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题目
韩非子引鄙谚 先秦 · 无名氏
长袖善舞。
多财善贾(○韩非子五蠹篇。《类聚》四十三。《御览》五百七十四、八百二十九。)
莫众而迷(○韩非子内储说上。)
佣自卖。
哀而不售。
士自誉。
辨而不信(○《御览》八百二十八。)
韩非子引先圣谚 先秦 · 无名氏
不踬于山。
而踬于垤(○韩非子六反篇。)
规有摩而水有波。
我欲更之。
无奈之何(○韩非子八说篇。)
韩非子引古谚 先秦 · 无名氏
 押寘韵
为政若沐也。虽有弃发之费而有长发之利也(○意林一。《御览》三百九十五。)
韩非子引古语 先秦 · 无名氏
 押支韵
奔车之上无仲尼覆舟之下无伯夷(○韩非子安危篇。《御览》四百三十引殷康明慎、四百五十九引《淮南子》。《诗纪前集》十。)
韩非子佚文 战国末韩国 · 韩非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四
四千五百六十岁为一元,元中有厄,故圣人有九岁之畜,以备之也(《续汉。律历志》下注补引。)
韩非子书录 西汉 · 刘向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七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
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归其本于
其为人吃,口不能道说,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李斯自以为不如。
见韩之削弱,数以书干韩王
韩王不能用,于是韩非病治国不务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功实之上,以为「儒者用文乱法,而侠者以武犯禁,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所用所养,所养所用。
廉直不容于邪枉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难》五十五篇,十馀万言。
人或传其书至秦,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游,死不恨矣」!
李斯曰:「此韩非之所著书」。
秦因急攻韩,韩始不用,及急,乃遣韩非使秦,秦王悦之,未任用,李斯害之秦王曰:「,韩之诸公子也,今欲并诸侯,终为韩不为秦,此人情也。
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过法诛之」。
秦王以为然,下吏治
李斯使人遗药,令早自杀。
韩非欲自陈,不见,秦王后悔,使人赦之,已死矣(宋本不著名,疑是刘向作。)
咏史得韩非 隋末唐初 · 庾抱
五言绝句 押真韵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说难徒有美,孤愤竟无申。
定是名伤命,非关犯逆鳞(见《十万卷楼丛书》本唐释皎然《诗式》卷三。)
韩子 北宋 · 王安石
七言绝句 押真韵
纷纷易尽百年身,举世何人识道真(原校:一本作默默谁令识道真)
力去陈言夸末俗,可怜无补费精神。
韩子定嘉雪应祈二首 其一 北宋 · 吕陶
 押麻韵
晋地素瘠埆,所忧冬气差。
明神享其诚,瑞霰飘为花。
轻丝瞥已没,散漫扑水涯。
大片殊易积,彷佛填丘窊。
饥鹰健欲击,伏虎冻不拿。
北响少鸣雁,南飞绝惊鸦。
肃然天地中,靡闻一声哗。
楼观动晓色,江湖压晴沙。
度曲宜鼓琴,卷叶难吹笳。
顾此勤敛俗,趋时务耕畬。
三冬苟失望,二麦将不芽。
造化善从欲,沾滋罔遗遐。
须为盈尺喜,勿兴祁寒嗟。
清威俨开府,和气方当衙。
馀润匝千里,欢声同一家。
天人报应间,其速如驰车。
我公心在民,致祷诚乃加。
康衢有歌咏,继者惭馀哇。
韩子定嘉雪应祈二首 其二 北宋 · 吕陶
 押麻韵
天道孰云远,未尝毫釐差。
鉴此金石心,报之琼瑰花。
旱氛涤已去,丰岁来何涯。
高能累岌业,卑亦蒙污窊。
密布气晃荡,急飘势奔拿。
掘地得宝马,集庭瞻白鸦。
岁功助发泄,民口腾欢哗。
高原有瑶尘,绝漠无黄沙。
山夫喜执来,戍卒愁闻笳。
铁甲彼固凝,石田吾将畬。
雰雰既沾足,陈根其动芽。
霏霏幸还反,归路曾忘遐。
待诏一何寒,映书谁肯嗟。
鸣弓壮暮猎,冻鼓咽朝衙。
羡君诗笔雄,退之昔名家。
染翰动成集,卷轴可载车。
矧此古琴操,应和无以加。
雅郑本末殊,中正蒙多哇。
韩非1060年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四九、《苏文忠公全集》卷四、《历代名贤确论》卷三六、《古今关键》卷二、《文章正宗》续集卷二、《文编》卷二九、《文翰类选大成》卷一四五、《文章辨体汇选》卷四○九、《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卷四四二、《古文渊鉴》卷五○、《宋元学案补遗》卷九九、乾隆《新郑县志》卷二五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圣人之所为恶夫异端尽力而排之者,异端之能乱天下,而天下之乱所由出也。
昔周之衰,有老聃庄周列禦寇之徒,更为虚无淡泊之言,而治其猖狂浮游之说,纷纭颠倒,而卒归于无有。
由其道者,荡然莫得其当,是以忘乎富贵之乐,而齐乎死生之分,此不得志于天下,高世远举之人,所以放心而无忧。
虽非圣人之道,而其用意,固亦无恶于天下。
老聃之死百馀年,有商鞅韩非著书,言治天下无若刑名之贤,及秦用之,终于胜、广之乱,教化不足,而法有馀,秦以不祀,而天下被其毒。
后世之学者,知申、韩之罪,而不知老聃庄周之使然。
何者?
