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题目
魏元忠归乡敕 初唐 · 中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十七
临歧感怆。深恻朕怀。
勉慎行镳。伫足还辔。
但正直之士。为邪佞所憎。
虑有不逞之徒。知卿在路无备。
因兹射险。忽肆凶狂。
万一损卿。追悔无及。
纵加鼎镬。何补于卿。
朕心口为忧。明发不寐。
今故遣千骑四人。缓急任卿驱使。
夏日都门送司马员外逸客孙员外佺北征(时相王为元帅魏大夫元忠为副。)702年6月 初唐 · 沈佺期
五言排律 押支韵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二庭追虏骑,六月动周师。
庙略天人授,军麾相国持。
复言徵二妙,才命(一作令)重当时。
画省连征橐,横门共别词。
云迎出塞马,风卷度河旗。
计日方夷寇,旋闻杕杜诗。
夏日都门送司马员外逸客孙员外佺北征(时相王为元帅魏大夫元忠为副。) 初唐 · 李乂
五言排律 押支韵
引用典故:日逐
日逐滋南寇,天威抚北垂。
析圭行仗节,持印且分麾。
羽檄双凫去,兵车驷马驰。
虎旗悬气色,龙剑抱雄雌。
候月期戡剪,经时念别离。
坐闻关陇外,无复引弓儿。
褒恤魏元忠 初唐 · 李旦
 出处:全唐文卷十八
左仆射国公魏元忠。代协人望。
时称国良历事三朝。
俱展诚效。晚年迁谪。
颇非其罪。宜特还其子著作郎晃实封一百户。
田郎中魏大夫北征篇序701年 唐 · 张说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二十五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夫王者。所以威四海。
攘六夷。虽在德与兵。
亦曰有数焉尔。岁缠奋若。
月交皋且。皇帝有天下之十二载也。
金精东上。雄汉国之兵形。
天道南来。告胡庭之运尽。
帝曰亚。尔倅朔方。
文庙授钺。御闲锡马。
太卜祯辰。乘舆饯宴。
临长乐而推毂。顿近郊而誓旅。
总部曲。统五羌。
署将士。校侯王。
班律事。功列而后动。
于时大雨洗兵。长风愤角。
雷辎毂野而千里。霜戟林森而万队。
左翊碣石。右角临洮
铁骑连光。金鼓接气。
秉旌旗。扫朔漠。
纵熊罴。猎苇泽
故将堙龙海。夷鹰关。
郡高阙。县卢山
阴陵以筑观。醢单于以享士。
东震浴日。西荡弱水
立不世之奇功。报旧年之宿耻巳矣。
以众有素饱之怒。将有必取之谋。
如田生耀武炳文。运筹入幕。
平戎之业。不再举矣。
于是南宫舍郎。东观墨客。
朋修合俎。载酒同筵。
摅愤作歌。临途赠剑。
勉哉夫子。尚桓桓焉
魏元忠作祭石岭战亡兵士文702年 唐 · 张说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三十三 创作地点:山西省太原市
维长安二年月朔日
并州道行军大总管兼宣劳使左肃政御史大夫同凤阁鸾台三品兼知并州魏元忠
遣裴思益以酒脯时果之奠。
致祭于石岭战亡兵士之灵。
戎羯慢天。
南牧吠主。
石岭横地。
北都扃户。
与我王卒。
保界并土。
如何不吊。
罹此寇虏。
列镇既严。
