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注释
其四 五代至宋初 · 胡君防
 押江韵
岛日斜明僧寺阁,汀云低影客船窗(水边)
按:以上清李蕡康熙连州志》卷五
紫微山重修志愿寺碑铭(并序 景祐四年正月 唐末宋初 · 释赞宁
 出处:全宋文卷四○
钱塘属邑,盐官为最。
在浙之朝阳,为吴之右臂。
白飞江练,青点海门。
蜃楼起而螮蝀横,星汉低而枯槎活。
潮生信大,雷霆藏龙战之声;
润下功深,蜀井丧虎形之味。
厥田下下,厥土涂泥。
物惟错而饶,国资利而大。
地灵浮涨,沙怪徙迁。
坎之坤则变田,水胜土则为海。
苟不以明神作奠,其可得乎?
岱宗而禅会稽,就兹税辇;
祀蓬莱而禳王气,于此舍杭。
以其疏凿山川,翕张鬼物,故有立禹秦之祠禦焉。
由是拓开极浦,近尾闾之委输;
涌出长汀,添大章之步数。
覆盂之势,其安必同。
其有肖形立乎金仙,传法出乎玉牒,成有道之道,用无心之心。
以德报冤,冤随雾散;
以慈摄物,物绕指柔
解激射之怒涛,子胥弭节;
䊸奔冲之愤气,文种销忧。
树诸所之伽蓝,安一隅之斥卤。
人丰作乂,宜招乐土之歌;
佛福成功,若有富民之术也。
志愿寺者,昔东晋邑人张延光舍庄宅之所构也,赐寺题焉。
至唐肃宗乾元元年四月中,敕支本县税钱,重加修饰。
乘山峻址,映水开扉。
殿深之像光浮,偏藏怖鸽
墙匝之僧界广,不纵心猿。
庭栽大夫,壁有顾将军之画。
讲堂禅室,孔翠飞而拂晓烟;
邃宇修廊,蚊蝇鸣而成洞响。
窗间远岫,象三峡之流名;
槛外澄波,连十洲之好景。
自尔新间旧,昏代明,云门三作其伽蓝,鹙子一悲其蚁垤。
唐季兵缠下土,火炘池鱼,升平为舍卫之民,丧乱入波旬之党。
布新垂象,长斜抽彗孛之芒;
止沸表功,高险筑鲸鲵之冢。
贼巢虽殄,淮寇复兴。
侵外垒之封疆,幸中原之多事。
婴城及闰,槜李重伤。
其人也,争驾出长安之门;
其寺也,成灰昆明之底。
谁嗟梵筑,化作荒虚。
旱农汲而丹井枯,老圃锄而金绳断。
暨乎人知怀土,物有复期,越鸟终绕乎南枝,燕鸿合遵乎北薮。
编苫覆顶,缀钵谋斋,渐成像设之观,遂立纪纲之任。
前寺宰皓祥者,赍乎宿愿,葺尔遗基,开捷陁指础臼之踪,记赵逸占石砖之井,乃欲续晋初之香火,行唐世之慈风。
匪计无成,而投有力。
乾德甲子岁,得营田将吴仁绶、郭赞、周仁俊、朱仁矩、陈德铣等,东南著姓,气义多才,胸襟吞震泽之波,巧智埒陶朱之富。
鱼盐蜃蛤,黍稷稻粱,利道引郑蔓而惟长,信心犯宋风而不退。
争捐宝货,预市楩楠,分认旧基,共成新致。
殿俨见金人之会,廊周如校猎之场。
豁达重门,巍峨别室。
大钟在虡,惊吼嗄之蒲牢;
宝伞县梁,拂飞翔之仙鼠。
挈贰横栋,鸳鸯建瓴,瓬人埏埴之工,梓匠柷栭之壮。
墉期傅垩,桷待施朱,焕烂璇题,交罗棼橑。
幡高刹迥,表识事于前茅;
井淡泉香,赏私劳于后土。
始者东县信鼓,如一卒之传呼;
右峙经台,若双幢之导引。
惟朱承俊、承俨补是缺然。
完全也,千金之裘成;
有后焉,九尾之狐见。
观小兜率,露深洞天。
象龙蹴蹋而杂居,燕雀喧呶而相贺。
寺主远才也,求珠戒海,合穗情田,其光充和,厥性惟巧,凛凛继后昆之躅,堂堂企前哲之规,仔肩毖饬,广募群缘。
有若皓崇、惟胜焉,皓邻、慕贤焉,计十许人,并昆冈群玉,合浦斛珠,谭中之绮鲜妍,辞上之粒泮奂。
二分两至,同成一岁之功;
六石五金,共补三焦之损。
上坐德辉也,田间芝秀,苑内鹿鸣,为法界之封人,实仁祠之祝史
传律能信、保钦也,学于我得,讲免吾忧。
食海底之金刚,栖倾故树;
龁雪山之肥腻,乳出醍醐。
好将上色之蓝,用染鲜明之𬇇。
雍熙乙酉岁,观音、罗汉、律堂等就,因命毗尼徒结二同之界,律仪之盛,职由此乎!
