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释惟简” 相关资源
诗文库 题目
客省承受李怀曦秦宗古遂州司户参军 北宋 · 王安石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七三、《临川先生文集》卷五五
敕某:宗祀之恩,覃于小吏
尔服勤久矣,宜序一官。
往励厥修,以共旧服!
可。
宝月大师(一 以下俱杭倅)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二四、《苏文忠公全集》卷六一
某启:久不奉书,盖冗惰相因,必未讶也。
史厚秀才蔡子华处领来书,喜知法体佳胜,此中并安。
请补外,蒙恩除杭倅,旦夕出京,且往陈州相聚,至九月初方行。
愈远乡里,曷胜依黯
累示及瑜、隆紫衣号,近为干得王诜驸马奏瑜为海慧大师文字,更旬日方出。
《圆觉经》云:「法界海慧,照了诸相」。
文潞公亦许奏隆紫衣,然须俟来年,遇圣节方可奏。
已差祠部吏人到王驸马宅,计会与瑜师文字,才得即入递次,莫更一两月,方得敕出。
此事自难得,偶成此二事也。
临行草草,不尽所怀,惟千万珍重。
宝月大师(二)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二四、《苏文忠公全集》卷六一、《清河书画舫》卷九上
屡蒙寄纸糖,一一愧荷。
驸马都尉王晋卿画山水寒林,冠绝一时,非画工所能彷佛。
得一古松帐子奉寄,非吾兄别识,不寄去也。
幸秘藏之,亦使蜀中工者见长意思也。
他甚自珍惜,不妄与人画,知之。
宝月大师(三 以下俱黄州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二四
某启:近递中两奉书,必达
新岁,远想法体康胜。
无缘会集,怅望可量。
屡要经藏碑,本以近日断作文字,不欲作。
既来书丁宁,又悟清日夜煎督,遂与作得寄去。
如不嫌罪废,即请入石。
碑额见令悟清持书安州滕元发大字,不知得否?
其碑不用花草栏界,只镌书字一味,已有大字额,向下小字,但直写文词,更不须写大藏经碑一行及书撰人写人姓名,即古雅不俗,切祝切祝!
又有小字行书一本,若有工夫,更入一小横石,亦佳。
黄州无一物可为信。
建茶一角子,勿讶尘浼。
馀惟万万保练。
适冗中,师行,奉启草草(《苏文忠公全集》卷六一。又见《径山志》卷八,《古今图书集成》文学典卷一六八。)
又:原缺,据《七集·续集》卷五补。
宝月大师(四)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二四、《苏文忠公全集》卷六一、《径山志》卷八
此间诸事,请问清师即详也。
清久游外方,练事多能,可喜可喜!
海惠及隆大师,各惟安胜。
每念乡舍,神爽飞去,然近来颇常斋居养气,自觉神凝身轻。
他日天恩放停,幅巾杖屦,尚可放浪于岷峨间也。
知吾兄亦清健,发不白,更请自爱,晚岁为道侣也。
馀附清师口陈,此不覼缕。
宝月大师(五)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二四、《苏文忠公全集》卷六一、《径山志》卷八
某有吴道子绢上画释迦佛一轴,虽颇损烂,然妙迹如生,意欲送院中供养。
如欲得之,请示一书,即为作记,并求的便附去。
可装在板子上,仍作一龛子。
此画与前来菩萨天王无异,但人物小而多尔。
宝月大师(一)1059年4月3日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二七、西楼帖 创作地点:四川省眉山市
轼顿首。
昨者累日奉喧,既行,又沐远出,至刻厚意。
即日法履何如?
所要绣观音,寻便召人商量,皆言若今日便下手绣,亦须至五月十间方得了当。
如成见卖者即甚不佳,厥直六贯五六。
见未令绣,且此咨报,如何如何?
借及折枝两轴,专令归纳,并无污损,且请点检妆佛,甚烦催督。
今令两仆去迎,且请便遣回,今趁追荐,仍希觑令子细安置结束,勿使磨损,为祝。
其馀者,亦幸与督之,至祝至祝!
所借浮沤画一轴,近将比对壁上画者,恐非真笔,然亦稍可爱。
前人如相许辍得亦妙。
冗事甚聒雅怀,非宗契不至此也。
大人未及奉书,舍弟亦同此致恳。
珍重珍重!
不次。
轼顿首宗兄宝月大师
三日早。
前买缬一匹,花样不入意。
却封纳换黄地月儿者一匹,厥直同否?
聒噪聒噪!
