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题目
管仲像赞 西晋 · 夏侯湛
四言诗 押真韵 出处:全晋文 卷六十九
堂堂管生,忘存兴仁。
仁道在己,唯患无身。
包辱远害,思济彝伦。
心寄鲍子,动成生民。
管仲赞 西晋 · 孙楚
四言诗 押尤韵 出处:全晋文 卷六十
管生弯弓,与桓是仇。
骏奔从纠,块为累囚。
沐浴西郊,鸾飞詹丘(《初学记》十七)。
对自比管仲判(无是子恒居草庐自比管仲云梦乘舟邑人告其虚诞) 唐 · 李升朝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二
国家顿网鹓鸿。广罗舟楫。人降三杰。俾机务允釐。天飞五老。而元气清晏。犹且弓招岁下。徵拜日闻。无是子毓德郊扉。澄神虚白。效宣尼之窃比。无踰老彭。徵武侯之故事。终期管晏。虽复迹符媒衒。终是志越侪流。或未可量。有足嘉尚。昔月中见字。尚表英童。今梦里乘舟。故符王佐。但圣朝以丘园伫秀。物色求人。乘箕降昴之宾。金砺玉璜之相。必循名实。方渐台阶。今者邑子薄言。告以虚诞。且乡人所恶。未可即依。翁归自陈。亦难凭据。言之无罪。告上何伤。
骊姬墓下作(夷吾、重耳墓,隔河相去十三里) 唐 · 岑参
五言排律 押尤韵 创作地点: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骊姬墓
引用典故:蔓草
骊姬北原上,闭骨已千秋。
浍水日东注,恶名终不流。
献公恣耽惑,视子如仇雠。
此事成蔓草,我来逢古丘。
蛾眉山月苦,蝉鬓野云愁。
欲吊二公子,横汾无轻舟。
管仲论 唐 · 元结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八十二 创作地点: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市猗玗洞
自兵兴已来。今三年。论者多云。得如管仲者一人。以辅人主。当见天下太平矣。元子异之曰。呜呼。何是言之误邪。彼管仲者人耳。止可与议私家畜养之计。止可以修乡里畎浍之事。如此仲可当焉。至如相诸侯。材量已似不足。致齐及霸。材量极矣。使仲见帝王之道。识兴国之礼。则天子之国不衰。诸侯之国不盛。如曰不然。请有所说。仲之相齐。及齐彊富。则合请其君。恢复王室。节正诸侯。君若惑之。则引祸福以喻之。君既听矣。然后约诸侯曰。今王室将卑。诸侯更彊。文王风化。残削向尽。武王疆域。割夺无几。礼乐不知其田。征伐何因而出。我是故谨疆域。勉日夜。望振兵威。可临列国。得与诸侯会盟。一旦能新复天子之正朔。更定天子之封畿。上奉天子复先王之风化。下令诸侯复先公之制度。以为何如。若皆不从。我则以兵临于鲁。鲁不敢不从。鲁从。则与鲁西临宋郑。宋郑从。则与三国北临燕卫。燕卫从。则与诸国西临秦晋。秦晋从。则与七国以尺简约吴楚。吴楚从。则天下无不从之国。然后定约。若有果不从者。则约从者曰。吾属以礼乐尊天子。以法度正诸侯。使小国不常患弱。大国不敢怙彊。此诚长世之策。若天子国亡。则诸侯交争。兵戈相临。谁为彊者。则安得世世礼让相服。宗庙血食。我是故力劝诸侯尊天子。今某国犹豫。宜往问之。若不从约。则与诸侯率兵伐之。分其疆土。迁其子孙。留百里之地奉其宗社。下为诸侯广子孙之业。上为天子除不顺之臣何如。如此。则诸侯谁敢不从。然后定天子封畿。诸侯疆域。舆服器玩。礼乐法度。征赋贡输。自齐鲁节正。节正既定。乃共盟曰。有贰约者。当请命天子。废其骄凶。以立恭顺。废其荒惑。以立明哲。敢不听者。伐而分之。如初约制定。于是诸侯先各造邸于天子之都。诸侯乃相率朝觐。已而从天子齐戒拜宗庙。礼毕。天子誓曰。于戏。王室之卑久矣。予不敢望皇天后土之所覆载。将旦暮皂隶于诸侯。不可。则愿全肌骨下见先王。今诸侯不忘先王之大德。不忘先公之忠烈。共力正王室。俾予主先王宗祀。予若昏荒淫虐。不纳谏诤。失先王法度。上不能奉宗祀。下不能安人民。尔诸侯当理尔军卒。修尔矛戟。约尔列国。罪予凶恶。嗣立明辟。予若能日勉孱弱。力遵先王法度。上奉宗祀。下安人民。尔诸侯当保尔疆域。安尔人民。修尔贡赋。共予郊祀。予有此誓。岂云及予。将及来世。予敢以此誓誓于宗庙。予敢以此誓誓于天地。诸侯闻天子之誓。相率盟曰。天子有誓。俾我诸侯世世得力扶王室。使先王先公。德业永长。