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题目
孝肃包公祠堂 北宋 · 张瑰
 出处:全宋文卷五九八
庐江,古建国也,历世千年,其贤士大夫名于史者,吴周瑜一人而已。
宋有天下,复逾百岁,其名于时者,若皇甫君选之学识,不及于显;
马忠肃公亮之材术,不尽其用;
其全者,包孝肃公拯一人而已。
公行也备,才也果,言也诚,志也忠,自初仕逮于考终命,其节未尝少衰变。
昔之君臣际遇,道合计从者有之,或不能知人,或耻所改为,或蔽于旁近,或未识统纪,谗入则见远,拂欲则生忿。
观公平居进益廷争之语,人能道之,任刚肆直,虽鼎镬在前,植若自守,闻者为其悚然。
而仁庙乐闻直谏,容纳是止,无一毫芥虿,始卒听用者,自、文、武而下,仁庙一人而已。
公之行事,请视国录,公之文章,请视家集,此不复书。
公昔为乡郡,有佛寺曰兴化寺僧仁岳被公遇,今以其居之西偏屋辟而为祠,立公之像,白于州
州询诸士,士曰然;
询诸民,民曰宜;
乞辞于守,守固曰无愧。
其旧政遗惠,不待称而可知,故略。
噫!
礼所宜祀,公孰易焉!
治平三年八月望翰林侍读学士左谏议大夫、守合肥郡事滁州全椒张环记。
按:《包孝肃公奏议》附录,明刊本。
知池州包拯进奉石菖蒲一银合敕书八月十日 北宋 · 欧阳修
 出处:全宋文卷六六九、《欧阳文忠公集》卷八五
汝识远言忠,身外心内。
乃因时物,来效贡仪。
深体诚勤,益增叹尚。
包拯三司使上书嘉祐四年三月 北宋 · 欧阳修
 出处:全宋文卷六八八、《欧阳文忠公集》卷一一一、《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八九、《皇朝文鉴》卷四六、《国朝诸臣奏议》卷一四、《黄氏日钞》卷六一、《续文章正宗》卷一七、《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三三、《经济类编》卷三二、《经世八编》卷一五、《文编》卷一二、《右编》卷三○、《文章辨体汇选》卷七四、《古今图书集成》铨衡典卷一九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臣闻治天下者,在知用人之先后而已。
用人之法,各有所宜,军旅之士先材能,朝廷之士先名节。
军旅主成功,惟恐其不趋赏而争利,其先材能而后名节者,亦势使之然也。
朝廷主教化,风俗之薄厚,治道之污隆,在乎用人。
而教化之于下也,不能家至而谆谆谕之,故常务尊名节之士,以风动天下而耸励其媮薄。
夫所谓名节之士者,知廉耻,修礼让,不利于茍得,不牵于茍随,而惟义之所处。
白刃之威有所不避,折枝之易有所不为,而惟义之所守。
其立于朝廷,进退举止皆可以为天下法也。
其人至难得也,至可重也。
故其为士者,常贵名节以自重其身;
而君人者,亦常全名节以养成善士。
伏见陛下近除前御史中丞包拯三司使,命下之日,中外喧然,以谓朝廷贪拯之材,而不为惜名节。
然犹冀能执节守义,坚让以避嫌疑,而为朝廷惜事体。
数日之间,遽闻拯已受命,是可惜也,亦可嗟也。
性好刚,天姿峭直,然素少学问,朝廷事体或有不思。
至如逐其人而代其位,虽初无是心,然见得不能思义
此皆不足怪。
若乃嫌疑之迹,常人皆知可避,而岂独不思哉!
昨闻在台日,常自至中书,诟责宰相,指陈前三司使张方平过失,怒宰相不早罢之。
既而台中寮属相继论列,方平由此罢去,而以宋祁代之。
又闻亦曾弹奏宋祁过失,自其命出,台中寮属又交章力言,而亦因此而罢,而遂代其任。
此所谓蹊田夺牛,岂得无过?
而整冠纳履,当避可疑者也。
材能资望,虽别加进用,人岂为嫌?
