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题目
李端叔 北宋 · 徐积
有人颇似长沙傅,得官亦望长沙去。
去时好赋楚江谣,还使风骚满江路。
便须酌酒三闾,正是忠魂冤愤处。
县令如今未去时,兰亭故事犹可为。
莫惜千筒万筒往,诸君方壮我已疲。
登科学究文章豪,数奇老将诗能高。
长沙县号才吏,方将睥睨谢与曹。
凉风即是八九月,红萸黄菊花将发。
正是诗家得意时,莫学古人悲莫节。
东南美者有吴姬,红襦绣袂无所施。
把酒一卮轻皓腕,得诗一句胜蛾眉。
山夫野叟只如此,诸君达者应相嗤。
有酒且慢饮,有歌且慢讴。
共君说怀抱,未语先搔头。
良久欲说说不得,胸中有物如山丘。
君不闻东家女花见羞,十六未嫁便悲忧。
墙头楼上到日晚,马骤车奔如水流。
西家亦有闺中女,月璧龙珠求未许。
有心自比蟠桃花,无言窃笑阳台雨
谢鲲便是妾家邻,败唇折齿犹相语。
何况五陵轻侠儿,抛金掷玉教人非。
一夫奔处千夫驰,不论荣辱与刺讥。
膻中之蚁醯中鸡,攫金逐兽两眼迷。
主人下马客已齐,拜起俯仰容正卑(原作俾,据明抄本、四库本、宣统本改)
有如六月卖蒲葵,唯恐不售霜风凄。
言至于此良可悲,所以慷慨见于诗。
谁能起舞谁能歌,瓮中有物如秋波。
古来多少无奈何,要须一醉都销磨。
茫茫人间歧路多,不如海水通天河
端叔(二首并序) 其一 北宋 · 徐积
端叔上马去,巷口马头转。
我唤端叔时,端叔急回面。
记取此时意,莫使落风埃。
上东门外水,正望楚州来。
此水一来不复见,不及黄沙塞头雁。
端叔(二首并序) 其二 北宋 · 徐积
是物可寄情,是物可寄声。
不须使黄犬,延州歧路远。
莫怪不登淮上楼,只为淮水不西流。
直待衔芦雁却回,其时随到天尽头。
再送端叔 北宋 · 徐积
关中日落时,但见山相接。
塞上闭城时,但听吹芦叶。
延州平安火过早,月出山头照孤堡。
王家池上醉欲倒,铜钵声中诗已了。
落笔挥成露布草,主人更索平戎表。
文章意气入杳冥,金船插羽如飞鸟。
诸军鼓吹高牙晓,大纛门开扑馀燎。
壮士犀衣剑气寒,客身依旧红(原缺,据四库本补,宣统本作烟)霞绕。
陆生待寄梅花枝,庾郎莫爱芙蓉好(以上《节孝先生文集》卷五)
孙叔静兄弟李端叔唱和1100年 北宋 · 苏轼
五言律诗 押鱼韵 创作地点:广东省广州市
病骨瘦欲折,霜髯籋更疏。
喜闻新国政,兼得故人书。
秉烛真如梦,倾杯不敢馀。
天涯老兄弟,怀抱几时摅。
次韵答李端叔1085年12月 北宋 · 苏轼
七言律诗 押删韵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若人如马亦如班,笑履壶头出玉关
已入西羌度沙碛,又从东海看涛山。
识君小异千人里,慰我长思十载间。
西省邻居(一作怜君。)时邂逅,相逢有味是偷闲。
夜直玉堂,携李之仪端叔诗百馀首,读至夜半,书其后1088年 北宋 · 苏轼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玉堂清冷不成眠,伴直难呼孟浩然
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
愁侵砚滴初含冻,喜入灯花斗妍
寄语君家小儿子,他时此句一时编。
次韵李端叔送保倅翟安常赴阙,兼寄子由1094年 北宋 · 苏轼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创作地点:河北省河北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定州市
中山保塞两穷边,卧治雍容已百年。
顾我迂愚分竹使,与君谈笑用蒲鞭
松荒三径元亮,草合平池惠连
白发归心凭说与,古来谁似两疏
立春日小集戏李端叔1094年1月17日 北宋 · 苏轼
五言排律 押覃韵 创作地点:河北省河北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定州市