连岩既削。
攻则路险。
守非城恶。
彼谋匪臧。
寔愆偕作。
援绝兵减。
军孤势弱。
地拒两陉。
山望双崞。
胡尘大起。
白刃交错。
石尽矢穷。
旗焚冑落。
嗟尔战夫。
烈烈忠勇。
奋不顾命。
志无旋踵。
身没名扬。
生轻义重。
天子命我。
理兵晋阳
思与士众。
厎宁遐荒。
痛兹壮士。
剪为国殇。
盍诉天帝。
降厉鬼方。
助气金鼓。
复怨沙场。
虏血尔酹。
虏醢尔尝。
封尸死所。
招魂故乡。
尚飨。
魏元忠作祭石岭没陷士女文702年 唐 · 张说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三十三 创作地点:山西省太原市
维长安二年月朔日
并州道行军大总管兼宣劳使左肃政御史大夫同凤阁鸾台三品兼知并州魏元忠
以酒脯时果之奠。
致祭石岭死丧百姓之魂。
北胡自擅。
贼虐不道。
气悍朔风。
马肥秋草。
侵轶郡县。
惊逼稚老。
奔走山林。
是障是保。
兵不善守。
将不远谋。
如何减灶
无复烧牛。
俾尔士女。
熸于寇仇。
魂飞狄刃。
血迸毡裘。
殇悲雨哭。
气怨天愁。
总兵帝乡
言念北阜。
抗愤戎漠。
伤心按部。
泣吊郊童。
哀问田叟。
为尔复恶。
誓灭偫丑。
蹴踏兰山
脂膏苇薮。
诚若克就。
没亦不朽。
慰尔众灵。
酹此箪酒。
尚飨。
魏元忠 唐 · 苏安恒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三十七
臣伏闻昔者明王有含天下之量。有济天下之心。
必能达天下之善。除天下之恶。
若为君上而不行此四者。则当神冤鬼怒。
阴错阳乱。欲使国家荣泰。
其可得乎。伏惟皇帝陛下悬像设教。
顺时致理。非不欲褒进良直。
屏黜奸佞。盖为逆耳者寡。
顺情者多。陛下往日革命之初际。
即能勤于庶政。亲总万几。
博采谋猷。旁求俊彦。
故四海之内。以陛下为纳谏之主。
陛下期年以来。怠于政事。
谗邪结党。水火成灾。
百姓不亲。五品不逊。
故四海之内。以陛下为受佞之主。
当今邪正莫辨。狱讼蒙冤。
岂陛下昔是而今非。盖居安忘危之失也。
臣窃见御史大夫检校太子左庶子同凤阁鸾台平章事魏元忠。廉直有闻。
位居宰辅。履中正之基者。
元忠为龟鉴。践邪佞之路者。
元忠如仇雠。伏见麟台监张易之兄弟。
在身无德。于国无功。
不逾数年。遂极隆贵
自当饮冰怀惧。酌水思清。
夙夜兢兢。以荅恩造。
不谓溪壑其志。豺狼其心。
欲指鹿而献蒲。先害忠而损善。
斯将乱代之法。污我明君之朝。
元忠下狱以来。臣见长安城内。
街谈巷议。皆以陛下委任奸佞。
斥逐贤良。以元忠必无不顺之言。
易之必有交乱之意。相逢偶语。
人心不安。虽有忠臣烈士。
空抚髀于私室。而钳口不敢言者。
皆惧易之等威权。恐无辜而受戮。
亦徒虚死耳。今三秋届节。
蕃中则驰马盛肥。九牧作贡。
天下则敛赋繁重。以臣言之。
此巳不胜其弊。况又闻陛下纵逸谗慝。
禁锢善良。倘刑罚失中。
则遐迩生变。臣恐四夷因之。
即窥觇得失。以为边郡之患。
百姓因之。即聚结义兵。
以除君侧之恶。复恐逐鹿之党。
叩关而至。乱阶之徒。
从中相应。争锋于朱雀门内。
问鼎于大明殿前。陛下将何事以谢之。
复何方以御之。臣今为陛下计。
安百姓之心者。莫若收雷电之威。
元忠之网。复其爵位。
君臣如初。则天下幸甚。
