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题目
秋日饮郑州宋园示管城簿周正叔 北宋 · 邵雍
七言律诗 押麻韵
二都相去四百里,中有名园属宋家。
古木参天罗剑戟,长藤垂地走龙蛇。
我来游日逢秋杪,君为开筵对晚花。
饮散竹轩微雨后,凌晨归路起栖鸦。
代书寄程正叔 北宋 · 邵雍
七言律诗 押支韵
严亲出守剑门西,色养欢深世表仪。
唐相规模今历历,蜀民遨乐旧熙熙。
海棠洲畔停桡处,金雁桥边立马时。
料得预忧天下计,不忘君者更为谁。
戏示程正叔范彝叟时正叔自洛中过访 北宋 · 韩维
七言绝句 押文韵
曲肱饮水程夫子,宴坐烧香范使君。
顾我未能忘外乐,绿尊红芰对朝曛(原校:曲肱饮水一作闭门读易,宴坐烧香一作隐几烧香,朝曛一作斜曛)。
与吕公著同举程颐劄子(元丰八年九月十五日上) 北宋 · 司马光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三、《司马公文集》卷四九、《少微通鉴续编节要》卷八、《宋三朝纪要》第二册、《道命录》卷一、《伊川先生年谱》卷一、《宋史》卷四二七《程颐传》、《永乐大典》卷八一六四、《伊洛渊源录》卷四、雍正《山东通志》卷一一之二
臣等窃见河南处士程颐力学好古,安贫守节,言必忠信,动遵礼义。年踰五十,不求仕进,真儒者之高蹈,圣世之逸民。伏望圣慈特加召命,擢以不次,足以矜式士类,裨益风化。取进止。
举程颐为崇政殿说书奏 北宋 · 司马光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八、《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七三、《程子年谱》卷一○
今月二十一日,中使陈衍奉宣圣旨,问臣来日程颐上殿,若奏对有取,当除以何官职,不可太轻,亦不可太重。若令在经筵,当与何名目?臣窃惟程颐本以布衣,守道不仕。昨朝廷除幕职官西京教授,颐曾固辞。及朝廷召赴阙,除宣德郎、校书郎,颐又辞。卑官在经筵者,惟有崇政殿说书。若以新所除官充崇政殿说书,足为超擢。但恐颐坚辞不敢受耳,更乞圣意裁度。
诗上尧夫先生兼寄伯淳正叔 其一 北宋 · 张载
七言绝句 押东韵
先生高卧洛城中,洛邑簪缨幸所同。
顾我成年清渭上,并游无侣又春风。
诗上尧夫先生兼寄伯淳正叔 其二 北宋 · 张载
七言绝句
病肺支离恰十春,病深樽俎久埃尘。
人怜旧病新年减,不道新添别病深(宋邵雍《伊川击壤集》卷一九)。
论赵挺之为程颐朋党奏 北宋 · 吕陶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九七、《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三、《续资治通鉴》卷八○
新除台官赵挺之乃邢恕妻兄,从程颐学,因杜纯荐为御史。以颐与纯之故,亦必言臣,惟陛下幸察。
同浩然正叔赋夏英公宅延春亭得登字 宋 · 杨杰
七言律诗 押蒸韵
九衢尘土衮车声,一到延春世虑澄。
暖律解教寒谷变,熙台还许众人登。
兰生旧砌香连续,花入名园价益增。
莫笑冷官联骑过,长安城里有谁曾。
请依程颐所乞奏(元祐元年闰二月) 北宋 · 刘挚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六五
臣伏睹制命,以布衣程颐为通直郎、崇政殿说书者。恭以尊儒重道,振举遗逸,使天下归心,固圣朝之所宜为也。然臣窃惟进退者臣子之大节,爵禄者天下之公器。进退不失其义,则人道立;爵禄不轻所与,则士心劝。二者盖不可不慎也。颐始则节行自守,陛下高其风,故以汝州推官、西京教授起之。颐既力辞,从而赴召,而陛下又以宣德郎、秘书省校书郎待之。颐既至,未即受命,而陛下又赐之廷对,官之以通直,置之于经筵。盖颐之逊避不已,而陛下恩命每有加焉。臣恐颐于出处辞受之际,义有难安者也。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矣」。孟子曰:「仕有时乎为贫,辞尊居卑,辞富居贫」。颐好学求志,有君子之行,遭际盛世,其心岂徒欲以声名自售哉?固愿有所试,然后有所未就也。颐亲老家贫,兄颢有贤行,官不达而死。在颐之义当仕也。