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题目
手诏赐张融 南齐 · 萧道成
 出处:全齐文卷一
见卿衣服粗故,诚乃素怀有本;
交尔蓝缕,亦亏朝望
今送一通故衣,意谓虽故,乃胜新也。
是吾所著,已令裁减称卿之体。
并履一量(《南齐书·张融传》)
张融王思远 南齐 · 刘瓛
 出处:全齐文卷十八
奉教使恭召,会当停公事,但念生平素抱,有乖恩顾。
吾性拙人闲,不习仕进,昔尝为行佐,便以不能及公事免黜,此皆眷者所共知也。
量己审分,不敢期荣。
夙婴贫困,加以疏懒,衣服容发,有足骇者。
中以亲老供养,褰裳徒步,脱尔逮今,二代一纪。
先朝使其更自脩正,勉厉于阶级之次,见其褴缕,或复赐以衣裳,袁、褚诸公咸加劝励,终不能自反也。
一不复为,安可重为哉?
昔人有以冠一免不重加于首,每谓此得进止之仪。
古者以贤制爵。
或有秩满而辞老,以庸制禄,或有身病而求归者,永瞻前良,在己何若。
上下年尊,益不愿居官次,废晨昏也。
先朝为此,曲申从许,故得连年不拜荣授,而带帖薄禄。
既习此岁久,又齿长疾侵,岂宜摄斋河间之听,厕迹东平之僚?
本无绝俗之操,亦非能偃蹇为高,此又诸贤所当深察者也。
近奉初教,便自希得托迹于客游之末,而固辞荣级,其故何耶?
以古之王侯大人。
或以此延四方之士、甚美者则有辐凑燕路,慕君王之义,骧镳魏阙,高公子之仁;
继有追而入楚,羡游梁
吾非敢叨夫曩贤,庶欲从九九之遗踪,既于闻道集泮不殊,而幸无职司拘碍,可得奉温清,展私计,志在此尔(《南齐书·刘瓛传》,永明初竟陵王子良请为司徒记室张融王思远书。)
张融书难门律 南齐 · 周颙
 出处:全齐文卷二十
周剡山茨归书少子曰:周颙顿首,懋制来班,承复峻其门,则参子无踞,诚不待奖。
敬寻同本,有测高心。
虽神道所归,吾知其主,然自释之外,儒纲为弘;
过此而能与仲尼相若者,实雄也。
其教流渐,非无邪弊,素朴之本,义有可崇。
吾取舍旧怀,粗有泾渭,与夺之际,不至朱紫,但蓄积怀抱,未及历言耳。
途轨乖顺,不可谬同异之闻,文宜有归。
辨来旨,谓致本则同,似非吾所谓同,时殊风异,又非吾所谓异也。
久欲此中微举条裁,幸因雅趣,试共极言,且略如左,迟闻深况。
通源曰:道也与佛,逗极无二,寂然不动,致本则同,感而遂通,达迹诚异。
周之问曰:论云:致本则同。
请问何义,是其所谓本乎?
言道家者,岂不以二篇为主,言佛教者,亦应以般若为宗。
二篇所贵,义极虚无,般若所观,照穷法性
虚无法性,其寂虽同,住寂(《南齐书·顾欢传》作「位寂」。)之方,其旨则别。
论所谓逗极无二者,为逗极于虚无,当无二于法性邪?
将二途之外,更有异本,傥虚无法性,其趣不殊乎?
若有异本,思告异本之情,如其不殊,愿闻不殊之说。
通源曰:殊时故不同其风,异世故不一其义。
吾见道士与道人战儒墨,道人与道士狱是非。
昔有鸿飞天道,积远难亮,越人以为凫,楚人以为乙,人自楚越耳,鸿常一鸿乎?