其不可为者,惟三司使尔。
非惟自涉嫌疑,其于朝廷所损不细,臣请原其本末而言之。
国家自数十年来,士君子务以恭谨静慎为贤。
及其弊也,循默茍且,颓惰宽弛,习成风俗,不以为非,至于百职不修,纪纲废坏。
时方无事,固未觉其害也。
一旦黠虏犯边,兵出无功,而财用空虚,公私困弊,盗贼并起,天下骚然。
陛下奋然感悟,思革其弊,进用三数大臣,锐意于更张矣。
于此之时,始增置谏官之员,以宠用言事之臣,俾之举职。
由是修纪纲而绳废坏,遂欲分别贤不肖,进退材不材。
而久弊之俗,骤见而骇,因共指言事者而非之,或以谓好讦阴私,或以为公相倾陷,或谓沽激名誉,或谓自图进取,群言百端,几惑上听。
上赖陛下至圣至明,察见诸臣本以忘身徇国,非为己利,谗间不入,遂保全。
而中外人之,久而亦渐为信。
自是以来,二十年间,台谏之选,屡得谠言之士。
中间斥去奸邪,屏绝权倖,拾遗救失,不可胜数。
是则纳谏之善,从古所难,自陛下临御以来,实为盛德,于朝廷补助之效,不为无功。
今中外习安,上下已信,纤邪之人凡所举动,每畏言事之臣,时政无巨细,亦惟言事官是听。
原其自始开发言路,至于今日之成效,岂易致哉!
可不惜哉!
夫言人之过似于激讦,逐人之位似于倾陷,而言事之臣得以自明者,惟无所利于其间尔;
而天下之人所以为信者,亦以其无所利焉。
今拯并逐二臣,自居其位,使将来奸佞者得以为说而惑乱主听,今后言事者不为人信而无以自明。
是则圣明用谏之功,一旦由拯而坏。
夫有所不取之谓廉,有所不为之谓耻。
近臣举动,人所仪法,使拯于此时有所不取而不为,可以风天下以廉耻之节。
而拯取其所不宜取,为其所不宜为,岂惟自薄其身,亦所以开诱他时言事之臣,倾人以觊得,相习而成风。
此之为患,岂谓小哉!
然拯所恃者,惟以本无心耳。
夫心者,藏于中而人所不见;
迹者,示于外而天下所瞻。
今拯欲自信其不见之心,而外掩天下之迹,是犹手探其物,口云不欲,虽欲自信,人谁信之?
此臣所谓嫌疑之不可不避也。
况如拯者,少有孝行,闻于乡里;
晚有直节,著在朝廷。
但其学问不深,思虑不熟,而处之乖当,其人亦可惜也。
伏望陛下别选材臣为三司使,而处拯他职,置之京师
使拯得避嫌疑之迹,以解天下之惑,而全拯之名节,不胜幸甚。
臣叨尘侍从,职号论思,昔尝亲见朝廷致谏之初甚难,今又复见陛下用谏之效已著,实不欲因拯而坏之者,为朝廷惜也。
臣言狂计愚,伏俟诛戮。
宋故枢密副使朝散大夫给事中上轻车都尉东海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四百户赐紫金鱼袋礼部尚书孝肃包公墓志铭 北宋 · 吴奎
 出处:全宋文卷九八五
宋有劲正之臣曰包公,始以孝闻于州闾。
及仕,从(下缺九字。)立于时,无所屈□,举有明效。
其声烈表爆天下人之耳目,虽外夷亦服其重名。
朝廷士大夫达于远方学者,皆不以其官称,呼之为公(下缺十字。)其县邑公卿忠党之士,哭之尽哀,京师吏民,莫不感伤,叹息之声,闻于衢路,□相属也。
公讳字希仁庐州合肥人
天圣五年进士甲科,初命大理评事、知建昌县
时皇考刑部侍郎家居,皇妣亦高年,乐处乡里,不欲远去,公恳辞为邑,得监和州税。
和邻合肥,皇考、妣犹不乐行,遣公之官。
(下缺二十五字。)终养
积数年,皇考、妣继以耆终,公居丧,毁瘠甚,庐墓终制。
□服除又二年,方调知扬州天长(下缺三十二字。)割牛舌,盗即款服。
进丞大理,代还,知端州
岁贡砚,前守率数十倍取之,以其(下缺三十三字。)□还(下缺九字。)东排岸司,裁数月,御史中丞王公拱辰援唐制,乞增置御史里行,遂拜公监(下缺三十一字。)当选将练兵。
国任宰相,系时安危,当取天□□议,凡十数事。
时边郡有(下缺二十六字。)深然(下缺十字。)河北河东所籍民兵,以户上下,故多隐□,如约李抱真之法,以丁(下缺二十六字。)治□矣。
选使契丹国
虏中神水馆之□舍,传有凶怪,人莫敢居。
前此数日,有三驺入其间(下缺二十八字。),为京东转运使