仁义之道,起于夫妇、父子、兄弟相爱之间;
而礼法刑政之原,出于君臣上下相忌之际。
相爱则有所不忍,相忌则有所不敢。
夫不敢与不忍之心合,而后圣人之道得存乎其中。
老聃庄周论君臣、父子之间,汎汎乎若萍浮于江湖而适相值也。
夫是以父不足爱,而君不足忌。
不忌其君,不爱其父,则仁不足以怀,义不足以劝,礼乐不足以化。
此四者皆不足用,而欲置天下于无有。
夫无有,岂诚足以治天下哉!
商鞅韩非求为其说而不得,得其所以轻天下而齐万物之术,是以敢为残忍而无疑。
今夫不忍杀人而不足以为仁,而仁亦不足以治民;
则是杀人不足以为不仁,而不仁亦不足以乱天下。
如此,则举天下唯吾之所为,刀锯斧钺,何施而不可。
昔者夫子未尝一日敢易其言。
虽天下之小物,亦莫不有所畏。
今其视天下眇然若不足为者,此其所以轻杀人欤!
太史迁曰:「申子卑卑,施于名实。
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覈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
尝读而思之,事固有不相谋而相感者,庄、老之后,其祸为申、韩。
由三代之衰至于今,凡所以乱圣人之道者,其弊固已多矣,而未知其所终,奈何其不为之所也。
韩子年谱序宣和七年四月 宋 · 洪兴祖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八九、《万卷精华楼藏书记》卷三六
欧阳文忠公言,天圣以来,学者多读韩文,而患集本讹舛。
惟余家本,屡更校正
后集录古文,得石刻如《罗池》、《黄陵》之类,以校余家本,舛缪尤多。
若《田弘正碑》,则又尤甚。
盖由诸本不同,往往妄加改易,而印本初未必误。
乃知文字之传久而转失其真者多矣。
则校雠之际,决于取舍,不可不慎也。
颜之推云:「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
信哉斯言。
予校韩文,以唐本、监本、柳开刘烨朱台符吕夏卿宋景文、欧阳公、宋宣献王仲,至孙元忠鲍钦止,及近世所行诸本参定,不敢以私意改易,凡诸本异同者兼存之。
考岁月之先后,验前史之是非,作《年谱》一卷;
其不可以岁月系者,作《辨證》一卷;
所不知者,阙之。
宣和乙巳夏四月四日,荆林东斋洪兴祖书。
按:《韩子年谱》卷首,粤雅堂丛书《韩柳年谱》本。
韩子年谱后记宣和七年 宋 · 洪兴祖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八九、《韩子年谱》卷末
仆初作《昌黎年谱》,叙《淮西事宜状》在元和九年孙公伯野辨其非是。
乙巳岁再加考正而增广之。
兴祖记。
韩子杂说 受福 宋 · 史浩
 出处:全宋文卷四四一五、《鄮峰真隐漫录》卷四○
韩子言儒墨同道,乃以夫子祭则受福为类乎墨氏之明鬼。
且夫子之道贯通幽明,方且与鬼神合其吉凶,故其祭也,不徼福而福自至。
使其得邦家,则当神祇祖考安乐之无他,得其道故也。
韩子乃以比墨氏之明鬼,异哉!