昨所说两药方,劄去呈大人。
近召𠦜八哥,与说前来事意,他言待归与一亲情计会,此欲与再扣前人,恐要知。
浮沤请与挂意图之。
厥费亦请勿令过,前来所说,但量贫宗所办得,莫作何三辈眼目看也。
呵呵。
因送宰,千万□及。
轼手启。
宝月大师(二)1059年10月12日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二七、西楼帖 创作地点:四川省乐山市
顿首。
违间旬日,法履何似?
昨眉阳奉候数日,及至嘉树亦五六日间,延望不至,不知何故爽前约也?
怏怏。
来早且解缆前去,渐远,无由一见,惟强饭多爱。
今嘉倅任屯田秀才行,聊附此为问。
草草,不宣。
顿首,宗兄宝月大师
十月十二日
僧正亦不别幅。
宝月大师(三(残))1095年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二七、西楼帖 创作地点:广东省惠州市
(上缺)成都大尹明叟,雅故相知之深,礼当拜状。
以罪废之馀,不敢上玷。
或因问及,即道此意,如不言及,即不须道也。
手启。
手启上宝月大师老兄。
谨封。
书上成都府大慈寺小和院宝月大师
眉山苏轼谨外封。
题所书宝月塔铭(并鲁直跋)1096年1月12日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四一、《苏文忠公全集》卷六九、《古今法书苑》卷四二 创作地点:广东省惠州市
予撰《宝月塔铭》,使澄心堂纸,鼠须笔,李庭圭墨,皆一代之选也。
舟师不远万里,来求予铭,予亦不孤其意。
绍圣三年正月十二日东坡老人书。
宝月大师塔铭1096年1月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九六、《苏文忠公全集》卷一五、《东坡禅喜集》卷四、嘉庆《四川通志》卷四七、嘉庆《华阳县志》卷三九 创作地点:广东省惠州市
宝月大师惟简字宗古姓苏氏,眉之眉山人
于余为无服兄。
九岁,事成都中和胜相院慧悟大师
十九得度,二十九赐紫,三十六赐号。
其同门友文雅大师惟庆为成都僧统,所治万馀人,鞭笞不用,中外肃伏。
庆博学通古今,善为诗,至于持律总众,酬酢事物,则师密相之也。
凡三十馀年,人莫知其出于师者。
师清亮敏达,综练万事,端身以律物,劳己以裕人,人皆高其才,服其心,凡所欲为,趋成之。
更新其精舍之在成都与郫者,凡一百七十三间,经藏一,卢舍那阿弥陀弥勒大悲像四,塼桥二十七,皆谈笑而成,其坚致可支一世。
师于佛事虽若有为,譬之农夫畦而种之,待其自成,不数数然也。
故余尝以为修三摩钵提者。
蜀守与使者皆一时名公卿,人人与师善。
然师常罕见寡言,务自却远,盖不可得而亲疏者。
喜施药,所活不可胜数。
少时,瘠黑如梵僧,既老而皙,若复少者。
或曰:「是有阴德发于面,寿未可涯也」。
绍圣二年六月九日,始得微疾,即以书告于往来者,敕其子孙皆佛法大事,无一语私其身。
至二十二日,集其徒问日蚤暮。
及辰,曰:「吾行矣」。
遂化,年八十四。
是月二十六日,归骨于城东智福院之寿塔。
弟子三人,海慧大师士瑜先亡;
次士隆;
次绍贤,为成都副僧统
孙十四人,悟迁、悟清、悟文、悟真、悟缘、悟深、悟微、悟开、悟通、悟诚、悟益、悟权、悟缄。
曾孙三人,法舟、法荣、法原。
以家法严,故多有闻者。
师少与蜀人张隐少愚善,吾先君宫师亦深知之,曰:「此子才用不减澄观,若事当有立于世,为僧亦无出其右者」。
已而果然。
余谪居惠州,舟实来请铭。
铭曰:
大师宝月,古字简名。
赵郡苏,东坡之兄。
自少洁齐,老而弥刚。
领袖万僧,名闻四方。
寿八十四,腊六十五。
莹然摩尼,归真于上。
锦城之东,森森。
子孙如林,蔽芾其阴。
成都僧法舟为其祖师宝月求塔铭于惠州还过高安送归1096年 北宋 · 苏辙
七言律诗 押青韵 创作地点: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市
少年能讲大乘经,法施堂中不出扃。
为许先师传后世,径从西海集南溟。
忘身直犯黄茅瘴,满意初成白塔铭。
寄我泪痕归万里,遥知露滴涧松青。
论梁惟简遥郡刺史不当状元祐元年十月 北宋 · 苏辙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七、《栾城集》卷四一、《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八九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今月三日吏房送到词头一道,供备库使内侍省内侍押班惟简遥郡刺史者。
右臣窃见梁惟简旬月之间,三度超擢,皆以自前法外侥倖特恩为比,仍言他人不得援例。
初自御药带御器械,及前省两资改所寄文思副使,权入后省,只此一转,已是内臣进用之极,中外惊怪,已有议论。
次又以坤成节奏荐恩泽两重特转两官。
于法以特恩转官者,自文思副使当转皇城副使,又以特旨转供备库使
臣于此时当撰告词,以其事未至太甚,未敢辄有论奏。
曾未旬日,今又以罢本殿祗候与转一官。
若依旧法,自供备库使当转西京左藏库使耳。
今乃更超文思、左藏皇城使三资,直带遥郡刺史
臣若不早论救,必将大致纷纭。
窃谓朝廷非常特恩,当以待人臣非常之功。
惟简之为人,臣所不知。
但见其给事宫省,岁月稍深,不过勤谨自将,别无非常功效。
而三度冒居此宠,皆非祖宗旧法。
臣窃见太皇太后陛下自临御以来,肃清中禁,抑损外戚,私谒不行,滥恩尽去。
谨守法度,古所未有。
岂肯于近习之臣,独开侥倖之路?
