也,故译“吾与”。
For I remember stopping by the way
To watch a Potter thumping his wet Clay;
And with its all-obliterated Tongue
It murmur'd—"Gently, Brother, gently, pray!"
For I remember stopping by the way
To watch a Potter thumping his wet Clay;
And with its all-obliterated Tongue
It murmur'd—"Gently, Brother, gently, pr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