左乃马湘之宅,傍则朱湾之茔。
云总高僧,尚遗禅窟
崇慧三藏,曾敌异宗。
白刺史为题名,章正字多遗迹。
夫如是,东则仙客乞醯,西则禦儿遗勇。
涟漪之溪北去,噬嗑之市南通
其山空,所以藏怪物;
其洞小,所以宣古风。
神农之草木遍尝,不生钩吻;
伯益之羽毛咸识,不宿飞鼯。
中可缄灭定之僧,上可望下生之佛。
四千丈而穷顶,虽阙骏高;
五百岁而当开,亦流瑰宝。
推其福地,不其伟欤!
子子孙孙,与天相毕。
愚也学惭称海,经不为神。
未说在胎,令母有惊人之辩;
何曾识鼎,入秦为博物之僧。
受知于大君,愧老于明代。
两膺诏命,续《僧传》而编佛书;
三省才能,譬范冠而同蚕绩。
故乡美事,请德嘉招,俾构好辞,思刊乐石。
揄扬孝女,谁高度尚之文;
赞述头陁,始中昭明之选。
非所敢望,聊作铭云:
天生蒸民,下田所养。
周爵子男,秦分令长。
海物资繁,散盐利广。
礼节攸知,斗虚宗仰。
海昌都尉晋代伽蓝。
刹绕飞电,山浓紫岚。
连甍屹屹,邃宇耽耽。
龙王稽首,帝释和南。
物久则迁,法无常者。
兵动盗生,虎威狐假
枉矢西流,游魂东下。
此域斯须,青灰赤瓦。
阴阳有数,销长无恒。
宝殿爰构,山堂复登。
曩基匼匝,新制加增。
劝导全力,由是名僧。
名僧伊何,猗我寺宰。
精择六和,数侔十在。
无惮多艰,有缘相待。
吴君唱首,于焉慷慨。
既成斯刹,言念诸公。
荐居福地,往趣天宫。
无逾此善,不朽其功。
名刊琬琰,百千年中。
高其闬闳,广其中霤。
师子窟成,更无它兽。
薝卜林繁,宁容馀臭。
殊胜庄严,名小灵鹫。
系曰:
寺距海兮,百里而近;
基据山兮,广轮而深。
铺茵绣兮,比丘香草;
念佛声兮,夫子家禽。
陟冈兮,识令升之宫;
周睇兮,想孝标之吟。
顾北渚兮,泱漭三楚
瞻东岫兮,依稀二林。
酒旗摇兮,凤凰风劲;
鱼艇横兮,凫鹥浪沉。
尔时兮无能无所,斯景兮见色见心。
现量中兮常如是,日可销兮百镒金。
景祐四年正月东京左街僧录、知教门事、应史馆编修、通慧大师赞宁撰。
按:道光《海昌备志》卷一二,道光二十七年刻本。又见《淳祐临安志辑逸》卷四,康熙海宁县志》卷一三,乾隆《海宁州志》卷六,民国《海宁州志稿》卷一九。
道德阴符经自四辅部升于洞真部奏大中祥符九年三月 北宋 · 王钦若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一
《道德》、《阴符经》乃老君、圣祖所述,升于洞真部《灵宝度人经》之次。
按:《隆平集》卷一,康熙刻本。
伊尹碑赞 北宋 · 宋真宗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三、乾隆《续河南通志》卷七五、《杞乘》卷一六、《曹南文献录》卷七四、宣统《陈留县志》卷四二
若夫始就于桀,以劝人臣之忠;
后归于汤,以济天下之难。
咸有一德,敷祐万方。
大节昭明,嗣王服其训;
馀庆不坠,令子承其家。
旧礼攸存,明祀斯享。
朕因驻跸,永用怀贤,聊复刻铭,庶几旌善。
赞曰:
成汤之仁,溥率来宾。
阿衡之忠,天辅成功。
民难既平,嘉谟实贞。
王室不哀,大训可知。
繁之祭,传于永世
金石之刻,表予褒德。
按:康熙商丘县志》卷一二,康熙四十四年刻本。
大宋中岳中天崇圣帝碑铭 北宋 · 王曾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九
登封岱宗之四年,有事于汾阴后土,亲奠黄玉,对越柔祇,乃并洪河,抵太华,经涂温洛,望秩维嵩,言旋上都,诞受丕祉。
无德不报,靡阙不思。
于是尊五岳之祠,备加等之礼,分命近列,祗荐徽称,诏遣册礼使、摄太尉右谏议大夫龙图阁直学士陈彭年副使、摄司徒光禄少卿沈继宗,奉玉书衮章,加上中岳中天崇圣王曰中天崇圣帝,申殊典也。
