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题目
梁武帝践祚后与诸州郡敕 南梁 · 沈约
出处:全梁文卷二十六
钦惟邃古,爰及近代,虽禅代异时,而成功一揆。岂惟静民宁乱,实由符运总集。故能启业垂统,光宅区夏。齐氏遘兹昏诐,斯亡奄及,民命蠢蠢,倒悬非喻。朕大惧四海舟覆,二象云倾,亿兆与昆罔并燎,缙绅与蕴崇共日,永言凄悼,发愤经营,推锋投袂,电击风扫,藉上天之灵,因熊罴之用,德未半古,功侔前烈。齐民既钦若虞夏,高揖万邦,兼以冥符先著,乐推攸在。幽显宅心,辞不获命,猥以虚寡,君临万国,川壑之怀,寤寐盈虑。方欲昧旦丕显,日昃忘劳,思与贤能,康济世道。卿拥旄万里,共治是寄。当求民瘼,留念狱市,威断以御强猾,仁惠以抚贫孤,使远近幽深,咸得其所,方虚位钦能,悬爵伫效。勿令汉代玺书,独行于自古;晋世班条,靡用于兹。想加克勉,副其侧席(《艺文类聚》十四)。
为武帝与谢朏敕 南梁 · 沈约
出处:全梁文卷二十六
吾以菲德,属当期运,鉴与吾言,思隆治道。而明不远烛,所蔽者多,实寄贤能,匡其寡暗。尝谓山林之志,上所宜弘,激贪厉薄,义等为政。自居元首,临封百司,虽复执文经武,各修厥职,群才竞爽,以致和美,而镇风静俗,变教论道,自非箕、颖高人,莫膺兹寄。是用虚心侧席,属想清尘。不得不屈兹独往,同此濡足;便望释萝袭衮,出野登朝。必不以汤有惭德,武未尽善,不降其身,不屈其志,使璧帛虚往,蒲轮空归,倾首东路,望兼立表。羲、轩邈矣,古今殊事,不获总驾崆峒,依风问道。今方复引领云台,虚己宣室,纡贤之愧,载结寝兴□□□□□□□□。
为梁武帝除东昏制令 南梁 · 沈约
出处:全梁文卷二十六
令:夫树以司牧,非役物以养生;视人如伤,岂肆上以纵虐。废主弃常,自绝宗庙,穷凶极悖,书契未有。苛酷滋章,征赋不一;缇绣草木,朝构夕毁,抚梁易柱,不待匠人,徵发闾左,以充缮筑,流离寒暑,继以疫厉,转死沟渠,曾莫收恤,朽肉枯骸,鸟鸢是厌。加以天灾人火,屡焚宫掖,官府台寺,尺椽无遗,悲甚忝离,痛兼麦秀。遂使亿兆离心,疆徼侵弱,寿春内地,鞠为寇场,辱及祖宗,耻深诸夏。斯人何辜,离此涂炭!今明昏递运,大道公行,思化之萌,来苏兹日,猥以寡薄,属当大宠。属当大宠。虽运中兴,唆同草昧,思阐皇体,与之更如。凡昏制缪赋,淫刑滥役,外可详检前源,悉皆荡除。其主守散失,诸所愆耗,精立科条,咸从原例。便施行(《文馆词林》六百九十六)。
梁武帝郤后谥议 南梁 · 沈约
出处:全梁文卷二十八
表号垂名,义昭不朽。先皇后应祥月德,比载坤灵,柔范阴化,仪形自远。伣天作合,义先造舟,而神猷夙掩,所隔升运,宜式遵景行,用昭大典。谨按《谥法》,忠和纯备曰德。贵而好礼曰德,宜崇曰德皇后(《梁书·高祖郤皇后传》)。
武帝集序 南梁 · 沈约
出处:全梁文卷三十
文思安安,钦明所以光宅;日月光华,南风所以兴咏。日角之主,出自诸生;锐顶之君,少明古学。汉高、宋武,虽阙章句,歌《大风》以还沛,好清谈于暮年。夫成天地之大功,膺乐推之宝运,未或不文武兼资,能事斯毕者也。我皇诞纵自天,生知在御,清明内发,疏通外典,爰始贵游,笃志经术。究淹中之雅旨,尽曲台之奥义,莫不因流极源,披条振藻。若前疑往滞,旧学罕通,而超然直诣,妙拔终古,善发谈端,精于持论。置垒难逾,摧锋莫拟;有同成诵,无假含毫。兴绝节于高唱,振清辞于兰畹。至于春风秋月,送别望归,皇王高宴,心期促赏,莫不超挺睿兴,浚发神衷。及登庸历试,辞翰繁蔚,笺记风动,表议云飞。雕虫小艺,无累大道。怀君人之大德,有事君之小心。为下奉上,形于辞旨。虽密奏忠规,遗稿必削,而国谟藩政,存者犹多。逮乎俯应归运,仰修乾录,载笔握简,各有司存,如纶之旨,时或染翰。暨于设虡灵囿,恺乐在镐。《鹿鸣》、《四牡》,《皇华》、《棠棣》之歌,《伐木》、《采薇》,《出车》、《杕杜》之咽。皆咏志摛藻,广命群臣,上与日月争光,下与钟石比韵,事同观海,义等窥天,观之而不测,游之而不知者矣。窃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君举必书,无论大小。况乎感而后思,思而后积,积而后满,满而后言,若斯而已哉!谨因事立名,随源编次(《艺文类聚》十四)。