诸侯其各铭天子之誓。传之后嗣。我诸侯重自约曰。诸侯有昏惑。当如前盟。若天子昏惑不嗣。虐乱天下。诸侯当力共规讽谏诤。如甚不可。则我诸侯共率礼兵及王之畿。复谏诤如初。又甚不可。进礼兵及王之郊。终不可。进礼兵及王之宫。兵及王之宫矣。当以宗庙之忧咨之。当以人民之怨咨之。当以天子昔誓咨之。当以诸侯昔盟咨之。以不敢欺先王先公告之。以不敢欺皇天后土告之。然后如天子昔誓。如诸侯昔盟。使管仲能如此。则周之天子。未为奴矣。诸侯之国。则未亡矣。秦于天下。未至是矣。如曰仲才及也。君不从也。仲智及也。时不可也。则仲曾是谋也乎。君不从之也欤。仲曾是为也乎。时之不可也欤。况今日之兵。不可以礼义节制。不可以盟誓禁止。如仲之辈。欲何为矣。
三名臣论(管乐诸葛) 唐 · 李翰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三十一
或问于翰曰。昔诸葛亮拥膝南阳。为梁甫吟。自比管仲乐毅。州平元直以为信然。虽涯量罕窥。而遗迹可见。夫此三名臣者。亦有优劣乎。愿闻其说。翰辞不敢对。至于再三。问者固请。不得已而应之曰。岂易言乎。岂易言乎。夫目小者不足以论大。体近者不足以量远。奈何泛议大贤。然执律管者可以候四时之徵。测日晷者可以知千里之度。察微观著。由虚考实。傥容寄言象于斯矣。如仆所揣。则管不逮乐。孔明其伯仲之閒与。问者曰。何为其然也。昔管仲相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兴齐定霸。尊周勤王。功其懋哉。仁亦至矣。孔明收荆州散败之馀。建策通吴。合从破魏。奉先主西入剑门。下车而三分天下。翊戴后嗣。缵修旧勋。刑政孚于偏方。威德振于中夏。虽短祚中否。而王业殆成。乐生一为燕将。才胜齐师。挫衄于二城之閒。狼狈于两国之际。军不振旅。身卒奔亡。子独推而崇之。冠于二贤之首。诚所未喻。其有说耶。翰应之曰。子之所问者末与。语功则信然。语才则不尔。夫才生于代。功与运成。固有才优而功微。运合而才劣。先当格以道德。合于终始。审其邪正。观其去就。然后事可明也。夷吾当既乱之时。辅有过之主。功济诸夏。泽被生人。信为美矣。然邀功事雠。务入之情速矣。肆奢越礼。盈量之意见焉。故仲尼虽称其仁。终小其器。止于霸者之佐。殆非王臣之良。孔明从容。三顾后起。筹画必当。缔搆必成。事屯而业亨。主闇而国治。兵弱而强邻畏服。功大而本朝不疑。斯亦难矣。然窥其军令。迹其用法。必俟中原克复。然后厚赏宽刑。元德常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卒致丧败。斯所谓济于事而未全于道。得诸已而未审于人。乐生一战举齐。二城未下。待之以德。收之以礼。舍权变于攻取之际。行王道于军旅之閒。事虽不成。业亦宏矣。向使昭王不死。惠王不疑。则其功未可量也。夏侯太初论之详矣。及其逃燕之责。亡而奔赵。赵王问以图燕之策。乐生流涕而对曰。臣昔之事燕昭王。犹今日之事大王也。千秋万岁之后。尚不敢侵其仆隶。而况谋子孙乎。因弃禄宵遁。善夫长者之言。可谓怀禄不屑其荣。周身不违于道。比诸二子。不亦优乎。主恩非臣下之所图。天命岂生人之所制。安可以功业之成败。断才能之长短耶。且夫运有通塞。命有修短。盖天意也。岂人事乎。昔韩信将伐魏。问得不以周叔为将乎。闻不用。乃大喜。向使魏人用之。则汉师不敢济河矣。然则周叔之才。亦韩信流亚也。终湮灭而无闻焉。古之大才而功不著者。亦何可胜道哉。翰长兄御史君。体纯至之德。负经远之才。常感愤于周韩之閒。啸咏于管乐之际。守之以忠信。文之以礼乐。蕴弼谐之大略。以康济为已任。进逢国难。谋猷不行。退有家艰。哀毁过礼。官才元士。命止中年。位不登于庙堂。名不书于史册。斯才也。斯运也。谁见三分九合之优劣。辞燕对赵之去就哉。由此观之。断可知矣。问者叹息而退。
日试诗百首田夷吾曹璠等授魏州兖州县尉制 唐 · 白居易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五十八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敕。乃者魏兖二帅。以田夷吾曹璠善属文。贡置阙下。有司奏报。明试以诗。五言百篇。终日而毕。藻思甚敏。文理多通。贤侯荐延。宜有升奖。因其所贡郡县。各命以官。而倚马爰来。衣锦归去。以文得禄。亦足为荣。可依前件。