夫澄本虽一,吾自俱宗其本,鸿迹既分,吾已翔其所集。
周之问曰:论云:时殊故不同其风,是佛教之异于道也。
世异故不一其义,是道言之乖于佛也。
道佛两殊,非凫则乙,唯足下所宗之本,一物为鸿耳。
驱驰佛道,无免二乖,未知高鉴缘何识本,轻而宗之,其有旨乎?
若犹取二教以位其本,恐战狱方兴,未能听讼也。
若虽因二教同测教源者,则此教之源,每沿教而见矣。
自应鹿巾环杖,悠然目击。
儒墨訚訚,从来何诤。
苟合源共是,分迹双非,则二迹之用,宜均去取。
奚为翔集所向,勤务唯佛,专气抱一,无谨于道乎?
言精旨远,企闻后要。
通源曰:汝可专遵于佛迹,而无侮于道本
周之问曰:足下专遵佛迹,无侮道本
吾则心持释训,业爱儒言。
未知足下雅意,佛儒安在,为当本一末殊,为本末俱异邪?
既欲精探彼我,方相究涉,理类所关,不得无请(《弘明集》六)
重答张融书难门律 南齐 · 周颙
 出处:全齐文卷二十
周颙顿首。
夫可以运寄怀抱,非理何师,中外声训,登途所奉,而使此中介介然去留无薄,是则怏怏失路,在我奚难。
足下善欲言之,吾亦言之未已也。
辄复往研,迟承来析。
通源曰:法性虽以即色图空,虚无诚乃有外张义,所以苦下之翁,且藏即色,顺其所有,不震其情,尊其所无,渐情其顺。
周之问曰:苦下之藏即色,信矣斯言也。
更恐有不及于即色,容自托于能藏。
则能藏者广。
或不独出于厉乡耳。
夫有之为有,物知其有,无之为,人识其无,老氏之署有题无,无出斯域,是吾三宗鄙论,所谓取舍驱驰,未有能越其度者也。
佛教所以义夺情灵,言诡声律,盖谓即色非有,故擅绝于群家耳。
此途未明,在老何续?
但纷纷横沸,皆由著有之家因俗,兹焉是患。
既患由有滞,而有性未明,矫有之家,因崇无术。
有性不明,虽则巨蔽,然违谁尚静,涉累实微,是道家之所以有埤弘教,前白所谓实雄者也。
王何旧说,皆云不及圣。
若如斯论,不得影响于释宗矣。
吾之位老,不至乃然。
大士应世,其体无方,或为儒林之宗,或为国师道士
斯经教之成说也。
乃至宰官长者,咸托身相。
何为老生独非一迹?
但未知涉观浅深,品位高下耳。
此皆大明未启,权接一方,日月出矣,爝火宜废,无馀既说,众权自寝。
足下犹欲抗遗燎于日月之下,明此火与日月通源,既情崇于日月,又无侮于火本。
未知此火本者,将为名乎?
将为实哉?
名而已邪?
道本安在?
若言欲实之,日月为实矣。
斯则事尽于一佛,不知其道也。
通源之旨,源与谁通?
通源曰:当其神地悠悠,精和坐废,登其此地,吾不见释家之与老氏;
陟其此意,吾孰识老氏之与释家。
又曰:今既静而两神,神静而道二,吾未之前闻也。
又曰:伯阳专气致柔,停虚任魄,魄绪停虚,故融然自道也。
又曰:心尘自拂,一举形上。
周之问曰:足下法性虽以即色图空,虚无诚乃有外张义
窃谓老释重出,对分区野,其所境域,无过斯言。
然则老氏之神地悠悠,自悠悠于有外;
释家之精和坐废,每坐废于色空。
登老氏之地,则老异于释;
涉释氏之意,则释殊于老。
神既静而不两,静既两而道二。
足下未之前闻,吾则前闻之矣。
苟然则魄绪停虚,是自虚其所谓虚;
融然自道,亦非吾之所闻道。
若夫心尘自拂,一举形上,皆或未涉于大方,不敢以通源相和也。
通源曰:足下欲使伯阳不静,宁可而得乎?
