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题目
老子圣母碑 东汉 · 王阜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二
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系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冥,观混合之未别,窥清浊之未分(《御览》一)。
老子铭 东汉 · 边韶
出处:全后汉文 卷六十二
老子姓李,字伯阳,楚相县人也。春秋之后,周分为二,称东西君。晋六卿专征,与齐、楚立并僭号为王。以大并小,相县虚荒。今属苦,故城犹在,在赖卿之东,㳡水处其阳。其土地郁塕高敞,宜生有德君子焉。老子为周守臧室史,当幽王时,三川实震,以夏、殷之季,阴阳之事,鉴喻时王。孔子以周灵王二十年生,到景王十年,年十有七,学礼于老聃。计其年纪,聃时已二百馀岁。聃然,老旄之貌也。孔子卒后百二十九年,或谓周大史儋为老子,莫知其所终。其二篇之书,称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不自生也。厥初生民,遗礼相续,其死生之义可知也。或有浴神不死,是谓玄牝」之言。由是世之好道者,触类而长之,以老子离合于混沌之气,与三光为终始,观天作𮗸(缺。)降什(斗字。)星随日九变;与时消息,规矩三光;四灵在旁,存想丹田,大一紫房;道成身化,蝉蜕渡世;自羲农以来(缺。),为圣者作师。班固以老子绝圣弃知,礼为乳首,兴仲尼道违,述《汉书·古今人表》,检以法度,抑而下之。老子缺。与楚子而同科,材不及孙卿、孟轲。二者之论殊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延熹八年八月甲子,皇上尚德弘道,含闳光大,存神养性,意在凌云,是以潜心黄轩,同符高宗,梦见老子,尊而祀之。于时陈相边韶,典国之礼,材薄思浅,不能测度至人,辩是与非,案据书籍,以为老子生于周之末世,玄虚守静,乐无名,守不德,危高官,安下位,遗孔子以仁言,辟世而隐居,变易姓名,唯恐见知。夫日以幽明为节,月以亏盈自成。损益盛衰之原,倚伏祸福之门。人道恶盈而好谦,盖老子劳不定国,功不加民,所以见隆崇于今,为时人所享祀。乃昔日逃禄处微,损之又损之之馀胙也。显虚无之清家,云先天地而生,乃守真养寿,获五福之所致也。敢演而铭之。其辞曰:
于惟(缺。)德,包虚守清。乐居下位,禄执弗营。为绳能直,屈之可萦。三川之对,舒愤散逞。阴不填阳,孰能滞并?见机而作,需郊出坰。肥遁之吉,辟世隐声。见迫遗言,道德之经。讥时微喻,寻显推冥。守一不失,为天下正。取厚不薄,居时舍荣。稽式为重,金玉是轻。绝嗜去欲,还归于婴。然历载,莫知其情。颇违法言,先民之程。要以无为,大(缺。)用成。进退无恒,错综其贞。以知为愚,冲而不盈。大人之度,非凡所订。九等之叙,何足累名。同光日月,合之(缺。)星。出入丹庐,上下黄庭。背弃流俗,舍景匿形。苞元神化,呼吸至精。世不能原,卬其永生。天人秩祭,以昭厥灵。羡彼延期,勒石是旌(《隶释》三)。