管仲害霸论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九
昔管仲对桓公曰。宫中之乐无所禁禦。不害霸也。举贤而不能任。此害霸也。余窃窥敬仲此对。是欲一齐国之政。满桓公之志。然则非专任亦不能致霸。故一则仲父。二则仲父。桓公所以能九合诸侯。为五霸之首。中代蜀主之任孔明。苻坚之用景略。虽关羽不能移。樊世不能惑。蜀与秦皆君安国理。非专任之效欤。桓公得敬仲则兴隆霸业。汉元信石显而反秽明德。信任同而理乱异者何也。所任用非其人也。近世有以宫中之乐饵其君者。而苞苴日行。纪纲日坏。朋党益炽。谗言益昌。得非窃管仲之术。违管仲之道。庄周称所谓至智也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又曰。蹠不得圣人之道不行。岂斯之谓也。
春秋战国门 管仲 唐末 · 周昙
七言绝句 押虞韵
美酒浓馨客要沽,门深谁敢强提壶。
苟非贤主询贤士,肯信沽人畏子獹。
管仲论 北宋 · 苏洵
出处:全宋文卷九二六、《崇古文诀》卷二一、《古文关键》卷二、《文章轨范》卷三、《文编》卷三一、《文章辨体汇选》卷三九九、《名世文宗》卷二四、《文海流奇》卷一三、《古今人物论》卷三、《文翰类选大成》卷一二四、《古文渊鉴》卷四七、《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卷四四一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戎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桓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则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桓公何人也?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桓公处几年矣,亦知桓公之为人矣乎?桓公声不绝乎耳,色不绝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邪?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虽桓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馀者,仲能悉数而去之邪?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五霸莫盛于桓、文。文公之才不过桓公,其臣又皆不及仲,灵公之虐不如孝公之宽厚,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袭文公之馀威,得为诸侯之盟主者百有馀年。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桓公之薨也,一乱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盖有有臣而无君者矣。桓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且各疏其短,是其心以为是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而又逆知其将死,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吾观史鳅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按:苏老泉先生全集》卷九。
鲍叔荐管仲论 北宋 · 陈襄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七、《古灵先生文集》卷二一