或者谓此文非韩子作,诚有是理。
盖儒墨之判久矣,韩子既有意乎尊道,乃退佛老而进墨翟其类也,读者宜精思之。
韩子东赏牡丹 南宋 · 李石
 押词韵第一部
呜呜晓角春风送,日日官身随鸟动。
但知敲榜负佳辰,纵有芳菲难入梦。
起寻北郭新雨后,愁见西山含雪冻。
茅茨虽暖岂宜花,笑我此行真凿空。
向来洛下定真谱,只许姚花充物贡。
只今老病陪少年,驽骑何能追骏鞚。
便将花裓问天女,欲返田园寻二仲。
此花含笑我不言,且插一枝风帽重(以上《方舟集》卷二)
李斯韩非 南宋 · 林之奇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八、《拙斋文集》卷一三
甚矣,李斯之倾覆也!
当秦人下逐客之令,己在逐中,则上书,以为秦之所以霸者以客,而客之自诸侯来者,皆有益于秦也。
及其妒韩非而欲杀之,则又以韩之公子,终为韩,不为秦。
其与前日之谋,何其相反如此也!
李斯遭逐上书之时,使有一如李斯者而云「,楚人也,今欲并诸侯,终为楚,不为秦」,则不免于害矣。
为己而言,则以为诸侯之客有益于秦;
至于陷韩非,则以为终为韩,不为秦。
倾覆如此,则李斯之不终于秦,岂非所谓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乎?
虽然,李斯之陷韩非,信可罪矣,之见害,亦有以取之也。
孟子曰:「矢人惟恐不伤人,函人惟恐伤人,故术不可不慎也」。
君子之所学者仁义,故亲其亲以及他人之亲,爱其国以及他人之国,无适而忠厚也。
苟其所学者刑名,则不知有己之亲而亲他人之亲,不爱己之国而谋他人之国,无适而刻薄也。
之所学者刑名法术之学,故其出使于秦,乃为秦画谋,以首覆其宗国,而售其言。
虽作《说难》之书十馀万言,而卒死乎说难者,其操术有以取之也。
司马温公曰:「君子亲其亲以及人之亲,爱其国以及人之国,是以功大名美,而享百福」。
今非为秦画谋,而首欲覆其宗国,以售其言,罪固不容于死矣,乌足悯哉!
盖其于所厚者薄,则无所不薄,此李斯所以得入其谮也。
韩非张良皆韩人也,张良当秦人灭韩之后,散家财以求刺客,欲为韩报仇,以五世相韩,故卒得力士为铁椎,击秦帝于博浪沙中,虽冒死而不悔。
当韩之未亡,乃为秦人谋破韩之策,人之智识,其相去之远一至于此!
韩非 宋 · 徐钧
七言绝句 押真韵
见书恨不见斯人,见后翻令自杀身。
毕竟立心多惨刻,少恩莫怨虎狼秦(以上周刑名)
韩非子1189年10月9日 南宋 · 陆游
 出处:全宋文卷四九三六、《渭南文集》卷二七、《放翁题跋》卷二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
右,《韩非子》一卷,绍兴丁卯,先君年六十时,传吴棫才老本。
后四十有二年淳熙己酉,某重装而藏之,时年六十有五。
十月九日史院东阁手识。
韩子(上) 南宋 · 杨万里
 出处:全宋文卷五三二八、《诚斋集》卷八六、《十先生奥论注》后集卷一二
论曰:韩子《原道》之书,孟子以还一韩子而已。
大哉,韩子乎!
虽然,其犹有不合于圣人者欤?
若曰道与德为虚位之类是也。
曰:此乃韩子之所以合于圣人者也。
圣人之道,以虚为道德,虚而曰虚位者,道德之实虚也,而道德之位则虚也。
天下之物,惟其位之实,是以莫得而入也;
其位不实,则虚与实皆得入而居之。
夫惟有以实其位之虚,则其位不可入矣。
韩子之言所以实其虚也。
且夫道德也者,果何物也?
谓之无也,何以不无其名?
谓之有也,何以不有其形?
惟其有名,圣人之所以实之以用世也;
惟其无形,异端之所以入之以欺世也。
昔者生民之初,盖有所甚不安也。
生不养,死不葬,居焉而无别,群焉而无听,争焉而无决也。
圣人者,伦以经之,具以维之,仁以亲之,义以愧之。
经之故立,维之故不散,亲之故不相弃,愧之故相惮。
由乎此者谓之道,体乎此者谓之德,根乎心而形乎事,进则贤,至则圣,熟则神,皆不外焉者也。
圣人者以为是足以安天下、泽万世而无忧矣,孰知夫圣人之力有所不及,而遂遗圣人之忧。
盖天下之未安则惟安之求而不暇乎其他;
天下既安而侈心生焉,于是道德之名果能亡道德之实也,天下玩其实而疑其名也。
自天下之玩也,而道德之位始虚;
自天下之疑也,而异端之道德始入。
盖圣人之道德既行,而天下大安,天下既安,而不知其所以安者,乃圣人之道德也。
不知故玩。
举君臣父子日用饮食之事,彼皆玩以为常,而不足异也,而闻圣人有所谓道德云者,乐其名而求之,不知其所以常者,即其所求也,不知故疑。
彼以为道德云者,必有所甚异,而世皆未之见也。
于是舍日用而求新奇,而异端斯入之矣。
何则?