粤若刚柔既位,形器肇分,上则圆盖左旋,星辰为之纪;
下则黄图俯察,山岳奠其方,卑高之序以陈,翕辟之精攸托。
是故昭彰景纬,实参化育之权;
错峙崇峦,式表神明之壤。
用能妥绥厚载,磅礴无垠,宣一气以施生,降列真而主治。
事光虞典,备五载之时巡;
绩著夏王,正九州之封略。
惟中崧之绝巘,直阙塞之奥区。
京邑在其旁,经渎流其域。
万邦辐凑,霜露之所均;
二室天开,风云之所蓄。
仙馆靖冥宅其下,玉浆□溢湛其閒,赪木记其幽经,紫芝擢乎灵薮。
含珠万壑,始终乎鹑火之墟;
㟪𡾊群峰,包举乎坤元之纽。
龙辔月童之陟降,浮丘子晋之游遨。
画野逶迤,干霄挺拔。
寓彼至刚之质,洪惟不测之神。
至于辅德降祥,祝融由其兴夏;
生贤命世,申伯以之蕃周。
霈膏润于原田,殖宝藏于邦国,博大崇高而可仰,聪明正直以无私。
兹所以盛尸祝之仪,首霾沈之法。
岁时祈报,垂往载以不刊,牲币吉蠲,走殊方而胥暨者也。
遐观秘纪,博考灵踪,自书契之云兴,即等威之斯辨。
异轩冕服章之数,为山林川泽之宗。
既秩视于三公,亦礼均于四望。
汉孝武之代,爰启户封;
唐天册之年,聿遵时迈。
洪猷益茂,昭荐惟夤。
逮乎土德重熙,坤□荐委,乃特疏于王爵,用溥洽于神休。
虽事焕弥文,而名非极挚,污隆在运,消长从时。
若乃钜宋之有天下也,仗黄钺以开阶,建朱幡而统历,扫僭伪荒屯之迹,追皇王挹让之风。
烈祖以功格上旻,赫威灵于九服;
神宗以德绥群品,薄文轸于四遐。
翼子诒孙,重规叠矩,卜年有永,弈世其昌。
崇文广武感天尊道应真佑德上圣钦明仁孝皇帝,躬浚哲之姿,抚鸿明之运,出乎震而齐乎巽,就如日而望如云。
宣九德以在躬,定一戎而纂业。
恤刑典,鄙凝脂之烦苛;
布政经,同驭朽之兢畏。
绝滥巾于丘壑,宽盍澈于农桑,宫罔饰于采椽,泽必周于行苇。
万民以察,庶绩伊凝。
破觚为圜,返群情于太素;
怀远以德,笃交聘于殊邻。
按历以朝诸陵,志敦不匮;
被衮而郊上帝,神享克诚。
故得时协混同,岁臻丰楙,高穹委鉴,真驭戒期,荐锡宝符,丕昭玄历。
登岱举封崇之礼,临汾展合答之祠。
刻翠崖之郁苍,践隆堆之崛岉。
升烟瘗玉,阙察之义交修;
垂象资生,应见之祥绍至。
遂成先志,对越纯休。
洎乎五玉会朝,六飞旋轸,夤缘二陕,旷望三川。
既并走于祠官,亦周爰于上训,瞻言翠峤,增肃皇情,方饮至以策勋,益为民而储祉。
顺时行庆,大赉及于幽遐;
恭己向明,寂虑周乎冲漠。
爰稽往诰,肇易鸿名,亟下诏于司存,俾讲仪于置蕝,用伸昭报,罄达清衷。
以为在天者五精,既隆称谓;
丽地者列镇,当极推崇。
寿载之义则均,佽助之功曷爽?
登于帝箓,允契灵心。
先是东巡之年,已加崇圣之号,逮兹閒岁,愈洽徽章。
于时孟冬戒辰,輶轩饬驾,俨法坐,辟端闱,临遣以示乎必躬,信辞以申乎有恪。
公卿就列,使介奉涂。
拥翠虬之车,载温珉之册,山龙盛服,羽卫多仪,备物孔昭,归尊斯在。
戊申发轫于京阙,辛酉致飨于庙庭,四牡趋风,六樽登荐。
其始至也,凝露布濩,色晦平林;
其将升也,霁景晏温,光含邃宇。
嘉气吐蜿蜒之状,矞云呈䌽綷之姿。
及清醮之肃陈,复素霙之纷洒,纪殊祯于史牍,浃馀润于农畴。
昔者三境登晨,乃灵氛之协兆;
五车受职,亦时雪之先期。
千古同符,万邦攸仰。
矧复铺皇睿训,䌷绎微言,发为垂象之文,显述奉神之旨。
颁于著位,告厥多方,同星日之耀芒,冠典坟而擅美,启矇昏之耳目,示制作之楷模。
遂令率土承流,盈庭献议,欲刊翠琰,遍揭严祠。
众欲上通,俞音诞布,琢佗山而列跱,摅丽藻以相辉。
文籍以还,莫斯为盛。
而又壸闱之式,像设攸存,懿号未彰,群黎安仰?