未几,改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陕府西路转运使,诏许朝觐。
既辞(下缺三十一字。)包拯陕西,当得金紫,亟令赍赐,行次华阴,受服焉。
河北路,未行,擢为户部副使
尝奏事,上(下缺二十九字。)持政之仁暴,惟在薄赋敛、宽力役、救灾患,慎行三者,则衣食滋殖,黎庶蕃息矣。
上深然之。
皇祐二年(下缺二十八字。)承祐贪暴不法,公力疏,褫其宣徽使南京留守,以散节为许州兵马都部署
典祀明堂恩,迁兵部员外郎(下缺二十四字。)景灵宫,同群牧制置,□领四使,群议汹汹。
公与同列及御史偕上极谏,事未即改,疏复连入,遂罢尧佐宣徽景灵宫(下缺二十五字。)其忠恳,因定□后妃之家不得任二府职事。
又写上魏郑公三疏及条七事,其论□奥,深补于时。
四年,进龙图阁(下缺二十三字。)无事时用不馀,请移屯内地,以省大费,事寝不报。
至是,复陈其数,欲诸州才足城守外,屯泊之兵□俾还营,或散处垒(下缺二十一字。)之患,议者复谓戍兵不可骤损,则可训练曩所置义勇十八万,教义勇以秋、冬三月番休按阅,补以糇粮,岁费不过屯兵一月(下缺十七字。)甚明。
上意向之,大臣议不合,乃止。
数月,徙高阳关路都部署安抚使、知瀛州
自讲和契丹,北边为无事,守将以宴嬉馈遗为称职(下缺十九字。)
约其经用,罢公钱贸易。
籍一路吏民所逋负、积岁不能偿者十馀万,尽奏除之。
以丧子,丐便郡,得知扬州,旋改庐州
公性严毅(下缺十二字。),莫不□服。
刑部郎中
至和二年,坐保任非其人,降兵部员外郎知池州
明年,还旧官,徙知江宁府
俄召归,进右司郎中,权知开封府
(下缺十六字。)却不得径至庭下,因缘为奸。
公才视事,即命罢之。
民得自趋至尹前,无复隔阂。
有讼贵臣逋物货久不偿者,公批状俾亟偿,贵臣负(下缺十五字。)置对,贵臣窘甚,立偿之。
中人有构亭榭盗跨惠民河壖表识者,会□诏书,废墀便河壖庐舍,完复旧坊。
中人因言地契如此,公命(下缺十五字。)丈馀,得河壖表识,即彻毁。
中人皆服,遂坐□官。
尝有二人饮酒,一能,一不能饮。
能饮者袖有金数两,恐其醉而遗也,纳诸不能饮者(下缺十三字。)曰无之。
金主讼之,诘问不服。
公密遣吏持牒为匿金者自通,取诸其家。
家人谓事觉,即付金于吏。
俄而吏持金至,匿金者大惊,乃伏(下缺十五字。)理检使
公之总风宪,法冠白□□立,□然有不可凌之势。
其所排击,曲中理实,怀阴邪之机牙□敢妄发。
至于时事,多所建(下缺十字。)使提点刑狱,以职事御史府自举属官;
谏官、御史不避二府
荐举之人,待制以上得至执政私第;
损休假之日:皆自公发之。
理检例为空名,及公(下缺九字。)咸为□正。
四年,除枢密直学士、□□□使。
异时管利柄之臣概以丰财为意,公所莅职,常急吏宽民,凡横歛无名之入,多所蠲除,剖析裁量,转虚为(下缺八字。)计□旧库务所须官物科于郡县,贾增数□□费称是。
公为置官场和市,民无科调之扰,物无虚直之耗。
剑南酒户岁入□布四十馀万匹,甚患其(下缺五字。)用之□□十馀万,吏员失官缗帛,触罪罟,械系或数□□,不能自存,或逃亡远地,其□□公皆释之,与为期以输,率如期至。
三部诸司所举吏承前判(下缺七字。)用,公悉得当举之官□□□得自举。
六年,迁给事中,充三司使,数日,迁拜枢密副使
公之举止,以义以正,达于几微,敷奏明辨,屡引大体,裁国论之当(下缺七字。)(下缺六字。)假于人,正色昌言,时望弥洽,上所倚重,体念备至。
七年五月己未,方视事,疾作以归,上遣使赐良药。
辛未,遂以不起闻。
车驾(下缺十二字。)才五岁,上顾见,惨怆久之,谕左右曰,包拯公(下缺十一字。)御寺傍,吊赐交至。
公幼则挺然若成人,不为戏狎。
长弥勖厉,操守(下缺八字。)交游□□书无所不览,至于辅世康民,致君立节,可以训臣人之失。
(下缺七字,)为国家事,词严气劲,件析明白,闻者莫不竦然服从。
(下缺十二字。)时尝令典客张宥雄州新开后门,诱纳亡叛,探(下缺十五字。)也。
假令雄州欲刺知此事,自有正门,何必侧门(下缺六字。)为言,本朝岂尝问涿州开门耶?