陛下好生恶杀。纵不能斩佞臣头以塞人望。
臣请夺其荣宠。剪其羽翼。
无使权柄在手。骄横日滋。
专国倍于穰侯回天过于左悹
则社稷危矣。惟陛下图之。
臣虽微贱。天性愚直。
未曾谒王侯将相。亦不识元忠易之之面。
岂此可亲而彼可疏。但恐谗邪长而忠臣绝。
伏惟陛下暂回天鉴。察臣此心。
即微臣朝得志行。夕死无恨。
魏元忠 武周 · 袁楚客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七十六
今皇帝新服厥德。
任官惟贤才。
左右惟其人。
君为元首。
臣作股肱。
可布大化以利朝廷。
存古道以正天下。
去邪佞使小人之道消。
进忠良使君子之道长。
岂得安其荣宠守其循默者哉。
若以此为常。
非所以爱人治国矣。
传曰。
苟利社稷。
专之可也。
君侯念之哉。
汉成帝时
王氏擅权。
刘向谏曰。
臣闻公族者国之枝叶。
枝叶落。
本根无所庇荫。
方今同姓疏远。
母党专政。
排摈宗枝。
孤弱公族。
非所以保守社稷。
安固国嗣也。
其言甚切。
多所称引。
成帝虽悲伤叹息。
而不能用。
此非帝不知之。
而不赞者。
臣之罪也。
其后王氏竟假周公之事。
而起田常之乱。
此乃大臣循默之失也。
惟君侯戒之哉。
夫利万物者道也。
惟君子能行之。
害万物者邪也。
惟小人固为之。
以道心济物。
则上天祐之。
虽履危而必安矣。
以邪心害物。
则明神殛之。
虽居安而必危矣。
何则。
势使之然也。
故济物者其心广矣。
害物者其心褊矣。
心广者所务不专于身。
心褊者所利不及于物。
哲人知其若此。
必守道以广其心。
屈已以利其物。
行道于身而必全其身。
行道于国而必全其国。
帝王失道之正。
大臣必以道化之。
伊尹有言曰。
予弗克俾厥后为
其心愧耻。
若挞于韨。
获览伊尹之说。
之君。
但以道佐之。
亦可致之也。
既食人主之禄。
而忧人主之事。
光赞其美。
规救其恶。
建功于当年。
可谓无负于天下。
惟君侯志之哉。
夫欲安天下者先正其本。
本正则天下必固。
不正其本则天下必危。
国之兴亡。
实在此矣。
师丹曰。
太子者天下之本也。
譬之大树。
无本则枝叶零瘁。
国无太子
则朝野不安。
王必立之者。
储君有次立之势。
故令师保教以君人之道。
用蕴崇其德。
所以重宗社而安天下也。
皇子既长而未定嗣。
是天下无本。
可谓危矣。
犹大树无枝叶。
何以存乎。
愿君侯以清宴之间。
而尽言于上。
择其贤者而立之。
此乃安天下之道也。
书曰。
一人元良
万邦以贞。
斯之谓也。
而使春宫久旷。
岂谓宜乎。
此则朝廷之失。
君侯不正。
谁正之哉。
又闻古之封子弟建侯伯者。
将以籓屏王室。
安固邦基。
垂永代之业。
为磐石之宗也。
又闻女有内则。
男有外
男女有别。
刚柔分矣。
内外斯隔。
阴阳著矣。
岂可滥哉。
然而幕府者。
丈夫之职。
非妇人之事。
今诸公主开建府僚。
崇置法官
秩若亲王
以女处男职。
所谓长阴而抑阳也。
而望阴阳不愆。
风雨无爽。
其可得乎。
窃谓非致远之计。
乖久长之策。
书曰。
事不师古。
以克永代。
匪说攸闻。
此之谓也。
此则朝廷之二失。
君侯不正。
谁正之哉。
又闻人之生也。
有祸有福。
有贵有贱。
此并禀之于前业。
当受之于此身。
然崇佛教者。
特以资彼来生。
