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题目
雪消得寒字(一作史嵩之诗) 宋 · 史浩
五言律诗 押寒韵
同云收万里,爱日已三竿
见睍将潜迹,无风特地寒。
晴檐如下雨,槁涧忽鸣湍。
渐觉山河复,方知世界宽。
史子由主簿 南宋 · 释宝昙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君归意定气逾平,莫学秋虫泣露声。
少日斲凋须妙指,莫年深稳见真情。
为邻古井无波日,试挈铜瓶待月明。
独抱斯文慰幽寂,莫辞万象与逢迎。
史子由主簿(时在象山,晓行海滨,视海山烟云笼络有若图画,因成七言以呈,聊同一笑) 南宋 · 释宝昙
七言律诗 押阳韵
晓行云海意苍茫,画入王维鸿雁行。
烟树屏山分远近,风帆沙鸟认微芒。
笔端应有鲛人泪,句法仍搜墨客肠。
日暮归来欣有得,眼空当不数潇湘。
史子由主簿食瓜 南宋 · 释宝昙
 押词韵第十五部
邻翁种瓜时,翠蔓不忍触。
提携落吾手,割裂亦甚酷。
相如方渴时,想见价金玉。
沉浮及桃李,一世谩貂续。
注泉挹甘寒,落蒂验香熟。
精神发良夜,清坐定更仆。
无使妨盘餐,开端自醽醁。
宝章阁学士通奉大夫淮南东路安抚制置使兼知扬州赵葵辞免权将淮西一路分隶史嵩之赵葵节制恩命不允诏 南宋 · 许应龙
 出处:全宋文卷六九一七、《东涧集》卷二
文武兼资,无施不可,东西惟命,何为力辞?
况与人而同忧,每以重而自任。
深沟固垒,已处置以得宜;
决胜运筹,致寇攘之潜弭。
复遣精骑,力援邻封。
予嘉乃勋,俾分兼于制阃
维扬我武,当力奏于肤功。
其亟钦承,毋庸逊避。
以解倒垂之急,克成无敌之功,时乃之休,惟朕以怿。
所辞宜不允。
宝章阁学士太中大夫新除京西荆湖南北路安抚制置使兼沿江制置副使兼知鄂州史嵩之乞改畀丛祠不允诏 南宋 · 许应龙
 出处:全宋文卷六九一七、《东涧集》卷二
卿自领制垣,荐更岁籥,务防秋而备塞,善应变以随机。
整吏修戎,比决边陲之战;
排锋挫锐,将伸中国之威。
盍展壮猷,益图伟绩,胡为逊避,遽欲退休?
勿贰勿疑,朕方隆于委寄;
成终成始,庶永底于安强。
毋庸固辞,勉徇大义。
所请宜不允。
宝章阁学士太中大夫淮西制置使兼沿江制置副使兼知鄂州史嵩之祠廪不允诏 南宋 · 许应龙
 出处:全宋文卷六九一七、《东涧集》卷二
安边境立功名,盍用礼乐诗书之帅;
修封疆守要害,自无寇贼奸宄之虞。
既得若人,宜久其职。
卿昨司襄阃,备悉敌情,尝屡奏于肤功,信足当于隆委。
遂以两道之寄,特劳十乘之行。
属时绎骚,究心筹画,遣师徒而捍禦,弭邻敌之凭陵。
然蹂践之馀尚资经理,而流离之众尤赖抚绥,胡遽抗于囊封,乃欲安于真馆?
能胜其任,岂宜怀退避之思;
毋弃而成,庶亟底安强之绩。
勉从朕志,嗣有殊恩。
所请宜不允。
参知政事督视军马史嵩之乞畀祠禄不允诏 南宋 · 许应龙
 出处:全宋文卷六九一七、《东涧集》卷二
整师修戎,既克底侵疆之复;
命将遣戍,又能挫外敌之锋。
允谓殊勋,深副舆望。
方身佩安危之寄,实系重轻;
胡力辞督视之权,欲求闲退?
