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题目
答宋深之(之源)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五七一
熹往者入城,幸一再见,虽人事匆匆,未得款语,然已足以自慰矣。别后不得奉问,积有驰情。兹辱惠书,获闻比日侍奉佳庆,进学有日新之功,尤以忻沃。经史诸说,足见玩理修辞之意,可为后生读书之法。属以病目,方读得一二篇,其词气深博而义理通畅,甚可喜也。异时益求胜己之友,相与讲明古人为己之学而力行之,则其所进当有不止于此者矣。三圣相授,允执厥中,与孟子所论子莫执中者文同而意异。盖精一于道心之微,则无适而非中者。其曰「允执」,则非徒然而执之矣。子莫之为执中,则其为我不敢为杨朱之深,兼爱不敢为墨翟之过,而于二者之间执其一节以为中耳。故由三圣以为中,则其中活;由子莫以为中,则其中死。中之活者,不待权而无不中;中之死者,则非学乎圣人之学不能有以权之而常适于中也。权者,权衡之权,言其可以称物之轻重而游移前却,以适于平。盖所以节量仁义之轻重而时措之,非如近世所谓将以济乎仁义之穷者也。至于孔孟言性之异,则其说又长,未易以片言质。然略而论之,则夫子杂乎气质而言之,孟子乃专言其性之理也。杂乎气质而言之,故不曰同而曰近。盖以为不能无善恶之殊,但未至如其所习之远耳。以理而言,则上帝之降衷,人心之秉彝,初岂有二理哉?但此理在人有难以指言者,故孟子之告公都子但以其才与情者明之。譬如欲观水之必清,而其源不可到,则亦观诸流之未远者,而源之必清可知矣。此二义皆圣贤所罕言者,而近世大儒如河南程先生、横渠张先生尝发明之,其说甚详。具在方册者,今仓司所印《遗书》,即程氏说,而张氏之书则蜀中自有版本,不知亦尝考之否?熹自十四五时得两家之书读之,至今四十馀年,但觉其义之深,指之远,而近世纷纷,所谓文章议论者,殆不足复过眼。信乎,孟氏以来,一人而已!然非用力之深者,亦无以信其必然也。旧尝择其言之近者别为一书,名《近思录》,今往一通。了翁《责沈》墨刻亦可见前辈师友源流,并以奉寄。幸细读之,有疑复见告也。令弟叔季《诗》、《易》之说亦甚详明,区区所望,盖不殊前之云也(《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五八。又见《考亭渊源录》卷一九,《宋元学案》卷四九,《宋陈忠肃公言行录》卷一,《宋元学案补遗》卷五九。)。
者:宋浙本作「若」。
答宋深之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五七一、《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五八、《古今图书集成》学行典卷九二、《宋元学案补遗》卷五九
且附去《大学》、《中庸》本,大、小学序两篇,幸视至。《大学》当在《中庸》之前,熹向在浙东刻本,见为一编。恐勾仓尚在彼,可就求之。此三本者,昆仲且分读也。近年学者多不读书,见昆仲笃志如此,甚不易得。所恨相聚之晚,不得尽吐腹心。前日临岐,不胜忡怅。然讲学贵于实见义理,要在熟读精思,潜心玩味,不可贪多务得,搜猎敷衍,便为究竟也。二序侍次略为呈白,恐有指摘处,便中幸喻及也。
答宋深之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五七一、《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五八、《宋元学案补遗》卷五九
《大学》是圣门最初用功处,格物又是《大学》最初用功处。试考其说,就日用间如此作功夫,久之意思自别,见得世间一切利欲好乐皆不足以动心,便是小小见效处也。荀、扬言性得失,忘记前语首尾云何。然此等处若于自己分上见得分明,则亦不待人言,自然见得矣。但恐读书之时无为己之意,只欲以资口耳,作文字,即意思浮浅,看他义理不出也。
答宋深之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五七一、《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五八、《宋元学案补遗》卷五九
示喻知止之说,足见留意。然所谓止,乃万物各有定理之谓。要在格物穷理,乃可知之。知之不疑,然后此心有定而可以应物,非强遏而力制之也。格物功夫前书已再录去,然亦未尽,旦夕当再写一本去也。前本千万且勿示人,看令有疑处,乃有进处耳。科举事业初无高论,贤者俯就,盖有馀力。既知有命之说,则日用之间内外本末不须作两截看,必先了此,然后及彼也。戴监庙久闻其名,讲学从容,必有至论。季随、允升相聚,各有何说?因来一一录示,庶知彼中进学次第也。
答宋深之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五七一、《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五八
示喻《大学》所疑已悉。格物无传,为有阙文,《章句》已详言之。卒章是推治国之道以平天下,文意甚明,亦已详说。不知何故尚以为疑?岂读之未熟耶?更宜玩味,不厌烦复,则自分明矣。格物致知是《大学》第一义,修己治人之道无不从此而出,终身要得受用,岂是细事!来喻乃欲不劳而俟其自格,一何言之易耶!近世学者气轻质薄,不耐持久,每以欲速之心,怀徼幸躐等之望,又有科举世俗之学以夺其志,所以常若有所驱胁迫逐而不暇从容以及乎有成也。
答宋深之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五七一、《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五八、《宋元学案补遗》卷五九