使静而不怕道,亦于何而不得。
周之问曰:甚如来言,吾亦虑其未极也。
此所谓得在于神静,失在于物虚,若谓静于其静,非曰穷静;
魄于其魄,不云尽魄。
吾所许也。
无所间然。
通源曰:若卿谓老氏不尽乎无,则非想期于得意。
若卿谓尽无而不尽有,得意复爽吾所期。
周之问曰:尽有尽无,非极莫备,知无知有,吾许其道家。
唯非有非无之一地,道言不及耳。
非有非无,三宗所蕴,倘赡馀虑,唯足下其眄之。
念不使得意之相爽,移失于有归耳。
通源曰:非凫则乙,迹固然矣,迹固其然,吾不复答。
又曰:吾与老释相识正如此,正复是目击道斯存。
又曰:得意有本,何至取教。
又曰:诚哉有是言,吾所以见道来一于佛。
周之问曰:足下之所目击道存,得意有本,想法性之真义,是其此地乎?
佛教有之,足下所取非所以,何至取教也。
目击之本,即在教迹,谓之凫乙,则其鸿安渐哉?
诸法真性,老无其旨,目击高情,无存老迹,旨迹两亡,索宗无所。
论所谓无侮于道本,当无侮于何地哉?
若谓探道家之迹,见其来一于佛者,则是真谛实义,沿文可见矣。
将沿于道章而得之乎?
为沿于德篇而遇之也。
若无所沿,而玄德于方寸者,此自足下怀抱,与老释而为三耳。
或可独树一家,非老情之所敢逮也。
通源曰:虞芮二国之斗田,非文王所知也。
斯自鹿巾之空负头上,环杖之自诬掌中。
吾安能了之哉?
周之问曰:足下谓苦下之且藏即色,则虚空有阙矣。
足下谓法性以即色图空,则法性为备矣。
今有人于此,操环杖而言法姓,鹿巾之士,执虚无而来诮曰:「尔不同我吾与尔斗」。
足下从容倚棘听断于鞭间,曰:「皆不可也」。
谓其鹿巾空负于头上,环杖自诬于掌中。
以足下之精明特达,而判讼若斯,良虞芮之所于邑也。
通源曰:吾不翔翮于四果,卿尚无疑其集佛。
吾翮不翔于五通,而于集道复何晦?
周之问曰:足下不翔翮于四果,犹勤集于佛教,翮不翔于五通,何独弃于道迹乎?
理例不通,方为彼诉。
通源曰:当欲列儒围道,故先属垣隙。
周之问曰:足下通源,唯道源不及儒。
吾因疑其阙。
是以相访。
但未知融然自道,唯道能,融将道之融然,修儒可会邪?
虽非义本,纵言宜及。
想释本多暇,幸惠馀音(《弘明集》六。)
张融 南齐 · 萧子良
 出处:全齐文卷七
此乃是长史美事,恐朝廷有常典,不得如长史所怀(《南齐书·张融传》。竟陵张欣时为诸暨,坐罪当死。竟陵王子良,乞代欣时死,子良答。)
时人为张融陆杲 南北朝 · 无名氏
 押庚韵
《梁书》曰:陆杲吴郡吴人。少好学。工书画。舅张融有高名。风韵举动颇类于。时称之曰:
无对日下,惟舅与甥(○梁书陆杲传。)
释三破论(十九条◇本论道士张融作) 南梁 · 释僧顺
 出处:全梁文卷七十四
论曰:泥洹是死,未见学死而得长生,此灭种之化也。
释曰:夫生生之厚,至于无生,则张毅单豹之徒,是其匹矣。
是以儒家云,人莫不爱其死,而患其生。
老氏云:「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庄周亦自病痛其一身。
此三者,圣达之流,区以生为患。
夫欲求无生,莫若泥洹,泥洹者,无为之妙称。
谈其迹也,则有王宫双树之文;
语其实也,则有常住常乐之说。
子方轮回五道,何由闻涅槃之要;
或有三盲摸象,得象耳者。
争云:象如𥳽箕,得象鼻者。
争云:象如舂杵。
虽获象一方,终不得全象之实。
子说泥洹是死,真摸象之一盲矣。
论云:太子不废妻使人断种。
释曰:夫圣实湛然,迹有表应,太子纳妃于储贰者,盖欲示人伦之道已足,遂能弃兹大宝,忽彼恩爱耳。
至如诸天夕降,白骥飞城,十号之理斯在,何妻子之可有哉!
