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题目
授孙范青州节度使制 唐 · 蒋伸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八十八
门下。作朝廷之巨屏。实利建侯。委兵旅之大权。必先谋帅。况地雄北海。境接东莱。任贡盐絺。俗尚经传。所付至重。擢才惟难。守太府卿孙范。文学传家。清贞励已。以词律振迹。用吏理扬名。周旋台阁之间。浃洽休嘉之称。连分符竹。出抚蒸黎。所至皆号为循良。秉心不爽于诚信。洎徵还朝籍。服在大僚。物情与能。公论弥畅。俾列象河之位。仍司长府之殷。出纳有程。帑藏无耗。念此勤效。爰议酬劳。乃眷全齐。名高中域。州实分于伯禹。化则起于太公。具五方之人。成一都之会。其所抚制。必俟通明。夫务穑劝分之谓勤。秣马训兵之谓备。保大定功之谓德。救患睦邻之谓仁。率彼三军。行兹四美。藩垣东夏。羽卫中邦。勤修武经。静致俗阜。先副朝奖。用答予知。既超郑默之官。又进周昌之秩。皆谓殊宠。伫闻休声。可检校左散骑常侍青州节度使。
答余彝孙(范)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五八一、《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六○
有忧有惧者,志不胜气,气反动其心。若志立,则气定矣。故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有忧有惧者,内有所慊也。自省其内而无所病,则心广体胖而何忧何惧之有?夫子之语,固已明白完备。今以志立气定为言,则是未尝熟复本文而别生枝节也。
《文中子》曰:「仁义教之本,先王以是继道德」。此先道德而后仁义之说也。
此说得之。
《大学》「知止」以至「能得」,《孟子》「自得」以至「逢原」,或以二章次第相似,范以为不然。《大学》知止而下,乃孟子欲其自得之事,至于能得,乃自得处。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此乃自得后所进愈不止也。
此亦得之。但圣贤之言各有所指,其次序深浅随事而言,不可如此牵合。此说犹为粗可通耳。
「不耕穫,不菑畬」,程子《易传》爻辞恐未明白。范窃谓无不耕而穫、不菑而畬之理,只是不于耕而计穫之利。如程子所解象辞,移之以解爻辞则可。
《易传》爻象之辞虽若相反,而意实相近,特辞有未足耳。爻辞言当循理,象辞言不计利,循理则不计利,计利非循理也。但考之经文,则传与来说于文义之间皆若有可疑者。若曰不耕而穫,则多却「而」字;若曰不于耕而求穫之利,则又须增数字方通。尝谓此爻乃自始至终都不营为而偶然有得之意,耕穫菑畬,举事之始终而言也。当无妄之世,事盖有如此者。若以义言,则圣人之无为而治,学者之不要人爵而人爵从之,皆是也。大抵此爻所谓无妄之福,而六三则所谓无妄之祸也。
《艮》六二「不拯其随」,程子谓「二不得以拯三之不中,则勉而随之,不拯而惟随也」,恐「惟」字未的当。若不拯而惟随,则如乐正子之于子敖,冉求之于季氏也。当只言「不拯其所随,故其心不快」。如孔孟之于时君,谏不行、言不听则去而已。勉而随之,恐非时止之义。
得之。
《大司乐》:祀天地四望,皆文之以五声。至于祀天神、地祇、人鬼,独用宫、角、徵、羽而不及商。或曰祭尚柔,又何以统言五声耶?一变致羽物,六变致象物,有感则无不通,似不可以次序先后言。然下管鼗鼓而鸟兽跄,箫《韶》九成而凤凰仪,又若有次序先后。岂所感有浅深,故其应如之耶?
五声盖总言之,其用则不及商也。沈存中《笔谈》亦有说,然此等今无所考,未须深究。感有浅深,古注之说已详,然今亦未睹其实也。
《司服》:卿大夫加以大功小功,则自卿大夫而上皆无此者,何也?
此义《周礼》疏中其说已备,《中庸》所谓期之丧达乎大夫是也。乃古人贵贵之义,吕氏之说详矣(《精义》君子反经处亦有说。)。然亦是周公制礼以后方如此,故《檀弓》又云「古者不降,上下各以其亲」。大凡礼乐制度若欲理会,须从头做功夫,不可只如此章,草略说一二,但恐日力未遽及此,不若且专意于其近者为佳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