所喻《大学》以格物为先,此得之矣。但以致知为致其所以格物,而谓格物为及人及物之事,则似于文义殊未详也。向来写去《大学》说,其间固未尽善,近已复多改更。然其所载程先生说此二处文理极分明,又并功夫节次一时俱尽,不知何故看得如此草率?窃意此病从平日科举之学坏了心术,致得如此。适答子容书已极言之矣。孔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程先生曰:「为己者,欲得之于己也。为人者,欲见知于人也。)」。又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程先生曰:「君子儒为己,小人儒为人。」)」。此是古今学者君子小人之分,差之毫釐,缪以千里处,切宜审之。
答宋深之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五七一、《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五八
示喻为学之意益以精专,而兄弟相勉,见于诗什,深慰老怀。又知更有苏、范诸贤相与切磋,尤以为喜。所问持养观书之说,前此讲之已详。约而言之,持养之方不过敬之一字,而读书则世间无一事是不合知者,但要循序量力而进耳。五峰之书,《知言》为精,然其间亦不能无小小可议处。其他往往又不能及,故向来敬夫不欲甚广其传。今想广仲之意恐亦有所难言者,非靳惜也。南轩文此间镂版有两本,其一熹为序者,差不杂。黄州亦有官本,篇秩尤多,然多是少作,可恨也。此间本无见存者,不及寄去,后得之当别附便耳。然读书要须辨得精粗得失,乃于己分有益。若但泛然看过,即枉费功力矣。韩子于道见其大体规模极分明,但未能究其所从来,而体察操履处皆不细密。其排佛老,亦据其所见而言之耳。程先生说《西铭》乃《原道》宗祖,此言可以推其浅深也。近似之说固应辨析,以晓未悟,然须自见得己分上道理极分明,然后可以任此责。如其未然,而欲以口舌校胜负,恐徒起纷竞之端,而卒无益于道术之明暗也。孟子论乡原乱德之害,而卒以君子反经为说,此所谓上策莫如自治者。况异端邪说日增月益,其出无穷,近年尤甚,盖有不可胜排者。惟吾学既明,则彼自灭熄耳。此学者所当勉而不可以外求者也。泽之、容之不及别状,意不殊前。相望数千里,会见无期,惟千万力学自爱。
知嘉定府宋君之源墓志铭 南宋 · 魏了翁
出处:全宋文卷七一一四、《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七二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余昔守广汉,与什邡令宋君深之为寮。君贰吾州,又获升君之堂。尝涕泣而语余曰:「昔者朱文公既铭吾先君子吏部之竁矣,子其为我书之,以诏来者」。余即铭词而知宋氏之种学累善非一日也。他日又出文公所与问答,曰中、曰性、曰知止、曰格物,此类凡数帖。方文公以讲道云谷,四方学者皆归之,君之群从首得其《语》、《孟》、《中庸》、《大学》、小学诸书。君名之源,字积之,文公更曰深之,所以期君者若此。吏部使湖南,刘子澄清之守衡阳,文公谓五峰胡子、南轩张子流风遗韵多在湖湘,俾君即刘访焉。至衡则又得永嘉戴少望,从而师之,由是闻见日广。余尝因是而重有感焉。且吏部使闽,未遑他务,而访道于文公,又遣其三子从之游,彼之俗吏能知是乎!三子克承父志,数以经史疑义请问于文公,今见于书疏者凡五六往返,彼居骄习靡者能知是乎!三子年少初学,而文公已汲汲然翕受而循诱之,降心空臆,若施诸大徒高弟者。既又以见此道孤立,茍以是心至则未尝无诲也。余与君相得之深盖昉乎此。后十年,其子伯熙来告曰:「吾父以嘉定十四年□月□日卒于官舍,今将以十七年□月□□日葬于成都县阳侯乡祖茔之侧。昔者吾祖之墓,文公铭之而公书之,今父之铭不可以他请也」。会余造朝,谢未皇。明年,以书抵京请益力。追惟曩事,乃不果辞。君系出唐宰相璟,今居成都双流。曾祖杰,不仕。祖维,赠奉议郎。父若水,绍兴三十年中进士乙科,淳熙中为秘书丞,兼吏部郎,终江西路转运判官,累赠中大夫。母张氏、宇文氏,皆令人。君以父任入官,尉江原县,盐酒城固,司户茂州,令龙游。会吴曦之乱,解印绶去。贼平而返,当路者以名闻,诏进秩二等。寻以荐举改官知什邡县。𭶚戎绎骚,部使者檄君摄通判嘉定府,未几通判邛州。会威州阙使,君又往摄事。所至吏畏,民尤怀之。初知龙州,秩满移洋州,未上又易雅。属南郑溃卒为乱,制置司命将将御前军讨之。君谓皆故等夷,恐不可任。黎、雅土兵号牌手者劲悍可用,请自将而前,卒赖其力。少保安公丙开宣威幕府,与参谋。始君未至雅,沙平夷盗边,既抚柔之,及君暂去则夷又来。君倍道还州,夷厥角请命,君曰夷德无厌,不大治不创,绝其饷道,示必剪灭,复款塞矢死无犯。玺书褒嘉。会宣抚司以调度急括隐户,拘绝产,郡民刘子壬托为奸利,君请身任其事,以免憸人倚法之弊,有志未遂而殁。始余观于汉儒,自谓得《易》于何师,受《书》于某氏,门标户列,窃亦病之。及观申公诸生为守、尉、内史者,治官民皆廉节,王式诸生颂《礼》甚严,试诵有法,使诸博士惊问何师,信知师道之有益于人。如王、谢家子弟耳濡目染,气质随改,藉今稍佚前闻,于所尝言终不能忘也。夫惟有不能忘也,则有触乎事而不可已,隐于心而不敢为者矣。如君之得于师友者若此,使假之年,尊闻行知,庸可限其成邪!君娶洪雅孙氏,封安人。二子男:伯熙,以遗泽补官;次伯显,早夭。女适迪功郎、监崇庆府酒税杨子泰。孙男女各一人。铭曰:
万里寻师,难疑反覆。师不倦诲,友不虑渎。始初清明,旦昼未梏。如彼苌楚,夭之沃沃。循是初心,以御物欲。迹其所就,宁有绝续!我作铭诗,后人其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