必由条例委曲,圣意未暇一一尽详;
而大臣不能守法,失于开陈,致此过当。
不然岂陛下能以法度绳治外家亲戚,而独不能以治内臣哉?
惟简别有出众功劳,即乞宣示其状,令有司覈实,以伏中外之言。
臣顷以不才,滥处言责,每因进对,辄蒙天奖。
尝欲捐躯以报知遇,不敢循默,上负恩德。
所有告词,臣未敢撰。
谨录奏闻,伏候敕旨。
宝月大师宗兄文绍圣二年十月1096年3月5日 北宋 · 苏辙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三、《栾城后集》卷二○、苏颍滨年表 创作地点: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市
维绍圣二年岁次乙亥十月癸亥朔十一日癸酉,降授左朝议大夫、试少府监、分司南京护军苏辙,因僧法舟西归,以香茶果蔬之奠,致祭于故宝月大师宗兄之塔。
方志学,从先君子。
东游故都,览观药市。
解鞅精舍,时始见兄。
颀然如鹄,介而善鸣。
宗党之故,情若旧识。
屈信臂顷,阅岁四十。
性直且刚,纤恶不容。
与人尽言,口如病风。
惟我兄弟,不见瑕玼。
行有利病,势有隆污
始终一意,不为薄厚。
交游之间,盖未始有。
昔我之东,师则有言:「游宦如寄,非可久安。
意适忘归,忧患所由。
亟还于乡,泉石可求」。
我志师言,未返而颠。
师亦不待,与化俱迁。
遣舟与荣,万里来讣。
开纸失声,悔恨无所。
弹指西望,卯塔既成。
临绝之言,求我以铭。
自我窜逐,忧病相袭。
缉缀清风,得一忘十。
追怀曩好,徒有此心。
心则不忘,而病未能。
收泪语舟,归酌流水。
一生一死,诚则无已。
呜呼!