鲜有益于见报。
若求之理国。
恐不在此矣。
然三教俱设。
各有所务。
而行之者。
不可过也。
行释教者。
修身之本。
行儒教者。
理国之源。
修身是来生之资。
理国乃即代之务。
然则即代至近。
来生至远。
舍近求远。
不亦乖乎。
存彼弃此。
不亦谬乎。
今度人既多。
缁衣满路。
率无戒行。
宁有经业。
空赍重宝。
专附权门。
取钱奏名。
皆有定价。
昔之卖官也。
钱入公府。
今卖度也。
钱入私家。
以兹入道。
实非履正。
诡情不变。
徒为游食。
使法侣有失。
而流俗生厌。
名曰度人。
其实颓矣。
今主上虽希心圣教。
专想泯空。
社稷何。
苍生何。
君侯不以中庸之义。
悟大圣之志。
但能致一代于仁寿之域。
斯亦至尊之道也。
此则朝廷之三失。
君侯不正。
谁正之哉。
又闻古人有言曰。
唯名与器。
不可以假人。
书曰。
天工人其代之。
故知代天工。
非才不可。
若有所滥。
必失天意。
而无患祸者。
未之有也。
今不专精庶政。
而留心于奇伎。
至于倡优之辈。
因其耳目之好。
遂升之以位。
授之以官。
岂非轻朝廷而乱正法邪。
然人君无私赏。
此上天之化人。
私怒者害物。
私赏者恐费财。
古人此之尤慎。
岂得私人以官乎。
若以此为政。
何以答皇天之命也。
此则朝廷之四失。
君侯不正。
谁正之哉。
又闻贤者邦家之光也。
任之可以致理。
弃之足能生乱。
三仁去而殷亡。
百里入而秦霸。
有国家者。
固须择也。
昔者战国之代。
得士者昌。
失士者亡。
莫不以求贤为急务。
霸者仗之。
以命诸侯。
况巍巍唐国明天子。
苟存斯道。
则三皇五帝。
可缓步而越也。
近者有制搜扬。
广求贤俊。
戋戋束帛。
贲于丘园。
翘翘车乘。
访及山谷。
此我皇勤之之至也。
虽有好贤之名。
竟无得贤之誉。
非皇情之不眷。
谅有司之过也。
何则。
圣主求贤。
访诸草泽。
及有司选士。
多是亲党。
若非有贿。
必以势求。
上失天心。
下违人望。
既非为官择吏。
所谓为人择官。
蠹政之源。
败国之甚。
书曰。
治乱在庶官。
孔安国曰。
得人则理。
失人则乱。
葛洪曰。
秀才不知书。
孝廉浊如泥。
高第贤良吝如蝇。
古人规职勤诵经。
今人图家勉营生。
此之谓也。
此则朝廷之五失。
君侯不正。
谁正之哉。
又阉竖者
给宫掖之事。
供扫除之役。
上古皆备此职。
但以奴隶畜之。
岂及于官次。
中古以来。
大道乖丧。
不重贤哲。
唯亲近习
或委以事。
或授以权。
遂使竖刁乱齐。
伊戾败宋。
君侧之人。
众所畏惧。
葛洪所谓鹰头之蝇。
庙垣之鼠。
无拳无勇。
职为乱阶者也。
洎乎后汉
用事尤甚。
时君乃不知其失。
大臣又畏罪不言。
所以害及生灵。
毒流天下。
至于晚节。
竟乱中朝。
各相党馀。
屠害良善。
此时也。
忠臣义士。
睹斯慷慨。
不得不权行杀戮。
至于无须而横死者。
不可胜言。
岂非结祸之深。
自危之速。
易曰。
小人用壮。
斯之谓也。
自大君受命。
中兴成务。
独有阉竖
坐升班秩。
既无正阙。
多授员外
举其全数。
向满千人。
苟绾青紫。
蚕食府库。
既非致理之道。
实为长乱之阶。
书曰。
人无于水鉴。
当于人鉴。
观往古之成败。
亦可见今之得丧。
故曰前事之验。
后事之师。
此则朝廷之六失。
君侯不正。
谁正之哉。
又闻自古圣帝。
