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题目
授杨绾礼部侍郎制 唐 · 贾至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六十六
门下。鲸鲵初悬。理化未洽。思敦驰骛之俗。必宏廉退之风。太常少卿兼修国史杨绾。质禀天和。才优大雅。理能自畅。学不为人。自委身于周行。孤立于中道。喜愠莫形于颜色。外物无得而亲疏。声问日高。志致弥远。固足以抑扬雅俗。宏奖素风。宜贰职于南宫。仍属词于东观。俾难进之夫增气。干仕之子知惭。斲雕澄源。朕志斯在。可守礼部侍郎。仍修国史。馀如故。施行。
议杨绾条奏贡举疏 唐 · 贾至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六十八
礼部奏每岁贡人依乡举里选。敕令议者。谨按夏之政尚忠。殷之政尚敬。周之政尚文。然则文与忠敬。皆统人之行也。且谥号述行。美极于文。文兴则忠敬存焉。是故前代以文取士。本文行也。由词以观行。则及词也。宣父称颜子不迁怒。不贰过。谓之好学。至乎脩春秋。则游夏之徒不能措一词。不亦明乎。间者礼部取人。有乖斯义。易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关雎之义曰。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盖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故延陵听诗。知诸侯之存亡。今试学者以帖字为精通。而不穷旨义。岂能知迁怒贰过之道乎。考文者以声病为是非。而惟择浮艳。岂能知移风易俗化天下之事乎。是以上失其源。而下袭其流。乘流波荡。不知所止。先王之道。莫能行也。夫先王之道消。则小人之道长。小人之道长。则乱臣贼子由是生焉。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渐者何。谓忠信之陵颓。耻尚之失所。末学之驰骋。儒道之不举。四者皆由取士之失也。夫一国之士。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赞扬其风。系卿大夫也。卿大夫何尝不出于士乎。今取士试之小道。而不以远者大者。使干禄之徒。趋于末术。是诱道之差也。夫以蜗蚓之饵。杂垂沧海。而望吞舟之鱼至。不亦难乎。所以食垂饵者皆小鱼。就科目者皆小艺。四人之业。士最关于风化。近代趋仕。靡然同风。致使禄山一呼而四海震荡。思明再乱而十年不复。向使礼让之道宏。仁义之风著。则忠臣孝子。比屋可封。逆节不得而萌也。人心不得而摇也。且夏有天下四百载。禹之道丧。而殷始兴焉。殷有天下六百祀。汤之法弃。而周始兴焉。周有天下八百年。文武之政废。而秦始并焉。观三代之选士任贤。皆考实行。故能风俗淳一。运祚长远。秦坑儒生。二代而亡。汉兴。杂三代之政。宏四科之举。西京始振经术之学。东京终持名节之行。至有外戚窃位。强臣擅权。弱主孤立。母后专政。而社稷不陨。终彼四百。岂非学行扇化于乡里哉。厥后文章道弊。尚于浮侈。取士术异。苟济一时。自魏至隋。仅四百载。三光分景。九州阻域。窃号僭位。德义不修。是以子孙速颠。飨国咸促。国家革魏晋梁隋之弊。承夏殷周汉之业。四隩既宅。九州攸同。覆焘亭育。合德天地。安有舍皇王举士之道。从乱代取人之术。此公卿大夫之辱也。杨绾所奏。实为正论。然自典午覆败。中原板荡。戎狄乱华。衣冠迁徙。南北分裂。人多侨处。圣朝一平区宇。尚复因循。版图则张。闾井未设。士居乡土。百无一二。因缘官族。所在耕筑。地望系数百年之外。