尚飨。
仰山简和尚真赞 北宋 · 黄庭坚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三○
不戒而六和恭敬,不禅而十方清净。
不学而文理井井,不吏而施于有政。
寿八十馀,阅人三世。
孝于塔庙,勤力勤礼。
百室崇成,檀者亹亹。
齐始如终,薪穷于指。
耋老而精明,丰肉而神清。
和同而不浊,退屈而不陵。
是谓大雅之士,惜乎其不发诸朝廷。
按:《山谷全书·正集》卷二二。
东坡宝月塔铭 北宋 · 黄庭坚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一八
《塔铭》小字如季海得意时书。
书字虽工拙在人,要须年高手硬,心意闲澹,乃入微耳。
庭坚书。
按:《东坡题跋》卷四,津逮秘书本。
宋故青峰山宝月大师禅师龛铭 北宋 · 王箴
四言诗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二八、《金石萃编》卷一三九、乾隆《宝鸡县志》卷一五、民国《宝鸡县志》卷一四
钜雄阐化,万灵一源。
正法眼藏,大甘露门。
师子一吼,群魔遁奔。
广博智慧,梵天之尊。
能慈与悲,不止不纷。
风挥日舒,照迷炳昏。
一切有情,令入涅槃。
先王道缺,周衰秦燔
鳏寡孤独,弗能自存。
仁义浸微,九流无言。
金人梦汉,□相其传。
死果生因,□嚚革顽。
有功在民,暨于夷蛮。
塔庙庄严,百千斯年。
少林为禅,枝叶为繁。
北律南宗,各守一偏。
师少而通,绝群离喧。
鹤警寒露,猿啼青山。
白云孤飞,得法泐潭。
天空月明,万虑不干。
一钵一瓶,扬波函关
谁其嗣之,厥声岩岩。
元祐三年四月十六日麻田院主僧道珂立石,张惟庆刻。
韩宗道宗古迁官不当奏元丰八年九月 北宋 · 黄履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九一、《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五九
臣伏闻朝旨,以韩宗道宗古右仆射韩缜之侄,故宗道户部郎中太常少卿宗古司门郎中光禄少卿
又以吕希绩左丞吕公著之子,故自吏部员外郎少府少监
臣伏思太常之职,掌邦国礼乐、郊庙社稷之事,历古及今,号为清职
宗道虽有吏能,且无文誉,超次授之,既为非称;
而又本朝故事,凡缘宰执避亲,多以本等少降处之,如中书舍人避亲为待制之类,未闻假以优迁,使窃幸焉。
希绩宗道宗古同为避亲,在希绩则降之本班之末,在宗道则升二班,在宗古则升一班,尤为未允。
再言韩宗道宗古迁官不当奏元丰八年九月 北宋 · 黄履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九一、《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五九
窃见韩缜自领中书以来曾未数月,朝廷差除及姻戚者屡矣。
若使执政自此皆援例以幸子侄,则是朝廷为官择人之清职,止为大臣子侄避亲阶宠之地。
兼闻韩宗道宗古于臣弹奏次日,各急赴本寺礼上,士论籍籍,以为合令俟命,不合遽令礼上。
之所为审至于此,尤为可鄙。
西京巩县大力山十方净土寺住持宝月大师碑铭 北宋 · 李洵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八六、《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一○七、《蒐古汇编》卷五五、民国《巩县志》卷一九
噫!
佛灭浸久,法住浸微,有能輶举妙德,勤恁大事,承双林之善嘱,致万乘之外护,畀此土含识聆音睹相,发希有心,入不退地,自幼至老,利乐群品,□□顺世,人仰遗化,吾见于宝月大师焉。
师法讳惠深,世姓杨氏赵州柏乡人
夙植德本,生不童戏。
七岁礼邢州龙华僧宗顺出家。
真宗天禧□□诏度,系籍童行,例蒙剃染,明年具戒,甫九龄尔。
志尚超邈,誓断诸漏。
谭法师讲《百法论》,往依止焉。
专精问辨,未几悟入,顿绝伦类。
兼通《四分律》、《上生》、《盂兰》、□□诸经,既敏且勤,殆忘寝食。
而处众谦抑,外貌如愚,同学歆慕,多就咨决。
从隐法师探《唯识》之奥,许以入室,遂代居法席,时年十七。
尤精《菩萨戒经》,异时□□盂兰,悒然叹曰:「孝至德也,一切如来,此其本行,菩提萨埵依以为戒,吾岂徒言耶」?
于是罄其衣资,于尧山县遵善寺罗汉院为父祖而上设无碍斋,请律师□□施四众大乘净戒七昼夜,建陀罗尼石幢,会七世之丧于下。
