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题目
乞令沈括同详定盐法奏(熙宁九年十二月) 北宋 · 熊本
出处:全宋文卷一○四八、《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七九、《宋会要辑稿补编》第七五四页
蒙朝旨,令张谔并送详定盐法文字付臣。伏缘所修盐法,事干江淮八路,凡取会照应盐课增亏、赏罚之类系属三司,窃虑移文往复,致有稽滞,兼昨权三司使沈括曾往淮浙体量安抚措置盐事,乞就令括与臣同其详定。
书沈存中石墨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七二、《苏文忠公全集》卷七○ 创作地点:江苏省镇江市
陆士衡与士龙书云:「登铜雀台,得曹公所藏石墨数瓮,今分寄一螺」。《大业拾遗记》:「宫人以蛾绿画眉」。亦石墨之类也。近世无复此物。沈存中帅鄜延,以石烛烟作墨,坚重而黑,在松烟之上,曹公所藏,岂此物也耶?
弹沈括奏(一熙宁十年七月) 北宋 · 蔡确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八三、《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五之二○(第七册第六一六六页)
括以白劄子诣吴充陈说免役事,谓可变法令,轻役依旧轮差。括为侍从近臣,既见朝廷法令有所未便,不明上章疏,而但于执政处阴献其说。兼括累奉使察访,职在措置役法,是时但欲裁减下户钱,未尝言复差徭。今非其职而遽请变法,前后反覆不同。朝廷新政,规画巨细,括莫不预,其于役法讲之固熟。如轻役之不用差法,括前日不以为非,而今日不以为是者,其意固不难晓。盖自王安石罢相,括恐大臣于法令有所改易,故潜纳此说,以窥伺其意,为附纳之资尔。括自选人,不数年间,拔擢至此,宜如何图报?而乃颇僻翻覆,挟私害政,甚非陛下待括之意也。且括自主计以来,一无所补,其驭下则取悦而已,其事上则观望而已,中外之所共传,圣明之所尽照。而阴以异论干执政,欲变更役法一事尤为显著。窃闻中书亦尝以此劄子进呈,下司农寺相度。天慈兼容,既不加诘,而臣以弹邪绳奸为职,安敢避默?伏望陛下推括之情,特行罢黜。
弹沈括奏(二 熙宁十年七月) 北宋 · 蔡确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八三
近弹奏括罪状,未蒙施行。或闻括诡求罢免,有诏却令供职。倘如所闻,朝廷待括如此,臣窃惑焉。且括谓役法可变,何不言之于检正察访之日,而言之非职事之时;不言之于陛下,而阴言之于执事?括之意岂在朝廷法度,但欲依附大臣,巧为身谋而已。伏望陛下去邪屏奸,断在不疑,正括之罪。
沈括不当复知制诰奏(元丰元年八月) 北宋 · 蔡确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
陛下有救敝复古之政,而群臣未变习常守陋之态;陛下有焦劳恻怛之虑,而群臣未革苟且前却之心。不忠于主,而忠于所附;不畏义理,而畏流俗。相合为党,相尚为风。当是之时,不正之以法,而涵容宽假,以待其自化,亦何以异于呼嘘引挽,而欲已尰熟之沈痼也。如沈括之反覆附会,谪不踰岁,复列侍从。其罚既薄,而其复若此之速!
按:《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九一原注引。
沈存中画像赞 北宋 · 李之仪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二五
先天弗违,圣时以乘。
人谋鬼谋,其谁其能。
彼虽渊密,我则揆叙。
万目交张,维纲之举。
展也吾人,一世绝拟。
孰友多文,宛在中沚。
用此以通,亦以是穷。
自崖反矣,凛然孤风。
按:《姑溪居士文集》卷一二。又见《宋元学案补遗》附一。
沈括曾孝宽提举河北义勇保甲手诏(熙宁七年八月辛卯) 北宋 · 宋神宗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五九、《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五五
河北已排义勇、保甲,集事之初,全在得人专心经画,后乃可收其实用。西路以知制诰沈括、东路以龙图阁待制曾孝宽提举,凡缘保甲职事官属,悉听举劾。仍许不以时遣官,或亲按视检察。
答沈括言水利奏诏(熙宁七年九月戊申) 北宋 · 宋神宗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六○、《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五六
水利第二料除不可兴修外,并先从低下处兴工,中、高田不得一例围里,仍令庭老具析前后异同以闻。
遣沈括使辽令两府议应之所宜御批(熙宁八年三月甲寅) 北宋 · 宋神宗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六二、《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六一、《太平治迹统类》卷一六
今遣沈括等行,而事有当豫虑者:萧禧未还,止之不令过界,一也;接伴久不至,二也;过界三五程,止之令俟萧禧,三也;到敌帐,先问来意,直俟以分水岭为界,方得朝见,四也;虽得朝见,延之穹卢中,须令用分水岭为界,五也;使人既来,许以分水岭为界,即引兵拆移铺屋,徐遣括等还,持慢书来报云「既商量不从,已令兵马往彼拆移讫」,使朝廷知既未是绝好,如何为处,六也;使人至辄苦辱之,或授以恶马,使颠仆于山谷中,或诈为贼潜来伤害,既不显国中之意,如何为处,七也。中书、枢密院,其议应之所宜。