为贫而仕,则若孟子所谓居卑者可也。今有誉而不试,每辞而加进,臣于是知颐之不敢受也。若夫纷纷之论,致疑于颐者,非独如臣之言也。直以谓自古以来,先生处士,皆盗虚名,无益于用。若颐者,特以迂阔之学,邀君索价而已。天下节义之士,乐道不出,如颐等辈,盖亦不少,彼无所援乎上,故不闻尔。又以谓颐辞免爵命之言曰:「前朝召举布衣,故事具有」。是颐之志,欲为种放、常秩,而亟欲得台谏、侍从者尔。臣固知论者之或过也。然而是非疑似,陛下亦不可以不察也。圣人自有中道,过之则偏;天下自有常理,背之则乱。伏望陛下审真伪,重名器。闻颐方辞恩制,乞降指挥,依颐所乞,成就其节,止授以初命之官,既使得以禄养其亲,又使受之有义,免于似是之谤,后日见其可用而进擢之,盖未晚也。于陛下尊德举贤之道,无过不及者,不亦休哉。取进止。
〔贴黄〕闻颐有所建请数事,如欲令经筵侍臣坐讲之类,又有非所宜言者,众传以为笑。不知有是事乎?惟望速降圣旨,依颐辞免,但命之以初官,试之以西京教授。庶几成颐之志,完颐之节,以息群议,而亦不害异日擢用也。夫廉耻不立于天下也久矣。今幸有一人焉,若授受不当于义,则使天下靡然益不以廉耻为事,岂不重哉(《忠肃集》卷三。又见《邵氏闻见后录》卷二二,《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七三,《太平治迹统类》卷二五,《历代名臣奏议》卷二八六。)!
试然后有所:五字原脱,据右引补。
秋日偶成二首(宋祝穆《古今事文类聚》前集卷一○作程颐诗。宋李幼武《宋名臣言行录》外集卷二作朱熹诗。) 其二 北宋 · 程颢
七言律诗 押东韵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劾程颐疏 北宋 · 孔文仲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六一、《邵氏闻见后录》卷二二、《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四、《太平治迹统类》卷二五、《九朝编年备要》卷二二、《宋史纪事本末》卷四五、《永乐大典》卷八一六四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臣闻十尺之囿,必有荆棘;百步之田,必有稂莠;日月当天,必有氛祲;明圣在御,必有奸邪。谨案通直郎、崇政殿说书程颐,人品纤污,天资憸巧。贪黩请求,元无乡曲之行;奔走交结,常在公卿之门。不独交口褒美,又至连章论奏,一见而除朝籍,再见而升经筵。臣顷任起居舍人,屡侍讲席,观颐陈说,凡经义所在,全无发明,必因藉一事,汎滥援引。借无根之语,以摇撼圣听;推难考之迹,以眩惑聪明。上德未有嗜好,而常启以无近女色;上意未有信向,而常开以勿用小人。岂惟劝导以所不为,实亦矫欺以所无有。每至讲罢,必曲为卑佞附合之语,借如曰:「虽孔子复生,为陛下陈说,不过如此」。又如曰:「臣不敢子细敷奏,虑烦圣听,恐有所疑,伏乞非时特赐宣问,容臣一一开陈」。当陛下三年不言之际,颐无日无此语,以惑上听。而陛下亦必黾勉为之应答。又如陛下因咳嗽罢讲,及御迩英,学士以下侍讲读者六七人,颐官最小,乃越次独候问圣体,僭踰过甚,并无职分,如唐之王伾、王叔文、李训、郑注是也。伾以《诗》《书》侍讲,叔文以棋待诏,二恶交踵,终兆永贞之乱;注以药术用,训以《易》义进,两邪合纵,卒致甘露之祸。臣访闻颐有家不及治,有禄不及养,日跨匹马,奔驰权门,遍谒贵臣,历造台谏。其谒贵臣也,必暗籍重轻之意,出以语人,收为私恩,及有差除,若合符节。是以人皆惮惧,而又深德之。其造台谏也,胁肩蹙额,屏人促席,或以气使,或以术动,今日当论列某事,异日当排击此人,而台谏之中常有俦类,竭尽死力,如朱光庭、杜纯、贾易之流是也。臣居京师近二年,颐未尝过臣门,臣比除谏官,颐即来访臣。先谈贾易之贤,又贺与易同官,遂语及吕陶事,曰:「吕陶曾补司谏。命已久阁,今闻复下,何也?如此则贾明叔必不安职矣」。明叔者,指贾易字也。臣答曰:「何以言之」?颐曰:「明叔近有文字,攻陶之罪,已数日矣。今陶设为司谏,明叔畏义知耻者也,言既不行,其辞去决矣。公能坐观明叔之去乎」?臣曰:「将如之何」?颐曰:「此事在公也,公之责重也」。推颐之言,必是与陶有隙,又欲讽臣攻陶助易也。臣素与颐不相识,只在经筵相遇,又未尝过臣。一旦乃非意相干,说谕如此。陛下以清明安静为治于上,而颐乃鼓腾利口,间乱群臣,使之相争斗于下,纷纷扰扰,无有定日,如是者弥年矣。伏惟太皇太后陛下、皇帝陛下鉴察真伪,虽在万里之外,无所遁逃,况于咫尺之近,而肯容颐者秽滓班列、变乱白黑乎?盖缘执事者推举之过,遂误知人之明。伏望论正颐罪,傥未诛戮,且当放还田里,以示典刑。取进止。