虽备见谦冲之意,然孰图康济之功,矧已陟于台司,宜益宏于远略。
其徇大义,毋事小廉。
通奉大夫参知政事督视京西湖南北江西路光蕲黄施夔州军马史嵩之乞畀祠禄不允诏 南宋 · 许应龙
 出处:全宋文卷六九一七、《东涧集》卷二
卿昨司制阃,屡阅岁华。
应变随机,不但固边陲之守;
排锋挫锐,又能伸中国之威。
已绰著于殊勋,遂宏开于督府
独当隆委,益展壮猷。
招辑淮军,欲安民而和众
遣行蜀戍,尤与人而同忧。
既处置之得宜,信缓急之足恃。
成终成始,盍图尔庸;
何嫌何疑,遽腾逊牍。
况实佩安危之寄,岂宜怀进退之心。
其体眷知,益思经济。
通奉大夫参知政事督视京西湖南北江西路光蕲黄施夔州军马史嵩之辞免兼督视淮西军马恩命不允诏 南宋 · 许应龙
 出处:全宋文卷六九一七、《东涧集》卷二
理内御外,固当因时而施宜;
强本折冲,尤贵并谋而合智。
遂令督府,兼总西淮
庶脉络之相通,而事权之归一。
以守则固,何功不成。
况恢恢游刃之材,何兢兢履薄之虑。
祗若予命,毋事谦词。
通奉大夫参知政事督视京西湖南北江西路光蕲黄施夔州军马史嵩之再辞免兼督视淮西军马恩命不允诏 南宋 · 许应龙
 出处:全宋文卷六九一七、《东涧集》卷二
比览囊封,已谕朕意,胡为再牍,复述前言。
谓同舟方运于风波,而一室难分于尔汝,则宜共济,奚庸固辞?
况已遣于援师,俾相为于掎角,既合督府制垣之力,当销敌国外患之虞。
其展壮猷,亟图伟绩。
史嵩之淮西制置使沿江制置副使兼知鄂州 南宋 · 许应龙
 出处:全宋文卷六九二○、《东涧集》卷五
扶风冯翊,方资藩翰之功;
边境要冲,尤赖捍防之力。
盖理内当严于御外,而制难惟在于得贤。
具官某望耸万夫,身兼数器。
能定能应,规摹自得于胸中;
惟几惟深,韬略不专于纸上。
矧十载勤劳于疆埸,而三军思慕于恩威。
载念西淮,密邻敌境,瞻言鄂渚,实控上流。
制阃之得兼,恐事权之难一。
徒得君重,勉为朕行。
师克在和,尤贵并谋而合智;
事难预度,要当应变以随机。
皆尔优为,奚烦多训。
宝章阁直学士太中大夫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史嵩之辞免除华文阁直学士隆兴府江西安抚使恩命不允诏 南宋 · 洪咨夔
 出处:全宋文卷六九八五、《平斋集》卷一四
南昌为江湖间一都会,蛮荆瓯粤,左控右引,形势今犹古也,必得威望夙著者宅乃牧。
以卿抱应变之材,怀经远之志,分阃京岘,厥有劳绩,故进妫阁之直,起家以镇之。
顾以亲年喜惧辞。
往来击鲜,独不可耶?
亟其入觐,朕将临遣。
所辞宜不允。
户部侍郎京湖制置使史嵩之明堂恩进封鄞县开国子加食邑制 南宋 · 洪咨夔
 出处:全宋文卷六九八八、《平斋集》卷一八
敕:朕蒐仪先甲,蒇祀上辛。
赋《思齐》之诗,慕亲方切;
稽《我将》之颂,飨帝尤严。
恍三灵之宴娭,遒百禄之来下。
有嘉边最,宜锡神釐。
具官某赋颖脱之才,抱辐凑之略。
从涂融显,侈世业于
制阃崇严,耸军声于羊、陆。
惟四履遐烽之绝警,故九筵精意之潜通。
礼既底于熙成,福宁容于专向?