敕豫州禁吏民往老子亭祷祝(黄初三年) 曹魏 · 曹丕
出处:全三国文 卷六
告豫州刺史。老聃贤人,未宜先孔子,不知鲁郡为孔子立庙成未?汉桓帝不师圣法,正以嬖臣而事老子,欲以求福,良足笑也。此祠之兴由桓帝。武皇帝以老子贤人,不毁其屋,朕亦以此亭当路,行来者辄往瞻视,而楼屋倾颓,倘能压人,故令修整。昨过视之,殊整顿,恐小人谓此为神,妄往祷祝,违犯常禁。宜宣告吏民,咸使知闻(《续高僧传》三十,僧勔《难道论》,又《释道宣集·古今佛道论衡》)。
老子赞 曹魏 · 阮籍
四言诗 押真韵 出处:全三国文 卷四十五
阴阳不测,变化无伦。
飘遥太素,归虚反真(《御览》一)。
老子颂 西晋 · 牵秀
四言诗 出处:全晋文 卷八十四
深哉伯阳,诞此灵姿。
研精玄奥,幽赞神微。
抱质怀素,蕴宝藏辉。
述而好古,仪圣作师。
周衰道废,厥猷匪宣。
龙潜初九,亢志皓然。
于邈高风,徽音永传。
老聃非大贤论 东晋 · 孙盛
出处:全晋文 卷六十三
顷获闲居,复伸所咏。仰先哲之玄微,考大贤之灵术。详观风流,究览行止,高下之辨,殆可仿佛。夫大圣乘时,故迹浪于所困;大贤次微,故与大圣而舒卷。所因不同,故有揖让与干戈,迹乖次,微道亚,故行藏之轨莫异。亦有龙虎之从风云,形声之会影响,理固自然,非召之也。是故箕文同兆,元吉于虎兕之吻;颜、孔俱否,逍遥于匡陈之间。唐尧则天,稷契翼其化;汤武革命,伊吕赞其功。由斯以言,用舍影响之论,惟我与尔之谈,岂不信哉!何者?大贤庶几,观象知器,预袭吉凶,是以运形斯同,御治因应,对接群方,终保元吉,穷通滞碍,其揆一也。但钦圣乐易,有待而享,钦冥而不能冥,悦寂而不能寂,以此为优劣耳。至于中贤、第三之人,去贤有间,故冥体之道未尽自然,运用自不得玄同。然希古存胜,高想顿足,仰慕淳风,专咏至虚;故有栖峙林壑,若巢许之伦者;言行抗辔,如老鼓之徒者,亦非故然,理自然也。
夫形躁好静,质柔爱刚,读所常习,愒所希闻,世俗之常也。是以见偏抗之辞,不复寻因应之适,睹矫诳之论,不复悟过直之失耳。按老子之作,与圣教同者,是代大匠斫骈拇咬指之喻;其诡乎圣教者,是远救世之宜,违明道若昧之义也。六经何尝阙虚静之训、谦冲之诲哉?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寻斯旨也,则老彭之道,以笼罩乎圣教之内矣,且指说二事而已,非实言也。何以明之?圣人渊寂,何不好哉?又三皇五帝已下,靡不制作。是故《易》象经坟,烂然炳著,栋宇衣裳,与时而兴,安在述而不作乎?故《易》曰:「圣人作而万物睹」,斯言之证,盖指说老彭之德,有以仿佛类已形迹之处所耳,亦犹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岂若于吾言所不说相体之至也?且颜、孔不以导养为事,而老鼓养之;孔、颜同乎斯人,而老彭异之。凡斯数者,非不亚圣之迹,而又其书往往矛盾,粗列如左:大雅缙绅,幸祛其弊。盛又不达老聘轻举之旨,为欲著训戎狄,宣导殊俗乎!