而身皆东西南北之人焉。今欲止依古制。乡举里选。犹恐取士之未尽也。请兼广学校。以宏训诱。今两京有太学。州县有小学。兵革一动。生徒流离。儒臣师氏。禄廪尚无。贡士不称行实。冑子何尝讲习。独礼部每岁擢甲乙之第。谓宏奖劝。不其谬欤。祗足长浮薄之风。启侥倖之路矣。其国子博士等。望加员数。厚其禄秩。选通儒硕生。间居其职。十道大郡。量置大学馆。令博士出外兼领。郡官召置生徒。依乎故事。保桑梓者。乡里举焉。在流宇者。庠序推焉。朝而行之。夕见其利。如此。则青青不复兴剌。扰扰由其归本矣。人伦之始。王化之先。不是过也。谨议。
奉和陆使君长源夏月游太湖(此时公权领湖州) 唐 · 皎然
押屋韵
庾公心旷远,府事局耳目。
遂与南湖游,虚襟涤烦燠。
始知皇天意,积水在亭育。
细流信不让,动物欣所蓄。
万顷合天容,洗然无云族。
峭茜瞩仙岭(《神仙传》:“洞庭,神仙所居也。”),超遥随明牧。
知公爱澄清,波静气亦肃。
已见横流极,况闻长鲸戮(会北信至,王师已收长安)。
中洲暂采蘋(即柳恽汀洲采白蘋之意也),南郡思剖竹(公时改授信州)。
向夕分好风,飘然送归舳。
授杨绾中书侍郎常衮门下侍郎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制 唐 · 代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四十六
体国经务。亮采惠畴。以遂万物之宜。以刑四方之礼。弥缝衮职。金玉王猷。平景纬于台阶。济盐梅于鼎饪。必先时俊。允膺旁求。朝议大夫守太常卿兼修国史赐紫金鱼袋杨绾。赡学懿文。崇德广业。表微藏用。适务知章。朝议郎守尚书礼部侍郎集贤院学士上柱国赐紫金鱼袋常衮。志业贞谅。理识宏深。守正居中。确乎难夺。顷以戎车未戢。方事仍殷。永言庶政。有乖彝叙。今将本俗刑教。澄源振纲。宣九德以阜成。张四维而翼赞。洽于佥论。咨尔具瞻。往副审象之诚。懋缉时雍之化。绾可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崇文馆大学士修国史。散官勋赐如故。衮可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太清太微宫使崇文宏文馆大学士。散官勋赐如故。
赠杨绾司徒诏 唐 · 代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四十七
王者之于大臣也。存则寄其腹心。均于支体。参于军国之重。叙以阴阳之和。亡则诔其事功。加之命数。告于宗庙之祭。禭以绂冕之章。则九原可归。百辟知劝。故朝议大夫守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崇文馆大学士修国史上柱国赐紫金鱼袋杨绾。性含元和。身齐律度。道光雅俗。器重宗彝。宽柔敬恭。协于九德。文行忠信。宏于四教。内无耳目之役。以孝悌传于家。外无车服之容。以真实形于代。西掖专宥密之地。南宫领选举之源。以儒术首于国庠。以礼度掌于郊庙。廉其质。奉职同休。顷以任非其才。毒流于政。爰登清静之辅。庶谐至理之期。道化既穆于朝班。俭德巳行于海内。虽贤人之业。著于可久。而夫子之命。末如之何。方有凭依。遽此沦谢。屏予之叹。震悼良深。所怀莫从。长想何及。况历官有素丝之节。庀家无尺帛之馀。故饰以华衮。增其法赙。备膺典策。载贲朝经。可赠司徒。
赐杨绾谥诏 唐 · 代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四十七