举正名之典,用昭作合之崇。
象服有加,袆衣允穆。
即以其年十二月遣使致告,特尊为贞明后。
莫不义敦咸秩,曲尽于精虔;
庆洽惟新,永光于仪矩。
昊苍有成命,我实受之;
神祇有常奉,我实主之。
礼文之废坠,惟圣人修之;
典册之徽数,惟哲后行之。
然则出云播气,福善庇民,启纷沓之殊徵,保延洪之景祚,镇静坤轴,控压都畿。
纯佑之功,斯为至矣;
怀柔之道,庸可阙乎?
得不罄昭事之仪,懋夤威之志?
翠旒玉藻,饰如在之睟容;
骍犊明粢,展惟馨之洁祭。
采物于焉而大备,格思由是而可期。
赫伟观于八纮,奋景炎于亿载。
事存因革,礼浃幽明。
煌煌焉,秩秩焉,真竹素之英蕤,而帝皇之盛则者矣。
是宜发扬懿铄,篆刻丰碑,俾民听之弗迷,协山声而共永,允资丽藻,焕彼殊庭。
而臣猥以琐才,滥膺明诏。
属辞比事,虽慕于阳秋;
相质披文,惧遗于德美
旁稽旧典,以为斯铭。
其辞曰:
沈潜定位,坱圠殊形。
或融或结,为纪为经。
奠方作镇,含泽储灵。
生物不匮,得一以宁。
节彼崧高,峙兹中土。
帝宅开疆,仙台胥宇。
霜露所均,梯航攸聚。
四国是维,千畿式序。
奚其主治,邈矣清真。
宣功博载,授职高旻。
财成庶类,阴骘齐民。
列辟严奉,牲牷有伦。
乃视公爵,隆周集庆。
乃启王封,皇唐累盛。
奉若贞期,对扬景命。
将极推崇,聿求玄圣。
炎精抚运,苍震承基
天临赤县,风偃遐圻。
祀事肃增,祠官允釐。
勤恁大宝,交修上仪。
谒款隆脽,经涂太室。
斯慕仙馆,徘徊云跸。
何以致诚?
于焉望秩。
明诏诞敷,微言有述。
温珉载刻,羽卫斯皇。
登于帝箓,饰以衮章。
信辞郁郁,鸾车锵锵。
法座临遣,缛礼具扬。
四牡于征,殊庭戾止。
洁志旁达,灵心遄喜。
霰雪霏洒,卿云蔚起。
硕德歆馨,发祥锡祉。
昔在治古,祗惕明威。
道茍中否,神亦靡依。
赫赫我后,聿彰鸿徽。
祭则受福,先而不违。
显号克崇,丕猷允穆。
流咏琬珉,飞英筴祝。
峻𡵒盂安,高岩□矗。
等固瑶图,永绥坤轴。
大中祥符七年九月七日建。
中书省玉册官、文林郎、守高州司马御书院祗候臣王钦刻字。
按:《嵩岳文志》卷六,明刻本。又见《金石萃编》卷一三○,《嵩阳石刻集记》卷下,《金石苑》,康熙嵩山志》卷一四,《说嵩》卷二五,乾隆河南府志》卷八四,乾隆登封县志》卷一一。
改建信州州学 北宋 · 青阳楷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道光《上饶县志》卷三一、同治《上饶县志》卷二三
景德三年春二月,诏修天下夫子庙祀,今上枢八座太原公之请也。
信州前距闽,北抵越,其土沃,其民阜,其东南之巨屏乎!
茂才高第,尝预计偕。
然而学校虽存,庑楹太陋,门墙既侈,堂奥甚卑。
知郡事司礼大夫杨公,以府无留事,人有馀力,爰议改作。
择爽垲之地而徙之,约广袤之制而授之。
水香而土沃,僝工日至而梓人毕技。
先是,至圣遗像传之或失,乃稽乎载籍,按之图画,瑰姿其表,悉无所疑。
至是从祀七十馀人,以道不以位也。
后则为讲堂,为书楼,为学舍,聚书千卷,三代礼乐之名器,又尽绘于堂中,何其备哉!
按:康熙广信府志》卷一一,康熙五十二年刻本。
其一 宋 · 徐陟
君恩山岳重,汝命鸿毛轻(白马谣)
按:清张琦康熙建宁府志》卷一八
景祐重建至圣文宣王庙记1036年5月25日 北宋 · 范仲淹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六、嘉靖《江阴县志》卷七、光绪《江阴县志》卷五、《常郡八邑艺文志》卷二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孔子庙
吾夫子之道也,用则行而天下治,舍则藏而天下乱。
得其门者若登其泰山,涉其流者若示诸泗渎。
钻仰何待,隆污以时,得者得之,失者失之。
譬覆载之仁,无待于报;
照临之明,不求其助。
荡荡乎惟道为大,如斯而已者也。
若夫衮其服,庙其神,岂吾圣之心哉!