昔齐桓公自莒入于齐,使鲍叔为宰,叔乃辞之,以荐管仲,谓其忠信可结于百姓,礼义可法于四方。愚尝观鲍叔之言,以管氏行事终始验之,亦未见忠信礼义之效,窃甚病之。何则?夫忠以为国,信以结人,尽礼所以事君,见义所以忘利。且管仲因襄公之乱,奉子纠以奔鲁。公孙无知弑襄公而自立,而管仲不能杀身靖难,归子纠以嗣之,非为国也,岂曰忠乎?洎齐人杀无知而逆子纠,齐大夫又逆小白,而仲不能戮力为主,先就其国,失齐之望,非哲人也,岂曰信乎?洎小白自莒先入,是为桓公,遂命鲁公以杀子纠,而仲不能刺心刎颈以厚其报,非事君也,岂曰礼乎?既而桓公遣使于鲁,以逆管仲,而仲不能高翔远逝,以全其节,反以为相,非忘利也,岂曰义乎?四者无一,擅身后之名以为实,不亦过乎?至如燕伐齐,王蠋不受万家之封;赵灭智伯,豫让卒有贤人之报。然皆不顾其利,其一心杀身以成仁,效节于明主,亦庶几于忠信礼义之道也。矧管仲沈几先物,高气盖世,当乱国为良弼,无以夹辅子纠,归于齐国,俾失襄公之嗣,而死鲁君之手,而复苍黄反覆,终始参差,反北面于桓公,失厚报于子纠,而可擅忠信礼义之名乎?厥后虽能霸强齐,尊周室,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者,皆权诈之力也,乌足道哉?鲍叔之言,可谓过矣。
管仲小器论 北宋 · 司马光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一九、《司马公文集》卷七一
孔子称:「管仲之器小哉」!先儒以为管仲得君如此,不勉之以王,而仅止于霸,此其所以为小也。愚以为周天子尊,而管仲勉齐桓公以王,是教之篡也。此管仲所耻而不为,孔子顾欲其为之邪?夫大人者,顾时不用则已,用则必以礼乐正天下,使纲纪文章,粲然有万世之安,岂直一时之功名已邪?管仲相桓公,霸诸侯,禹迹所及,冠带所加,未能使之皆率识也,而偃然自以天下为莫己若也,朱纮而镂簋,反坫而三归,此其器岂不小哉?扬子曰:「大器其犹规矩准绳乎?先自治而后治人」。斯言得之矣。
管仲论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四八、《苏文忠公全集》卷三、《历代名贤确论》卷三八、《文献通考·经籍考》卷三九、《文章辨体汇选》卷四一六、《文章类选》卷一一、《文编》卷三一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尝读《周官》、《司马法》,得军旅什伍之数。其后读管夷吾书,又得管子所以变周之制。盖王者之兵,出于不得已,而非以求胜敌也。故其为法,要以不可败而已。至于桓文,非决胜无以定霸,故其法在必胜。繁而曲者,所以为不可败也;简而直者,所以为必胜也。周之制,万二千五百人而为军。万之有二千,二千之有五百,其数奇而不齐,唯其奇而不齐,是以知其所以为繁且曲也。今夫天度三百六十,均之十二辰,辰得三十者,此其正也。五日四分之一者,此其奇也。使天度而无奇,则千载之日,虽妇人孺子,皆可以坐而计。唯其奇而不齐,是故巧历有所不能尽也。圣人知其然,故为之章、会、统、元以尽其数,以极其变。《司马法》曰:「五人为伍,五伍为队,万二千五百人而为军,二百五十,十取三焉而为奇,其馀七以为正,四奇四正,而八阵生焉」。夫以万二千五百人而均之入阵之中,宜其有奇而不齐者,是以多为之曲折,以尽其数,以极其变。钩联蟠踞,各有条理。故三代之兴,治其兵农军赋,皆数十百年而后得志于天下。自周之亡,秦、汉阵法不复三代。其后诸葛孔明,独识其遗制,以为可用以取天下。然相持数岁,魏人不敢决战,而孔明亦卒无尺寸之功。岂八阵者,先王所以为不可败,而非以逐利争胜者耶!若夫管仲之制其兵,可谓截然而易晓矣。三分其国,以为三军。五人为轨,轨有长。十轨为里,里有司。四里为连,连有长。十连为乡,乡有乡良人。三乡一帅。万人而为一军。公将其一,高子、国子将其二。三军三万人。如贯绳,如画棋局,疏畅洞达,虽有智者无所施其巧。故其法令简一,而民有馀力以致其死。昔者尝读《左氏春秋》,以为丘明最好兵法。盖三代之制,至于列国犹有存者,以区区之郑,而鱼丽鹅鹳之阵,见于其书。及至管仲相桓公,南伐楚,北伐孤竹,九合诸侯,威震天下,而其军垒阵法,不少槩见者,何哉?盖管仲欲以岁月服天下,故变古司马法而为是简略速胜之兵,是以莫得而见其法也。其后吴、晋争长于黄池,王孙雒教夫差以三万人压晋垒而阵,百人为行,百行为阵,阵皆彻行,无有隐蔽,援桴而鼓之,勇怯尽应,三军皆哗,晋师大骇,卒以得志。由此观之,不简而直,不可以决胜。深惟后世不达繁简之宜,以取败亡。而三代什伍之数,与管子所以治齐之兵者,虽不可尽用,而其近于繁而曲者,以之固守,近于简而直者,以之决战,则庶乎其不可败,而有所必胜矣。