卑宫菲食。
茅茨不剪。
采椽不斲。
将以俭约遗子孙。
亦所以爱惜人力也。
书曰。
酣酒嗜音。
峻宇彫墙。
有一于此。
未或不亡。
况于臣下。
安得以肆屠为务乎。
若有僭滥。
必生患祸。
患祸之来。
可翘足而待也。
今之公王。
凡有所赏。
将以倾府库。
所造私宅。
皆是官供。
观其疏凿池亭。
崇峻廊宇。
山无木石。
必他山以致之。
木无因近。
必穷远以采之。
珍馆出云。
画堂赫日。
造之竟岁。
功用不绝。
自开泰以来。
未之有也。
而行者见之。
佥曰非国戚不得如此。
贵人不得若斯。
仆每闻斯言。
将有以讥于君矣。
何者。
为君所以养人。
非所以害人。
今外戚不助养人。
反害于人。
岂有益于吾君乎。
然堂上远于百里。
君门隔于九重
人主既不知之。
君侯又不言之。
岂使人主虚受谤于天下也。
此则朝廷之七失。
君侯不正。
谁正之哉。
又闻官者将以理人。
将以安人
非以乱人。
非以害人。
故先王欲人理。
必选材以理之。
欲人安。
省事以安之。
不欲人于乱。
必拨乱以整之。
不欲人有害。
必去害以全之。
若此。
诚欲于天下同忧矣。
人有乐。
君共之。
君有乐。
人庆之。
可谓同乐矣。
如此。
则上下无间。
君臣合德。
同于一体也。
若下有怀忧之人。
上无同忧之主。
欲求人理。
不可得也。
今天下穷困。
海内虚耗。
复以州牧县
选授多不得人。
自馀僚佐
鲜有称职。
不务公谨。
专于割剥。
人不聊生。
安肯惧死。
既不惧死。
是能生变。
下有忧而上不知也。
比之马也。
必除其害牧。
状之羊也。
必去其乱偫。
此道尚有所阙。
而反更员外置官。
所谓助桀为虐。
足以速祸也。
夫人之情自知。
员外恐人不畏。
必峻法以惧之。
恐财之不足。
必枉道以夺之。
以有限之物。
供无厌之用。
欲其不乱。
岂可得哉。
古人有言。
十羊九牧。
羊既不得食。
人亦不得息。
唐虞之代。
建官惟百。
夏商官倍。
亦克用乂。
书曰。
官不必备惟其人。
孔子管仲曰。
官事不摄。
焉得俭。
据此。
虽正员之官。
犹不欲其备。
况其员之外更置员外乎。
此则朝廷之八失。
君侯不正。
谁正之哉。
又闻英主开基以定天下者。
将以传之于万代也。
继明之帝。
岂得隳之哉。
有所下废。
则政出多门。
政出多门。
大乱之渐也。
近封数夫人者。
皆先朝之宫女。
赏其勤劳。
加之邑号。
若备内职
则不当知外。
不备内职
自可居外。
安得出入内外。
往来宫掖者哉。
若下创革。
内言必出。
外言必入。
内外互言。
禁卫何施。
必弄君之法。
纵而不禁。
非所以重宗庙固国家也。
孔子曰。
彼妇之口。
可以出走。
彼妇之谒。
可以死败。
戒之哉。
戒之哉。
此则朝廷之九失。
君侯不正。
谁正之哉。
又闻以正道事君者。
将以安天下也。
以非道事君者。
所以危天下也。
臣不可不任之正道者
行仁义以补君之过。
道者行蛊媚以成君之恶。
补过者国之干也。
成恶者国之贼也。
今代或有不修忠正以事君。
引鬼神而惑主。
然则鬼神之事。
冥寞难知。
故非道之人。
因此自致其诈。
售其赂遗。
必据非材之位。
必食非德之禄。
此国贼也。
书曰。
官不及私眤。
惟其能。
爵罔及恶德。
惟其贤。
又曰。
与治同道罔不兴。
与乱同事罔不亡。
传曰。
国之将兴。
听于人。
将亡。