盖后之明王尊道贵德而不敢臣,故奉之以王礼,享之于大学,昭斯文之宗焉,仍命五等,咸得祀之。
成均博士范公宗古之守江阴也,谨明命,挺至诚,黥豺狼之凶,刍荛之善,废典皆举,积诉咸辨。
清风之下,人则笑歌;
阳春之浃,物自鼓舞。
居一日,命诸秀前席而言曰:「吾之斯来,职在共理,纲纪之设,胡取废坠?
至若严戟署,崇使馆,维城之门,维川之梁,百货之藏,九年之廪,诸寮之局,浮民之宇,刑讯之室,关榷之会,皆增其制度,以取新焉。
而富有之家继请输缗五百万为公材之助,赖斯民之知劝,以济厥功。
惟先师之堂,前制未显,切于郡狱,黩斯甚矣,岂奉严之意也?
然重于改作,子大夫谓之何哉」?
诸生拜而谢曰:「惟公之言,惟士之望,盍请迁焉」?
乃命司禁陈公蒙吉奉成其事,于军前南隅,藉高明,审面势,择工之善,拣材之良,登登丁丁,不月而成。
堂焉巍奂,廊焉徘徊,大厦斯清,高门有闶。
乃圣乃贤,俨乎其位。
阼阶以进,依然金石之音;
彝器以新,灿乎俎豆之事。
既严既翼,以享以时。
乐行乎庙中,风教行乎化下。
乃歌乃讼,以乐其成。
公又命曰:「二三子服斯文,履斯道,存诚之际,致化唐虞之上,协吾圣之教也,岂徒庙为哉」!
诸生复拜而谢曰:「请事斯语矣」。
仲淹书之以识其实。
景祐三年五月二十日高平范仲淹记。
按:康熙常州府志》卷三四,康熙三十四年刊本。
诸葛武侯 北宋 · 宋祁
 出处:全宋文卷五二九
诸葛公,矫矫犹龙。
躬耕南阳高卧隆中。
究厥抱膝,比踪。
时非三代,炎运欲终。
姑谓,王图霸功。
谁其知之,有鹿门翁。
拜翁床下,心敬高风。
如彼子房跪履益恭。
维彼子房,功孰比隆?
公非不能,而系所逢。
昭烈大度,三顾始从。
言践道违,志存数穷。
拜表出师,涕泗纵横。
渭水秋咽,草庐夜空。
呜呼!
兴汉曰武,托孤曰忠。
经千万年,仰止弥崇。
南国之纪,山川秀钟。
偶来自蜀,汉水抚封。
皆公故国,祗谒遗宫。
借公馀略,潜折敌冲。
惮公德威,遐迩所同。
载祀襄人,永护柏松。
按:《诸葛忠武志》卷八,康熙刻本。
松江秋汎赋 北宋 · 叶清臣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七
泽国秋晴,天高水平。
遥山晚碧,别浦寒清。
循游具区之野,纵泛吴松之𤃩。
东瞰沧海,西瞻洞庭
槁叶微下,斜阳半明。
樵风归兮自朝暮,汐溜满兮谁送迎。
浩霜空兮一色,横霁色兮千名。
于是积潦未收,长干无际。
澄澜万顷,扁舟独诣。
初黄,汀葭馀翠。
惊鹭朋飞,别鹄孤唳。
听渔桹之递响,闻牧笛之长吹。
既览物以放怀,亦思人而结欷。
若夫敌寇初平,霸图方盛。
均忧待济,同安则病。
鱼贪饵而登钩,鹿走险而忘命。
一旦辞禄,扬舲高泳。
功崇不居,名存斯令。
达识先明,孤风孰竞。
又若金耀不融,洛尘其蒙。
宗城寡捍,王国争雄。
拂衣客右,振耀江东
翠纶兮波上,脍蝉翼兮柈中。
傥即时之有适,遑我后之为恫。
至如著书笠泽,端居甫里。
两桨汀洲,片帆烟水。
夕醉酒垆,朝盘鱼市。
浮游尘外之物,啸傲人间之世。
富词客之多才,剧骚人之清思。
缅三子之芳徽,谅随时之有宜。
非才高见弃于荣路,乃道大不容于祸机。
申屠临河而蹈壅,伯夷登山而食薇
皆有谓而然尔,岂得已而用之。
别有执简仙瀛,持帝柱。
晨韬史氏之笔,暮握使臣之斧。
登览有澄清之心,临遣动光华之赋。
从欲之流慈,慰远游之以惧。
肇提封之所履,属方割之此忧。
将浚疏于汇川,期拯济乎沴畴。
转白鹤之新渚,据青龙之上游。
濯埃垢于缁袂,刮病膜乎昏眸。
左引任公之钓,右援仲由之桴。
思勤官而裕民,乃善利之远猷。
彼全身以远害,盖孔臧于自谋。
鲜鳞在俎,真茶满瓯。
少回俗士之驾,亦未可为兹江之羞。
