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公孙杵臼” 相关资源
诗文库 题目
褒封程婴孙杵臼元丰四年七月 北宋 · 宋神宗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九八、光绪《山西通志》卷五六
赵氏之先,始大于晋。
下宫之难,程婴公孙杵臼以死脱孤儿,复存赵宗,忠义著焉。
自昔有功于世者,罔不庙食,况国家胄绪之所出!
杵臼有立孤续绝之德,而常祀不载,良为阙典。
朕命使者访其茔墓,得之于绛,宜即建祠,疏封侯爵。
威灵如在,永食厥土。
程婴宜特封成信侯公孙杵臼宜特封忠智侯
乞立程婴孙杵臼元丰四年 宋 · 吴处厚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一八、《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一二、《宋朝事实类苑》卷一八、《东轩笔录》卷一二、《文献通考》卷一○三、《宋元通鉴》卷三八、雍正《山西通志》卷一六四、光绪《山西通志》卷五六
臣尝读《史记·世家》,考赵氏废兴之本末,惟程婴公孙杵臼二人,各尽死,不顾难,以保全赵氏孤儿,最为忠义。
乃知国家传祚至今,皆二人之力也。
盖下宫之难,屠岸贾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已赤族,无噍类,惟朔妻有遗腹,匿于公宫,既而免身生男。
屠岸贾闻知,索于宫中甚急,于是朔妻置男裤中,祝曰:「赵宗灭乎,若号;
即不灭,若无声」。
及索,儿竟无声,乃得脱。
然则儿之无声,盖天有所祚。
且天方启赵氏,生圣人,以革五代之乱,拯天下于汤火之中,而奄有焉。
使圣子神孙,继继承承而不已,则儿又安敢有声?
盖有声则不免,不免则赵氏无复今日矣。
然虽天祚,亦必赖公孙杵臼谬负他,匿于山中,卒与俱死,以绝其后患。
又必赖程婴保持其孤,遂至成人而立之,以续赵祀,即赵文子也。
于是赵宗复盛,传十世至武灵王,而遂以胡服,与秦俱霸。
其后为秦所并,则子孙荡析,散居民间,今常山、真定、中山,则古之地也。
故赵氏世为保州人,而僖祖顺祖翼祖宣祖皆生于河朔
以至太祖启运,太宗承祧,真宗绍休,仁宗守成,英宗继统,陛下缵业。
向使赵氏无此二人,以力卫襁褓,孑然之孤,使得以全,则承祀无遗育矣,又安能昌炽以至于此?
故臣深以谓国家传祚至今,皆二人之力也。
二人死皆以义,甚可悼痛。
虽当时赵武服丧三年,为之祭奠,春秋祠之,世世勿绝,然今不知其祠之所在。
窃虑其祠或废而弗举,或举而弗葺,或葺而弗封,三者皆阙典也。
《左氏》曰:「鬼有所归,乃不为厉」。
自宋有天下,凡两周甲子,百二十二年于兹矣。
而二人忠义,未见褒表,庙食弗显。
仁宗在位,历年至多,而前星不耀,储嗣屡阙。
虽天命将启先帝以授陛下,然或虑二人精魄,久无所归,而亦因是为厉也。
何哉?
盖二人能保赵孤,使赵宗复续,其德甚厚,则赵宗之续,国统之继,皆自二人为之也。
况二人者忠诚精刚,洞贯天地,则其魂常游于大空,而百世不灭。
臣今欲朝廷指挥河东北晋赵分域之内,访求二人墓庙,特加封爵旌表。
如或自来未立庙貌,即速令如法崇建,著于甲令,永为典祀。
如此则忠义有劝,亦可见圣朝不负于二人者矣。
按:《青箱杂记》卷九,中华书局一九八五年校点本。
请立程婴孙杵臼绍兴十五年六月 南宋 · 周椿年
 出处:全宋文卷四二九三、《中兴礼书》卷一五二
尝观《史记》载程婴公孙杵臼之保赵孤也,尽死不顾,义凛然。
于本朝国纪,有大功大利,宜受万世之祀。
熙宁中吴处厚尝建言,乞立庙增封。
寻于绛州立庙,并命为侯。
今中兴基业已底太平,中外祀典无文咸秩,独程婴公孙杵臼未有行庙血食。
欲望朝廷下礼部太常寺讨论,权宜就临安府择高明之地,量立庙貌,务从严简,春秋举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