虏意沮,不敢复言其(下缺九字。)(下缺八字。)使,每以平□科输□□厚取于民,或水旱之灾(下缺七字。)田租必改动之,裕于民而后已。
广平两监牧地占邢、洺、赵三州民田万五千顷,多濒漳水(下缺七字)
民得自占,岁入得粟六十馀万。
群牧司复视其(下缺七字。)奏言:为政夺民膏腴为不牧之地,非仁厚之意。
诏以还民。
庆历初范宗杰奏榷解州盐,官自置场,列置县所鬻之。
转盐诸郡,吏承其役,破产者不可胜数(下缺六字。)
议者皆言其非。
诏公往视,且经画之。
公请复通商旧法,迄今为便。
又奏罢秦陇所科钭谷造船材木数十万□□□所赋建河竹木亦数十万(下缺十一字。)司专得天下逋负。
公承诏除数十年追胥未入者,总一千二百万。
公虽甚疾恶,至人有□□推以恕心故其□严而无(下缺八字。)君子(下缺九字。)前朝名臣。
既没,其嗣亦陨。
公少为筠所知,及亲近恳请以筠族孙为其嗣之后,丐还田宅,从之。
公言治乱兴衰之迹,与人论辨(下缺十七字。)公守法持正,敢任事□,凛凛然有不可夺之节,盖孔子所谓大臣者与。
前后奏议为十五卷,皆援据古谊,究□时病,□德者之言。
公曾祖(下缺十二字。)氏追封荥阳郡太夫人
祖讳士通,赠太子少傅
祖妣宣氏,追封冯翊郡太夫人
皇考讳令仪,赠至太保
皇妣张氏追封□阳郡太夫人
初娶(下缺十一字。)郡夫人
子繶,太常寺太祝,先公卒;
綖,五岁儿也。
天子念公之忠,录綖为太常寺太祝,及官其族子若孙(下缺六字)
女适陕州硖石(下缺七字)
国子监主簿文效。
以公之薨,朝命效为保信军节度推官,俾护丧归。
即以嘉祐癸卯八月癸酉日,葬公于合肥县乡公城里。
铭曰:
□□□□公(下缺七字。)德行□躬。
竭力于亲,尽瘁于君。
峻节高志,凌乎青云。
人或曲随,我直其为。
人或善容,我抗其辞。
自始至终,言行必壹(下缺二十三字。)
公。
忧国□□,视民哀恫。
念虑所至,声乎无穷。
维仁能力,维义能果。
大奸必摧,不顾细琐。
大义□发,每(下缺二十六字)
止,能大其职。
弗克远图,昊穹胡啬。
维公逝殁,圣主咨嗟。
多锡秩物,厚抚其家。
都人感怆,及乎□□为臣(下缺十四字。)万□□□。
惟令名之皎洁,与淮水而悠长。
按:安徽省博物馆藏拓片。又见《包拯集编年校补》第二六○页,《安徽大学学报》,一九八○年第二期。(卢茂村供稿并校点)
枢密副使包拯生日礼物诏 北宋 · 王圭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二○、《华阳集》卷一八
敕:卿抱峻清之节,济沉远之谋。
眷秉轴于宏廷,省梦熊之嘉月。
方宠政涂之望,特将私馆之颁。
续尔寿祺,昭予礼遇。
枢密副使包拯免恩命不允断来章批答 北宋 · 王圭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三○、《华阳集》卷二六
省表,具之。
夫左右近司,盖均于执柄之路;
夙夜密命,则归乎拥枢之廷。
朕常登进杰髦,稽合猷虑,以制二边之靖,以佐万几之平。
卿风力峻明,器怀端亮。
伏谏于陛,屡形药石之忠;
秉宪于朝,一屏奸邪之气。
虽正联于财府,终伫策于政均。
爰考佥谋,遂倚大用。
况天下至公之进,而君子百福之宜,奚烦露章,以格成命?