按:《皇朝文鉴》卷三。又见《吴都文粹》续集卷二四,《历代赋汇》卷二五,《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七○三、山川典卷二七八,正德姑苏志》卷一○,康熙吴江县志》卷四五,乾隆江南通志》卷一二,乾隆吴江县志》卷五一,嘉庆松江府志》卷八,道光苏州府志》卷一三三,同治上海县志》卷三等。
泗州先春亭记景祐三年 北宋 · 欧阳修
 出处:全宋文卷七三九 创作地点: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
景祐二年秋清河张侯殿中丞来守泗上。
既至,问民之所素病,而治其尤暴者,曰:「暴莫大于淮」。
明年春,作城之外堤,因其旧而广之,度为万有九千二百尺,用人之力八万五千。
泗之民曰:「此吾利也,而大役焉。
然人力出于州兵,而石出乎南山,作大役而民不知,是为政者之私我也。
不出一力而享大利,不可」。
相与出米一千三百石,以食役者。
堤成,高三十三尺,土实石坚,捍暴备灾可久而不坏。
既曰:「泗,四达之州也,宾客之至者有礼」。
于是因前蒋侯堂之亭新之,为劳饯之所,曰思邵亭,且推其美于前人,而志邦人之思也。
又曰:「泗,天下之水会也,岁漕必廪于此」。
于是治常丰仓西门二夹室,一以视出纳,曰某亭;
一以为舟者之寓舍,曰通漕亭。
然后曰:「吾亦有所休乎」。
乃筑州署之东城上为先春亭,以临淮水而望西山
是岁秋,予贬夷陵,过泗上,于是知张侯之善为政也。
昔周单子聘楚而过陈,见其道秽,而川泽不陂梁,客至不授馆,羁旅无所寓,遂知其必亡。
盖城郭道路,旅舍寄寓,皆三代为政之法,而《周官》尤谨著之以为禦备。
张侯之作也,先民之备灾,而及于宾客往来,然后思自休焉,故曰知为政也。
先时,岁大水,州几溺,前司封员外郎张侯守是州,筑堤以禦之,今所谓因其旧者是也。
是役也,堤为大,故予记其大者详焉。
按:《欧阳文忠公集》卷三九。又见《续文章正宗》卷一三,《八代文钞》第二六册,《南畿志》卷一一,《名山胜概记》卷五,《文编》卷五六,康熙凤阳府志》卷三八,《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八三七、考工典卷一○七。
浮槎山水记嘉祐三年 北宋 · 欧阳修
 出处:全宋文卷七四○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浮槎山慎县南三十五里,或曰浮阇山,或曰浮巢山
其事出于浮图、老子之徒荒怪诞幻之说。
其上有泉,自前世论水者皆弗道。
余尝读《茶经》,爱陆羽善言水。
后得张又新《水记》,载刘伯刍李季卿所列水次第,以为得之于,然以《茶经》考之,皆不合。
又新,妄狂险谲之士,其言难信,颇非羽之说。
及得浮槎山水,然后益以为知水者。
浮槎与龙池山,皆在庐州界中,较其水味,不及浮槎远甚。
又新所记,以龙池为第十,浮槎之水弃而不录,以此知其所失多矣。
则不然,其论曰:「山水上,江次之,井为下。
山水,乳泉石池漫流者上」。
其言虽简,而于论水尽矣。
浮槎之水,发自李侯。
嘉祐二年,李侯以镇东军留后出守庐州,因游金陵,登蒋山,饮其水。
既又登浮槎,至其山,上有石池,涓涓可爱,盖所谓乳泉漫流者也。
饮之而甘,乃考图记,问于故老,得其事迹。
因以其水遗余于京师
予报之曰:李侯可谓贤矣。
夫穷天下之物无不得其欲者,富贵者之乐也。
至于荫长松,藉丰草,听山溜之潺湲,饮石泉之滴沥,此山林者之乐也。
而山林之士视天下之乐,不一动其心。
或有欲于心,顾力不可得而止者,乃能退而获乐于斯。
彼富贵者之能致物矣,而其不可兼者,惟山林之乐尔。
惟富贵者而不得兼,然后贫贱之士有以自足而高世。
其不能两得,亦其理与势之然欤!