按:《道命录》卷一,知不足斋丛书本。
题史君梁正叔浩然堂 北宋 · 郭祥正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养浩深思孟氏醇,一堂窗户更清新。
篆香未过日停午,蚁酒初浮莺弄春。
枉尺直寻非我欲,仁民爱物任吾真。
三年课绩书优最,此地谁来继后尘。
双泉轩赠太平守梁正叔 北宋 · 郭祥正
押词韵第十五部
开池得双泉,因泉构华屋。
池中种菱荇,池上列花竹。
与春蘸新红,遇风摇净绿。
轻鸥自飞舞,纤鳞随出缩。
操舟往江海,端忧龙蜃触。
卷衣入山林,而防虎狼欲。
岂如一凭栏,俯仰快心目。
朝吟吟有馀,暮醉醉不足。
双泉长涓涓,比公享天禄。
公归民怀公,听我双泉曲。
乞以程颐为讲官奏 北宋 · 朱光庭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
颐道德纯备,学问渊博,材资正,有中立不倚之风,识虑明彻,至知几其神之妙。言行相顾而无择,仁义在躬而不矜。若用斯人,俾当劝讲,必能辅养圣德,启迪天聪,一正君心,为天下福。
颐究先王之蕴,达当世之务,乃天民之先觉,圣代之真儒。俾之日侍经筵,足以发扬圣训;兼掌学校,足以丕变斯文。
祖宗时,起陈抟、种放,高风素节,闻于天下。揆颐之贤,抟、放未必能过之;颐之道,则有抟、放所不及知者。观其所学,真得圣人之传,致思力行,非一日之积。有经天纬地之才,有制礼作乐之具。乞访问其至言正论,所以平治天下之道。
颐以言乎道,则贯彻三才,而无一毫之或间;以言乎德,则并包众美,而无一善之或遗;以言乎学,则博古通今,而无一物之不知;以言乎才,则开物成务,而无一理之不总。是以圣人之道,至此而传。况当天子进学之初,若俾真儒得专经席,岂不盛哉!
按:《伊川先生年谱》卷四,程子年谱本。
与程正叔书 北宋 · 吕大临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八五、《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三
某启:某尝谓圣人智周万物,赤子全未有知,其心固知有不同矣。然推孟子之言,岂止取纯一无伪,可与圣人同乎?前日所云,亦取诸此,非谓无毫发之异也。此义某昔者既闻先生君子之言,尝反而求之,若有所得,参诸前言往行,又无所不合,拳拳服膺,不敢失坠,似得其所安,以是自信不疑。切谓尧舜相授,亦云「允执厥中」,则所谓中者无他,此心而已。此心即天地之心,以其有知,故谓之心。至虚而无所偏倚,故谓之中。高明广大,无所不尽,故谓之性。变化不测,故谓之神。可以推而行之,故谓之道。可以得而有之,故谓之德。孔子绝四,四者皆私意也。一物存乎其中,则与天地不相似,亦与孟子异矣。孟子云:「操则存,舍则亡」。学问之道,求其放心而已矣。又云:「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绝四之外,此心无所偏倚,其至明至平,甚于权度之审。又云:「尽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天矣」。天之神与此心无二,惟有所不尽,故与天地不相似。《易》之「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皆此心之谓也。此心所发,莫非义理,人心之所同然。故中之所发,无有不和也,以人心之所同故和。来教云:「赤子之心,可谓之和」。某思之所谓和者,指已发而言之。今言赤子之心,正谕其未发之际。故切谓纯一无伪可以言中。若谓已发,恐不可言心。来教云:「所谓循性而行,无往而非义理」。言虽无病,殊少圣人气味。某反而思之,方觉其谓窘迫无沉浸酿郁之气,此则浅陋之罪,敢不承教。先生以已发为赤子之心,某以未发为赤子之心。若大本之实,则其与先生之言未有异也。但解赤子之心一□不同耳。某切谓赤子之心,恐止取纯一无伪,可与圣人同,故孟子言之,更不必一一曲折校其同异,此所以取而为言,固未尝以已发为大本也。先生凡言心者,皆谓已发而言,但未发而前,心体昭昭具在,谓之无心可乎?切谓心自有体,已发者乃其用耳。此事乃所深疑未喻,又恐传言者失指,切望教示。不宣。