白发已十载,青春无一堪。
不惊新岁换,聊与故人谈。
牛健民声喜,鸦娇雪意酣。
霏微不到地,和暖要宜蚕。
岁月斜川似,风流曲水惭。
行吟老燕代,坐睡梦江潭。
丞掾颇哀援,歌呼谁怕参。
衰怀久灰槁,习气尚馋贪。
白啖河朔,红消真剑南
辛盘得青韭,腊酒是黄柑
归卧灯残帐,醒闻叶打庵。
须烦李居士,重说后三三。
次韵李端叔谢送牛戬《鸳鸯竹石图》1094年 北宋 · 苏轼
 出处:御定历代题画诗类卷九十七 禽类 创作地点:河北省河北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定州市
闻君谈西戎,废食忘早晚。
王师本不陈,贼垒何足刬。
守边在得士,此语要而简。
知君论将口,似予识画眼。
笑指尘壁间,此是老牛戬。
平生师卫玠,非意尝理遣。
愬君定何人,未用市朝显。
置之勿复道,世俗固多舛。
归去亦何须,单车度殽渑。
如虫得羽化,已脱安用茧。
家书空万轴,凉暴困舒卷。
念当扫长物,闭息默自煖。
此画聊付君,幽处得小展。
新诗勿纵笔,群吠惊邑犬
时来未可知,妙斲轮扁
李端叔1080年12月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九三、《苏文忠公全集》卷四九、《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七、《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六六、《古今事文类聚》后集卷二、别集卷二四、《古今合璧事类备要》续集卷二、《文编》卷四八、《文章辨体汇选》卷二二七、古今游名山记、山林经济籍·卧游录、《古今尺牍别裁》卷五三、《八代文钞》第二十八册 创作地点:湖北省黄冈市
顿首再拜。
闻足下名久矣,又于相识处,往往见所作诗文,虽不多,亦足以髣髴其为人矣。
寻常不通书问,怠慢之罪,犹可阔略,及足下斩然在疚,亦不能以一字奉慰。
舍弟子由至,先蒙惠书,又复懒不即答,顽钝废礼,一至于此,而足下终不弃绝,递中再辱手书,待遇益隆,览之面热汗下也。
足下才高识明,不应轻许与人,得非用黄鲁直秦太虚辈语,真以为然耶?
不肖为人所憎,而二子独喜见誉,如人嗜昌歜、羊枣,未易诘其所以然者。
以二子为妄则不可,遂欲以移之众品,又大不可也。
少年时,读书作文,专为应举而已。
既及进士第,贪得不已,又举制策,其实何所有。
而其科号为直言极谏,故每纷然诵说古今,考论是非,以应其名耳。
人苦不自知,既以此得,因以为实能之,故譊譊至今,坐此得罪几死,所谓齐虏以口舌得官,真可笑也。
然世人遂以为欲立异同,则过矣。
妄论利害,搀说得失,此正制科人习气。
譬之候虫时鸟,自鸣自已,何足为损益。
每怪时人待过重,而足下又复称说如此,愈非其实。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
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足下又复创相推与,甚非所望。
木有瘿,石有晕,犀有通,以取妍于人,皆物之病也。
谪居无事,默自观省回视三十年以来所为,多其病者。
足下所见皆故我,非今我也。
无乃闻其声不考其情,取其华而遗其实乎?
抑将又有取于此也?
此事非相见不能尽。
自得罪后,不敢作文字。
此书虽非文,然信笔书意,不觉累幅,亦不须示人。
必喻此意。
岁行尽,寒苦,惟万万节哀强食。
不次。
李端叔(一 翰林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苏文忠公全集》卷五二、《清河书画舫》卷八下
辱书,并示伯时所画地藏
某本无此学,安能知其所得于古者为谁何,但知其为轶妙而造神,能于道子之外,探顾、陆古意耳。
公与伯时想皆期我于度数之表,故特相示耶?
