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题目
送方耕道序 南宋 · 张栻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三三、《南轩集》卷一五
莆阳方耕道为尉善化,予瞷之熟矣。天资耿介,临事不苟,问于其所部,则翕然称其清,未尝扰民也。间从予讲论问辨,于其秩满而归,既惜与之别,且将有望焉,则从而告之曰:「人之性善,然自非上智生知之资,其气禀不容无所偏。学也者,所以化其偏而若其善也。气禀之偏,其始甚微,惟夫习而不察,日以滋长,非用力之深,末由返也。故传称强矫。强矫云者,揉而正之也。愿耕道无恃夫天资之美,必深察其所偏,致知力行,勉自矫焉,异时相见,当观气质变化之浅深,而知学力之进否也。耕道勉之哉」!耕道起而请曰:「某亦颇知病之所在矣,其将何以药之乎」?予又告之曰:「《语》所谓『一言而可终身行之者,其恕乎』,而其道乃在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已。要须从事于此,乃知圣人之言真为要切也。升高自下,陟遐自迩,涵泳体察,久而勿舍,则气之暴者可得而平,量之隘者可得而扩,患其近于薄者将日趋于忠厚,患其失于易者将积而为敦笃,是则强矫之功也。气质益化,则天理寖存,睟面盎背,端有不可掩者,学其有穷极哉!如某者方朝夕自矫其偏之不暇,异时亦望吾子有考焉」。遂书为赠行之序。
困斋记(绍兴二十八年二月) 南宋 · 张栻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四一、《南轩集》卷一二、嘉靖《湖广图经志书》卷一三
弋阳方君耕道谪居零陵,其友庐陵胡君邦衡自海外以书抵之曰:「公取《易·困卦》详玩而深索之,则得所以处困之道矣」。耕道于是榜其斋曰「困斋」,自号曰「困叟」,其居閒而读《易》则谓之「困交」。耕道可谓能尊其所闻矣。在《易》之《系辞》三陈九卦,意义深切,至于《困》则曰「困,德之辨也」,又曰「困穷而通」,又曰「困以寡怨」。呜呼!圣人发明处困之义,备尽于此,其惠后世学者至矣,是可不尽心以体之乎!夫穷达者在外者也,理义者在我者也。在外者存于时命,而在我者无斯须而可离。世之惑者于其存于时命者乃欲人力而强移,于其不可离者则违之而忘反,居得则患失,居失则觊得,或能行于其所易,而不能行于其所难,能自保于安逸之时,而有变于危穷之际。是皆非其心之正也,穷达乱之也。君子则不然。其心日夕皇皇然,惟知在我者礼义之安而行,宁恤其它!故其处困也,致命而已,于天何怨!顺义而已,于人何尤!而反诸其躬,则益念其所未至,惟恐思之不精,益勉其所未能,惟恐行之不力。是君子之处困,抑其进德深切之时也。如斯而后,庶几为不负圣人之训欤!耕道往以直道忤权臣,既而以非罪罹吏议,方且责己自克,好问不倦,可谓知所处矣。而邦衡以危言切论,一贬岭海近二十年,穷经自乐,浩然以归,岂非有得于斯邪?宜乎以此道相切励也。又闻横渠先生之言曰:「贫贱忧戚,庸玉女于成也」。噫!安知造物者不以是金玉耕道之德乎?此岂特邦衡所望于耕道也。耕道以记文见属,栻虽晚生,念不为无契,是以不敢以固陋辞。绍兴二十八年春二月戊申,广汉张栻记。
跋章冠叟困斋记 南宋 · 真德秀
出处:全宋文卷七一七一、《西山文集》卷三四、《西山题跋》卷一
冠叟以「困」名斋馀二十年,前乎此身未尝困也,今则真困矣。《易》于「泽无水」之《象》曰「君子以致命遂志」。夫穷达得丧,制命于天,世之以学自名者,孰不知之?一旦居穷处约,焦然如鲋之在涸辙,其能真委之命而不戚嗟涕沱者几希。盖理未穷,性未尽,而所谓命者,亦知其粗焉而已。圣人于《困》之《象》不曰知命,而曰致命。致云者,推致其极而无一毫不至之谓也,其指顾不深哉!学者用力之方,其亦曰穷天下之理而已尔,理穷而后能尽性,性尽则至于命焉。理也,性也,命也,亦曷尝有二邪?富贵而不知命,志未尝不郁,困穷而知命,志未尝不纾,此致命之所以遂志也。张子曰:「贫贱忧戚,庸玉女于成也」。冠叟其有味于斯言,则天之所以厄冠叟者,祗所以玉冠叟也。予方归隐西山,将以是自勉,冠叟其亦知所勉哉,异时望子之眉睫而知其志之遂与否也。
按:推致其极本伊川说,后见《本义》以致命为委致其命,乃知推致之说未尽,姑记于此。
跋困斋方公耕道事实 南宋 · 真德秀
出处:全宋文卷七一七四、《西山文集》卷三六、《西山题跋》卷三
困斋方公爱君忧国之忠,守道固穷之操,皆足为一世人豪,而扼于秦氏,弗获究其蕴,士类惜之。方是时,元勋巨德,内外倚重,莫如忠献张公;高文粹学,正论姱节,莫如吕紫微、胡衡麓与横浦、澹庵数君子。困斋皆从之游,情若金石,而忠献知之特深,则公之为人可识矣。公既连蹇以终,其后亦稍不振,独从孙友民文采甚蔚,气槩弗群,盖庶乎能世其家者。然公之所以自立岂易至哉,有问学以浚其源,有履行以充其实,然后它美可贵也,友民其勉旃。