若欲明宣导殊类,则左衽非玄化之所,孤游非嘉遁之举,诸夏陵迟,敷训所先,圣人之教,自近及远,未有辀张避险,如此之游也。若惧祸避地,则圣门可隐,商朝鲁邦,有无如者矣。苟得其道,则游刃有余,触地元吉,何违天心于戎貊?如不能然者,得无庶于朝隐而神仙之徒乎?昔裴逸民作《崇有》《贵无》二论,时谈者或以为不达虚胜之道者,或以为矫时流遁者,余以为「尚无」既失之矣,「崇有」亦未为得也。道之为物,唯恍与惚,因应无方,唯变所适。值澄渟之时,则司契垂拱;遇万动之化,则形体勃兴。是以洞鉴虽同,有无之教异陈,圣致虽一,而称谓之名殊,自唐虞不希结绳,汤武不拟揖让,夫岂异哉?时运故也。而伯阳以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逸民欲执今之有,以绝古之风:吾故以为彼二子者,不达圆化之道,各矜其一方者耳(《广弘明集》五)。
诸人共讲《老子》诗 东晋 · 湛方生
押屑韵
吾生幸凝湛,智浪纷竞结。
流宕失真宗,遂之弱丧辙。
虽欲反故乡,埋翳归途绝。
涤除非玄风,垢心焉能歇。
大矣五千鸣,特为道丧设。
鉴之诚水镜,法秽皆朗彻(○《初学记》二十二。《诗纪》三十六。)。
老子赞 东晋 · 湛方生
四言诗 押支韵 出处:全晋文
教由严宗,化必有资。
深矣若人,乃作皇师。
亦参儒训,道实希夷。
恂恂孔父,是敬是祗(《艺文类聚》七十八)。
至老子庙应诏诗 北周 · 庾信
押齐韵
虚无推驭辨,寥廓本乘霓。
三门临苦县,九井对灵溪。
盛丹须竹节,量药用刀圭。
石似临邛芋,芝如封禅泥。
毻毛新鹄小,盘根古树低。
野戍孤烟起,春山百鸟啼。
路有三千别,途经七圣迷。
唯当别关吏,直向流沙西(○本集三。文苑英华百七十。庾开府诗集上。《诗纪》百十五。又《类聚》三十八作至老子庙诗。引溪、圭、西三韵。)。
遵敕舍老子受菩萨戒启 南梁 · 萧纶
出处:全梁文卷二十二
臣纶启:臣闻如来端严相好,巍巍架于有顶。微妙色身,的的显乎无际。假金轮而启物,托银粟以应凡。砥波若之利镰,收涅槃之硕果。泛生死之苦海,济常乐于彼岸。故能降慈悲云,垂甘露雨。七处、八会,教化之义不穷;四谛、五时,利益之方无尽。并水清日盛,露豁云除,爝火翳光,尘热自静。可谓入俗化于朦底,出世冥此真如。使稠林、邪径之人,景法门而无倦;渴爱聋、瞽之士,慕探赜而知回。道树始乎迦维,德音盛于京洛。恒景不见,周鉴娠徵;满月圆姿,汉感宵梦。王法用传,万德方兆;华俗潜启,竞扇高风。资此三明,照迷途之失;凭兹七觉,拔长夜之苦。属值皇帝菩萨,应天御物,负衣临民,含光守宙,照清海表,垂无碍辨,以接黎庶,以本愿力,摄受众生,故能随根逗药,示权因显,崇一乘之旨,广十地之基。是以万邦回向,俱禀正识;幽显灵只,皆蒙诱济。人兴等觉之愿,物起菩提之心,莫不翘勤归宗之境,悦怿还源之趣,共保慈悲,俱修忍辱。所谓覆护饶益,桥梁津济者矣。道既光被,民亦化之。于是应真飞锡,腾虚接影;破邪外道,坚持正国。伽蓝、精舍,宝刹相望;讲道传经,德音盈耳。臣昔未达理源,禀承外道。如欲须甘果,翻种苦栽;欲除渴乏,反趣碱水。今启迷方,粗知归向。受菩萨大戒,戒节身心;舍老子之邪风,入法流之真教。伏愿天慈,曲垂矜许。谨启。天监三年四月十七日,侍中安前将军、丹阳尹、邵陵王臣萧纶启(《释藏》陪八,又驾八。)。
孝经老子注易传议 唐 · 刘子玄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七十四
