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题目
次韵思忠奉议民瞻知丞唱酬佳句 北宋 · 释德洪
押个韵 创作地点: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
两诗清于玉堂卧,气如汉军争袒左。
高轩想见连璧来,辗我门前碧苔破。
为君哦此万籁簧,楚音变尽馀微些。
文章自然真吐凤,句拙见之那敢和。
高材要当万钱食,小邑折腰坐饥饿。
仲弓曾为太邱令,义方亦作吉阳佐。
丈夫功名未入手,行乐莫嫌诗酒涴。
王主簿清暑阁 宋 · 王庭圭
七言律诗 押寒韵
冒暑贪程作热官,何如避暑得清安。
轻阴画出三湘境(李本作湖景),爽气能为六月寒。
自有薰风生屋角,不须纤手捧冰盘。
阑干半倚红尘外,卧听江声泻碧湍。
卢溪读书堂上梁文 宋 · 王庭圭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一六、《卢溪文集》卷四○
儿郎伟。四壁徒立,本为垂钓之区;三径未荒,就筑藏书之室。即刘令公之别馆,乃欧阳子之故乡。城郭犹存,山川不改,化烟墟为乐土,亦先人之旧庐。冠盖如云,识乌衣马粪之巷;风流异世,有青箱凤阁之名。卢溪处士江湖散人,山谷遗叟。初无五亩,仅如颜子之居;有此一区,便是扬雄之宅。岂须金碗玉杯之号,况非芸辉绿野之雄。但有轩楹,可延风月。高冠赤帻,敢贪西壁之金;古井丹砂,益荐老人之寿。听余善颂,助尔欢声。
儿郎伟!抛梁东,天开丽日照梁红。举头忽见金乌近,更觉长安在眼中。
儿郎伟!抛梁西,蕙帐风清待鹤归。五色大云遮洞口,山人不用勒铭移。
儿郎伟!抛梁南,门外人归响辔衔。报道诸生新及第,来骑白马著青衫。
儿郎伟!抛梁北,溪上东皋雨初足。三节滩声夜半来,梦回写作升平曲。
儿郎伟!抛梁上,宴坐图书满方丈。户牖门庭著笔床,文章戏作《三都》样。
儿郎伟!抛梁下,古郡江山元似画。明月清风不直钱,霜松雪竹兼宜夜。
伏愿上梁以后,群犬息吠,怪鸟不鸣。君子得舆,从兹奠枕;小人安分,不复跳梁。乐此丘园,足避风尘之地;烦他父老,更高里闬之门。
跋王卢溪题宣和御画诗 宋 · 韩驹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一一、《卢溪集》附录
自古正人端士,一饭未尝忘君,又况形于歌咏、赞美圣德之大者!今观王某所作《宣和殿御笔鹊图诗》,甚于痛哭,观图足见忧国爱君之切深至于此尔。陵阳韩驹书。
次韵王民瞻题慧门院二首 其一 宋 · 刘才邵
五言律诗 押豪韵 创作地点:江西省吉安市
乱后身重到,醉中禅暂逃。
莲关无泣象,鹫岭不倾鳌(自注:《文选》赋云:鳌虽仆而不倾。)。
井邑劫灰在,霜林秋气高。
更须资法雨,一为洗弓刀。
次韵王民瞻题慧门院二首 其二 宋 · 刘才邵
五言律诗 押豪韵 创作地点:江西省吉安市
乱兵如穴蚁,攘攘欲何逃。
肆毒空摇虿,支倾已断鳌。
上方尘不染,北极势元高。
佩犊知难久,纷纷已卖刀(自注:近闻诸处寇盗悉受招安,故有是句。)。
次韵王民瞻 宋 · 刘才邵
七言律诗 押微韵
野外萧条供给稀,愧烦车马顾柴扉。
正怜习懒成痴钝,欲使乘时试奋飞。
高义杉松度冰雪,好诗星斗转璿玑。
如公亦岂宜深隐,早晚光芒动少微。
次韵王民瞻赠觉梵二首 其一 宋 · 刘才邵
押个韵
腹稿欲成聊假卧,寒松疏磬仍相左。
不容开府占清新,云里江梅萼初破。
奇芬还似暗香浮,全胜光风泛兰些。
玉川昔访长寿寺,石壁留题如此作。
珊瑚炫转光夺目,含曦一读忘饥饿。
便堪高蹑诗将坛,纷纷谁可克参佐。