按:本文及本卷之《孙武论上》、《孙武论下》、《子思论》、《孟轲论》在郎本卷六,总题为《进论》;《应诏集》在卷八。
论管仲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五一、《苏文忠公全集》卷五、《文编》卷三一 创作地点:海南省海南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儋州市
郑太子华言于齐桓公,请去三族而以郑为内臣。公将许之。管仲不可。公曰:「诸侯有讨于郑,未捷,苟有衅,从之,不亦可乎」?管仲曰:「君若绥之以德,加之以训辞,而率诸侯以讨郑,郑将覆亡之不暇,岂敢不惧。若总其罪人以临之,郑有辞矣」。公辞子华,郑伯乃受盟。
苏子曰:大哉,管仲之相桓公也。辞子华之请,而不违曹沫之盟,皆盛德之事也。齐可以王矣。恨其不学道,不自诚意正身以刑其国,使家有三归之病,而国有六嬖之祸,故桓公不王。而孔子小之,然其予之也亦至矣。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孟子盖过矣。吾读《春秋》以下史,得七人焉,皆盛德之事,可以为万世法。又得八人焉,皆反是,可以为万世戒。故具论之。太公之治齐也,举贤而尚功。周公曰:「后世必有篡弑之臣」。天下诵之,齐其知之矣。田敬仲之始生也,周史筮之,其奔齐也,齐懿氏卜之,皆知其当有齐国。篡弑之疑,盖萃于敬仲矣。然桓公、管仲不以是废之,乃欲以为卿,非盛德能如此乎?故吾以谓楚成王知晋之必霸,而不杀重耳。汉高祖知东南之必乱,而不杀吴王濞。晋武帝闻齐王攸之言,而不杀刘元海,苻坚信王猛,而不杀慕容垂。唐明皇用张九龄,而不杀安禄山。皆盛德之事也。而世之论者,则以谓此七人者,皆失于不杀以启乱。吾以谓不然。七人者,皆自有以致败亡,非不杀之过也。齐景公不烦刑重赋,虽有田氏,齐不可取。楚成王不用子玉,虽有晋文公,兵不败。汉景帝不害吴太子,不用晁错,虽有吴王濞,无自发。晋武帝不立孝惠,虽有刘元海,不能乱。苻坚不贪江左,虽有慕容垂,不敢叛。明皇不用李林甫、杨国忠,虽有安禄山,亦何能为。秦之由余,汉之金日磾,唐之李光弼、浑瑊之流,皆蕃种也,何负于中国哉,而独杀元海、禄山乎。且夫自今而言之,则元海、禄山,死有馀罪,自当时言之,则不免为杀无罪。岂有天子杀无罪,而不得罪于天下者?上失其道,涂之人皆敌国也。天下豪奸,其可胜既乎!汉景帝以鞅鞅而杀周亚夫。曹操以名重而杀孔融。晋文帝以卧龙而杀嵇康。晋景帝亦以名重而杀夏侯玄。宋明帝以族大而杀王彧。齐后主以谣言而杀斛律光。唐太宗以谶而杀李君羡。武后亦以谣言而杀裴炎。世皆以为非也。此八人者,当时之虑,岂非忧国备乱,与忧元海、禄山者同乎?久矣,世之以成败为是非也。故凡嗜杀人者,必以邓侯不杀楚子为口实。以邓之微,无故杀大国之君,使楚人举国而仇之,其亡不愈速乎!吾以谓为天下如养生,忧国备乱如服药。养生者,不过慎起居饮食、节声色而已。节慎在未病之前,而服药在已病之后。今吾忧寒疾而先服乌喙,忧热疾而先服甘遂,则病未作而药已杀人矣。彼八人者,皆未病而服药者也。
管仲分君谤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六四、《苏文忠公全集》卷六五、《历代名贤确论》卷一八、《唐宋名贤确论》卷二 创作地点:湖北省黄冈市
宋君夺民时以为台,而民非之,无忠臣以掩其过也。子罕释相而为司空,民非子罕而善其君。齐桓公宫中七市,女闾七百,国人非之,管仲故为三归之台,以掩桓公。此《战国策》之言也。苏子曰:管仲,仁人也,《战国策》之言,庶几是乎!然世未有以为然者也。虽然,管仲之爱其君亦陋矣,不谏其过,而务分谤焉。或曰:「管仲不可谏也」。苏子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谏而不听,不用而已矣。故孔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按:郎本卷五七题作《论管仲说》,与下文《管仲无后》为一篇,此在前。《外集》卷一九无「君」字。