今李侯生长富贵,厌于耳目,又知山林之为乐,至于攀缘上下,幽隐穷绝,人所不及者皆能得之,其兼取于物者可谓多矣。
李侯折节好学,喜交贤士,敏于为政,所至有能名。
凡物不能自见而待人以彰者有矣,其物未必可贵而因人以重者亦有矣。
故予为志其事,俾世知斯泉发自李侯始也。
三年二月二十有四日庐陵欧阳修记。
按:《欧阳文忠公集》卷四○。又见《续文章正宗》卷一四,《古今游名山记》卷三,《名山胜概记》卷五,《文编》卷五七,《南畿志》卷三九,雍正江南通志》卷一七,康熙景陵县志》卷一二,《古今图书集成》坤舆典卷二七、职方典卷八二五。
北宋 · 石待问
 押支韵
何常为柱石,同立太平基(石上
按:清宋骧康熙太平府志》卷三一
惠山泉记 北宋 · 聂厚载
 出处:全宋文卷三六一
水之甘苦,犹人之贤愚。
人生禀气清则贤,浊则愚;
水流因地洁则甘,秽则苦。
石脉至洁,山泉悉甘,而斯泉胜诸泉者,以其感锡之气也。
苦井投黑锡于其中,久而则甘。
李和铅霜食之,则美。
盖锡能变味致甘也。
兹山当周秦间大产铅锡,岂非假其馀味乎!
或云:「茍锡能致甘,则山下诸泉味当一矣,而独美者何也」?
曰:山一而源异也。
他泉脉浅发于山表,斯泉源深出于山骨,故积霖而不溢,久旱而不竭。
承平之代,锡乃深藏,故源深而得其液焉。
不然,则何以滑于众泉,重于诸水?
或云:「古时锡产东峰,非泉脉矣」。
惠山本也,东峰枝也,未有本亡而枝有者也。
利物之外,尤资茗荈
陆先生尝奇之,美名始振。
夫食味别声,人之常也;
甘辛爽口,婴耋一致。
至若水之淡薄,其味各别,能于淡薄之中,纪其优劣,峻其等级,非奇人不能臻乎妙。
亦犹金丝睦耳,清浊易辨,其或审兴衰、察治乱,非贤者罕极其奥。
审声之奥,夔季而下,世有能者;
别味之妙,生民以来,先生一人耳。
且夔季于乐,听于心而不听于耳;
先生于水,别于心而不别于口。
后之慕先生名、悦水之味者,又不别于口,别于耳也。
噫!
别于耳者众矣,非独水之难别也。
先生未生,泉味非苦;
先生生后,泉方有誉。
信乎,蔡邕辨薪而爨,伯乐骏而增价。
天下之山,珠联栉比,山中之泉,丝棼发委,先生不登之山、未尝之泉多矣。
其间揖康洞而抗兰谷者有之,不偶奇识,滔滔于污潦之间,惜夫!
且以无情之水,遇至鉴汲引,尚能纪名于简册,分甘于郡国;
有道之士,遇知己振发,岂不能泽润生民,道济天下,焕令名于今古哉!
前所谓水犹贤者,言非过也。
感物而动,与泉作序。
按:《无锡县志》卷四中。又见弘治《重修无锡县志》卷三二,《古今图书集成》坤舆典卷三四、山川典卷九八,康熙无锡县志》卷三八,《锡山景物略》卷一,光绪无锡金匮县志》卷三五。
灵岩诗序记熙宁三年秋 北宋 · 鲜于侁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一六、嘉靖《略阳县志》卷五、雍正《陕西通志》卷九三、道光《略阳县志》卷四、《宋代蜀文辑存》卷一一
熙宁三年中浣行部,偶公暇,与太守虞曹郎茂先晋弼,佥谟、殿省文绅仪公游药岩精舍。
舟南下数里,乃并崖登山。
又数百步,有一岩,环覆可拾亩,佛宫构其下。
崖壁飙呀,石色乳窦,怪不可名。
品像殿之前有一轩,瞰临溪山,俯仰可爱。
又东行,迤逦行间,见石脉出泉,玉色如乳,云饮之可蠲疾。
又数十步,抵小崖。
崖修数丈,广二寻,中有一石柱承载岩崖,殆非耳目所闻见也。
其后有洞穴,云昔人尝误入其中,行数里,见川源花木,如桃源之遇。
或忆其家,遂恍然欲行,迷失处所。
予爱其境物之异,徘徊久之,因为诗以寄郡寮,且记此山之胜事云。
按:康熙南郡志》卷一八,康熙二十八年刻本。
同学一首别子固1043年 北宋 · 王安石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九七 创作地点:江西省南昌市
江之南有贤人焉,字子固,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
淮之南有贤人焉,字正之,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
二贤人者,足未尝相过也,口未尝相语也,辞币未尝相接也,其师若友,岂尽同哉?
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
曰,学圣人而已矣。
学圣人,则其师若友,必学圣人者。
圣人之言行岂有二哉?
其相似也适然。
予在淮南,为正之道子固,正之不予疑也。
江南,为子固道正之,子固亦以为然。
予又知所谓贤人者既相似,又相信不疑也。
子固作《怀友》一首遗予,其大略欲相扳以至乎中庸而后已。
正之盖亦常云尔。
夫安驱徐行,轥中庸之庭,而造于其堂,舍二贤人者而谁哉?
予昔非敢自其有至也,亦愿从事于左右焉尔。
辅而进之其可也。
噫!