韦庄岂免赠巾帼,格嫩更遭脂粉涴。
次韵王民瞻赠觉梵二首 其二 宋 · 刘才邵
押个韵
脩竹幽兰伴高卧,新诗不待江山左(自注:韵。原注:与助字同。)。
开缄快读耳目醒,睡魔奔迸愁城破。
悬知大手千人英,且拟二招吟只些(自注:二招谓《招魂》、《大招》。)。
暂时虽现宰官身,百事疏慵无所作。
郊居未敢厌岑寂,且烹杞菊充朝饿。
劝兄不须梦惠连,鄙句安能婉如佐。
冰壶玉碗幸无瑕,莫使游尘得轻涴。
安成令以长桥图来且示王民瞻记喜其有成因成短章 宋 · 王洋
押祃韵
楚人问晋勇,答曰好以暇。
后人或疑之,针也其说驾。
吾意政之馀,观此得用舍。
晋士傥不然,安能一战霸。
韩君令安成,不待期月化。
始如逆走丸,卒若快啖蔗。
为政行辟人,修梁插飞架。
异时常病涉,举邑佥矜诧。
王子吐琳琅,文章助光价。
绿波凝暮朝,皓月迷清夜。
谁云困兵革,不可事耕稼。
聊书以记之,来者可凭藉。
和王民瞻送行诗(题据《积书岩宋诗删》补) 其一 宋 · 胡铨
七言律诗 押删韵
岩耕名已振京关,未信终身袖手闲。
万卷不移颜氏乐,一生无愧伯夷班。
致君自许唐虞上,待我谁能季孟间。
两(《积书岩宋诗删》作宗)社年来欠元老,苍生拭目望公还(《积书岩宋诗删》作看来还)。
和王民瞻送行诗(题据《积书岩宋诗删》补) 其二 宋 · 胡铨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士气从来弱不支,逢时言行欲俱危。
不因湖外三年谪,安得江南一段奇。
非我独清缘世浊,此心谁识只天知。
万牛回首须公起,大厦将颠要力持(宋李幼武《宋名臣言行录别集》上。《宋名臣言行录别集》:王庭圭,字民瞻。胡忠简以忠言忤时相谪岭表,亲交无敢通问,公独以诗送之,忠简赓之云云。)。
卢溪先生文集序 宋 · 胡铨
出处:全宋文卷四三一三、《皕宋楼藏书志》卷八二
昔人以文章比珠玉,六经言珠玉多矣,然《易》不过《乾》《鼎》之卦,《诗》不过瑱佩、六珈、衡、琚、瑀,《书》不过璿玑、玉衡、蠙珠、璆琳、琅玕、天球而已,《春秋》不过宝玉、龙辅、剥圭、纪瓛、玉鬯、佩蕊而已。唯《戴纪》《周官》之书,言之为详且悉。有以璧为贵者,如谷璧,蒲璧、苍璧、圭璧、加璧之类;有以圭为贵者,如土圭、镇圭、桓圭、信圭、躬圭、青圭、琢圭、珍圭、驵圭、琬圭、琰圭、祼圭、谷圭、端圭、白圭、广圭、大圭之类;有以玉为贵者,如玉敦、玉齍、玉帛、玉爵、玉几、玉豆、玉兆、玉笄、玉瑱、玉簋、玉璂、玉璅、玉瓒、玉盏、玉斝、玉戚、玉镇之类;又如服玉、佩玉、祼玉、苍玉、赤玉、白玉、玄玉、瑜玉、嘉玉之类;有以璋为贵者,赤璋、琢璋、圭璋、牙璋、驵璋、大璋、边璋、中璋之类;有以璜为贵者,如玄璜、琥璜、大璜、夏后氏之璜之类;有以多为贵者,如两敦、两圭、四琏、四圭、六瑞、六瑚弁、十有二玉璅、十有二旒之类;有以瓒为贵者,如玉瓒、璋瓒、圭瓒之类;有以奇为贵者,如山玄、水苍、瓀玟、衡牙、衡笄、郁鬯、不琢、有邸、璧羡、渠眉之类;有以大为贵者,如大圭、大璋、大璜之类;有以长为贵者,如信圭、躬圭、谷圭、边璋七寸,瑑璋、圭璋八寸,桓圭、琬圭、琰圭、璧琮、大璋、中璋九寸,镇圭、祼圭、四圭尺有二寸,土圭尺有五寸,大圭长三尺之类。又有五德焉:润泽以温,仁之方也;䚡理自外,可以和中,义之方也;其声舒长,知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而不技,洁之方也。