且世之孥孺,为累最深,饥寒则生于盗贼,饱暖则发于骄奢。
是以厉妇夕产,急求火照,唯恐似己,复更为厉。
凡夫之种,若厉产焉。
经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仰寻此旨,则是佛种」。
舍家从道,弃厉就佛,为乐为利,宁复是加。
子迷于俗韵,滞于重惑,梦中之梦,何当晓哉?
论云:太子不剃头,使人落发。
释曰:在家则有二亲之爱,出家则有严师之重,论其爱也,发肤为上;
称其严也,剪落为难。
所以就剃除而欢。
若辞父母而长往者,盖欲去此烦恼,即彼无为,发肤之恋,尚或可弃。
外物之徒,有何可惜哉!
不轻发肤,何以遵道?
不辞天属,何用严师?
譬如丧服,出绍大宗,则降其本生,隆其所后。
将使此子,执人宗庙之重;
割其归顾之情,还本政自一期,非恩之薄,所后顿伸三年,实义之厚。
《礼记》云:「出必降者,有爱我而厚,其例矣」。
经云:诸天奉刀,持发上天不剃之谈,是何言也。
子但勇于穿凿,怯于寻旨,相为慨然。
论云:子先出家,母后作尼,则敬其子,失礼之甚。
释曰:出家之人,尊师重法,弃俗从道,宁可一概而求。
太子就学,父王致敬,汉祖善嘉令之言,以太皇为臣。
魏之高贵,敬齐王于私室晋之储后。
臣厥父于公庭,引此而判,则非疑矣。
论云:剃头为浮图。
释曰:经云,浮图者,圣瑞灵图,浮海而至,故云浮图也。
吴中石佛,泛海傥来,即其事矣。
今子毁图像之图,为刑屠之屠,则泰伯端委而治,故无惭德,仲雍剪发文身,从容致化。
遭子今日,必罗吠声之尤;
事有似而非,非而似者。
外书以仲尼为圣人,内经云。
尼者女也,或有谓仲尼为女子,子岂信之哉!
犹如屠图之相类,亦何以殊!
论云:丧门者,死灭之门也。
释曰:门者本也,明理之所出入,出入从本而兴焉。
释氏有不二法门老子众妙之门
书云:「祸福无门」。
皆是会通之林薮,机妙之渊宅。
出家之人,得其义矣。
丧者灭也,灭尘之劳,通神之解,即丧门也。
当为乘,字之误耳。
乘门者,即大乘门也。
烦想既灭,遇物斯乘。
故先云灭门,末云乘门焉。
且八万四千,皆称法门,奚独丧二门哉?
论云:胡人不信虚无,老子入关,故作形像之化也。
释曰:原夫形像始立,非为教本意,当由灭度之后,系恋罔己,旃檀香像,亦有明文。
仲尼既卒,三千之徒,永言兴慕。
以有若之貌,最似夫子,坐之讲堂之上。
令其说法,门徒咨仰,与往日不殊。
曾参勃然而言曰:「子起,此非子之座」。
推此而谈,思仰可知也。
罗什法师生自殊方,聪敏渊博,善谈法相,襁负佛经,流布关辅
诠以真俗二名,验以境照双寂,振无为之高风,激玄流于未悟,所谓遣之至于无遣也。
子谓胡人不信虚无,诚非笃论。
君子且强,理有优劣,不系形像,子以形像而语,不亦攻乎异端?