宜略诚辞之挹,往同机务之寅。
昭发素怀,垂永来誉。
所免宜不允,仍断来章。
龙图阁直学士赵师民包拯刑部郎中 北宋 · 刘敞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七八、《公是集》卷三○
任莫重于有土,功莫美于宜民
故周设加地进律之典,而汉著增秩赐金之令,以劝能者,朕折衷焉。
,识清气劲,直而不挠,凛乎有岁寒之操。
师民,经明行修,敏而好学,浩乎若天府之富。
俱备顾问,并参法从,屡献切直之议,讲闻绝出之业。
而勤请为郡,期于报政,曾未期月,翕然治声。
昔望之自以谏臣,耻于补外;
龚胜进以儒者,窘于拨烦。
我图杰材,无愧往哲。
宜程功次之久,俾践刑曹之属。
褒善陟明,孚我休命。
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权三司使包拯上轻车都尉食邑 北宋 · 刘敞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七八、《公是集》卷三○
祀者,国之大事也,而祫又加大焉。
朕既亲飨祖考,承致多福,庆赐所被,自公卿大夫、六师庶卫执干戈之人,外薄四海,罔不毕及。
搢绅欢呼,士卒凫藻。
其调度费用,一出大农,固亦勤矣。
某强志尽瘁,夙夜匪懈,任重权专,不可以非理挠。
使吏谨其职,下安其业,民不加赋,而国有馀财,以成朝廷之大礼,可无褒乎?
古者叙六勋之等,藏乎天府者,固以旌有劳;
颁五爵之封,衍以真食者,固以优有德。
有司其明按旧事,申锡休命,以称朕意。
包孝肃公谢枢密副使 北宋 · 强至
 出处:全宋文卷一四三一、《祠部集》卷一六
伏以疏恩至渥,惧大取于时讥;
沥恳维勤,弗少移于诏意。
势不遑让,宠其可惊,勉服华章,难安悸魄中谢。)
伏念臣仕以孤进,术无他长。
独信朴忠之可持,不知徼幸之为利。
蚤际圣世,顷尘谏员,遇事辄论,以身当怨。
殿边隅之巨屏,曷畅远图;
专江浒之孤城,讫无善状。
旋膺迅召,假尹中畿。
近则赖天子之聪明,远则学古人之钩钜。
虽奸豪之稍戢,于暗拙以何功。
误听朝佥,擢持风宪
纪纲之地,未能为国体而一言;
金谷之司,猥以付邦须之大柄。
事端萃止,心计茫然。
方虞官瘝,俄正使号。
列让封而恳避,会未踰旬;
缀陪幄之后尘,遽焉易地。
在责愈重,揆才弗胜。
然有时乎为贫,尚且辞富;
以前日不受是,抑恐今非。
而况主计惟艰,运筹不易。
识晓治乱,方能合四辅之谋;
略具武文,始可究五兵之本。
自视近器,曷参繁机。
历开不可之端,庶寝已行之命。
愚衷第磪,天旨靡回。
俾附枢躔之末光,许闻庙算之馀论。
此盖伏遇皇帝陛下大明如日,全度惟天。
乃眷孤臣,不遗造物。
舍盈庭之众哲,特取菲能,忘假器之烦言,专融睿断。
敢不夙夜重寄,渴饥一心。
切平世防微之图,凛圣经慎战之戒。
誓毕馀齿,仰酬上仁。
枢密副使给事中包拯仁寿郡董氏可进封永康郡夫人制 北宋 · 沈遘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二三、《西溪文集》卷六
敕:《鹊巢》《采蘩》,《召南》之风,王教之本,而公侯之事也。
具官某妻董氏,出于盛族而有温惠之实,归于良士而有辅佐之效。
今朕既以贰于公府而执机柄矣,则其中壸,礼命之数有常典哉。
其疏以名郡为汤沐,以称小君之宠。
可。
包孝肃奏议集题辞 宋 · 张田
 出处:全宋文卷一○四二、《包孝肃奏议集》卷首
仁宗皇帝临御天下四十年,不自有其圣神明智之资,善容正人,延谠议,使其谋行忠入,有补于国,卒大任以股肱者,惟孝肃包公止尔。
或曰:先朝任谏官、御史多矣,不四三年歘至侍从近列,然类弗遂大用,又多不得善名以去
孝肃之进,终无他吝而天下不得异议者,何哉?