爵升蒲璧,户衍畬圭。
帝命式于九围,朕既受球之宠;
天威不违咫尺,尔毋忘拜胙之恭。
懋畅英猷,对扬景况。
可。
户部侍郎京湖制置使史嵩之权兵部尚书 南宋 · 洪咨夔
 出处:全宋文卷六九九○、《平斋集》卷一九
敕:朕仰稽《韩奕》《江汉》之诗,俯考《皇武》《方城》之雅,嗟古风之寖邈,眷王事之良劳。
擢繇外阃之崇,列在中台之峻,有华从橐,宜锡赞书
具官某挺秀相门,出奇将略。
审刺虎之势,必灭虏以为期;
投鼠之机,虽会戎而不惮。
震威声于垂,禠营魄于穹庐。
珍奇之灰既空,冒顿之镝遂绝。
图八陵而效捷,固知天道之还;
告九庙以归功,亦赖人谋之赞。
肆嘉乃志,式奖尔庸。
跻文昌八座之联,摄司马五兵之柄。
维时眷遇,允谓遭逢。
岂不怀归而畏简书,既举劳还之典;
乃使帅属而平邦国,尚修献恺之仪。
可。
权兵部尚书史嵩之宝章阁直学士宫观 南宋 · 洪咨夔
 出处:全宋文卷六九九三、《平斋集》卷二一
敕:封万里之侯,不足以敌过庭之荣;
佩六国之印,不足以易戏䌽之乐。
方《杕杜》之还役,乃《式微》之赋归
具官某蚤奋儒科,寖跻朝列。
牧民御众,拥汉水之骍旄;
舍爵策勋,佩甘泉之紫橐。
虽向日之云切,顾望云之抑深,愿为返哺之乌,退奉闲居之燕。
重违雅志,俾领真游,以西清严邃之联,致南陔怡愉之养。
石奋之教素谨,谅亟下于里门;
子牟之心常存,尚毋忘于魏阙
可。
宝章阁学士淮西制使兼沿江制副知鄂州史嵩之夏药银合敕 南宋 · 吴泳
 出处:全宋文卷七二三六、《鹤林集》卷一二
敕:遐念制臣,宏开边阃。
韬藏龙虎,甫息精神;
野宿貔貅,宁无暴露?
爰即颁冰之候,式分上药之珍。
其溥恩光,永蠲袢暍。
寿史丞相 南宋 · 程公许
君不见唐朝郭元振,退朝愉色奉温凊。
又不见国初王文康黑头拜相归捧觞。
台衮崇严亲寿考,历数古今良亦少。
而况二老偕耆颐,如二公者那易有。
四窗爽气舒云霞,相业之盛专一家。
父子弟昆踵科级,到公名业尤荣华。
蔡州擒吴抑何壮,开幕江淮护诸将。
手提黄钺却欃枪,即军中册右丞相
我乘驰驱亦劳止,衮衣趣觐天颜喜。
垂绅列弁竞趋迎,恩遇之隆昔无比。
史嵩之 南宋 · 吴昌裔
 出处:全宋文卷七四一六、《历代名臣奏议》卷一八五、《续宋宰辅编年录》卷一三、《右编》卷一七、《宋代蜀文辑存》卷八五
臣等闻之《易》之《师》曰:「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
圣人象之,曰:「小人勿用,必乱邦也」。
必之为辞,言其决然而无可疑也。
臣观自古以来,必有君子而后能国,未有用小人而不至于败亡者。
圣人之言,如金科玉条,其可犯也哉?
臣等谨按太中大夫、新除刑部尚书史嵩之,习气轻浮,操心狡狯,膏粱之子,本无学术,凭藉其伯弥远声势,滥魁朝列,公论不容,至今籍籍。
游边累年,初乏善状,弥远内专八柄之权,外存三窟之势,遂以乳臭小子谬当阃寄。
弥远晚年每欲引之自代,之心,人皆知之。
冰山既摧,嵩之知无所恃,外交敌人,私结和议,用权故智恐胁朝廷,为守禄固位之计,不臣莫大焉。
边方以积贮为大命,嵩之京湖以喂强邻,以博珠玉,兵民苦于转输,破荡死徙而不恤。
敌人本未知中国虚实,嵩之屈体事之,引敌人头目一二百人出入城府,听其节制,而殊不知耻。
往者小使邹伸之之遣,引致王楫,窥觇上都,启敌人贪婪之心,贻襄蜀蹂践之祸,皆嵩之实为之。
斥逐家居,安享富贵,在嵩之可为幸矣,而乃恃其多赀,交结中外,规图复进。
起家而帅江右,物议已自沸腾,曳履而玷清班,名器抑何轻亵!
给事洪咨夔谓近日雷雪之变,皆此人所致,尝行缴驳,权直院吴咏亦复见之论奏。
嵩之者合知去就矣,顾乃偃然供职,恬若不闻,可谓小人之无忌惮者也。
嵩之为人,惟陛下与一二大臣谓其才可集事,而天下之人皆谓其轻嚣寡谋,必将重至误国,此譬之恶草当芟夷,蕴崇之勿使能殖可也,岂宜任独见、违公论而用之乎?