褒德劝善。春秋之旧章。考行易名。礼经之通典。垂范作则。存乎格言。朝议大夫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崇文馆大学士修国史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赠司徒杨绾。履道居贞。含和毓德。行为人纪。文合典谟。清而晦名。无自伐之善。约以师俭。有不矜之谦。方册直书。秩宗相礼。辞称良史。学茂醇儒。委在枢衡。掌兹密命。弥契沃心之道。累陈造膝之诚。将以布天下五行之和。同君臣一德之运。遽轸藏舟之叹。未展济川之才。素业久而弥彰。清风殁而可尚。自古饰终之义。皆锡以美名。谥法曰。忠信爱人曰文。平易不懈曰。宜谥曰文。
授杨绾吏部侍郎制 唐 · 常衮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十一
门下。兴化在于官人。抡材归于吏部。佐平邦典。选重朝伦。朝议大夫守尚书左丞集贤殿学士副知院事兼修国史杨绾。澹雅贞亮。宏其素范。学究先儒之旨。文高作者之兴。三揖而进。能守谦光。一命而偻。不忘恭敬。顷司纶言。兼掌史笔。尝亦秉直。夙推无对。领春卿佐辖之任。有奏议纪纲之绩。令猷自洽。厚德弥彰。参我密启。属于清鉴。当励濯缨之操。不遗刈楚之才。敬尔在公。毋替厥服。可尚书吏部侍郎。馀如故。
授杨绾太常卿制 唐 · 常衮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十二
门下。舜以伯夷作秩宗。汉以列侯掌郊庙。至于圜丘大射之制。礼官博士之论。莫不综详得失而折衷焉。故事职尊冠九卿之首。朝议大夫守国子祭酒兼修国史赐紫金鱼袋杨绾。常在于道。亦周于仁。文以君子之言。生知圣人之意。司我载籍。鸿声不泯。常典选举。后之法程。乃者崇进名儒。俾其宣明师训。讲求三代。稽合五经。济济诸生。诲之不倦。饱于道德之富。成其礼让之风。况恭俭忠信。恪守而弥固。一时模表。清议所高。固可以处杨震桓荣之位。领曲台太府之重。勉思厥服。以称任贤。可守太常卿。依旧兼修国史。散官如故。主者施行。
驳司徒杨绾谥议 唐 · 苏端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三十五
古者美恶无私。褒贬必当。将以嘉善而退恶。为列辟之明典也。可不慎欤。今谨详前谥文贞者。稽法考事。恐非光允时论。发扬来训矣。夫道德博闻曰文。清白守节曰贞。且元载与司徒友敬殊深。推为长者。首举清要。人莫与京。及司徒宠望渐高。载畏其逼。又知载隳坏纪纲。心贰于君。既惧其疑。因而疏閒。有口皆知载恶。而独曾无一言。或有发载之恶。證告未明。抱诚坐法者。司徒时居上列。奏达非难。不能因此披衷正词。全志士之命。露凶狡之私。而乃晏安自泰。优游过日。使元载祸大灭身。竟劳圣上防伺之虑。岂守节不隐耶。岂怀道无毒耶。非谓文贞明矣。洎元载将谋不忠。罔聪蔽圣。啬恩于下。招怒于上。使北塞人劳。有过时之戍。西郊虏入。无吊灾之惠。磁邢忠义之士。将死复生。梁宋伤夷之人。或寒或馁。搜访旌恤。中外所急。载皆绝之。使王泽不及于下。为行路所嗟。而杨公当圣上维新之时。居天下得贤之望。诚宜不俟终日。造次速言。乃寂寥启悟。禁闭谟猷。贪食万钱之赐。虚承一心之顾。使防河之人。家闻采菉之叹。近甸诸邑。多兴祈父之忧。岂慈惠爱人乎。既曰不慈不惠。何以谓之文。有隐有毒。何以谓之贞乎。古者诸侯有国。卿大夫有家。上以报祖宗。下以处子孙之义也。杨公历处厚俸。人谓儒宗。曾不立家。又无私庙。宁使人老阙敬祖之礼。位极亡祭祀之宫。凡在衣冠。谁不叹恨。又乖大义克就悯仁接礼之义矣。曰文与贞。曷可以议。圣人立谥。有公无私。所以周宣不敢私于父。谥曰厉。汉宣不敢私于祖。谥曰戾。百王明制。历圣通则。昔公叔文子有死卫之节。修班制之勤。社稷不辱。方居此谥。爰及太宗初魏公徵有匡救公直之忠。中宗末苏瑰有保安不夺之节。所以诸贤甚众。谥文贞者不过数公。至于燕公张说。先朝辞翰之臣。名节昭著。省司尚谓不可。至今人故称之。由是言之。乌可比德。请牒大常。更详他谥。以守彝章。庶乎青史之笔。不乖于周汉。黄泉之魂。免惭于苏魏。谨议。