谨按今俗所传孝经。题曰郑氏注。爰在近古。皆云郑注即康成。而魏晋之朝。无有此说。至江左晋穆帝永和十一年。及孝武帝太元元年。再聚偫臣。共论经义。有荀茂祖者。撰集孝经诸说。始以郑氏为宗。自齐梁以来。多有异论。陆澄以为非元所注。请不藏于秘省。王俭不依其请。遂得见传于时。魏齐则立于学官。著在律令。盖由肤俗无识。故致斯讹舛。然则孝经非元所注。其验十有二条。据郑君自序云。遭党锢之事。逃难注礼。党锢事解。注古文尚书毛诗论语。为袁谭所逼。来至元城。乃注周易。都无注孝经之文。其验一也。郑君卒后。其弟子追论师注所述。及应对时人。谓之郑志。其言郑所注者。唯有毛诗三礼尚书周易。都不言孝经。其验二也。又郑志目录记郑之所注。五经之外。有中候书传七政论乾象历六艺论毛诗谱荅临硕难礼駮许慎异义发墨守针膏肓及荅甄子然等书。寸纸片言。莫不悉载。若有孝经之注。无容匿而不言。其验三也。郑之弟子。分授门徒。各述师言。更相问荅。编录其语。谓之郑记。唯载诗书礼易论语。其言不及孝经。其验四也。赵商作郑先生碑铭。具称诸所注笺駮论。亦不言注孝经。晋中经簿周易尚书尚书中候尚书大传毛诗周礼仪礼礼记论语凡九书。皆云郑氏注名元。至于孝经。则称郑氏解。无名元二字。其验五也。春秋纬演孔图云。康成注三礼诗易尚书论语。其春秋孝经则有评论。宋均诗纬序云。我先师北海郑司农。则均是元之传业弟子也。师所注述。无容不知。而云春秋孝经唯有评论。非元之所注。于此特明。其验六也。又宋均孝经纬注。引郑六艺论叙孝经云。元又为之注。司农论如是。而均无闻焉。有义无辞。令予昏惑。举郑之语。而云无闻。其验七也。宋均春秋纬注云。元为春秋孝经略说。则非注之谓。所言元又为之注者。汎辞耳。非事实。其序春秋亦云。元又为之注也。宁可复责以实注春秋乎。其验八也。后汉史书存于代者。有谢承薛莹司马彪袁山松等。其为郑元传者。载其所注。皆无孝经。其验九也。王肃孝经传首有司马宣王之奏云。奉诏令诸儒注述孝经。以肃说为长。若先有郑注。亦应言及。而都不言郑。其验十也。王肃著书。发扬郑短。凡有小失。皆在圣證。若孝经此注亦出郑氏。被肃攻击。最应烦多。而肃无言。其验十一也。魏晋朝贤。论辨时事。郑氏诸注。无不撮引。未有一言引孝经之注。其验十二也。凡此證验。易为讨覈。而代之学者。不觉其非。乘彼谬说。竞相推举。诸解不立学官。此注独行于代。观夫言语鄙陋。义理乖疏。固不可以示彼后来。传诸不朽。至古文孝经孔传。本出孔氏壁中。语其详正。无俟商搉。而旷代亡逸。不复流行。至隋开皇十四年。校书学士王孝逸于京市陈人处买得一本。送与著作郎王邵。邵以示河閒刘炫。仍令校定。而此书更无兼本。难可凭依。炫辄以所见。率意刊改。因著古文孝经稽疑一篇。邵以为此书经文尽正。传义甚美。而历代未尝置于学官。良可惜也。然则孔郑二家。云泥致隔。今纶旨发问。校其短长。愚谓行孔废郑。于义为允。又今俗所行老子。是河上公注。其序云。河上公者。汉文帝时人。结草庵于河曲。仍以为号。以所注老子授文帝。因冲空上天。此乃不经之鄙言。流俗之虚语。按汉书艺文志。注老子者有三家。河上所释无闻焉尔。岂非注者欲神其事。故假造其说耶。其言鄙陋。其理乖讹。虽使才别朱紫。粗分菽麦。亦皆嗤其过谬。而况有识者乎。岂如王弼英才隽识。探赜索隐。考其所注。义旨为优。必黜河上公。升王辅嗣。在于学者。实得其宜。又按汉书艺文志。易有十二家。而无子夏作传者。至梁阮氏七录。始有子夏易六卷。或云韩婴作。或云丁宽。作。然据汉书艺文志。韩易有十二篇。丁易有八篇。求其符会。则事殊隳刺者矣。夫以东鲁伏膺。文学与子游齐列。西河告老。名行将夫子连踪。而岁越千龄。时经百代。其所著述。沈翳不行。岂非后来。假凭先哲。亦犹石崇谬称阮籍。郑璞滥名周宝。必欲行用。深以为疑。臣窃以郑氏孝经河上公老子二书。舛讹不足流行。孔王两家。实堪师授。每怀此意。其愿莫从。伏见前敕令所司详定四书得失。具状闻奏。臣寻草议。请行王孔二书。牒礼部讫。如将为允。请即颁行。谨议。
