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题目
奉和冯允南二首 其一 北宋 · 范镇
七言律诗 押寒韵
小马轻舆蜀道难,身披裘褐顶峨冠。
已从林下幽人往,犹作朝中旧德看。
渔钓喜欢新得侣,道途瞻顾尚呼官。
多惭乡友贻清唱,天外鸾音与凤翰。
奉和冯允南二首 其二 北宋 · 范镇
七言律诗 押微韵
常望乡山忆翠微,此来时节更春晖。
林间怨鹤久招隐,花外啼鹃仍劝归。
云似随人飞缥缥,雨如先道洒霏霏。
回思仕宦平生事,六十三年始悟非。
冯允南远贶佳作有舜律远相通之句因次韵寄之 北宋 · 范镇
五言排律 押东韵
盛旦真明圣,平生伏至公。
遭逢不世出,覆露与天同。
谅直诚多勉,谋猷愧罔功。
后王明若日,夷夏庆同风。
喜气中兼外,欢谣北至东。
敢图严密禁,擢处太清宫。
峻拔山形大,高明地望雄。
起居无忘古,坐卧只思忠。
论乐嗟沦废,求音扣寂空。
大和非隐伏,至理自穹崇。
暧昧幽还显,尊卑降复隆。
使人思舞凤,如弋慕飞鸿。
世事安清谧,人心处正中。
至醇当直诣,精义故旁通。
本自关瑶律,还须抚素桐。
天材由圣作,物理要人穷。
往古为经始,来今是考终。
云为极微妙,襟抱贮冲融。
敛聚阴阳气,窥观造化工。
因君说乐事,诗咏照光虹。
送冯允南倅梓 北宋 · 文同
押词韵第七部
去年父老送督邮,衣上泪痕犹未变。
今年吏民迎别乘,马前欢声挽不断。
梓州城中十万家,家家尽喜见君面。
以君乡里最相近,物态人情素谙练。
况复才力强且明,中理之的无漫箭。
从来府政号少事,今更得君愈清简。
太守李公词掖老,淘汰心源无滓淀。
时携宾从访山寺,惟以高谭侑清宴。
苍崖素壁多自书,是处新诗题欲遍。
君今到彼亦尔为,异日唱酬知几卷。
将过益昌先寄冯允南使君 北宋 · 杨寿祺
七言律诗 押齐韵
衮衮京华志气低,归心长伴日轮西。
苍颜白发因新选,明月清风思旧溪。
屈指光阴时节晚,举头霄汉路歧迷。
巴陵太守应怜我,准拟经过醉似泥(元陈世隆《宋诗拾遗》卷七)。
道中咏怀奉寄利州冯允南使君 北宋 · 邓润甫
五言排律 押齐韵
交印夔人国,分襟汴水堤。
十年难会合,一梦顿乖暌。
官序潘生拙,诗文庾信齐。
诸公多汲引,宪府屡提携。
不肯乘骢马,那能出宝鸡。
安恬轻世味,洒落见天倪。
照物聪明决,为邦闻望跻。
笑谈清岸狱,暇豫劝耕犁。
不忍为钩距,何尝设町畦。
燕堂传夜烛,游毂碾春泥。
众服题鹦鹉,畴将食駃騠。
草黄思隼击,梧碧值鸾栖。
欲问无来使,开编有旧题。
君方安玉垒,予亦远金闺。
地隔江波阔,书传鸟翼稽。
岂知双鬓白,相见两当西。
内顾微他技,殊私牧远黎。
辞亲愁不断,叱驭意空迷。
吴苑飞云杳,春城北斗低。
南山千里雪,剑阁万盘溪。
夜宿星边驿,朝行石上溪。
深疑窥地轴,高骇蹑天梯。
看岫时攲帽,听泉或杖藜。
萧萧黄叶下,袅袅冷猿啼。
蜀道无艰险,人心漫惨悽。
永怀持从(《江西诗徵》作后)橐,遥想缀朝圭。
直北瞻天日,征西叠鼓鼙。
相期郡斋冷,清话看挥犀(《宋诗拾遗》卷七)。
荐冯山张举劄子(八月十五日) 北宋 · 范祖禹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四○、《范太史集》卷二五、《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三九
臣伏见左朝请郎冯山,熙宁九年为秘书丞、通判梓州,御史中丞邓绾举充台官。山自以素与邓绾迹疏,又不谙知朝廷事体,乞免赴阙,辞顺义正,不为激讦,而风节自高。山以母老,连任乡国二十馀年,不到京师。臣素不识山之面,因修先帝实录,见有辞奏,而知其贤。询之西南士人,称山之美,如出一口。山年已六十三,丁母忧,服除当赴阙朝参。臣又伏见前睦州青溪县尉张举,自治平四年甲科登第,以侍亲未尝出官。既终养,遂屏居不仕。元祐之初,近臣论荐,除颍州教授,亦辞不赴。臣于去年四月具劄子奏举,未蒙施行。举有节行文学,登科二十七年,年已五十,不为世用。二人者,皆可为朝廷惜也。伏望圣慈并加不次进擢,寘之清要,以厉风俗,必有所补。取进止。
和冯允南见寄 宋 · 李琮
七言律诗 押虞韵
半生才命苦嗟殊,肯更诗穷效圣俞。
清识岂期回顾盼,嘉篇聊用借虚无。
乡心岁月疑如梦,官况尘埃直未奴。
闻道南充风物好,未能归去且狂图(元陈世隆《宋诗拾遗》卷七)。
往时与今钱唐蒲资政传正修史邓内翰温伯同和唐韦考功张水部盛山十二咏畀开江吴令使榜于宿云亭二十三年矣因缘登览感慨畴昔复为短篇以纪故事元祐二年正月二十八日安岳冯允南 北宋 · 冯山
七言律诗 押尤韵
曾继唐贤旧唱酬,宿云亭传为迟留。
韦温石上寻遗迹,蒲邓天边忆俊游。
亭榭寂为閒处所,溪山清带古风流。
神交冥漠相知远,重把狂吟此暗投。
平江亭邀冯山允南同作 北宋 · 赵衮
押药韵
文公昔记滕王阁,气象终天拂寥廓。
崔颢题诗黄鹤楼,今日声华还磊落。
安汉城头有佳处,江山清气归帘幕。
少陵无人谪仙死,不遇才豪终寂寞。
苍苔满地荆棘生,梁栋尘埃喧鸟雀。
风流贤守一登临,久倚阑干情不薄。
夜来风月觉澄清,天意人心如素约。
仙葩当见浮空来,几百年来无此作。
嗟予好古今白头,到底支离材力弱。
木桃或见致琼瑶,免对江山负惭作(元陈世隆《宋诗拾遗》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