有虚之可乘也。
人有居钜室享膏粱者,久而厌之,以为是不足居,不足享也,而闻山林之奸人有异说者,以为天之可以飞而升,风露之可以食而寿也,则舍其室而从焉。
其室既虚,则奸人者何惮而不乘以入之哉!
道德者,天下之钜室也,非如旷野之空虚也,而其位则虚久矣。
而天下之人去其室以求其室,其位得而不虚耶?
异端乘之,韩子塞之;
异端入之,韩子出之。
韩子曰:「仁与义为定名」。
又曰:「吾之所谓道德者,合仁与义言之也。
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
而后道德之虚位可得而实矣。
匹夫细民见其邻之徒而去也,则私其土田而耕之,他日其邻者归焉,则为匹夫细民者将逊而去乎,犹将私之也?
老子以空虚为道德,此私吾圣人之田者也。
韩子出而仁义还,则圣人之田宜谁归?
故曰韩子之言所以实其虚者也。
谨论。
韩子(下) 南宋 · 杨万里
 出处:全宋文卷五三二八、《诚斋集》卷八六、《十先生奥论注》后集卷一二
论曰:君子之去异端,异端不去之可忧,而异端既去之足虑。
异端之不去,盖有能去之者矣。
去之矣,其患有大于未去之时,何则?
有以去之,无以处之也。
如去盗焉,方盗之作也,纷纭震扰,若无以支持之为者。
于是深计以图之,尽力以角之。
图之而中,角之而胜,其遂无盗矣乎?
曰未也。
盗之未败而降也,有不可以不受者矣。
及其败也,有不可以尽杀者矣。
不受其降而不宽其杀,不可也。
受其降而宽其杀,不可也。
盖聚奸宄之民而骤散之,散之而无以处之,则其复为盗也又有甚焉者矣。
天下之入于佛老,岂皆好其清净寂灭之道者哉?
有好焉者,有畏焉者,有利焉者。
士之为高者,则妄意以为此可以悟性命而超死生也,则之焉,此好之者也。
士民之倖于福田利益之诱,而慄于死生报应之诳者,则亦之焉,此畏之者也。
愚夫细民之惰者、无能者、废疾者,鳏寡孤独者进而窥二氏,则见其不业而食,不劬而居,反而顾其身则茫乎无依,于是亦之焉,此利焉者也。
韩子也,固忧夫好焉者之不可夺、畏焉者之不可祛也,而利焉者之无以处,尤韩子之所大忧。
何也?
好焉者可以理迁,举先王之道而力明之以实夫位之虚,闭其入而开其归,韩子则有《原道》之书。
畏焉者可以事晓,善而祥、不善而殃,此天下同见之事也,乌有福田利益之妄?
旦则生,夕则死,此天下不足怪之事也,乌有死生之怖?
韩子则有与孟简氏之书,吊武侍御氏之书。
使韩子之言行,则夺以祛何难?
若夫民之利焉者,一旦驱而散之,其徒之为万者不知其几也。
散而无以处也,归而无以生也,废疾者坐而死,鳏寡孤独者坐而死,惰者、无能者肯坐而死哉!
坐而死者奚罪焉,君子何忍置之于此也?
其不肯坐而死者,不去而为盗、决而为大乱者无之。
去异端所以仁也,而无罪者得死,所以为治也,而反得乱,则是不如不去之安也。
是故韩子既思所以去,又思所以处。
韩子曰:「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所以去也」。
又曰:「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所以处也」。
文王之治岐也,必先夫民之穷而无告者,此非惟既其仁也,亦防其民之利于为异也。
三代之时异端之不兴,岂特一道德而同风俗之力欤?
亦其所以处民者尽尔。
韩子之意,真先王之意也。
然则韩子曷为言之而不行?
韩子能行而不得行者也。
盖有得行而不行者矣,将能行而不得行者罪耶,得行而不行者罪耶?
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