望织女诗(《诗纪》云。英华作梁武帝。今从艺文卷四、玉台卷五作范云。) 南梁 · 范云
押先韵
盈盈一水边,夜夜空自怜。
不辞精卫苦,河流未可填。
寸情百重结,一心万处悬。
愿作双青鸟,共舒明镜前(○《类聚》四。古今岁时杂咏二十五及文苑英华百五十八作梁武帝。梁武帝集。《诗纪》七十七。)。
与梁武帝启 其一 南梁 · 陶弘景
出处:全梁文卷四十六
奉旨,左右中书复稍有能者,惟周喜赞。夫以含心之荄,实伺夹钟吐气,今既自上体妙,为下理用成工,每惟申钟王论于天下,进艺方兴,所恨臣沈朽,不能钻仰高深,自怀叹慕。前奉神笔三纸,并今为五,非但字字注目,乃画画抽心,日觉遒媚,转不可说,以酬昔岁,不复相类,正此即为楷,何复多寻钟王。臣心本自敬重,今者弥增爱服,俯仰悦豫,不能以不启,适伏蒙给二卷,伏览标帖,皆如圣旨,既不显垂允少留,不能久停,已就摹(《道藏》本《茅山志》「摹」下有「索」字)者一段未毕不赴,今信纸卷,先已经有,兼多他杂,无所复取,亦请伺俱了日奉送,兼此诸书,是篇章体,臣今不辨,复得脩习,惟愿细书如《乐毅论》、《太师箴》例,依仿以写经传,永存冥显(《道藏》本《茅山志》作「题」)中精要而己(同上。)。
与梁武帝启 其二 南梁 · 陶弘景
出处:全梁文卷四十六
《乐毅论》,愚心近甚疑是摹,而不敢轻言,今旨以为非真,窃自信颇涉有悟。《箴赞》过为沦弱。许静素段,遂蒙永给,仰铭矜奖,益无以喻。如此书虽不在法例,而致用理均,背间细楷(原误「皆」,今据《茅山志》改),兼复两玩。先于都遇得飞白一卷,云是逸少好迹,臣不尝别见,无以能辨,惟觉势力惊绝,谨以上呈,于臣非用,脱可充阁,愿仍以奉上。臣昔于冯(《茅山志》作「马」)澄处,见逸少正书目录一卷,澄云:右军《劝进》、《洛神》赋诸书十馀首,皆作今(原误「金」,据《茅山志》改)体,惟《急就章》二篇,古法紧细。近脱忆此语,当时零落,已不复存。澄又云:帖注出装者,皆拟赍诸王及朝士。臣近见三卷首帖,亦谓已久分本,不敢识此,正复希于三卷中一二条,更得出(原脱,今据《茅山志》补)预装之例耳,天旨遂复顿给先卷,下情益用悚息。近初见卷题云二十三四,已欣其多,今者赐书第至二百七十,惋讶无已。天府如海,非一瓶所汲,良用息心。前后都已蒙见大小五卷,于野拙之分,实以过幸,若非殊恩,岂可觖望,愚固本博涉而不能精,昔患无书可看,乃愿作主书史,晚爱隶法,又羡典掌之人;尝言人生数纪之内,识解不能周流天壤,惟(《茅山志》「惟」上有「区区」二字)充恣五欲,实可愧耻,每以为得作才鬼,亦当胜于顽仙,至今犹然,使(《茅山志》作「始」)欲翻之。自无射以后,国政方殷,山心歉默,不敢复以虚闲尘触,谨于此题事,遂成烦黩,伏愿圣慈,照录诚慊。
与梁武帝启 其三 南梁 · 陶弘景
出处:全梁文卷四十六
第一卷中,有杂迹谨疏注一(《茅山志》作「如」)别,恐未允,愚衷并窃所摹者,亦以上呈。近十馀日,精虑悚悸无宁,涉事遂至淹替,不宜复待填毕,馀条并非用,唯《叔夜》威辇二篇,是经书体式,追以单郭为恨,伏案卷上第数甚为不少,前旨惟有四卷,此似是宋元嘉中撰集,当由自后多致散失。逸少有名之迹,不过数首,《黄庭》。《劝进》、《像赞》、《洛神》,此等不审犹得存者?