跋朱文公与方耕道帖 其一 南宋 · 刘克庄
出处:全宋文卷七五七六、《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二、《后村题跋》卷四、《佩文斋书画谱》卷七八
吾里前辈方耕道耒乾道二年擢第,历仕有廉直声。受学朱、张之门,尝从宣公辟,为湖北帅属。文公与之书云:「既为辟客,有见闻当密言」。又云:「当斟酌度量,有益而后言」。又云:「若一言不契即欲忿然引去,则不可」。文公性方峻,与他人言多勉其刚烈激发,而与耕道言,更欲其委曲和缓。若耕道者,可谓直谅之友矣。按宣公少从忠献兵间,所交皆大儒名卿相,耕道晚出一书生尔,所见岂有超出宣公者哉?然宣公怀必竭,事必咨,不以耕道之卑而不即也。耕道感激知己,遇事无隐,或因杯酒辄发,或欲搢笏显诵,不以宣公之贤而不谏也。昔孔明下教,许州平幼宰之参署;韩愈送河阳从事,愿处士无图利于大夫。长必求属以自助,属必尽忠于其长,古之道也。若夫长之贤未至于宣公,属之贤未至于耕道,各宜录文公遗墨一通置之座右。
跋朱文公与方耕道帖 其二 南宋 · 刘克庄
出处:全宋文卷七五七六、《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二、《后村题跋》卷四
予既跋前一帖,又读别帖云:「闻所苦增进,不胜惊忧」。又云:「欲助医药而不可得,今那五十千遗去」。呜呼!文公之金,伯夷之粟也。前帖见耕道之直,此帖见耕道之廉,遂并识之。
跋南轩与方耕道帖 南宋 · 刘克庄
出处:全宋文卷七五七六、《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二、《后村题跋》卷四
「闻元晦在闽与陈丞相甚款,不知此公近来议论趣向如何」,此南轩与方耕道帖也。是时丞相方起帅金陵,与欧公起帅太原时略同。前辈尤惜晚节,南轩之忧陈公犹韩公之忧欧公也。及丞相过阙,极论时事,故南轩别帖云:「陈公入对有忠切之言,使人愈增岩瞻之敬」。又云:「元晦写寄刘枢遗奏,读之涕零」。呜呼!以正献、忠肃二公平生所立如此,而识者必要其终而后定,此圣贤所以临深履薄、至死而后已也夫!
跋南轩送方耕道诗 南宋 · 刘克庄
出处:全宋文卷七五七六、《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二、《后村题跋》卷四
汉魏以后,士大夫风流扫地,人物于忠孝置不复论,直以权位相操持。桓温谓孟嘉:「人不可无势,我乃能驾驭卿」。野哉斯言!又以景升大牛况袁宏,欲杀以飨士,其去黄祖也几希。南轩先生人物之宗,望临一时。辟一选人入幕,其未至也,望之不翅一日三秋;于一尉之去,登楼饯饮,赋诗惜别。韩子不云乎:「死于执事之门,无悔也」。故南轩父子尤得天下士心。忠献之幕如陈丞相、刘宝学、张安国、王嘉叟、查元章诸公,皆为南渡名臣;南轩之客若游诚之、方耕道之流,官虽不遂,亦介洁自守,终身不可屈摺。呜呼,盛矣哉!
困斋说 宋 · 李方子
出处:全宋文卷六七○二
「困」之义大矣!在《易》以德言,「《困》,亨,贞,大人吉」,又曰「困,德之辨」,是也。在《论语》、《中庸》以学言,曰「困而学之」,又曰「或困而知之」,是也。《困》之为卦,二五皆刚而得中,为贤人君子德成于内之象;而外为三阴所掩,蓄而不获施,言而不见信,可谓困矣。然「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其身可屈,而其志不可夺,安于义命,颓乎其处顺也。然明虽困于人,而幽可感于神。卦爻它皆无所利,而独利祭祀,岂不以人不能知,而鬼神独知之乎?是谓以德言。愤未启,悱未发,思之而未明,行之而未得,困于心,衡于虑,若跻峻绝、陵险阻,为力甚劳,而望道甚远。惟竭其勉力以赴之,俛焉孳孳,夙夜匪懈,则晦斯光,窒斯通,习与性成,而圣贤同归矣。故曰:「及其知之,一也」。是谓以学言。某人名某人读书之室曰「困」,自为之铭,复俾予题其后。予谢不敏而不获,乃为之言曰:学然后成德;德成矣,无入而不自得焉,困不困岂足道哉!盖以德言者,谓困于外者也。身困而道亨,致命以遂其志,无所用吾力之谓也。以学言者,谓困于内者也。任重而道远,弗虑胡获,弗为胡成,竭吾才以从之之谓也。二者固有辨矣。孟子曰:「人之有德慧术知者,常存乎疢疾」。谓困之进人也。因其困于外而益以进于内,是亦以学言也。呜呼,亦懋其学而要其德之成而已。
按:《西山读书记》卷三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