曰:包公一举甲科,拜八品京官,令大邑
当是时,同中第者虽下流庸人,犹数日月以望贵仕,公拂衣去养,十年亡宦意。
其心无他,止知孝于亲而为得也。
已而还朝,天子器其才高行洁,处之当路。
公上裨帝阙,下瘳民病,中塞国蠹,一本于大中至正之道,极乎是、必乎听而后已。
其心亦无他,止知忠于君而为得也。
他人或才不胜任,望不厌人,方且死党背公,挟憾复怨,如鸷得搏,若虺肆毒,颠坠于憔悴泯灭之地,以甘其心。
此众所以多不得善名以去,公进无他吝而天下不得异议也。
初,公之归养也,至毕亲丧方复仕,尝有诗云:「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卒践其言,而得大位,美矣!
虽然,愚谓非会仁宗皇帝至明上圣,有不可惑之聪,公欲必行其道于时,难矣乎!
孔子有言:「邦有道,危言危行」。
《坤》之六二亦曰:「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此公所以逢辰也。
公薨后三年,田守庐州,尽得公生平谏草于其嗣子太祝君,因取其大者列三十门,凡一百七十一篇,为十卷,恭题曰《孝肃包公奏议集》,遂纳诸家庙,庶与其后嗣无穷也。
公之事业始卒,官阀迁拜,有国史与天下公论在,此不敢辄书云。
张田题。
枢密副使包拯太常寺太祝繶之妻寿安县崔氏可特封永嘉郡仍封表门闾制1086年4月2日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五一、《苏文忠公全集》卷三八、光绪《续修庐州府志》卷六七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敕崔氏:汝甲族之遗孤,大臣之冢妇。
夫亡子夭,茕然无归,而能誓死不嫁,抚养孤弱,使我嘉祐名臣之后,有立于世,惟汝之功。
卫世子早死,共姜自誓,诗人歌之。
韩愈幼孤,养于嫂郑,丧之期。
若崔氏者,可谓兼之矣。
其改赐汤沐,表异其所居,以风晓郡国,使薄于孝悌者有所愧焉。
可。
晚步汴堤始见春色次夜与蔡君(粤本作彦)规郑希仁同饮进奏官 北宋 · 李之仪
昨日行河堤,柳色绿如埽。
只疑晚烟罩寒林,细看始知春已到。
春来本不与我期,病中蹉却春来时。
尘埃雨过风不起,但见红紫咄咄陵高枝。
年年见春随分喜,今年见春略无意。
泊然相遇等幻化,况是客愁如梦里。
前年随春入都门,去年探春海上村。
今年作客还到此,万里漂浮谁与论。
故人邂逅罗酒樽,白发相逢情更亲。
身世崎岖有底急,终日裂脐如归云。
倚门几夜环连梦,勃窣稚子行逡巡。
扁舟早晚东南奔,车马纷纷愁杀人。
和谒孝肃祠堂 北宋 · 彭汝砺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声容不见见灵祠,眷惜徘徊重叹咨。
樵牧万家歌旧泽,簪绅百拜望英资(傅校作姿)
深图遂失商霖远,清论空随海月垂。
欲拾绪言嗟未得,风流喜读大夫碑。
包孝肃奏议绍兴二十七年九月 南宋 · 吴祗若
 出处:全宋文卷四七○二、《皕宋楼藏书志》卷二五
孝肃包公,名塞宇宙,小夫贱隶,类能谈之;
第其平昔嘉谟谠论,关国家大体者,虽搢绅閒或未尽闻。
庐江毗陵胡公彦国、倅建安章公籍,一日相与言曰:「此邦素多奇士,如包公实閒出也。
惜其后无显人,弗克为之发扬」。
因搜访遗稿,欲传之为不朽计。
有摄助教苏林进曰:「旧藏公《奏议集》十卷,亡于兵火;
今淮左总司属官徐公修家有是本,请往求之」。