与梁武帝启 其四 南梁 · 陶弘景
出处:全梁文卷四十六
第二十三卷,今见有十二条在别纸(《茅山志》此九字是小注),案此卷是右军书,惟有八条,前《乐毅论》书,乃极劲利,而非甚用意,故颇有坏字。《太师箴》、《大雅吟》用意甚至,而更成小拘束,乃是书扇头屏风好体,其馀五片,无的可称。「臣涛言」一纸。(此书乃不恶,而非右军,又不识谁(「谁」字原脱,今据《茅山志》补)。迹,又似是摹)。「给事黄门」二纸,「治廉沥」一纸(是子敬书,亦似摹迹。)。后又「治沥狸骨方」一纸(是子敬书,亦是摹迹。右四条非右军书。)。
案:「右四条」云云,《茅山志》跳行低一格另起
与梁武帝启 其五 南梁 · 陶弘景
出处:全梁文卷四十六
第二十四卷,今见有二十一条在(《茅山志》此后作小字注),案此卷是右军书者,唯有十一条,皆非甚合迹,兼多漫抹,于摹起难复委曲(「皆非」以下三句十六字,《茅山志》作小字注),前「黄初三年」一纸(是后人学右军),「缪袭告墓文」一纸(是许先生书。)。「抱怀幽痛」一纸(是张澄书。)。「五月十一日」一纸(是摹王珉书被油。)。「尚想黄绮」一纸,遂结滞一纸(凡二篇,并人所学,甚拙恶。)。「不复展」一纸(是子敬书。」)。「便复改月」一纸(是张翼书。),「五月十五日繇白」一纸(亦是王珉书。),「治效方」一纸(是谢安书。),右十条非右军书,伏恐未垂,许以区别,今谨上(许先生任静书)如(「许先生」六字,原作小字注,今据《茅山志》订正)别,比方即可知。王珉张翼张澄谢安书,公家应有。
与梁武帝启 其六 南梁 · 陶弘景
出处:全梁文卷四十六
伏览书,前意虽止二六,而规矩必周,后书不出二百,亦褒贬大备,一言以蔽,便书情极顿,使元常老骨,更蒙荣造,子敬懦肌,不沈泉夜,唯逸少得进退其间,则玉科显然可观,若非圣证品析(原作「折」,今据《茅山志》改),恐爱附近习之风,永遂沦迷矣。伯英既称草(原误「学」,今据《茅山志》改)圣,元常亦自隶绝,论旨所谓殆同一机神,实旷世莫继。斯理既明,诸画虎之徒,常自就辍笔,反古归真,方弘盛世。愚管见预闻,喜佩无届,比世皆尚子敬、(原衍「书」字,今据《茅山志》删。)元常,继以齐代,名实脱略,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非排弃所可黜,涅而不淄,不过数族,今奉此论,自舞自蹈,未足逞泄,愿以所摹窃示。洪远、思旷,此二人皆是均思者,必当赞仰踊跃,有盈半之益。臣与洪远,虽不相识,从子翊、以学往来,因之有会,但既在阁,恐或已应闻知。摹者所装字大小不堪均调,郭看乃尚可,恐笔意大殊,此篇方传千载,故宜令迹随矣,所奉三(纸,此字原脱,今据《茅山志》补)伏循字迹,大觉劲密。窃恐既以言发意,意则应言,而心随意运,手与笔会,故益得谐称,下情欢仰,宝奉愈至。世论咸云江东(此字原脱,今据《茅山志》补)无复钟迹,常以叹息,皆伫望中原廓清,太丘之碑,可就摹采。今论旨云,真迹虽少,可得而推。是犹有存者,不审可复几字?既无出见理,冒愿得工人摹填数行,脱蒙见赐,实为过幸。又逸少学钟,势巧形密,胜于自运。不审此例复有几纸?来旨以「黄庭」「像赞」等诸文,可更有出给理。自运之迹,今不复希,请学钟妙,仰惟殊恩。
与梁武帝启 其七 南梁 · 陶弘景