且陛下与一二大臣必欲用嵩之者,不过谓其尝为襄帅,稍谙北人情性,可以招来郭胜讲解敌师而已。
臣等以为不然,胜之叛去,父母妻子被戮,怨望已深,决无可招之理。
敌得志而骄,和议亦断未易成,嵩之近日奏疏,尝为走弄之语矣,陛下用之,必无益而有害。
臣等闻元祐间众贤聚朝,天下骎骎向治矣,时相吕大防把捉不定,至用调停之说,兼用熙丰旧人,进李清臣邓温伯,而杨畏章惇蔡京之徒攀援而至。
其时虽以刘挚范纯仁苏辙王岩叟诸贤参错要路,不足以遏其复然之凶焰,而中原之祸随之。
天下安危理乱之机,甚可畏也。
弥远浊乱天下一十八年,遗患馀祸,至今不可医治,今陛下复欲用其犹子,寘之文昌八座之列,臣等恐其巧窥阴伺,呼集非类,以害君子,而绍圣之祸复作矣,臣等甚忧之。
在《易》,内君子而外小人,其卦为《泰》,内小人而外君子,其卦为《否》,小人之不可近也如此。
臣等愚见,欲望陛下特赐睿断,将嵩之刑书职任亟行褫罢,以清朝列,以快公论。
若谓时方多事,未免使贪使过,且乞与一在外州郡差遣,少老其才,以备他日边头任使,庶合《泰》《否》内外之道。
谨具觉察以闻,伏候敕旨。
史丞相嵩之 南宋 · 方大琮
 出处:全宋文卷七三七四、《铁庵集》卷一四
某戍岭罔功,仰藉八荒一云之庇,朝夕凛凛,惟覆压败阙是惧。
比干光范,力请丛祠,情迫词危,席藁以俟。
三月十二日邮置间伏领钧翰,有画旨不俞之命。
又旬日再被堂剳,有次对因任之除。
西清法从,南服使名,皆非妄庸所当超躐。
循墙控避,跼蹐不遑,恩重命轻,图报无所。
岭南民獠杂错,山海阻深,徒藉朝廷恩意调柔,福力镇压,一二年间赖以少事。
近者山猺一项间出为扰,此昌黎所谓好则人,怒则兽,简节疏目,不究切之,自唐已然矣。
英、连、康、恩、清远怀集之境,穷谷深峒,地毛不入者皆猺也。
其人椎髻跣足,巢宿窖藏,走险阻,机毒矢,如猩猱然,驱之则已。
或欲立深入之谋,建夹攻之策,书生驽怯,惧不胜堪。
仰惟庙堂忧顾岭海,将使某胜之耶?
抑安之也。
一道戚休,不敢不告。
某已上免,将乞寝误渥,愿以简牧为遴,毋以反令为嫌。
使某早遂归田,与樵夫溪叟歌诵太平,其为感恩戴德一也。
某自揣庸虚,误叨拔擢,身获缀四品候对之列,令有限三日举代之文。
某窃谓今荐士之弊极矣,独此犹存古意。
曰使之代己也,盖有过而无不及,是亦足备论思之选;
曰拘以日限也,盖猝然应之而无所营,必出素所敬畏之人。
其选可谓甚重,其应可谓甚公。
然职位之稍高者、声字之已出者皆不待举,虽无待于举,彼皆能有以自达。
若夫脩于家不求达于庭,而某之所甚敬且畏者,今迪功郎、前建宁府司户参军林公遇是也。
既以其名上闻矣,敢详布之。
公遇家世福之福清,有中书舍人遹者为绍兴名臣,勇于退。
一传曰埏,知沅州,以三子同登科第,年六十休于家。
瑑为国子博士,仕至二千石,辄退,直中秘终。
端平初军器簿不至,以直宝谟终。
累世虽蚤退,然亦未尝不仕。
公遇则瑑之子,不待仕而退。
初注宁化,及戍,丐岳祠侍养;
既而亲友有以外移为注户曹者,及戍不就,闭门求志,遂将终身。
其研思理道,深入奥趣,而不自以名家;
其考论古今,具有方剂,而不施之用世。
闺门雍睦,赡给宗党,凡言家法者必曰石塘林氏,里闾视效,薰为善良。
自善其身以善其乡,其厚风俗之效已如此;
使得推其所为,其可观不止此。
而肥遁山林将二十年,遂为圣世之逸民,岂不可惜!
斯人不用,而使某辈玷笔橐之清班,岂不可愧!
故敢请以公遇代焉。
欲望钧慈深察其悃忱,起以特招。
若其幡然肯出,必有补益于世,否则使其姓名不遂泯没,某之荣且遇过于身禄万钟多矣。
触突钧严,某皇惧死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