龙兴愿和尚戒德称首,师志般若,业在毗尼,乃具灯烛果馔妙供三千,奉十方佛,饭道俗□□礼愿求戒。
自是律范精洁,诸方宗仰,行住坐卧,无非佛事。
造慈氏圣像,施财者三百万,课慈氏尊名,摄心者二亿众,善缘熏滋,胜验殊特。
嘉祐初入洛,礼金□□,为僧云宝等与巩之官属邑众请住净土
兹寺之兴,肇自元魏,规模甚壮,旧容千僧,经乱堕废,基址石洞存焉。
厥后有高行僧三人分修以居。
至皇祐四年敕赐十方之额。
初有广和尚者住持,未久迁谢,师继之,慨然有志兴葺。
檀信之士闻风响臻,始营前后僧堂并厨共二十八间,续建法堂及步廊总二百间。
□□法藏,中央寘金装旃檀瑞像一躯,妙相月满,慈视三界,函袟周绕,髹漆相鲜。
印经律论下迨传记以充之。
罗汉洞四十二间,五百应真,分处岩岫,剖劂䌽□,□极精巧。
费金无虑二千八百五十馀万,名德之盛,上动宸极。
慈圣光献皇后体佛深心,佑我上治,素加崇礼,入内忏悔,廷赐紫方袍,又御封佛□宝匣,用严资戒道场,仍锡宝月师号焉。
熙宁二年同天节,师饭僧二万人,人施袈裟一条,以祝圣寿。
每山门法会,香烛、茶果、钱帛等恩赐相属。
五年,大具供施,往泗上礼普照塔
慈圣降香及金钵以助缘。
还自唐邓,所过欣迎迓延请,缁素之众,朝夕盈前,金缯之施,奔走恐后。
六年,自京师铸钟,重六千斤,慈圣临幸兴国寺广严殿,畀师迎归以荐福昭厚诸陵。
八年,开宝寺创崇因阁,复召师赴阙下修佛事,以庆其成。
恩旨特留,恳辞还山,乃就庆寿宫塑师真仪送阁上,以足罗汉之数。
慈圣皇后卒,哭,神宗皇帝遣二中使与内典宾樊夫人赍御前劄子,许乘兜轿,及祠部度牒五道、钱五百贯、䌽七十疋,召师赴内道场。
先是,慈圣尝令本寺岁度僧一名,上仙乃止。
上闻之,即令依旧,遂为永式,眷礼之重,夐无前比。
元丰七年冬示疾,十二月二十二日晨钟时,嘱累讫,右胁告寂,寿七十有五,僧腊六十六。
师气貌温厚,举止祥顺,遇人无高下,和容卑词,发于至诚,虽甚刚梗,见辄调伏。
寺初营缮,僧寮屡易,有粗行狂悖者,忿其迁动,大诟以来。
师方宴坐室中,遽揕其胸,负之以出,且曰:「吾与若俱沉于洛尔」。
师神色不动,方止众噪。
及河,众愤发夺取,将诉诸官,师怡然譬解曰:「吾与之戏尔」。
闻者无不嗟服。
山门无田业,日赡几五百口,化导殆半天下。
有以伪借名其间者,众谓此不隐辩,恐败信心。
师遽遏其端,退而告之曰:「利养均所趋也,利我以害彼,如佛意何?
且辨伪,则真亦疑矣」。
顷之岁荒,民流诸方,徒众多亦散居,师延纳有加于常,知事以为言,师笑曰:「与子共此者,宁力致耶?
不思议事,未易以一期歉足较也」。
解装者倍多,又日饴饥民于庭。
然馈送之家不远千里,盖未尝阙供也。
施虽奉己,一付诸库,口不与会计,目不领券要,是以愈久益信,至今人以为法焉。
师奉戒精苦,汔无纤缺,日讽《菩萨戒经》七返,《俱𦙆真言》五百过,月与其徒诵《戒忏悔》、讲经论一百二十次。
名师,并开法席,岁不下五六,学者归之,户屦尝满。
瞻护病疾,必加勤渠,营救生命,不可算数。
住持者三十年,弟子净惠等五十三人,禀大戒宗裕等四十八人,多为名僧,受经论善诠等三十二人各专法会,为四辈圆授菩萨洎五八戒三十馀万人,皆有籍记。
其法缘如此。
明年二月十五日,塔于寺西北隅,启棺异香弥覆,颜貌如生,衣衾间得舍利光白无数,有祈请者或掇诸土中,或落自空际。
宣仁圣烈皇后香合椽烛,赙绢五十疋。
将窆,道俗斋送,空邑落而遍原野,四远奔赴,不啻万人。
风景凄变,鸟乌号集,悲恋赞叹,声动山谷,其感应又如此。
绍圣三年春,其徒净良、持禀戒门人有诚等所录事状来谒文,顾余投迹甚迩,聆风且旧,即为纂而次之,犹恨阙略。
知师者谓师之头陀行可及也,其方便智不可及也,岂菩萨应世示现说法者欤?
抑證无生忍大善知识也已。
铭曰:
忍无上业,万德之筌。
师践履之,同符往仙。
行寓诸戒,智通乃禅。
于像法季,有大因缘。
彼正律藏,率繄宣传。
所至归德,其聚成廛。
慈柔渐平,移𢤱□□。
□□□□,二后淑圣,恩礼后先。
神皇钦明,眷接加虔。
诚动幽显,供浃人天。
视若不足,乃终沛然。
山门增辉,聿世其年。
报尽理显,示人有迁。
散设利□,□□□□。
□□半百,法施大千。
良则是图,不惟其贤。
寺之乾维,森焉。
来者瞻慕,润生敬田。
绍圣三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小师净良,寺主赐紫法轮住持传戒广惠永定陵都监供备库使李宗立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