出处:全梁文卷四十六
逸少自吴兴以前诸书犹未称,凡厥好迹,皆是向会稽时永和十许年中者,从失郡告灵不仕以后,略不复自书,皆使此一人,世中不能别,见其缓异,呼为末年书。逸少亡后,子敬年十七八,全放此人书,故遂成与之相似。今圣旨标显,足使众识顿悟,于逸少无末年之讥。阮研,近闻有一人学研书,遂不复可别。臣比郭摹所得,虽粗写字形,而无复其用笔迹势。不审前后诸卷一两条谨密者,可得在出装之例,复蒙垂给至年末间否?此泽自天,直以启审,非敢必觊(并《法书要录》。)。
别萧咨议(衍) 南梁 · 宗夬
押支韵
别酒正参差,乖情将陆离。
怅焉临桂苑,悯默瞻华池。
轻云流惠采,时雨乱清漪。
眇眇追兰径,悠悠结芳枝。
眷言终何托,心寄方在斯(○古文苑四。《类聚》二十九作宗史诗。文苑英华二百八十六作宗史别诗。《诗纪》八十九。)。
奉和武帝三教诗 南梁 · 释智藏
押真韵
广弘明集云。梁开善寺藏法师。
心源本无二,学理共归真。
四执迷丛药,六味增苦辛。
资缘良杂品,习性不同循。
至觉随物化,一道开异津。
大士流权济,训义乃星陈。
周孔尚忠孝,立行肇君亲。
老氏贵裁欲,存生由外身。
出言千里善,芬为穷世珍。
理空非即有,三明似未臻。
近识封歧路,分镳疑异尘。
安知悟云渐,究极本同伦。
我皇体斯会,妙鉴出机神。
眷言总归辔,回照引生民。
顾惟惭宿植,邂逅逢嘉辰。
愿陪入明解,岁暮有攸因(○广弘明集三十。《诗纪》九十四。)。
别萧咨议(衍) 南梁 · 任昉
押词韵第四部
离烛有穷辉,别念无终绪。
歧言未及申,离目已先举。
揆景巫衡阿,临风长楸浦。
浮云难嗣音,徘徊怅谁与。
傥有关外驿,聊访狎鸥渚(《类聚》作鹭。文苑作屿。注云。一作鹭。○《类聚》二十九作任昉诗。古文苑四。文苑英华二百八十六作别诗。广《文选》八。《诗纪》七十八。○逯按。古文苑署任殿中昉。作诗年代可徵。)。
梁武帝初封诸功臣诏 南梁 · 任昉
出处:全梁文卷四十一
草昧权舆,事深缔构,康俗成务,义在庇民,自非群才并轨,文武宣翼,将何以启兹景祚,弘此帝图?或运筹帷帐,经启王业,或攻城略野,殉移忘生,或腹心爪牙,折冲御侮,忠勤茂德,夷险一致,并宜建国开宇,藩屏王室,山河之誓,永永无穷(《艺文类聚》五十一。)。
武帝追封永阳王诏 南梁 · 任昉
出处:全梁文卷四十一
亡兄德履冲粹,识业深通,徽声善誉,风流籍甚,道长世短,清尘缅邈,感惟既往,永慕恸心,可追封永阳郡王(《艺文类聚》五十一。)。
禅位梁王策 南梁 · 任昉
出处:全梁文卷四十一
咨尔梁王,惟昔邃古之载,肇有生人,皇雄大庭之辟,赫胥尊卢之后,斯并龙图鸟迹以前,悦忽杳冥之世,固无得而详焉。洎乎农轩炎皞之代,放勋重华之主,莫不以大道君万姓。公器御八弦,居之如执朽索,去之若捐重负,一驾汾阳,便有窅然之志,暂适箕岭,即动让王之心,故知戴黄屋,服玉玺,非所以示贵称尊,乘大辂,建旂旌,盖欲令归趣有地。是故忘己而字兆人,殉物而君四海。及于精华内竭,畚橇外劳,则抚兹归运,惟能是与;况兼乎笙管革文,威图启瑞,摄提夜朗,荧光昼发者哉?四百告终,有汉所以高揖,黄德既谢,魏氏所以乐推,爰及晋宋,亦弘斯典。我太祖握河受历,应符启运,二叶重光,三圣系轨,嗣君丧德,昏弃纪度,毁紊天纲,凋绝地纽,茫茫九域,剪为仇雠,溥天相顾,命悬晷刻,斫涉刳孕,于事已轻,求鸡徵杖,曾何足譬。