论云:剃头本不求佛,为服凶胡。
今中国人士,不以正神自训,而取顽胡之法。
释曰:夫六戎五狄,四夷八蛮,不识王化,不闻佛法者。
譬如畜生,事均八难
方今圣主隆三五之治,阐一乘之法,天人同庆,四海诉诉,蚑行喙息,咸受其赖,喘嚅之虫,自云得所。
子脱不自思厝言云云,宜急缄其舌,亦何劳提耳。
论云:沙门者,沙汰之谓也。
释曰:息心达源,号曰沙门
此则练神濯秽,反流归洁,即沙汰之谓也。
子欲毁之,而义逾美,真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者也。
论云:入国破国。
释曰:夫圣必缘感,无往非应,结绳以后,民浇俗薄。
末代王教,挻扬尧孔。
至如沙法所沾,固助俗为化,不待刑戮而自淳,无假楚挞而取正。
石主师澄而兴国,古王咨勃以隆道。
破国之文,从何取说?
论云:入家破家。
释曰:释氏之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
备有六睦之美,有何不善?
而能破家。
唯闲末学道士
有赤章咒咀,发谪阴私,行坛被发。
呼天叩地,不问亲疏。
相亲厌杀,此即破家之法矣。
论云:入身破身。
释曰:夫身之为累,甚于桎梏。
老氏以形骸为粪土,释迦以三界为火宅,出家之士。
故宜去奢华,弃名利,悟逆旅之难常,希寂灭之为乐。
流俗之徒,反此以求全,即所谓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也。
近代有好名道士,自云神术过人,克期轻举,白日登天。
曾未数丈,横坠于地。
迫而察之,正大鸟之双翼耳。
真所谓不能奋飞者也。
验灭亡于即事,不旋踵而受诛。
汉之张陵,诬罔贡高。
呼曰米贼,亦被夷剪。
入身破身,无乃角弓乎?
论曰:歌哭不同者。
释曰:人哭亦哭,俗内之冥迹,临丧能歌,方外之坦情,原坏丧亲,登木而歌,孔子过而不非者,此亦是名教之一方耳。
论云,不朝宗者,释曰,孔子云,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公侯。
儒者俗中之一物,尚能若此,况沙门者,方外之士乎?
伯成子高子州支伯,但希玄慕道,似不近屑人事。
论云:剃头犯毁伤。
释曰「发肤之解,具于前答,联更略而陈之。
凡言不敢毁伤者,正是防其非僻,触冒宪司,五刑所加,致有残缺耳。
沙门者,服膺圣师,远求十地,剃除须发,被服法衣,立身不乖扬名,得道还度天属,有何不可?
而入毁伤之义。
守文之徒,未达文外之旨耳。
轮扁尚不移术于其儿,子何言哉!
论云:出家者未见君子,皆是避役。
释曰:噫唉,何子之难喻邪?
《左传》云:言者身之文。
庄周》云:言不广不足以明道。
余欲无言,其可得乎。
夫出家之士,皆灵根宿固,德宇渊深,湛乎斯照,确乎不拔者也。
是以其神凝,其心道,超然遐想,宇宙不能点其胸怀,澹尔无寄,尘垢何能搅其方寸,割慈亲之重恩,弃房栊之欢爱,虚室生白,守玄行禅。
或头陀林野,委身馁兽,或静节蔬餐,精心无怠,将勤求十力,超登无上,解脱天罗,销散地网,兆百福于未萌,济苍生于万劫。
斯实大丈夫之宏图,非吾子所得闻也。
避役之谈,是何言欤?
孔子《羽页》喙三尺者。
虽言出于口,终不以长舌犯人。
则子之喙三尺矣,何多口之为累,伤人之深哉!
论云:三丁二出,一何无缘者。
释曰:无缘即是缘生,有缘即是缘有缘起,何以知其然邪?