重论孝经老子注议 唐 · 刘子玄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七十四
臣才虽下劣。而学实优长。窃自不逊。以为近古已来。未之有也。当以郑氏孝经河上公老子二书。讹舛不足流行。孔王两家。实堪师授。每怀此意。其愿莫从。伏见去月十日敕。令所司详定四书得失。具状闻奏。臣草议请行孔王二书。牒礼部讫。但今庸儒浅识。闻见不周。可与共成。难与虑始。盖孔父有言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此则今古循环。愚智往复。岂前者必是。而后者独非乎。是以老篇庄子。兴于晋代。公羊谷梁。寝于魏日。春秋左氏。因元凯而方著。尚书孔传。至光伯而始行。斯皆尚好不同。晚乃觉悟。承习既久。近辄弛张。伏惟开元皇帝陛下。尝以九重馀隙。穷览文艺。百氏详观。游心经典。爰降纶綍。俯逮刍荛。臣辄以愚识。上符睿旨。伏望明恩。曲垂炤察。如将为允。请即班行。不可使随流腐儒。参论其义。
老子赞 初唐 · 睿宗皇帝
四言诗 押词韵第七部 出处:全唐文卷十九
爰有上德,生而长年。
白发遗象,紫气浮天。
函关之右,经留五千。
道非常道,元之又元。
命贡举加老子策制 盛唐 · 玄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二十三
老子道德经。宜令士庶家藏一本。每年贡举人。量减尚书论语策一两条。准数加老子策。俾尊崇道本。宏益化源。今之此敕。亦宜家置一本。每须三省。以识朕怀。
孝经老子注易传议 唐 · 司马贞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二
议曰。今文孝经是汉河间王所得颜芝本。至刘向以此本参校古文。省除繁惑。定为此一十八章。其注相承云是郑元所注。而郑志及目录等不载其故。往贤共疑焉。惟荀昶范煜以为郑注。故昶集解孝经。具载此注。而其序以郑为主。是先达博选。以此注为优。且其注纵非郑氏所作。而义旨敷畅。将为得所。其数处小有非稳。实亦未爽经传。其古文二十二章。元出孔壁。先是安国作传。缘遭巫蛊。代未之行。荀昶集注之时。尚有孔传。中朝遂亡其本。近儒欲崇古学。妄作此传。假称孔氏。辄穿凿改更。又为作闺门一章。刘炫诡随。妄称其善。且闺门之义。近俗之语。非宣尼之正说。按其文云。闺门之内。具礼矣乎。严兄妻子臣妾。繇百姓徒役也。是比妻子于徒役。文句凡鄙。不合经典。又分庶人章。从故自天子以下。别为一章。仍加子曰二字。然故者连上之词。即为首章。不合言故。是古文既亡。后人妄开此等数章。以应二十二章之数。非但经文不真。抑亦传习浅伪。至注用天之时因地之利。其略曰。脱衣就功。暴其肌体。朝暮从事。露发涂足。少而习之。其心安焉。此语虽旁出诸子。而引之为注。何言之鄙俚乎。与郑氏之所云。分别五土。视其高下。高田宜黍稷。下田宜稻麦。优劣悬殊。曾何等级。今议者欲取近儒诡说。残经缺传。而废郑注。理实未可。望请准式孝经。郑注与孔传依旧俱行。又注老子道德经者。实谓元言。注家多罕穷厥旨。河上公盖凭虚立号。汉史实无其人。然其注以养神为宗。以无为为体。其词近。其理宏。小足以修身洁诚。大足以宁人安国。且河上公虽曰注书。即文立教。皆体指明近。用斯可谓知言矣。王辅嗣雅善元谈。