翰林学士起居舍人权三司使沈括守本官为集贤院学士知宣州制(熙宁十年七月丁巳) 北宋 · 宋神宗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七六、《宋大诏令集》卷二○六
敕:帷幄近臣,朕所与图事揆策,同休等戚者也。苟无忠固一心,而首鼠两端,则法所当加,谊不得赦。具官沈括,朕自拔擢,寘之侍从,创法立制,汝皆与闻;而始不熟计利害,终则挟持浮说,进退希旨,反覆异言。腹心如此,朕何望哉!黜守方州,职兼书省,犹为恩贷,往自循思。可。
令种谔与沈括处置本司事诏(元丰四年六月壬午) 北宋 · 宋神宗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九七、《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一三
陕西路缘边诸路累报夏国大集兵至,须广为之备。以东上閤门使、文州刺史种谔为鄜延路经略安抚副使,应本司事,与经略安抚使沈括从长处置。
赐沈括诏(元丰四年八月丙寅) 北宋 · 宋神宗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九八、《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一五
枢密院漏行颁书,赖卿察事机,不然几扰军政。自此事不获闻者,得以专制。蕃汉将卒自皇城使以降,皆得承制补受。
谕沈括手诏(元丰四年八月壬申) 北宋 · 宋神宗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九九、《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一五
近据本路及诸路探报,贼人聚兵在缘边对垒。今诸将以种谔驱迫,使不量众寡,直入贼境招纳,既不能招致,又甚亏损威重,致贼测知汉兵浅深。赖今诸将稍知形便,不致冒险深去。可速料事机,如未可前,宜且迤逦,还据汉地,庶谙知山川道径曲折,晓夜易为斥堠控禦。
答沈括乞差准备应援军马诏(元丰四年八月己卯) 北宋 · 宋神宗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九九、《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一五
令沈括留两将军马防托,或种谔出界,未见次第,即不许追呼。如已捷,须兵马分头讨定部族,若来勾抽,不得占留。
军兴令沈括致祷名山灵祠诏(元丰四年九月己亥) 北宋 · 宋神宗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九九、《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一六
官军非久出界,管下名山灵祠当申祷告,今降封香五合,括可躬为祝文精虔,分命官致祷讫奏。
谕沈括诏(元丰四年九月甲辰) 北宋 · 宋神宗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九九、《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一六
据措置麟府路军马司奏,探得西贼对境大集兵马,屯聚八九处,多至六七万,少亦不减二三万人,又于通道多堑绝山谷,设为险阻,其备甚谨,未知虚实,可多验降人或得力间谍参證其事。仍关报种谔,令稳审,大作枝梧,及用心选择进兵道路,勿致为贼所误。
谕沈括卢秉诏(元丰四年九月甲辰) 北宋 · 宋神宗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九九、《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一六
大军且出界,朝廷日欲知其动静,卿可俟军马启行,如军中未发奏,间日遣人探候官军所至及平安动静以闻,无令断缺,庶上下安虑。
谕沈括诏(元丰四年九月己酉) 北宋 · 宋神宗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一六
据熙河经制司奏,问得所获夏国首领威巴伊等云:昨在贼界日,衙头自闻汉兵四出,即分遣诸监军司兵马属委贼帅总领,谋抗官军,仍有戒令,俾各析作三处,一以当战,一以旁伏,一俟汉兵营垒未定,伺隙乱之。今追验近新城之战,信如其说。方诸道进师,谓宜遍谕将帅使知,庶预知贼伎设施,不误大事。卿可具此速牒军前照会。
赐沈括御批(元丰四年九月壬子) 北宋 · 宋神宗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一六
勘会军前两日并无奏报,深虑道路阻隔,有贼马障蔽,卿可火急多选差人探候行营所至以闻。闻种谔见移寨来宥州讨击,可多方从西路或中路广委人通达息耗,勿令断缺。
付沈括御批(元丰四年十月乙卯) 北宋 · 宋神宗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一七
据种谔九月庚戌奏:丁未,大军驻米脂寨,遣诸将攻围。己酉,昼夜进击。及据走马承受所奏,伤中兵级续具以闻。今大军出境,未及百里,首攻坚城,损士卒,挫军威,甚非善计。此进军之始,失于审择,兵当避实击虚,舍坚攻瑕,今乃反此,甚为可忧。卿宜酌彼所闻形势,更移谔,令早为长虑,勿使战士气竭之际,忽遇贼界屯聚生兵救援,难于取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