管仲无后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六四、《苏文忠公全集》卷六五、《历代名贤确论》卷一八、《唐宋名贤确论》卷二 创作地点:江苏省徐州市
《左氏》云:「管仲之世祀也宜哉」!谓其有礼也。而管子之后不复见于齐者。予读其书,大抵以鱼盐富齐耳。予然后知管子所以无后于齐者。孔子曰:「管仲相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又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夫以孔子称其仁,丘明称其有礼,然不救其无后,利之不可与民争也如此。桑弘羊灭族,韦坚、王鉷、杨慎矜、王涯之徒,皆不免于祸,孔循诛死,有以也夫。
管仲 北宋 · 苏辙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栾城后集》卷七、《历代名贤确论》卷一八、《唐宋名贤确论》卷二
先君尝言: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以桓公伯,孔子称其仁,而不能止五公子之乱,使桓公死不得葬。曰:「管仲盖有以致此也哉」!管仲身有三归。桓公内嬖如夫人者六人,而不以为非,此固嫡庶争夺之祸所从起也。然桓公之老也,管仲与桓公为身后之计,知诸子之必争,乃属世子于宋襄公。夫父子之间,至使他人与焉,智者盖至此乎?于乎,三归六嬖之害,溺于淫欲而不能自克,无已,则人乎!《诗》曰:「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四方且犹顺之,而况于家人乎?《传》曰:「管仲病且死,桓公问谁可使相者,管仲曰:『知臣莫若君』。公曰:『易牙何如』?对曰:『杀子以适君,非人情,不可』。公曰:『开方何如』?曰:『倍亲以适君,非人情,难近』。公曰:『竖刁何如』?曰:『自宫以适君,非人情,难亲』。管仲死,桓公不用其言,卒近三子。二年而祸作」。夫世未尝无小人也,有君子以间之,则小人不能奋其智。《语》曰:「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岂必人人而诛之?管仲知小人之不可用,而无以禦之,何益于事?内既不能治身,外复不能用人,举易世之忧而属之宋襄公,使祸既已成,而后宋人以干戈正之。于乎殆哉!昔先君之论云尔。
管仲有老母 北宋 · 彭汝砺
押词韵第三部
王阳为孝子,王尊未能非。
管仲有老母,鲍叔独能知。
同途不同行,亦各有所思。
今或有斯人,执鞭吾不辞。
松下渊明(按:《山谷内集诗注》卷九《题伯时画松下渊明》,第三、四句与本诗不同(史容所见蜀本,三、四句作“平生梦管葛,把菊见南山”,亦与两本全异),并无松风二句。史容以为此诗当是初本。) 北宋 · 黄庭坚
押词韵第七部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南渡诚草草,长沙济艰难。
夜半舟移岸,今无晋衣冠。
松风自度曲,我弦不须弹。
慧远香火社,遗民文字禅。
虽非老翁事,幽尚亦可欢。
客来欲开说,觞至不得言。
仲父荣州资官尉陈君墓铭(建中靖国元年五月) 北宋 · 陈师道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七一、《后山居士文集》卷一八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仲父讳某,字某。先大父为怀州,有相者过之,使视诸子,谓君不宜仕。庆历中,君以任为试秘书省校书郎,调荣之资官尉,不赴。京兆之鄠、临潼主簿,举监环之折博务,皆不终,谓君非不仕,特不宜尔,何妙耶!然则形骨可以知其贵贱,气色可以知其咎休,而荀子非之何也?元丰几年,年五十有几而卒。有一子,曰师中。三女,嫁李某、邵敏脩、张某。敏脩今为临淄主簿。建中靖国元年五月某日,叔父前昆山丞珣葬于彭城吕栅之大茔。君娶解氏,光禄卿程之女,亦不终,故其葬不祔。铭曰:
昏宦不卒,则归之天。如何不淑,又不得年?兄弟之怀,葬从先人。归安其居,宜尔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