有近评吴画百十字,辄封呈,并画纳上。
李端叔(二 定州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苏文忠公全集》卷五二
某启:辱简,承起居佳胜。
近读近稿,讽味达晨,辄附小诗。
更蒙酬和,益深感叹,朝夕就局中会话也。
李端叔(三 以下俱北归)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苏文忠公全集》卷五二、《永乐大典》卷一一三六八
某年六十五矣,体力毛发,正与年相称,或得复与公相见,亦未可知。
已前者皆梦,已后者独非梦乎?
置之不足道也。
所喜者,海南了得《易》、《书》、《论语传》数十卷,似有益于骨朽后人耳目也。
少游遂死于道路,哀哉!
痛哉!
世岂复有斯人乎?
端叔亦老矣。
迨云须发已皓然,然颜极丹且渥,仆亦如此尔。
各宜閟啬,庶复相见也。
儿侄辈在治下,频与教督之,有一书,幸送与。
醉中不成字,不罪不罪!
李端叔(四)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苏文忠公全集》卷五二、《永乐大典》卷一一三六八、光绪《无棣县志》卷一九
某启:辱书多矣,无不达者。
然终不一答,非独衰病简懒之过,实以罪垢深重,不忍更以无益寒温之问,玷累知交。
然竟不免累公,惭负不可言。
比日计赴颍昌
伏惟起居佳胜,眷聚各安健。
某移永州
过五羊,径渡大庾,至吉出陆,去长沙至永。
叔静诸人照管,不甚失所。
叔静拿舟相送数十里,大浪中作此书,无他祝,惟保爱之外,酌酒与妇饮,尚胜俗侣对。
二丈诗云尔。
李端叔(五)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苏文忠公全集》卷五二、《永乐大典》卷一一三六八
某启:近托孙叔静奉书,远递得达否?
比来尊体何如?
眷聚各计康胜。
某蒙恩复旧职,秩领真祠,世间美事,岂复有过此者乎?
伏惟君恩之重,不可量数,遥知朋友为我喜而不寐也。
今已到虔州,即往淮浙间居,度多在毗陵也。
子由闻已归许,秉烛相对,非梦而何。
一书乞便送与。
馀惟自爱。
李端叔(六)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苏文忠公全集》卷五二
子由近得书,度已至岳矣。
养鍊极有功,可喜可喜!
三儿子在此,甚安健,不敢令拜状。
黄鲁直张文潜晁无咎各得信否?
文潜旧疾,必已全愈乎?
李端叔(七)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苏文忠公全集》卷五二
朝云者,死于惠久矣。
别后学书,颇有楷法。
亦学佛,临去诵《六如偈》以绝。
葬之惠州栖禅寺,僧作亭覆之,榜曰六如亭
夫人垂顾,故详及之。
得此书后,幸作数字寄永递,仍取儿侄辈一书为幸。
李端叔(八)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苏文忠公全集》卷五二、《永乐大典》卷一一三六八
某启:承谕,长安君偶患臂痛不能举,某于钱昌武朝议处传得一方,云其初本施渥寺丞者,因寓居京师甜水巷,见一乞儿,两足拳弯,捺履行。
渥常以饮食钱物遗之,凡期年不衰。
寻赴任,数年而还。
复就曩居,则乞儿已不见矣。
一日见之于相国寺前,行走如风,惊问之,则曰:「遇人传两药方,服一料而能行」。
因以其方授渥,以传昌武
昌武本患两臂重痛,举不能过耳,服之立效。
其后传数人,皆神妙。
但手足上疾皆可服,不拘男子妇人。
秘之。
其方元只是《王氏博济方》中方,但人不知尔。
《博济方》误以虎胫为脑。
便请长安君合服,必验。
李端叔(九)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苏文忠公全集》卷五二
某启:阔别八年,岂谓复有见日!
渐近中原,辱书尤数,喜出望外
比日起居佳胜。
某已得舟,决归许,如所教。
而长者遽舍去,深以为恨。
见报,除辇运,似亦不恶。
近日除目,时有如人所料者。
则此后端叔必已信眉矣乎?
但老境少安,馀皆不足道。
乍热,万万以时自爱。
不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