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题目
梁文叔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五二四、《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四四
澹台石刻已领,考證详密,亦自是一种工夫也。
略于制度之说,不知谓何?
往往亦多是问得繁碎,非学者所先。
或是从来剖判不得,如《论语》「千乘之国」,注家自是两说,此等如何强通?
况又舍所急之义理而从事于此,纵得其说,亦何所用乎?
昨日有人问看史之法,告以当且治经,求圣贤脩己治人之要,然后可以及此。
想见传闻又说不教人看史矣。
梁文叔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五二四、《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四四、《古今图书集成》学行典卷七二、八四
日用功夫如此甚善,然须实下功夫,只说得不济事也。
李先生意只是要得学者静中有个主宰存养处,然一向如此,又不得也。
皇极之说,来说亦得之。
大抵此章自「皇建其有极」以下是总说人君正心脩身,立大中至正之标准以观天下,而天下化之之义,「无偏无陂」以下乃是反覆赞叹,正说皇极体段;
「曰皇极之敷言」以下是推本结杀一章之大意。
向见诸葛诚之说略是如此,但渠说有过当处耳。
梁文叔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五二四、《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四四
示喻所处,甚善。
不知几道相聚作何工夫?
近看《孟子》见人即道性善,称,此是第一义。
若于此看得透,信得及,直下便是圣贤,更无一毫人欲之私做得病痛。
若信不及,孟子又说个第二节功夫,又只引成覸颜渊公明仪三段说话教人。
如此发愤,勇猛向前,日用之间,不得存留一毫人欲之私在这里,此外更无别法。
若于此有个奋迅兴起处,方有田地,可下功夫。
不然,即是画脂镂冰,无真实得力处也。
近日见得如此,自觉颇得力,与前日不同,故此奉报,可以呈几道也。
梁文叔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五二四、《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四四、《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四
郑康成所说气魄,《杂学辨》云:「精聚则魄聚,气聚则魂聚」。
盖精是阴气,如耳目之聪明,乃阴精之所为,故谓之魄。
或欲于魄中求魂,魂中求魄。
窃谓气在人之一身,阳即为魂,阴则为魄,嘘吸聪明乃是一身之中魂魄之所发见而易见者耳,恐不必于魂中求魄,魄中求魂也。
精气周流,充满于一身之中,嘘吸聪明乃其发而易见者,固如来喻。
然既周流充满于一身之中,则鼻之知臭,口之知味,非魄耶?
耳目之中皆有煖气,非魂耶?
推之遍体,莫不皆然。
佛书论四大处,似亦祖述此意。
体魄归于地,先生云:「体、魄自是两物」。
不知如何分别?
以目之明言之,则目之轮一成而不可变者,体也;
睛中之明而能照鉴万象者,魄也。
魄既降,则目之轮虽存,而其精光则无矣。
以耳之聪求之未透,盖耳但见其窍而不见其他故也。
所论目之体魄得之,耳则窍即体也,何暇他求耶?
体魄既是两物,不知魂与气亦为两物否?
孔颖达谓魂附于气,《中庸或问》直指康成之说,则孔氏之说亦未得为通论。
体魄从前所闻只指为一物,是以今人言目魄,亦皆以黑处为魄。
若以眼光落地之说推之,窃恐月之全轮受光处为魄,及其月光渐亏,亦如人之魄降,其黑处却是体。
注疏之说皆不然,思之未通。
魂气细推之亦有精粗,但其为精粗也微,非若体魄之悬殊耳。
《或问》之意诚少子细也。
所论月魄恐不然,日月不可以体言,只有魂魄耳。
月魄即其全体,而光处乃其魂之发也。
且鬼神魂魄就一身而总言之,不外乎阴阳二气而已。
然既谓之鬼神,又谓之魂魄,何耶?
瑑窃谓以其屈伸往来而言,故谓之鬼神。
以其灵而有知有觉而言,故谓之魂魄。
或者乃谓屈伸往来不足以言鬼神,盖合而言之,则一气之往来屈伸者是也;
分而言之,则神者阳之灵,鬼者阴之灵也。
以其可合而言,可分而言,故谓之鬼神。
以其可分而言,不可合而言,故谓之魂魄。
或又执南轩「阳魂为神,阴魄为鬼」之说,乃谓鬼神魂魄不容更有分别。
瑑窃谓如《中庸或问》虽曰「一气之屈伸往来」,然屈者为阴,伸者为阳,往者为阴,来者为阳。
而所谓阳之灵者,阴之灵者,亦不过指屈伸往来而为言也。
鬼神通天地间一气而言,魂魄主于人身而言。
方气之伸,精魄固具,然神为主。
及气之屈,魂气虽存,然鬼为主。
气尽则魄降而纯于鬼矣,故人死曰鬼。
南轩说不记首尾云何,然只据二句,亦不得为无别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