是以谷满川枯,山飞鬼哭,七庙已危,人神无主。惟王体兹上哲,明圣在躬,禀灵五纬,明并日月,彝伦攸序,则端冕而协邕熙,时难孔棘,则推锋而拯涂炭,功逾造物,德济苍生,泽无不渐,仁无不被,上达苍昊,下及川泉,文教与鹏翼齐举,武功与日车并运,固以幽显宅心,底讼斯属,岂徒桴鼓播地,卿云丛天而已哉?至如昼睹争明,夜飞枉矢,土沦彗刺,日既星亡,除旧之徵必显,更姓之符允集;是以义师初践,芳露凝甘,仁风既被,素文自扰,北阙藁街之使,风车火徼之民,膜拜稽首,愿为臣妾,钟石毕变,事表于迁虞,蛟鱼并出,义彰于事夏。若夫长人御众,为之司牧,本同己于万物,乃因心于百姓,宝命无常主,帝王非一族;今仰祗乾象,俯藉人愿,敬禅神器,授帝位于尔躬,大祚告穷,天禄永终。于戏!王允执其中,式遵前典,以副昊天之望,禋上祀而临亿兆,格文祖而膺大业,以传》无疆之祚,岂不盛欤(《梁书·武帝纪》上,《南史》六。)。
禅位梁王玺书 南梁 · 任昉
出处:全梁文卷四十一
夫生者天地之大德,人者含生之通称,并首同本,未知所以异也。而禀灵造化,愚贤之情不一,托性五常,强柔之分或舛,群后靡一,争犯交兴,是故建君立长,用相司牧,非谓尊骄在上,以天下为私者也。兼以三正迭改,五运相迁,绿文赤字,徵河表洛,在昔勋华,深达兹义,眷求明哲,授以蒸人,迁虞事夏,本因心于百姓,殷化为周,实受命于苍昊,爰自汉魏,罔不率由,降及晋宋,亦遵斯典,我高皇所以格文祖而抚归运,畏上天而恭宝历者也。至于季世,祸乱荐臻,王度纷纠,奸回炽积,亿兆夷人,刀俎为命,已然之逼,若线之危,跼天蹐地,逃形无所,群凶挟煽,志逞残戮,将欲先殄衣冠,次移龟鼎,衡保周召,并列宵人,巢幕累卵,方此非切,自非英圣远图,仁为己任,则鸱枭厉吻,剪焉已及。惟王崇高则天,博厚仪地,镕铸六合,陶甄万有,锋驲交驰,振灵武以遐略,云雷方扇,鞠义旅以勤王,扬旌旌于远路,戮奸宄于魏阙,德冠往初,功无与二,弘济艰难,缉熙王道,怀柔万姓,经营四方,举直措枉,较如画一,待旦同乎殷后,日昃过于周文,风化肃穆,礼乐交畅,加以赦过宥罪,神武不杀,盛德昭于景纬,至义感于鬼神;若夫纳彼大麓,膺此归运,烈风不迷,乐推攸在,治五韪于已乱,重九鼎于既轻,自声教所及,车书所至,革面回首,讴吟德泽,九山灭祲,四渎安流,祥风扇起,淫雨静息,玄甲游于芳荃,素文驯于郊苑,跃九川于清汉,鸣六象于高冈,灵瑞杂沓,玄符昭著;至于星孛紫宫,水效孟月,飞鸿满野,长彗横天,取新之应既昭,革故之徵必显;加以天表秀特,轩状尧姿,君临之符,谅非一揆,书云,天鉴厥德,用集大命。诗云,文王在上,于昭于天。所以二仪乃眷,幽明允叶,岂惟宅是万邦,缉兹讴讼而已哉。朕是用拥璇沈首,属怀圣哲;昔水行告厌,我太祖既受命,代终在日,天禄云谢,亦以木德而传于梁,远寻前典,降惟近代,百辟遐迩,莫违朕心。今遣使持节、兼太保、侍中、中书监兼尚书令、汝南县开国侯亮、兼太尉、散骑常侍、中书令、新吴县开国侯志、奉皇帝玺绂,受终之礼,一依唐虞故事,王其陟兹元后,君临万方,式传洪烈,以答上天之休命(《梁书·武帝纪》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