颇深道要。穷神用乎橐籥。守静默于元牝。其理畅。其旨微。在于元学。颇是所长。至若近人立教。修身宏道。则河上为得。今请望王河二注。令学者俱行。又按刘向七略。有子夏易传。但此书不行久矣。所存者多失真本。又荀勖中经簿云。子夏传四卷。或云丁宽所作。是先达疑非子夏矣。又隋书经籍志云。子夏传残缺。时六卷。今二卷。知其书错谬多矣。又王俭七志引刘向七略云。易传子夏韩氏婴也。今题不称韩氏。而载薛虞记。又今秘阁有子夏传薛虞记。其质粗略。旨趣非远。无益后学。不可将帖正经。谨议。
谒老君庙(一作过老子庙)。(一作明皇帝诗) 盛唐 · 李白
五言律诗 押侵韵
先君怀圣德,灵庙肃神心。
草合人踪断,尘浓鸟迹深。
流沙丹灶灭,关路紫烟沈。
独伤千载后,空馀松柏林。
请刻睿宗老子孔子赞元宗颜回赞奏 唐 · 张恌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五
先奉恩敕。令臣校搭御书睿宗大圣真皇帝集。臣伏见集中具载前事赞文。又见孔子庙堂。犹未刊勒。臣窃以为尊儒重道。褒贤纪功。本于王庭。以及天下。一则崇先圣之德。一则纪先圣之文。其兖州孔子旧宅。益州文翁讲堂。经今千有馀载。皆未题颂。臣特望搭御书赞文。及陛下所制颜回赞。并百官撰七十二弟子及廿□贤赞。令东都及天下诸州孔子庙堂。精加缮写。御制望令刻石。百官作望令题壁。陛下孝理天下。义冠古今。使海内苍生。欣逢圣造。冀敦劝风俗。光阐帝猷。
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原注:庙有吴道子画五圣图,唐书,高宗乾封元年,追尊老子为玄元皇帝,制两京诸州各置庙,在东都者,改为太微宫,此诗作于称庙之时,当是开元末年。) 唐 · 杜甫
五言排律 押阳韵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引用典故:谷神 经传拱汉皇 仙李盘根
配极玄都閟,凭虚(一作高,一作空)禁禦(一作籞)长。
守祧严具礼(老君庙置令、丞各一员),掌节镇非常。
碧瓦初寒外,金茎一气旁。
山河扶绣户,日月近雕梁。
仙李盘根大(老子生而能言,指李树为姓。唐以李氏出自老君,追崇为祖),猗兰奕叶光。
世家遗(一作随)旧史(开元中,奉敕升老子、庄子为列传首,在伯夷之上),道德付(一作冠)今王(明皇亲注道德经,令举子习之,减尚书、论语,而考试老子)。
画手看前辈,吴生(吴道子,阳翟人)远擅场。
森罗移地轴,妙绝动宫墙。
五圣(天宝八年,明皇以符瑞相继,上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谥号,又画像于老君庙壁)联(一作连)龙衮,千官列(一作引)雁行。
冕旒俱秀发,旌旆尽飞扬。
翠柏深留景,红梨迥得霜。
风筝吹玉柱,露井冻(一作动)银床。
身退卑周室,经传拱汉皇。
谷神(《老子》:“谷神不死。”注,谷,养也。神乃五藏之神)如不死,养拙更何乡(一作方)。
玉山东溪题李叟屋壁 唐 · 钱起
五言排律 押尤韵
引用典故:采薇 蜗庐
霞景已斜照,烟溪方暝投。
山家归路僻,辙迹乱泉流。
野老采薇暇,蜗庐招客幽。
麇麚突荒院,鸬鹊步闲畴。
偶此惬真性,令人轻宦游。
明经举人更习老子诏 中唐 · 李适
出处:全唐文卷五十二
明经举人所习尔雅。多是草木鸟兽之名。无益理道。宜令习老子道德经以代尔雅。其进士同大经例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