又有十一德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扣之其声清越以长,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呜呼,珠玉之可贵如此,而以文章空言配之,不已誇乎!卢溪先生以明经中科而宦不达,落落与时左,凡忧悲愉快,窘穷喜怒,思慕怨恨,无聊不平,有感于怀,必于诗文发之。绍兴壬戌秋,铨坐不肯与丑虏和议,且乞斩主议大臣二人,铨削爵窜岭表,先生送行诗有云:「名高北斗星辰上,身落南州瘴疠间」。人争传诵,至达权臣耳,奏下江西帅司鞫治,久之,窜辰州,时绍兴己巳秋七月壬午也。先生贬八年,会权臣薨,得旨自便。先生思益苦,语益工,盖如杜子美到夔府后诗,韩退之潮阳归后文也,人得其片言只字,宝藏十革,虽玉府所谓珠盘玉敦,未足为珍。由是观之,以文章比珠玉,未足过论。先生自隆兴癸未至乾道辛卯凡两赐对,对必坐,免拜,玉旨谆谆,问劳款款,退则赐茗、药、束帛不赀,书生之荣至矣。铨顷于榻前论先生人物云:「虽老,宰相材也」。盖用狄梁公荐张柬之语,上不以为过。然则上之知先生深矣,倘未死,其见用于时,殆未易量也。乾道壬辰六月,长沙布衣刘君光祖与其弟绍祖寓书安成彭君叔夏,走千馀里抵庐陵,乞为先生集序,固辞弗获,遂书以畀叔夏。先生姓王名庭圭,字民瞻云。敷文阁直学士、降授左通直郎、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庐陵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胡铨序。
按:《卢溪文集》卷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跋王民瞻某文 宋 · 胡铨
出处:全宋文卷四三一四、《胡澹庵先生文集》卷三二
「周生述孔业,祖谢响然臻」,此渊明语也。民瞻一振马队之遗风,人钦趋之,所谓从善如登者耶,渊明不欺矣。
次韵民瞻端礼二首 其一 南宋 · 李处权
七言律诗 押鱼韵
枉报新诗锦不如,句中风竹韵萧疏。
颇分泾渭甘从子,不较穷通岂病予。
避地拟求千日酒,误身何用五车书。
谁人与作任公钓,要使东人厌若鱼。
次韵民瞻端礼二首 其二 南宋 · 李处权
七言律诗 押微韵
春雨既过云未归,春寒屋下人无衣。
林如膏沐鹁鸠语,草已怒生胡蝶飞。
中原格斗几时定,北叟飘零何所归。
我今始悟蘧伯玉,明明四十九年非。
次韵刘端礼兼简王民瞻郭进道 南宋 · 李处权
从来膏粱鄙世胄,岂知牛后与鸡口。
况乃末俗交道衰,时态纷纷翻覆手。
刘君门多长者辙,俗子驱车未容蹂。
斯文博约有王郎,正如白二得元九。
子猷无事只种竹,渊明有巾惟漉酒。
万钟五斗唾不顾,冷笑累累印如斗。
我今已无田园归,身外宁论婚嫁有。
卞和三献已两刖,被褐会当逢一剖。
今君家世自汾阳,汉相人物何堂堂。
坐使斯民歌乐康,岂弟之化如龚黄。
趣君移具过吟窗,羽虫得时已飞扬。
送彭青老兼寄王民瞻 宋 · 圭粹中
芒鞋竹杖西出关,行尽千山与万山。
黄尘乌帽不埋没,丹霞选佛非选官。
请君抬起幞头脚,向上犹有二四著。
再拜更问王老师,老师规模难摸索(宋王庭圭《卢溪集》卷四九《题圭粹中偈后》引)。
挽胡季昭用王卢溪韵 其一 宋 · 罗䦔
七言律诗 押删韵
虎豹摩牙闯九关,人心节义不踰闲。
监门郑侠能无惧,折槛朱云若是班。
赖有名留千古重,不容身在众邪间。
忠臣义士骨不朽,白日青天敕许还。
挽胡季昭用王卢溪韵 其二 宋 · 罗䦔
七言律诗 押支韵
百世期令固本支,一身宁复许安危。
前瞻象郡贤方去,后有鹤山人效奇。
地接宜阳山谷笑,舟回湘水屈原知。
椟中龟玉而轻毁,禄位何妨善保持(《象台首末》卷三)。