世有阖门入道,故曰缘有缘起,有生不识比后者,故曰缘无缘生。
十六王子,同日出家,随父入道,是则缘之所牵。
阖门顿至,何其宜出二之有哉。
无缘者自就无缘中求,反诸己而已矣。
子方永坠无闲,遑复论此,将不欲倒置干戈乎。
若能反迷,殊副所望。
论云:道家之教,育德成国者。
释曰:道有九十六种,佛为最尊,梵志之徒,盖是培𪣻,假使山川之神能出云雨者,亦是有国有家之所祀焉。
其云育德成国,不无多少,但广济无边,永拔涂炭。
我金刚一圣,巍巍独雄。
夫太极剖判之初,已自有佛;
但于时众生,因缘未动,故宜且昧名称,□以言之。
推三皇已上,何容都无礼易,则乾坤两卦,履豫二爻,便当与天地俱生。
虽曰俱生,而名不俱出者,良由机感不发,施用未形,其理常在,其迹不著耳。
中外二圣,其揆一也。
故《法行》云:先遣三贤,渐诱俗教,后以佛经,革邪从正,李老之门,释氏之偏裨矣。
经云:处处自说,名字不同,或为儒林之宗,国师道士
寂漠无为,而作佛事。
金□所说,合若符契。
何为东西跳梁,不避高下邪?
嗟乎!
外道籍我智慧,赀我神力,遂欲挠乱我经文,虔刘我教训,人之无良,一至于此也。
论云:道者气。
释曰:夫道之名,以理为用。
得其理也,则于道为备。
是故沙门号曰道人阳平呼曰道士
释圣得道之宗,居道之末;
得道宗者,不待言道,而道自显,居道之末者,常称道而道不足。
譬如仲尼博学,不以一事成名,游夏之徒,全以四科见目。
庄周有云:生者气也,聚而为生,散而为死,就如子言。
道若是气,便当有聚有散;
有生有死,则子之道。
是生灭法,非常住也。
尝闻子道又有合气之事,愿子勿言,此真辱矣。
庄子》又云:道在屎溺之道,得非吾子合气之道乎(《宏明集》八)
剑州张掾 北宋 · 李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名在乡书久,恩由父任优。
从今绍清白,即此是箕裘。
交结多良士,经过半旧游。
举知应有望,鸿翼伫横秋。
和道先从义同过张掾梅花下 北宋 · 吕南公
山人如寒松,无可媚莺蝶。
谅非清峻契,谁肯略顾接。
春城偶来至,豪士懒举睫。
幽幽法曹厅,一往乃敢辄。
主人虽壮齿,酷爱文字业。
相看论古书,术不计勇怯。
陈家俊公子,德义敦庆叶。
闻我适过从,逢衣遽披摄。
老成北扉掾,喜客若渔猎。
招呼倒清樽,促迫信重叠。
梅花香树下,共醉死牛胁。
勿忧侵暮冷,坐我有毡氎。
飞飞落梅英,绕座不待折。
煌煌画蜡蠋,未夜已戒设。
徵诗为罚令,献白作饮节。
谭高衡或争,笑猛倒还绝。
李侯解县印,心注象魏阙
座中惜分袂,劝酒更酷烈。
春先显父,冬外尹吉鳖。
肴佳俎未竟,酒美壶频竭。
更筹屡闻转,归乘不许谒。
谁能避酩酊,但恨落角月。
次韵和张掾新泉三绝句 其一 宋 · 洪刍
七言绝句 押先韵
北山石窦冽寒泉,森木清阴拱外堧。
试酌祇园八功德,醍醐灌顶想欣然。
次韵和张掾新泉三绝句 其二 宋 · 洪刍
七言绝句 押东韵
水之美者三危露,邂逅清甘一勺同。
两客携茶煮,归来应御玉川风。
次韵和张掾新泉三绝句 其三 宋 · 洪刍
七言绝句 押尤韵
山色何如水色幽,棋声不乱叶声愁。
斧柯未烂君归去,白日桑榆不我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