遂不远数百里,手抄以归,前所谓嘉谟谠论,悉粲然在目矣。
帅倅得之,喜曰:「兹可以广吾志也」。
乃俾祗若是正讹谬,镂板郡学,且命录公传及祠记、逸事附于末。
其好贤乐善之诚盖如此,不可以不识。
绍兴二十七年九月望日,左修职郎庐州州学教授括苍吴祗若书。
按:《包拯集编年校补》附录,黄山书社一九八八年校点本。
包孝肃公奏议 南宋 · 汪应辰
 出处:全宋文卷四七七七、《文定集》卷一○、《文献通考》卷七四、《南宋文范》卷六○
包孝肃公奏议》,分门编类,其事之首尾,时之先后,不可考也。
如请那移河北兵马凡三章,其二在第八卷议兵门,其一乃在第九卷议边门,其不相贯穿如此。
今考其岁月,系于每章之下而记其履历于后,若其岁月可见于章中者不复重出,与夫不可得而考者不容不阙也,庶几读者尚可以寻其大概云。
如劾罢张方平宋祁三司使,而《奏议》不载,岂包氏子孙所不欲以示人者耶?
本传云知瀛州,除放一路所负回易公使钱十馀万,仍奏诸州毋得取回易公使钱,遂著为令。
然著令乃在庆历七年十一月,时未帅高阳也,疑传之误。
太守赵山甫希仁示和篇次韵为谢乙卯二月1195年2月 南宋 · 周必大
七言律诗 押微韵 创作地点:江西省吉安市
阿娇金屋聚芳菲,当御银环序妾妃
龙女坠天頩素颊,鲛人出水织纁衣。
袖垂户外瞻双引,燕在宫中第一飞。
不用虫鱼笺尔雅,使君行合左符(自注:谓鱼符也。聊答公归之句。)
贺邢倅孝肃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七、《省斋文稿》卷二二、《启隽类函》卷九九
诏检中颁,屏星夙驾。
赞管钥居留之尹,屈蓬瀛寓直之仙。
望实所加,旄倪交庆。
恭惟某官英规玉立,丽藻琼敷。
长铗短檠,事业并风骚之将;
朱轮华毂,功名非恩泽之侯。
方时左戚而右贤,力革外轻而内重。
故资隽望,详试民庸。
荡漾秦淮,聊复问津于半刺
岧峣魏阙,即陪奉引拾遗
某积岁倾风,指期托庇。
愿与纷纷之振鹭,共亲亹亹之谈犀。
欣颂交深,喻言曷既!
跋韩魏王包孝肃公1181年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一二三、《省斋文稿》卷一五、《益公题跋》卷八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魏忠献王包孝肃公帖。
庆历八年定州,在镇五载,孝肃皇祐四年方自谏院出为河北都转运使,当是此时也。
子细事,省费重农,委曲尚尔,则凡兴利除害、实惠及民者,固应不遗馀力。
挝鼓立祠,岂偶然哉!
淳熙八年
包孝肃公1202年8月20日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一三五、《平园续稿》卷一○、《益公题跋》卷五、嘉庆《庐州府志》卷五一、光绪《续修庐州府志》卷九五 创作地点:江西省吉安市
包孝肃公自帅乡部坐失保任降知池州与同年手帖一通。
惟公刚正之名至今播在人口。
《国史》本传云:性峭直,然恶苛刻,务重厚,嫉恶虽至,人情不及即推以忠恕,未尝伪色辞以悦人,不为苟合,不作私书,亲旧干请一切绝之。
今观此帖,亦非绝物离人者也。
后有戒子孙石刻,末云「天禧四年五月,男珙奉命勒石」。
按公以天圣五年登甲科,当天禧时,公犹未仕,而于数年前垂训如此,当考。
嘉泰壬戌八月辛卯,平园老叟周某书而归之临川世昌光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