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题目
杨至之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五六○、《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五五
所喻《诗》序,既不曾习《诗》,何缘便理会得?
只今且看《四子》音后所题,依其次序,用心讲究,入得门户,立得根本,然后熟读一经,子细理会,有疑即思,不通方问,庶有进处。
若只如此泛泛揭过,便容易生说,虽说得是,亦不济事。
况全未有交涉乎?
所说《易传》,恐亦方是见得皮肤,如何便说得《易》之大全无馀蕴矣?
向尝面说至之有肤浅之病,不知曾究其所以然而加浚治之功否?
后之归永春后,曾复来否?
子顺子能为学复如何?
彼中朋友,后之讲论可师,叔文持守可法。
诸友若能频与切磋,必有益也。
漳州飞卿近到此,病作未得细讲。
陈淳者书来甚进,异日未可量也。
杨至之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五六○、《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五五、《永乐大典》卷五五四、五五六
率性之说大概得之,然亦有未精密处。
修道之教当属何处,亦出乎天耳。
「君子中庸」章二「又」字不用亦可,但恐读者不觉,故特下此字,要得分明耳。
「人皆曰予知」一条说得是,「中庸不可能」一条亦然。
然三者亦是就知、仁、勇上说来。
盖贤者过之之事,只知就其所长处著力做去,而不知择乎中庸耳。
中立不倚之说,当于《或问》中发之。
「素隐行怪」一章文义极分明,如何看不破?
圣人之言固浑融,然其中自有条理,毫发不可差。
非如今人鹘囵儱侗,无分别也。
「及其至也」,《或问》中已如此说,足以相发明。
侯氏之说如何是非全体中之不能者,更请子细看。
「未能一焉」固是谦辞,然亦可见圣人之心有未满处,各见一义,自不相妨也。
况此两章正相连,如何见得不是一意?
不见不闻,此正指隐处。
如前后章只举费以明隐也。
「达德」次第甚明,不须疑著。
「柔远人」亦然。
物之终始,《或问》说得极分明,请更详之,不须便立异议也。
「上焉者」,王天下者其上不容有人,故只得以时言之,上文极分明矣。
代明之说细碎无理。
久不到流惠杨至之相访邀游杨以干亟归因呈之 南宋 · 陈宓
七言律诗 押阳韵
众峰奇秀四围旁,拥出千寻月样塘。
只鹭双凫自来往,圆荷细草竞高长。
密云带雨天应近,晚照酣春水自香。
幸有家人来共看,如何也作簿书忙。
杨至之潘谦之清水岩不果和潘韵 南宋 · 陈宓
七言律诗 押侵韵
春入溪山几许深,拟陪杖屦远追寻。
千章古木都凝绿,百啭黄鹂尚好音。
君有佳人同笑语,我怀拙患阻登临。
移时伫立西塘上,有酒盈樽敢自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