荐程颐疏 北宋 · 王岩叟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二〇、《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六九、《太平治迹统类》卷二五、《伊川先生年谱》卷一、《伊洛渊源录》卷四、《宋史全文续资治通鉴》卷一三
臣闻孔子曰:「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臣以谓举之易也,而禄之难;禄之易也,而尽其用难。非待之有礼,处之有方,则不可得而禄矣,不可得而尽其用矣。伏见西京国子监教授程颐、学极圣人之精微,行全君子之纯粹,早与其兄颢俱以德名显于时。陛下方欲用颢而颢卒,贤士大夫无不相与咨嗟,以为朝廷之恨。今者幸陛下复起颐而用之。颐趋召以来,待诏阙下,四方俊乂莫不翘首向风,以观朝廷所以待之者如何,处之者当否,而将议焉。则陛下此举系天下之心。臣愿陛下加所以待之之礼,择所以处之之方,而使高贤得为陛下尽其用,则所得不独颐一人而已。四海潜光隐德之士,皆将相招而为朝廷出矣。愚臣区区,欲以广陛下之美者,其诚心如此,惟圣主留意,幸甚。
乞召对程颐奏 北宋 · 王岩叟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二一、《伊洛渊源录》卷四、《名臣言行录》外集卷三、《伊川先生年谱》卷一、《程子年谱》卷一○
臣伏闻圣恩特除程颐京官,仍与校书郎。足以见陛下优礼高贤,而使天下之人,归心于盛德也。然臣区区之诚,尚有以为陛下言者:愿陛下一召见之,试以一言问为国之要,陛下至明,遂可自观其人。臣以颐抱道养德之日久,而潜神积虑之功深,静而阅天下之义理者多,必有嘉言,以新圣听。此臣所以区区而进颐,然非为颐也,欲成陛下之美耳。陛下一见而后命之以官,则颐当之而无愧,陛下与之而不悔,授受之间,两得之矣。
程颐授西京国子监教授制(元丰八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北宋 · 王震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五五
敕乡贡进士程颐:孔子曰:「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吾思起岩穴之士,以粉泽太平,而大臣以尔好学笃行,荐于朝,愿得试用。故加以爵命,起尔为洛人矜式,此故事也。盛名之下,尚慎处哉!可特授汝州团练推官,充西京国子监教授,填见阙。
按:《道命录》卷一,知不足斋丛书本。
乞罢去程颐直秘阁职名奏 北宋 · 吴立礼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一三、《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七一、《太平治迹统类》卷二五
臣窃见丁忧服阕人、前通直郎程颐除授直秘阁、判西京国子监,进职无名,颇骇士论。按,颐当元祐初,用大臣论荐,方除幕职官,充西京教授。意卑小官,初乃固辞。及朝廷再以通直郎、崇政殿说书召之,即欣然受命。盖其志在躁进,故辞卑居尊,速冀显达。方其起自布衣,劝讲帷幄,简拔进用,可谓不次矣。不能安命循理,图报厚恩,而怙势要权,日走执政、谏官、御史之门,以游说为事业,肆其喜怒,妄以进退人物为己任。盖其言伪而辨,学非而博,足以鼓动搢绅,欺惑当世。备位经筵,辄敢以师臣自处,欲求坐讲。是时谏官孔文仲上章斥其狂妄,果不能逃陛下知人之明,即行显黜。前谪居西京,欲使之退思自省。今既免丧除服,还其元任足矣。一旦宠擢无名,优进儒馆之职,将何以惩戒妄人,耸劝多士?况更直秘阁,先朝故事,必宿儒旧德处之。使颐冒居此,众论所以不平也。伏望天听察其狂妄,无补圣世,罢去职名,以厌公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