听于神。
岂近是乎。
此则朝廷之十失。
君侯不正。
谁正之乎。
此十失者。
诚国之巨蠹。
粗而言之。
以有言于君侯者。
将以扶危去蠹。
救苍生之命。
愿君侯稍垂意。
微有所采。
此亦君侯自安之道也。
庶几无忽。
魏元忠 唐 · 袁守一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七十六
臣闻去疾宜远。
史策攸存。
恶逆不诛。
祸难未已。
潘崇进说。
宫甲遂兴。
霍禹阴谋。
芒刺可验。
谨案魏元忠
擢自布衣。
越升台衮。
十旬远至。
一岁九迁。
日月借其光彩。
风云资其鸣跃。
享营邱之大名
睢阳之茅土。
当须竭诚毕命。
徇义酬恩。
而乃搆惑储宫
躬为谋主。
位高势重。
狼顾豺声。
亲典五兵。
又司百揆。
储宫向阙。
先召贼臣。
北军斩关。
未闻死难。
至于陷重俊令犯逆。
诱臣下使谋君。
戎马满于宫中。
战场在于阙下。
宸座惊逼。
兆庶忧惧。
一日之閒。
中外隔绝。
祸交之首。
实阶元忠
宜肃朝章。
以明典法。
用塞人祇之怨。
稍清郊庙之耻。
罪状既实。
自孽难逃。
义士忠臣。
谁不愤激。
重俊是陛下之子。
犹加昭宪
元忠非勋非戚。
焉得独漏严刑。
纵陛下恶死好生。
其如国典何。
元忠等请污宫以谢罪。
赤族以申刑。
伏望付法。
据状科断。
弹郑远就魏元忠求离书状 唐 · 麻察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六十四
郑远纳钱五百万。将女易官。
先朝以元忠旧臣。操履坚正。
岂独尚兹贤行。实欲荣其姻戚。
遂起复授远河内县。远子良解褐洛州参军
既连姻国相。父子崇赫。
元忠下狱。遂诱和离。
今日得书。明日改醮。
元忠官历三朝。荣跻十等。
虽金精屡铄。而玉色常温。
远冑虽参华。身实凡品。
若言齐郑非偶。不合结缡。
既冰玉交欢。理资同穴。
而下山之夫未远。御轮之已周。
无闻寄死托孤。见危授命。
斯所谓滓秽流品。点辱衣冠。
而乃延首□陬。宜从摈斥。
虽渥恩周洽。刑罚免加。
而名教所先。理资惩革。
请裁以宪网。禁锢终身。
明嘉靖中端州曾直建八节祠于北门外以祀唐张柬之李绅宋刘挚邹浩胡寅胡铨留正张世杰魏元忠以亢直贬高要独不得与余以春日肃拜祠下心独异之作歌简吴太守绳年刘高要为鸿 清 · 杭世骏
 出处:道古堂诗集卷十七
君不见魏元忠,布衣上书论兵事,金殿吐气如长虹
铁冠峨峨肃纲纪,豪奴杖杀都亭中。
除恶志在清君侧,白简岂顾张昌宗
群邪侧目谣诼起,卑官谪堕炎荒丛。
洞夷畏威噤不发,至今崖厂流清风。
吁嗟高要一隅地,贬宦往往王侯充。
韦承庆辈不足录,如公岂合随沙虫。
我来端水恣临眺,步屧晚出高城东。
倔佹祠屋压道左,大树突兀寒烟空。
入门肃拜认栗主,八贤名姓昭愚蒙。
唐景龙逮宋迄命,大节历历摩苍穹。
茫茫宦迹證人代,屈指独少齐贞公元忠齐国公谥贞。)
去留岂复有深意,讨覈那不谋群衷。
笙镛喑哑芹藻阙,阅二百载无人攻。
自来守土责匪细,社稷尸祝宜甄综。
汉阳王传志失载(《高要志》不载张柬之。),与公乏祀将毋同。
旅窗作歌寄牧尹,会看阙憾能弥缝。
丰祠从此标九节,亘千百世垂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