官有守,私有系,会合不可以常也,作《同学》一首别子固,以相警且相慰云。
按:《临川先生文集》卷七一。又见《能改斋漫录》卷一四,《文章辨体汇选》卷七七一,《古今图书集成》文学典卷一二七,康熙西江志》卷一七七,雍正江西通志》卷一三六等。
宋 · 徐信
 押蒸韵
平地风烟飞白鸟,半空云木捲苍藤惠州甘露寺
按:清张进康熙保昌县志》卷四
双南庙移铜山神文 北宋 · 孙直言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八
生民大命,曰与田。
其次济世,厥惟货泉。
贸易有无,国用之先。
圣人创法,建府惟圜。
历代制度,不能相沿。
内好轻重,改革变迁。
流布赒赡,其功一焉。
地或爱宝,民财乃愆。
古今所倚,即山同轨。
在昔吴土,富埒天子。
蜀冶之饶,世传邓氏。
皇宋统御,海宇万里。
上供郊庙,下丰边鄙。
制用之宰,恶约务侈。
主计之臣,或相倍蓰。
歛取百涂,罔知穷已。
惟兹铅山,信之属邑。
冈阜绵缀,胜势环岌。
地钟灵祥,铜苗萃集。
居民采铸,寖焉积习。
备诸炉范,何尝缺给。
垂七十年,岁供月入。
攻峰凿峦,千栊万级。
越自近岁,干戈弗戢。
调实费繁,须求益急。
爰有儒士,善宝所请。
辟利开源,首蒙诏许。
予本地官,独当其举。
今我来斯,荐更年序。
晨夜疚心,莫遑安处。
珍藏虽启,绩最未彰。
惟水之道,编木为梁。
厥泉之蒙,其流汤汤。
力役所至,日日深长。
自春徂夏,或昧或光。
文符督促,疾若星翔。
弗贵远郊,谓玩非官。
灼有利害,谁云究详。
损极受益,剥尽升阳。
事穷而复,物理之常。
跨山之垠,庙像鼎新
揭额大署,曰铜之神。
一岁二飨,费及国缗。
行者过者,肃瞻侣傧。
是盖有望,祈祜于人。
何则欹宝,重困邑民。
谢炎毒,适肇霜秋。
风气所宜,可即深幽。
明灵傥助,必知其求。
依人降福,无起神羞
按:康熙广信府志》卷三一,雍正八年补刻本。又见雍正江西通志》卷一四四。
法堂记 北宋 · 韩固
 出处:全宋文卷一○四九、乾隆《潞安府志》卷二九
黎之地,商家近圻之域也。
壤界□□□化民忻□□少文,流俗之心,乐趋释氏。
开皇五年,粤建兹寺,国赐其额,名曰宝泰,取乎民宝其教而泰宁也。
迄于本朝,俾于更置。
太平兴国三祀,易其寺目,揭为庆安,亦取乎民赖庆而获安也。
天圣三载,县迁白马,官吏既去,地生荆棘,寺之旧址,佛舍残缺。
主僧道球能持苦行,耻其教有可施而居不壮丽,抑教之累也。
于是求丐瓦木,营构栋宇。
高缔堂室,以传法戒,西亘修阁,严妆绘像,寺庭之制,巍然可观。
大夫公素达南宗之学,以慈忍之意为字人之意,得其宜矣。
怜其山刹□庀,僧笃行愿,亦赞治之一端也。
簿尉韩固笔其事,谨不敢避,因纪其实。
宋至和二年岁在乙未三月初吉日记。
按:康熙黎城县志》卷四,康熙二十一年刻本。
潞祠记 北宋 · 韩固
 出处:全宋文卷一○四九
愚读《春秋》:宣公十五年「六月癸卯,晋师灭潞氏,以潞子婴儿归」,未尝不废书而作,恶其周道凌弱,而诸侯专行杀伐。
五等之列,始由周之命,而终不由周以灭之,天王之势,不亦衰乎!
噫,潞种虽出于赤狄,奈何子爵奉周命而立,丘明之传又叙潞之五罪,则由其相酆舒而得焉,可以相之罪而灭潞之国哉?
其抑强扶弱之体也安在?
乃知晋人杀酆舒则可也,荀林父灭潞则非也。
深人韩固为尉于黎,游黎之东南十五里,有潞子旧祠。
其山则曰潞祠,盖山之名因庙而得也。
昔灭其国,今存其庙,盖后人居潞之国,追子之烈而修祀尔。
今天下赏罚专于天子,上之令未出,则下不敢辄诛其怨,其公也至矣。
是知潞子之庙宜其纪叙,以證周由建侯而兴,终以诸侯僭度而败,士大夫伤乎古而重于今也;
以知晋之事周,不及后之民神事其潞,遂作《潞祠》以纪之。
按:雍正山西通志》卷二○一,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又见康熙黎城县志》卷四,乾隆潞安府志》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