代太常答苏端驳杨绾谥议 中唐 · 梁肃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十七
议曰。有国之典。存以位叙其德。没以谥易其名。名之小大。视德之美恶。盖书其著而略其微。要其终而明其义。故曰谥以尊名。节以一惠。耻名之浮于行也。杨文贞体淳素之质。协时中之德。爰自下列。至于宰司。秉心不渝。动必由道。与夫立功立事。开物济众。不同日语矣。而清俭厉俗。明哲保身。曰文与贞。在我惟允。秉公议者。其谁曰不然。今奉符。谓公与元载交游。尝为载荐引。载之咎恶。悉归于公。斯乃昧于观行定谥之义。且非君子成人之美也。请区而评之。昔荀爽为董卓所举。致位三公。及卓斁乱汉政。可谓甚矣。而汉史曾不以卓之过累于慈明。晏子陈氏。俱事齐侯。陈志邪而晏志正。春秋亦不以陈之恶延于平仲。是知道不必合。事不必同。则载之于公。其事可见。况当载秉钧。而公不参大政。载以时望慕我。我则静而守中。因疏为。适见清节。又有发载之恶。皆泄漏致辞。患自掇也。庸可救乎。及夫载覆其餗。公膺大任。任职日浅。屡以疾辞。位且不安。安可以寂寥启悟而责之乎。昔季文子相三君。无食粟之马。衣帛之妾。君子以为忠。杨公以大名厚位。出入三朝。无宅一区。无马一驷。志于清白。交不谄渎。可不谓贞乎。掌训诰。秉铨衡。处成均。贰宗伯。润色王度。无替厥美。加以敏而好学。见善如不及。可不谓文乎。谨按谥法。称贞之例有三。清白守节曰贞。大虑克就曰贞。忧国忘死曰贞。文之义有六。经天纬地曰文。道德博厚曰文。悯人惠礼曰文。不耻下问曰文。慈惠爱人曰文。修德来远曰文。名既不备。事亦殊贯。又安可以二王三恪私庙家祭之阙。并责于一名哉。若具美果在一名。则士文伯孔文子且无经纬天地之文。孟武伯宁武子又非克定祸乱之武。若以废礼不称其名。则臧孙辰纵逆祀。不得谥文。管夷吾台门反坫。不得谥敬。是知议名之道。录其所长。则舍其所短。志其大行。则遗其小节。使善恶决于一字。褒贬垂于将来。盖先王制谥之方也。若综覈名实。形于公论。宜取坦然明白彰于遐迩者。今或乘人之意。肆诬谤之辞。所谓抉瑕刺骨之说。非正议也。且圣无全能。才不必备。以郑公徵立言正色。耻君不如尧舜。其节大矣。而昧于知人。许公瑰固执遗(一作条)诏。廷沮邪计。其志明矣。终不能守。故春秋为贤者讳过。传称不以一眚掩大德。语曰无求备于一人。盖二公所以为文贞也。若曰百行所归。九德咸事。如周公之文。宣父之宣。然后拟议。则千古莫嗣。而谥典绝矣。安在一二苏魏。足为定制乎。谨上参典礼。近考故事。杨公之名。请如前议云尔。
咏唐史 杨绾 北宋 · 韦骧
七言绝句 押支韵
总政中书月未期,郭崔奢侈遽中移。
代宗勿叹天亡早,用相斯人已后时。
书杨绾事 北宋 · 李之仪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二四、《姑溪居士文集》卷一七、《姑溪题跋》卷二
杨绾少孤贫,独处一室,左右图史凝尘满席,泊如也。雅不好名,有所论著,未尝示人。后为相,时郭子仪再造唐室,勋德方盛,特为之裁损骑从,以避其高名清节。名者实之宾也,招之不来,麾之不去,岂在汲汲自衒鬻以沽之耶?内不足者急于人知,讵不谅哉!是等人也,尚何足云?聊以知有其实而名自至,有之已非是,况无而自为有者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